我們都知道初果不會退轉。那麼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就是想退轉成凡夫,是否可能?


凡夫在你的定義是什麼?或者你需要理清凡夫與初果聖者的分別,及初果仍然與凡夫有相同之處的地方。那麼可能你這個問題就變得不恰當。

凡夫有貪嗔癡。初果也有貪嗔癡。那麼初果是否是凡夫呢?

既然兩者都有貪嗔癡,那麼兩者的分別在哪裡?

凡夫對苦不如實知、對苦的建立不如實知、對苦的滅不如實知、對苦滅道跡不如實知,所以還持有我見、分不清正法與非正法容易產生疑見、有戒與禁取見。初果聖者對四聖諦已有所證悟所以斷除了三見。

初果聖者由於證了四聖諦斷除了三見,就已經住在四念住了。他知道只要在四念住繼續修習,四聖諦行無間,八正道、七覺支,才能在解脫道繼續走下去證更高道果,直至到證阿羅漢果。但是如果他放逸,他在解脫道上就沒有什麼進展。

什麼是放逸?佛陀說過不住於四念住就是放逸。什麼是不放逸?佛陀說住於四念住就是不放逸。初果聖者已證四聖諦,在第四諦道諦也就是八正道,在證悟苦、苦集、苦滅,所生起的正見就是苦滅道跡/八正道的第一道分 - 正見,然後次第揭示正思維、直接揭示至第七道分正念也就是此時的四念住俱足正確已是正念,正念在揭示至正定間就是七覺支。也就是說正念 - 揭示七覺支的第一覺支,念覺支直至到第六覺支定覺支時,八正道的第八道分正定就會被揭示。而七覺支的最終覺支舍覺支就是在正定進階的操作。所以貪嗔癡會在這操作下越來越稀薄,可以從初果修習證到二果。

住於四念住的聖者是很自然的自動自發地勤精進直至證阿羅漢為止。那麼初果如果放逸,脫離了四念住,貪嗔癡就更容幹擾他。可是他的體證已經顛覆性的改變了身心。因為他住於四念住時,曾見諸了一切皆苦,見諸了苦是如何因喜愛而建立,也見諸了苦如何無常變易而滅去,見諸了無數生滅,並無有常樂不變的、亦無有我所作的、只是貪嗔癡作祟而已。即使他放逸不住於四念住了,容易受貪嗔癡幹擾,但貪嗔癡讓他喫了苦頭,這苦頭很容易讓他住回四念住。這就是他具備著隨時住回四念住的條件。因為他曾證了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 - 四聖諦的原因。

我們再把難度提高。他在初果階段放逸然後死去,輪迴轉世,因為曾在那個過去世時證了初果,有四聖諦的業,即便他沒有過去世的記憶,但是當他遇到人生大苦時,他亦會再次體證四聖諦,住回四念住,重拾他過去世的積累,走他解脫道還未走完的路。即使他又放逸,佛陀也說過,初果聖者頂多七次天與人間輪迴就會證阿羅漢果。

所以嚴格上來說,初果是不可能退轉。更別說二果,因為二果的貪嗔癡已稀薄,放逸的幾率非常低了。沒有欲貪、嗔恚的三果就更加不可能了。


就像一朵花結成果實後,就不可能再回退為花的狀態,

入流者般涅槃是正性決定,不可能再退回凡夫的狀態。

增支部6集92經/不可能處經第一(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六不可能處,哪六個呢?見具足之人不可能住於對大師不恭敬、不尊敬;見具足之人不可能住於對法不恭敬、不尊敬;見具足之人不可能住於對僧團不恭敬、不尊敬;見具足之人不可能住於對學不恭敬、不尊敬;見具足之人不可能返回不應該接近的事物;見具足之人不可能使第八次的有生起,比丘們!這是六不可能處。」增支部6集97經/效益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六種作證入流果的效益,哪六種呢?是正法決定者、是不退失法者、是苦有限者、具備不共智、是原因與法生起原因的善見者,比丘們!這是六種作證入流果的效益。」


初果聖者若要退轉成凡夫,就要恢復身見、戒禁取、疑這三結,改變對佛、法、僧的信仰以及破戒。然而初果聖者的三結煩惱是一斷永斷,不會再生起;於佛、法、僧、戒的四不壞凈是堅固不移的。所以初果聖者不可能想再變成凡夫,就算想也做不到的,畢竟已見法,入涅槃之流,必趨解脫。


佛教「諸法無我」,你卻偏要思惟「諸法有我」。每每看見這類沒出息的人,就是一種「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感覺。。。


佛教知識問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