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学派或宗派都属于广义的唯识宗范畴,《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和《瑜伽师地论》也都属于唯识宗的宗经论。为什么它们引申出的这三个派别彼此有不同的见解呢?所以,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1)经论文义本身不同?(2)翻译导致文义分歧?还是(3)论师自己的理解不同所致?

第二个问题。这三派的分歧是什么性质?是三派各有道理?还是纯粹就是有些派别对义理理解错误了?

谢谢。


题主把原因都说对了。

三派所依经典不同。

地论师主要依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

摄论师主要依真谛译《摄大乘论》

慈恩宗主要依玄奘译《瑜伽师地论》

第一个问题:

1、经论文义不同。

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是谈「自性清净心」的,同时也提到「阿黎耶识」,但没说阿黎耶识就等于自性清净心。有地论师认为阿黎耶识是「真心」,等于自性清净心,比如慧光;有地论师认为阿黎耶识是「妄心」,不等于自性清净心,比如道宠。这是地论师的态度。

真谛译《摄大乘论》是夹带了私货的。《摄大乘论》有真谛、玄奘的不同译本。玄奘后来的译本更忠实。此论是谈阿赖耶识的,而且阿赖耶识是「妄心」。但由于真谛本人受了如来藏思想的影响,倾向认为阿赖耶识通真心妄心,所以在译《摄大乘论》时夹带了私货。这是摄论师的态度。

《瑜伽师地论》虽然也有异译,但最重要的还是玄奘的译本。《瑜伽师地论》包括《本地分》和《摄抉择分》,这两部分之间的思想就有出入。玄奘门下,是以《本地分》的思想为宗的。这是慈恩宗的态度。

2、翻译分歧。

翻译的分歧主要是《摄大乘论》真谛译本和玄奘译本的不同。玄奘译更接近无著、世亲的思想。而真谛则受了如来藏思想的影响。

3、论师自己理解不同。

地论派在北方,摄论派在南方。地论派「自性清净心」的思想是很明显的,这是「如来藏学」。陈隋之际,地论派很多人开始学习南方摄论派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本是「瑜伽学」。但在真谛手里,有了调和「如来藏学」和「瑜伽学」的倾向。到了唐朝,玄奘、窥基的慈恩宗,才是纯正的「瑜伽学」,虽然称为「唯识今学」,实际上更准确地还原了无著、世亲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

1、三派分歧是什么性质?

最主要的分歧,是「真心为主妄心为客」,还是「妄心为主真心为客」。摄论、地论是前者,慈恩宗是后者。

2、是三派各有道理,还是理解错误?

只能说,所依经论不同,视角不同。而视角的不同,一方面出于历史时代(如陈隋之际与唐朝的不同)与地理环境(如南方与北方的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出于个人气质的不同(如地论派中慧光、道宠的不同,玄奘门下窥基、圆测的不同)。


是论师理解的不同所导致。摄论宗和地论宗据说都是如来藏思想,也就是说,他们相信第八识或者第九识是不灭的,这一点违背了因缘法,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作为有为法的第八识(第九识)不可能不灭,因此他们对唯识宗的理解是和玄奘法师理解的不一样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 攀缘识住。

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

入名色故。则有往来。

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 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

无往来故。则无生死。

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灭


谢邀。唯识不懂。但以末学浅见,认为,流派的产生,不但不能说明佛法不平等,恰恰说明诸法平等,因为流派一定产生于某些人修行某些法门有心得有成果。那么,这些法门可以相互印证,必然就是平等。阿弥陀佛,顿首。

我不想和一大群「知乎」佛学家讨论这个。

经律论,咱们……慢慢来?

从哪句开始?


我才回复了一个类似的问题,玆复述于此。首先,中土没有「唯识宗」,只有「唯识学」,这牵涉到「学统与道统」的不同,我在《慧能与玄奘》一书里论述了很多,其中与印海师父辩证「古唯识学」的脉络亦可引为佐证;其次,窥基创建的是「法相唯识宗」,玄奘并未开宗立派,玄奘晚年致力于翻译「般若」经典,有一个将「法相唯识」往「法相华严」回归的驱动,居功厥伟。

这个厘清了以后,再来看您的问题。首先,广义的「唯识宗」范畴一词不是治史者应用的名词,否则日本人以「古唯识学」一词来涵盖一切发端于「唯识学」以前的学问就可以成立了;其次,「摄论、地论、唯识」都属「法相唯识」脉络,以「法相」来看,当然有别;其三,真正有别的是,「法相唯识」与「法相华严」两个治学脉络的不同,而扭转这个治学驱动的就是玄奘本人,也就是说,他有鉴于窥基所创建的「法相唯识」有一个遏阻「法相」往「华严」攀升的驱动,所以发誓,不翻译完「般若」经典,他不肯死。

仅从这点看,玄奘的历史盛名是当之无愧的,但窥基以一个皇族的身分,替唐太宗监督玄奘,在唐太宗将治史收为官史以后,就被吹嘘得太过了。古代译经与政治资源有关,而唐太宗其实对玄奘从天竺所带回的梵典,不甚了了,他关心的是「安西四镇」以及如何将「老子学说」输入天竺,所以责成玄奘著《大唐西游记》与翻译《老子》。玄奘入住「大雁塔」译经都是唐高宗以后的事,武则天居首功。这些历史脉络都可以用来佐证,玄奘翻译梵典受窥基的影响很深,甚至很多都只是窥基的论点,其因乃玄奘受制于唐太宗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