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學派或宗派都屬於廣義的唯識宗範疇,《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和《瑜伽師地論》也都屬於唯識宗的宗經論。為什麼它們引申出的這三個派別彼此有不同的見解呢?所以,我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造成這一不同的原因是什麼?是(1)經論文義本身不同?(2)翻譯導致文義分歧?還是(3)論師自己的理解不同所致?

第二個問題。這三派的分歧是什麼性質?是三派各有道理?還是純粹就是有些派別對義理理解錯誤了?

謝謝。


題主把原因都說對了。

三派所依經典不同。

地論師主要依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

攝論師主要依真諦譯《攝大乘論》

慈恩宗主要依玄奘譯《瑜伽師地論》

第一個問題:

1、經論文義不同。

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是談「自性清凈心」的,同時也提到「阿黎耶識」,但沒說阿黎耶識就等於自性清凈心。有地論師認為阿黎耶識是「真心」,等於自性清凈心,比如慧光;有地論師認為阿黎耶識是「妄心」,不等於自性清凈心,比如道寵。這是地論師的態度。

真諦譯《攝大乘論》是夾帶了私貨的。《攝大乘論》有真諦、玄奘的不同譯本。玄奘後來的譯本更忠實。此論是談阿賴耶識的,而且阿賴耶識是「妄心」。但由於真諦本人受了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傾向認為阿賴耶識通真心妄心,所以在譯《攝大乘論》時夾帶了私貨。這是攝論師的態度。

《瑜伽師地論》雖然也有異譯,但最重要的還是玄奘的譯本。《瑜伽師地論》包括《本地分》和《攝抉擇分》,這兩部分之間的思想就有出入。玄奘門下,是以《本地分》的思想為宗的。這是慈恩宗的態度。

2、翻譯分歧。

翻譯的分歧主要是《攝大乘論》真諦譯本和玄奘譯本的不同。玄奘譯更接近無著、世親的思想。而真諦則受了如來藏思想的影響。

3、論師自己理解不同。

地論派在北方,攝論派在南方。地論派「自性清凈心」的思想是很明顯的,這是「如來藏學」。陳隋之際,地論派很多人開始學習南方攝論派的《攝大乘論》。《攝大乘論》本是「瑜伽學」。但在真諦手裡,有了調和「如來藏學」和「瑜伽學」的傾向。到了唐朝,玄奘、窺基的慈恩宗,纔是純正的「瑜伽學」,雖然稱為「唯識今學」,實際上更準確地還原了無著、世親的觀點。

第二個問題。

1、三派分歧是什麼性質?

最主要的分歧,是「真心為主妄心為客」,還是「妄心為主真心為客」。攝論、地論是前者,慈恩宗是後者。

2、是三派各有道理,還是理解錯誤?

只能說,所依經論不同,視角不同。而視角的不同,一方面出於歷史時代(如陳隋之際與唐朝的不同)與地理環境(如南方與北方的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出於個人氣質的不同(如地論派中慧光、道寵的不同,玄奘門下窺基、圓測的不同)。


是論師理解的不同所導致。攝論宗和地論宗據說都是如來藏思想,也就是說,他們相信第八識或者第九識是不滅的,這一點違背了因緣法,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作為有為法的第八識(第九識)不可能不滅,因此他們對唯識宗的理解是和玄奘法師理解的不一樣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 攀緣識住。

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

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 無攀緣識住。

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

無往來故。則無生死。

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純大苦聚滅


謝邀。唯識不懂。但以末學淺見,認為,流派的產生,不但不能說明佛法不平等,恰恰說明諸法平等,因為流派一定產生於某些人修行某些法門有心得有成果。那麼,這些法門可以相互印證,必然就是平等。阿彌陀佛,頓首。

我不想和一大羣「知乎」佛學家討論這個。

經律論,咱們……慢慢來?

從哪句開始?


我纔回覆了一個類似的問題,玆複述於此。首先,中土沒有「唯識宗」,只有「唯識學」,這牽涉到「學統與道統」的不同,我在《慧能與玄奘》一書裏論述了很多,其中與印海師父辯證「古唯識學」的脈絡亦可引為佐證;其次,窺基創建的是「法相唯識宗」,玄奘並未開宗立派,玄奘晚年致力於翻譯「般若」經典,有一個將「法相唯識」往「法相華嚴」回歸的驅動,居功厥偉。

這個釐清了以後,再來看您的問題。首先,廣義的「唯識宗」範疇一詞不是治史者應用的名詞,否則日本人以「古唯識學」一詞來涵蓋一切發端於「唯識學」以前的學問就可以成立了;其次,「攝論、地論、唯識」都屬「法相唯識」脈絡,以「法相」來看,當然有別;其三,真正有別的是,「法相唯識」與「法相華嚴」兩個治學脈絡的不同,而扭轉這個治學驅動的就是玄奘本人,也就是說,他有鑒於窺基所創建的「法相唯識」有一個遏阻「法相」往「華嚴」攀升的驅動,所以發誓,不翻譯完「般若」經典,他不肯死。

僅從這點看,玄奘的歷史盛名是當之無愧的,但窺基以一個皇族的身分,替唐太宗監督玄奘,在唐太宗將治史收為官史以後,就被吹噓得太過了。古代譯經與政治資源有關,而唐太宗其實對玄奘從天竺所帶回的梵典,不甚了了,他關心的是「安西四鎮」以及如何將「老子學說」輸入天竺,所以責成玄奘著《大唐西遊記》與翻譯《老子》。玄奘入住「大雁塔」譯經都是唐高宗以後的事,武則天居首功。這些歷史脈絡都可以用來佐證,玄奘翻譯梵典受窺基的影響很深,甚至很多都只是窺基的論點,其因乃玄奘受制於唐太宗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