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了一年了现在每天都禅修一到二次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平时能觉知自己开心和生气的心念升起,以前禅修还能感觉到平静快乐,现在只有平静却没了快乐,反而这段时间毫无进步。以前玩个游戏还挺开心现在游戏也玩不进去了,对所有都失去兴趣包括挣钱和女人,上班也是混,每天都处于没快乐和没脾气的生活状态,感觉现在是混吃等死,这样下去会不会抑郁?我是不是哪里修错了?


修行的目标是从一切贪嗔痴中解脱,当一个人持续按正法修行的时候,会越来越对身心有如实的知与见,也了解了感官欲乐的过患,那么对世间的快乐形式逐渐失去兴趣是自然而然的。

佛陀教诫,世间的欲乐快乐少而过患多,是不应该去追寻这种快乐的,应该培育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灭受想定这些更纯净而没有过患的快乐形式。

总的来说,止和观构成了修行的两个侧面,止的修习给你带来心的宁静、安稳,并令你能体验无过患、更纯净的喜、乐,观的修习则带来如实的知见、智慧,它的效应是无明的舍断。

所以,贤友可以尝试培育一下禅定,一旦可以体验这种无过患、纯净的喜乐,你会更加有动力去禅修,你也不会再羡慕、追求世间的快乐形式,因为在快乐程度上,两者是无法比较的。

另外,这个修行之道是有目标的,那就是烦恼结使的断除,修行者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例如精勤取证入流果,一旦有目标,也不会变得迷茫。

阿那律陀,如果他还没有得到离欲、离不善法的喜和乐,或还没有得到更高的寂静的话,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贪欲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瞋恚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昏沉睡眠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掉悔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疑惑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不悦所摆布的,他的内心还是持续会受懈倦所摆布的。阿那律陀,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离欲、离不善法的喜和乐,或还没有得到更高的寂静。--MN.68

我所安住的喜悦不是由欲乐而生,不是由不善法而生,胜于天界的快乐,因此我对低劣的欲乐不会感到羡慕和欢喜。--《中部75经》摩诃男,贪欲只带来很少味,但带来很多苦、很多困扰,当中带来很多患。如果圣弟子能以正慧如实看见这个道理,及能够得到离欲、离不善法的喜和乐,或得到更高的寂静的话,是不会受贪欲的诱惑的。-MN.14


贤友,应当省察的是,是否有智和念的生起。

如果智慧有了提升,心会变得更清晰、洞察、有穿透力。

如果念已经生起了,心对目标会变得稳固、平稳、不波动、了知。

达成了入出息念最重要的修行——「只是为了达到智与念的程度」,就完成了佛陀四念处教法的关键。

修行到此,会感到安稳、清净,仿佛以清晰的高速镜头滤过景物,心不被所缘带去,而保持正念正知。

进一步地,如果已经对生起、消散之法有清晰地知道了,可以延续其中的想,令想透过「静虑」,整理心趋于一境性。

好像静默、安宁地整理房间那样。宁静的想会慢慢整理心。有念与智生起的心会在静虑中慢慢变得沉静。会体验到轻松自在地休息。

在此,休息的适意会慢慢积累,心的清明会慢慢累积、满溢。这时放松、自然、清明如果足够,只需要慢慢等待。

禅修的快乐将不断提升,乃至达到近行定或禅那的喜乐适意。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念住到更细微观察心和法生起灭去的程度,走向最终的解脱。


凡缘于色而生起乐与喜悦,这是色的乐味;凡色是无常的、苦的、变易法,这是色的过患;凡对于色之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这是色的出离 —— SN.22.26

人都会对某些东西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但你要分析一下你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对吃火锅感兴趣,一想起火锅就垂涎三尺,一吃火锅就兴高采烈。不过当你一年连续顿顿吃火锅,估计你很快就会丧失对火锅的兴趣,甚至听到火锅这个词就会作呕。这种对火锅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缘于吃多了火锅的缘故,吃火锅这行为不会再产生乐受,反而有苦受。这种苦受导致对火锅的厌,即不感兴趣。

二果、三果和阿罗汉也是对吃火锅不感兴趣的。不过,他们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吃腻了火锅,而是洞察到了吃火锅的过患,即:在感受吃火锅乐受的同时,渴爱会伴随形成;缘于渴爱,在未来机缘聚合时,会产生对吃火锅的期望;如果这种期望不能满足,那么就要持续的体验著这种因期待不满足而形成的苦受。因此,当洞悉了吃火锅的过患时,圣者对吃火锅不感兴趣:要么干脆就不吃,要么就是不带过患的、正念的吃火锅(SN.16.1)。

所以,如果你是类似第一种原因而对一切都不感兴趣,那么你的修行是百分之百是没有任何进展的。因为「吃腻了」所带来的苦受是无常的,当你缓过来了,你还会对火锅充满了兴趣。比如,如果你只是因为游戏玩腻了而对游戏不感兴趣,那么一旦有新的吸引你的游戏,你就又开始有兴趣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并没有从欲中解脱。

如果你是第二种原因对一切都不感兴趣,那么恭喜你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为缘起法是必然的,因渴爱而产生的苦是必然的,当你洞察到了必然的苦(即过患),那么厌也是必然的,解脱也是必然的。如果你是因过患的洞察而生厌,那么你已经从欲中解脱。


我个人体会是 如果修佛只感到所谓的「平静、冷漠、混日子」,没有升起对修行的热爱和精进,那么很可能就是修错了。

这里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对错不论,仅供参考。

前段时间我也有点这种倾向,觉得任何事似乎都是那么一回事,反正都是空的,没意思的很。起初我的理解是自己的习气问题,就是我们正常人的日常行为很多时候都是以自身情绪为动力的,你把情绪给空掉,不是等于抽掉动力,就会显得没干劲嘛。只要继续空下去,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度过冷漠期了。

然而后来我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当我遇到某些可能会打破这种平静,比如说特别意想不到或者自己克服不了的障碍的时候,我的嗔怒和得失心就像巨浪一样打过来,什么平静,冷漠通通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后来针对这一点,我自我反省了很久。我发现那个所谓的平静和冷漠并不是真的看空了,而是我的内心因为特别想要看空而造作出来一个看似空的境界实则是个死板不动的昏沉假象,所以真的考验一来,马上丢的光光的,就如苏轼和佛印那个故事,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八风吹不动是自我的假想,一屁打过江才是真的。

我不确定答主是不是我这种情况,然而我知道如何验证是不是这种情况。很简单,给自己一个足够大的刺激,比如比较紧逼的每日功课,来看看自己忙起来,会不会依然保持这种平静冷漠的心境。如果不管怎么苦怎么累,都能保持这种心境不变,那么我随喜赞叹,如果一苦一累就窝火憋气或者给自己找理由拖延,那我觉得你可能要考虑一下把这些负面情绪怎么空掉才行。


什么学科/技艺能够自学成才?取决于两个变数:

该学科/技艺的难易程度该自学者的天赋/能力

一般来说,中等难度以上的学科/技艺,绝大部分人就无法自学成才了。

比如,学高等物理/医学/建筑,学钢琴/小提琴/古筝,学体操/马术/高尔夫 等等

以上,即便是在互联网资源易得、在线课程丰富的今天,普通人也没多少可以自学成才。

而以上,才仅仅是世间中等难度的领域。何况佛法?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法甚深,不能靠碎片知识自学成才。

当然,在初开始的机缘之下,福德深厚者自有善知识围绕,他不需努力自然有了,自然就亲近乃至受益。

还有很多人的情况,是身边真遇不到善知识。只能自己上网找资料,自己实践。若找得对,那是极大的善根福缘,若找不到或找不对,则在学习路上停滞不前甚至走偏。

因此,一定要祈请希求善知识,祈请相遇正法。只要如此发心,如法修行,善缘定会渐渐聚集。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人的家庭亲友中没一个学佛的,而立之年之后才遇到一位同事学佛的,从此趣入佛门,诚心修习,渐渐相遇了很多共修团体和具德上师。而他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有选择地次第亲近,转转增上。

不知你是否相遇过妙境长老开示的止观坐禅开示?法云寺官网系统汇集了妙老的开示,您对止观如此相应并付诸实践,暂遇阻,不妨再回头多了解具体方法,再调整修行实践。

出入息的具体方法,妙老开示得很详细,开示内容很多。换言之,若出入息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方法,法师为何能开示如此之多?

https://fayun.org/public/#!/fy/zen/details/zhiguan?

fayun.org

以上是止观坐禅。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很难相应止观坐禅,我自己就是。我需广泛的闻思经论,诵经拜忏,之后才能略略除障,渐次领会止观坐禅的重要性,才能愿意坐下来,从5分钟开始。

呼吸5分钟,找回好心情,赶快收藏这个方法吧?

mp.weixin.qq.com图标

无论如何,大家都在路上。相逢之时,互结善缘,分享路况,加油再上路~

感恩随喜一切善缘相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