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个论断是相反的。


(⊙o⊙)…

这是啥意思?这是在给philosophy找靠山?是「科学」的分支,就怎样了?是「科学」的分支,「他人即地狱」、「密涅瓦的猫头鹰」、「太阳是我金灿灿的睾丸」,就有了「科学」的血统了?

这可真是太有智慧了,太科学了。


这个楼上已经很多人驳斥了。即使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也免不了出现这么一个尴尬不能解释的问题。哲学史远比科学史早得多,哲学史甚至只比原始宗教晚那么一点点。没可能一棵大树先长枝叶再种子发芽的。

科学是长在唯物这边的一个分支。这个观点也许很多人会反驳,很多科学家都不反对宗教甚至就是信徒。我来个暴论,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唯物者99%以上都是伪唯物,反过来要说唯心者则可以算是百分之百。引个例:你问其他人对形而上学的立场和观点。懂的人几乎不会反对,反对的人基本都不懂。唯物的概念他们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把科学归进唯物的范畴。

老马这个所谓纯粹的唯物者也是主观能动性概念的创立者。主观能动性和意志论有什么区别?意志论又和唯心有什么联系?这些又和形而上学有没有关系?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就知道老马对于唯*主义其实是有两面性的。

之前林先生在论及社会主义的笔记中提到,老马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纯粹的理论,反过来他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偏重实践。马克思似乎是糟蹋了科学这个定语。我要指出这里老马关于科学的理解不等于实践,而是规律性的另一种说法。科学的本质就是规律性。一个东西科不科学,就是按照自然法则这个东西存在的必然。存在是个什么概念?谈存在就绕不开形而上学!!!除非只是现象和形式而已,那么就不用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下学了。

如果说你清楚哲学史而不是老马的那套断代史,那就会知道其实形而上学的核无非一个「理」字。这点也许用形而上学的东方语言会说得更明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的道,就是「存在」这个话题的「里」(内在),白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的意义所在。搞清楚道理的内涵,形而上学也就大道至简化了。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具体的。他批判的是旧形而上学所形成的神学意志,批判的是康德黑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续命。他认为自己的道(唯物主义)是比这些要先进的,这是马克思的自负。这种自负也让马克思并没有那么冷静,他虽然批判费尔巴哈,但根本上继承费尔巴哈。他甚至都没发现康德黑格尔的「理」的范畴已经质变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理」是自然法则,也是神学意志。但经过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洗刷,近代康黑的「理」则成了人的「理性」。这几者字面相同,但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具体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过程必须经历比想像更为复杂的道路。

上面我提到唯物者几乎都是伪唯物,在这里大家当做暴论看待即可。我清楚的认识到唯物主义其实刚刚发展起来,还是很弱小的一门学问,过分地吹就是拔苗助长。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康德黑格尔水平高?那是因为他们对于「理」的观点是意志论信念论的终点,也就是所谓「唯心主义」的绝唱。人们意识到,人再怎么万物之灵,他也做不到创世纪里那样「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主观意识不是决定物质存在的先验。物质存在的先验早于意识存在。而这两位所谓的「理性」,可以等同于符合物质存在先验的「意识存在」,这是他们所想表达的。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论其实也是很朴素的,强调了一下客观规律与主观意识的对立。既然他认同主观能动性,那么实际上也就认同了意识性存在的立场。所以他的所谓反对唯心主义的立场,很多人都是片面接受了「反对」这个概念,甚至于误解批判扬弃的两面作用,变成完全否定了。和马克思所要批判反对的东西来说,是扩大化了打击面。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能算纯粹的唯物主义,这在他的政治经济学里有所侧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偏重的是人本的劳动价值观,他对于商品「物的价值」也是理解成「因人的使用」而存在的价值。同时马克思也反对物化人和人的劳动的倾向,这就很唯人而不「唯物」了。所以那些高举大旗的人最后往往变成马克思的变相反对者。人们在其著作里不同地方摘录提炼出来的东西甚至是字面上就是矛盾的。这就考验读者们的辨证能力了。

科学的概念在老马那里是有不同内涵的,这点没必要反复强调了。我下面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辩证法的问题。这里先说明我在知乎上是反「民哲」「民科」概念的一员。这大家看完下面内容依照立场给我扣上述这两顶帽子没问题,我笑笑收下。用领袖的话来说,知识分子也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所以用「民*」这个词其实不是批评而是一种真正的人民情怀。那些抱著这个观点攻击别人的才真正是小布尔乔亚和老九的酸腐味。

我们下面来谈谈辩证法和马克思「科学」的关系。辩证法不是老马的首创,是黑格尔哲学里的特征。黑格尔把对比这个认识方法升级到了对立,然后又有了运动的延伸。这些东西别人看得云里雾里,马克思是看懂了的。这里马克思有借著黑格尔的东西反黑格尔的嫌疑。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这么来总结:「矛盾运动法则」。你发现不了矛盾对立,辨识不出运动的因素,那这个认识就基本上等同于马克思所谓的「形而上学」。而黑格尔不讲矛盾,没有运动?这明显不是,马克思反对康德黑格尔的是他们的「理性」,而替换这一概念的就是「科学」。

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马克思都不同意,他认为客观存在才是真理。马克思以「主观能动性」同意主观意识的存在,但是他强调「理性」依然是人对客观存在片面、偏颇的认识。于是「理性」不能代表真理,「科学」才是通向真理的大道。这里就把辩证法和科学关联起来了。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辩证法认识所形成的主观意识才是最符合客观存在的意识性存在。那么辩证法也就成为了「科学」的方法论。

老马的辩证法是初级的。所谓的辩证法三大定律能把真懂的人看哭,而不懂的人则以为这是高级货,必须要听。搬出「否定之于否定」,那你老马就不能否定了?要肯定老马先要否定老马,这就是左派们左的根源。所以我上面提到,马克思辩证法就「矛盾运动法则」是真货,其他「量变质变辩证」等等都是掺水凑数的。领袖发现马克思理论的这些水分对于革命事业威胁太大,所以要么另起炉灶,要么控制灌水。毛泽东提出来要实事求是,后面干脆落实到实践论上。实事求是才把老马的「科学论」给拉回正轨,但是这也是十分复杂的。毛主席搞完整风运动好不容易控制了一下本本主义,人刚一走,那边马上「两个凡是」。这种历史斗争的曲折,根本上是思想方法论不到位的问题。

把这些脉络理清楚,你就知道「科学」究竟是怎么一个内涵,以及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运动发展的。我再来总结一下,科学的发展史是很晚的,甚至牛顿之后「科学」这个概念才逐渐树立起来,并且变成哲学发展的方向。「科学」这个词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追求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同时强调实践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对于「科学」概念的内涵认识并不成熟,还在权威迷信、怀疑论、不可知论中徘徊,但这是「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属性。至于说把话反著说来钓鱼,这其实也算是一种老九的恶趣味。我不欣赏,也不反对。


科学是哲学的分支。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你品你细品。


说反了,科学是哲学的的一个分支。哈哈哈哈


说反了!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最初的科学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后科学还会回归于哲学。不仅仅是要回归于哲学,而且必须会回归中国哲学。详细论述请看一下我的《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系统逻辑思维》。


这么说也可以。但是不要误解,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也都是科学的分枝,但是,哲学的分法与这些不一样。具体的科学是纵切的,每个学科切一条。但哲学是横切的,切的是基础的部分。

来,真正了解一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形而上学的科学 - 杨学志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3151485


英国是美国的一个分支。


反过来可能比较恰当。


不是。

文化形态大概分为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哲学属于非科学,类似的还有宗教、艺术、道德等。

伪科学大概有:占卜、气功等。


科学出现比较晚,是哲学的延续和深入。如果哲学是树干,科学是树杈。

哲学从泰勒斯认为世界是水就开始了,从有意识探索世界的本源开始,到认识的逐步深刻。从原子,探索到电子和质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虽然距离真理遥远,也在不断深刻。由此可以看出从哲学到科学的一脉传承。

借用王东岳的一句话,哲学是科学的前瞻。


哲学研究科学尚没有研究或者尚无法研究的问题。比如构成世界最本原的要素这类问题,哲学就曾经花大力气研究过,后来这些问题被物理学研究,就成了物理学的内容;宇宙和太阳系的形成,以前也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后来天文学发展了完善了,这些问题又变成了科学的问题,哲学也不再研究了。

但哲学研究一切科学都要用到的语言工具问题:如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还有范畴与真理命题的关系问题等等。另外哲学研究众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与观察方法,比如学科范式、理论框架等等问题。

总之,哲学因为它一直以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使它始终处于各门学科的基础地位。即使它是概念的诗歌,哲学研究的概念形式与内涵,以及概念与实在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依旧是各个学科都要用到,都离不开的知识。

哲学不可能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将努力使科学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


哲学的3大终极之问: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我』,哲学,可浓缩为一个问题:

我是谁

科学反其道而行之,先搁置这个问题,绕过它,选择向外观察世界、观察宇宙,试图解开宇宙之谜。

当前,科学这条外求之路已经走不下去了。

量子力学所揭示的真相,已粉碎了科学的世界观,直接告诉人类:物质不是物质,物质并不存在,其本质是意识。

困扰无数科学家的量子之谜,只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观察的,是他们自己。

意识在观察意识本身。这是头脑无法理解的。

哲学和科学,是两条看似不同的路,通向同一个终点。


反了,科学最初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从最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形而上学来看,科学仅仅停留在知性的思维水平,而哲学则是处在思辨理性的水平。最典型的,科学和哲学虽然都探讨「因果」,但是科学思维总是处于一种无穷的后退追溯之中,比如A的原因是B,科学会继续问B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最终找到了B的原因是C,又会继续追问C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过程可以无穷的倒退回去,陷入一种无限倒退,科学思维的特点也显现出来了:没法处理作为整体的东西。科学所谓的整体都只是一些外在的机械拼凑,无法做到对整体的有机处理。哲学则不同,在哲学看来,因果并不是无穷倒退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和果本身是不可割裂为因和果两个部分来处理的,否则就会陷入知性那种被无穷否定的局面之中,达不到一个终点,最终自相矛盾。在思辨的理性之中,因是绝对的自因,果是绝对的自果,因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举个简单例子:阳光照射到石头上发热,在这个过程中,在科学看来阳光照射是原因,石头发热是结果,然而在哲学看来,阳光照射石头发热这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并不能拆分成一个是在前的因,一个是在后的果,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只能说阳光照射石头发热是一个自因自果的东西。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因为被例举之物都是有限之物,而哲学思辨理性处理的对象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有限之物,而是一些无限的对象:上帝、作为整体的世界、心灵等等,在这些对象面前,科学是失效的,用科学的方式追问,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结果,科学既无法正面肯定也无法反面否定,比如上帝,科学只能放弃对这些对象的探讨,转而专注于尘世的有限之物。哲学和科学,各自有著完全属于自己的专属对象领域,但是由于哲学作为元科学,一般是要解释科学的根据的,如果无法解释,那么这样的哲学也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至于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实际上只有哲学之名,而无哲学之实,它们既然热衷于尘世的有限对象的研究,那么这些各类的现代哲学实际上可以被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各类社会学科完全的取代掉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就已经完结了,黑格尔之后的这些哲学实际上都是非科学的,也就谈不上和科学有多大关系了。


科学是哲学的派生物


这里有个罗素的想法。

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Like theology, it consists of speculations on matters as to which definite knowledge has , so far, been unascertainable; but like science, it appeals to human reason rather to authority, whether that of tradition or that of revelation. All definite knowledge –so I should contend-belongs to science; all dogma as to what surpasses definite knowledge belongs to theology. But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there is a No Man』s Land, exposed to attack from both sides; this No Man』s Land is philosophy.


哲学不属科学分支。哲学是个人的,追求心灵的解脱。


题主所说的「科学」应指的是自然科学。

按照学科划分的来源来说,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两个名词,都是近代西学东渐之后传入中国或者说翻译出来的名词。(此处无意引起中国是否有哲学的争议)

无论是题主所理解的「科学」还是「哲学」这两个名词以及名词之下的学科分类与内容,我们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很遗憾,并没有哲学和科学的区分,最早期的「哲学」也好、「科学」也好,都可以用「自然哲学」来进行涵盖。自然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苏格拉底将哲学思考的视域从自然转向了人。

这一时期,没有哲学和科学的区分。

罗马时期延续了希腊时期的传统,只是更加侧重於伦理方面。

罗马时期结束之后,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神学」的「婢女」,一切都是为了论证「神」的存在和权威,

这一时期,依旧没有哲学和科学的区分。

中世纪后期,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以及之后,人们将研究的视域从「神」转向了自然和人,这一时期对自然的研究开始深入,然而,可以说的是,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哲学家本身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如莱布尼茨。

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开始呈现出区分的趋势,但是这一时期的普遍观点是」自然科学「只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子分类。

在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过程中,尤其是牛顿力学的总结、经验主义的兴起、三大自然发现等等等等,人们对于哲学的思考是,哲学能否用经验的方式去论证。当然,这里的经验的方式指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变得明显起来。其表现有,科学或者说自然科学转向研究某个具体的内容,科学之间的分化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晰,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等等,这些学科名词的出现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发展及学科分化的结果;而哲学则转向研究世界的统一性,最终产生了黑格尔的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哲学体系。

但问题是,哲学好像无法去以」自然科学「的方式去论证、试验本身理论的正确与否,因此,哲学又被迫出现了另一个趋势,即以伦理学研究为主要话题。

当然,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说,无论是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在追问「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

因此,对于题主这一问题来说,「哲学是否科学的一个分支吗?」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成立的,或者说答案是「不是!」

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某段时间中,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近代之后,哲学跟科学是不同方向的两条发展道路。

从另一个更为广义的角度来说,科学如果不限定在自然科学中,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罗马以及近代的「哲学」这个名词。即如果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么在当今的学科及学术体系中,「哲学」当然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与「自然科学」并立的「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现在活在科学时代,便自然的以为科学是王道,一切东西都要讲科学。

其实科学的核心是讲逻辑。但在讲逻辑之前,还要有具体词字的具体定义。比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 这些科学讨论不到,我们认为的科学、哲学,只是我们认为的科学和哲学。但哲学要求必须给出这些明确定义,才能继续讨论。哲学要求的逻辑比科学更缜密,且先有哲学后演化出:数学,自然学,各种学科。

由此,哲学乃科学之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