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裏士多德那裡,這個論斷是相反的。


(⊙o⊙)…

這是啥意思?這是在給philosophy找靠山?是「科學」的分支,就怎樣了?是「科學」的分支,「他人即地獄」、「密涅瓦的貓頭鷹」、「太陽是我金燦燦的睾丸」,就有了「科學」的血統了?

這可真是太有智慧了,太科學了。


這個樓上已經很多人駁斥了。即使有人同意這一觀點,但是也免不了出現這麼一個尷尬不能解釋的問題。哲學史遠比科學史早得多,哲學史甚至只比原始宗教晚那麼一點點。沒可能一棵大樹先長枝葉再種子發芽的。

科學是長在唯物這邊的一個分支。這個觀點也許很多人會反駁,很多科學家都不反對宗教甚至就是信徒。我來個暴論,現在市面上所謂的唯物者99%以上都是偽唯物,反過來要說唯心者則可以算是百分之百。引個例:你問其他人對形而上學的立場和觀點。懂的人幾乎不會反對,反對的人基本都不懂。唯物的概念他們都說不清楚,更不用說把科學歸進唯物的範疇。

老馬這個所謂純粹的唯物者也是主觀能動性概念的創立者。主觀能動性和意志論有什麼區別?意志論又和唯心有什麼聯繫?這些又和形而上學有沒有關係?這三個問題想清楚,就知道老馬對於唯*主義其實是有兩面性的。

之前林先生在論及社會主義的筆記中提到,老馬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純粹的理論,反過來他所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偏重實踐。馬克思似乎是糟蹋了科學這個定語。我要指出這裡老馬關於科學的理解不等於實踐,而是規律性的另一種說法。科學的本質就是規律性。一個東西科不科學,就是按照自然法則這個東西存在的必然。存在是個什麼概念?談存在就繞不開形而上學!!!除非只是現象和形式而已,那麼就不用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下學了。

如果說你清楚哲學史而不是老馬的那套斷代史,那就會知道其實形而上學的核無非一個「理」字。這點也許用形而上學的東方語言會說得更明白。「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的道,就是「存在」這個話題的「裏」(內在),白話來說就是這個世界的意義所在。搞清楚道理的內涵,形而上學也就大道至簡化了。馬克思批判形而上學的目標是具體的。他批判的是舊形而上學所形成的神學意志,批判的是康德黑格爾對於形而上學的續命。他認為自己的道(唯物主義)是比這些要先進的,這是馬克思的自負。這種自負也讓馬克思並沒有那麼冷靜,他雖然批判費爾巴哈,但根本上繼承費爾巴哈。他甚至都沒發現康德黑格爾的「理」的範疇已經質變了。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理」是自然法則,也是神學意志。但經過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洗刷,近代康黑的「理」則成了人的「理性」。這幾者字面相同,但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具體的形而上學的認識過程必須經歷比想像更為複雜的道路。

上面我提到唯物者幾乎都是偽唯物,在這裡大家當做暴論看待即可。我清楚的認識到唯物主義其實剛剛發展起來,還是很弱小的一門學問,過分地吹就是拔苗助長。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康德黑格爾水平高?那是因為他們對於「理」的觀點是意志論信念論的終點,也就是所謂「唯心主義」的絕唱。人們意識到,人再怎麼萬物之靈,他也做不到創世紀裏那樣「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主觀意識不是決定物質存在的先驗。物質存在的先驗早於意識存在。而這兩位所謂的「理性」,可以等同於符合物質存在先驗的「意識存在」,這是他們所想表達的。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論其實也是很樸素的,強調了一下客觀規律與主觀意識的對立。既然他認同主觀能動性,那麼實際上也就認同了意識性存在的立場。所以他的所謂反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很多人都是片面接受了「反對」這個概念,甚至於誤解批判揚棄的兩面作用,變成完全否定了。和馬克思所要批判反對的東西來說,是擴大化了打擊面。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能算純粹的唯物主義,這在他的政治經濟學裡有所側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人本的勞動價值觀,他對於商品「物的價值」也是理解成「因人的使用」而存在的價值。同時馬克思也反對物化人和人的勞動的傾向,這就很唯人而不「唯物」了。所以那些高舉大旗的人最後往往變成馬克思的變相反對者。人們在其著作裏不同地方摘錄提煉出來的東西甚至是字面上就是矛盾的。這就考驗讀者們的辨證能力了。

科學的概念在老馬那裡是有不同內涵的,這點沒必要反覆強調了。我下面要進一步強調的是辯證法的問題。這裡先說明我在知乎上是反「民哲」「民科」概念的一員。這大家看完下面內容依照立場給我扣上述這兩頂帽子沒問題,我笑笑收下。用領袖的話來說,知識分子也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所以用「民*」這個詞其實不是批評而是一種真正的人民情懷。那些抱著這個觀點攻擊別人的才真正是小布爾喬亞和老九的酸腐味。

我們下面來談談辯證法和馬克思「科學」的關係。辯證法不是老馬的首創,是黑格爾哲學裡的特徵。黑格爾把對比這個認識方法升級到了對立,然後又有了運動的延伸。這些東西別人看得雲裏霧裡,馬克思是看懂了的。這裡馬克思有借著黑格爾的東西反黑格爾的嫌疑。馬克思的辯證法可以這麼來總結:「矛盾運動法則」。你發現不了矛盾對立,辨識不出運動的因素,那這個認識就基本上等同於馬克思所謂的「形而上學」。而黑格爾不講矛盾,沒有運動?這明顯不是,馬克思反對康德黑格爾的是他們的「理性」,而替換這一概念的就是「科學」。

康德黑格爾的「理性」,不管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馬克思都不同意,他認為客觀存在纔是真理。馬克思以「主觀能動性」同意主觀意識的存在,但是他強調「理性」依然是人對客觀存在片面、偏頗的認識。於是「理性」不能代表真理,「科學」纔是通向真理的大道。這裡就把辯證法和科學關聯起來了。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辯證法認識所形成的主觀意識纔是最符合客觀存在的意識性存在。那麼辯證法也就成為了「科學」的方法論。

老馬的辯證法是初級的。所謂的辯證法三大定律能把真懂的人看哭,而不懂的人則以為這是高級貨,必須要聽。搬出「否定之於否定」,那你老馬就不能否定了?要肯定老馬先要否定老馬,這就是左派們左的根源。所以我上面提到,馬克思辯證法就「矛盾運動法則」是真貨,其他「量變質變辯證」等等都是摻水湊數的。領袖發現馬克思理論的這些水分對於革命事業威脅太大,所以要麼另起爐竈,要麼控制灌水。毛澤東提出來要實事求是,後面乾脆落實到實踐論上。實事求是才把老馬的「科學論」給拉回正軌,但是這也是十分複雜的。毛主席搞完整風運動好不容易控制了一下本本主義,人剛一走,那邊馬上「兩個凡是」。這種歷史鬥爭的曲折,根本上是思想方法論不到位的問題。

把這些脈絡理清楚,你就知道「科學」究竟是怎麼一個內涵,以及這個概念究竟是怎麼運動發展的。我再來總結一下,科學的發展史是很晚的,甚至牛頓之後「科學」這個概念才逐漸樹立起來,並且變成哲學發展的方向。「科學」這個詞建立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追求實事求是的根本立場,同時強調實踐的現實意義。我們現在對於「科學」概念的內涵認識並不成熟,還在權威迷信、懷疑論、不可知論中徘徊,但這是「科學」概念的歷史發展屬性。至於說把話反著說來釣魚,這其實也算是一種老九的惡趣味。我不欣賞,也不反對。


科學是哲學的分支。


牛頓的經典物理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你品你細品。


說反了,科學是哲學的的一個分支。哈哈哈哈


說反了!科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最初的科學就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最後科學還會回歸於哲學。不僅僅是要回歸於哲學,而且必須會回歸中國哲學。詳細論述請看一下我的《宏觀物理學基本原理》《系統邏輯思維》。


這麼說也可以。但是不要誤解,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也都是科學的分枝,但是,哲學的分法與這些不一樣。具體的科學是縱切的,每個學科切一條。但哲學是橫切的,切的是基礎的部分。

來,真正瞭解一下科學與哲學的關係:作為形而上學的科學 - 楊學志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3151485


英國是美國的一個分支。


反過來可能比較恰當。


不是。

文化形態大概分為科學、非科學、偽科學。

哲學屬於非科學,類似的還有宗教、藝術、道德等。

偽科學大概有:占卜、氣功等。


科學出現比較晚,是哲學的延續和深入。如果哲學是樹榦,科學是樹杈。

哲學從泰勒斯認為世界是水就開始了,從有意識探索世界的本源開始,到認識的逐步深刻。從原子,探索到電子和質子。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雖然距離真理遙遠,也在不斷深刻。由此可以看出從哲學到科學的一脈傳承。

借用王東嶽的一句話,哲學是科學的前瞻。


哲學研究科學尚沒有研究或者尚無法研究的問題。比如構成世界最本原的要素這類問題,哲學就曾經花大力氣研究過,後來這些問題被物理學研究,就成了物理學的內容;宇宙和太陽系的形成,以前也是哲學研究的問題,後來天文學發展了完善了,這些問題又變成了科學的問題,哲學也不再研究了。

但哲學研究一切科學都要用到的語言工具問題:如語言與實在的關係問題,語言與思想的關係問題;還有範疇與真理命題的關係問題等等。另外哲學研究眾多學科的研究方式與觀察方法,比如學科範式、理論框架等等問題。

總之,哲學因為它一直以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使它始終處於各門學科的基礎地位。即使它是概念的詩歌,哲學研究的概念形式與內涵,以及概念與實在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依舊是各個學科都要用到,都離不開的知識。

哲學不可能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將努力使科學成為哲學的一個分支。


哲學的3大終極之問:1.我是誰,2.我從哪裡來,3.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的核心是『我』,哲學,可濃縮為一個問題:

我是誰

科學反其道而行之,先擱置這個問題,繞過它,選擇向外觀察世界、觀察宇宙,試圖解開宇宙之謎。

當前,科學這條外求之路已經走不下去了。

量子力學所揭示的真相,已粉碎了科學的世界觀,直接告訴人類:物質不是物質,物質並不存在,其本質是意識。

困擾無數科學家的量子之謎,只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正在觀察的,是他們自己。

意識在觀察意識本身。這是頭腦無法理解的。

哲學和科學,是兩條看似不同的路,通向同一個終點。


反了,科學最初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從最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形而上學來看,科學僅僅停留在知性的思維水平,而哲學則是處在思辨理性的水平。最典型的,科學和哲學雖然都探討「因果」,但是科學思維總是處於一種無窮的後退追溯之中,比如A的原因是B,科學會繼續問B的原因是什麼,科學最終找到了B的原因是C,又會繼續追問C的原因是什麼……這個過程可以無窮的倒退回去,陷入一種無限倒退,科學思維的特點也顯現出來了:沒法處理作為整體的東西。科學所謂的整體都只是一些外在的機械拼湊,無法做到對整體的有機處理。哲學則不同,在哲學看來,因果並不是無窮倒退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和果本身是不可割裂為因和果兩個部分來處理的,否則就會陷入知性那種被無窮否定的局面之中,達不到一個終點,最終自相矛盾。在思辨的理性之中,因是絕對的自因,果是絕對的自果,因果本身就是一個整體,舉個簡單例子:陽光照射到石頭上發熱,在這個過程中,在科學看來陽光照射是原因,石頭髮熱是結果,然而在哲學看來,陽光照射石頭髮熱這是一個整體的過程,並不能拆分成一個是在前的因,一個是在後的果,這兩個部分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只能說陽光照射石頭髮熱是一個自因自果的東西。這個例子並不恰當,因為被例舉之物都是有限之物,而哲學思辨理性處理的對象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有限之物,而是一些無限的對象:上帝、作為整體的世界、心靈等等,在這些對象面前,科學是失效的,用科學的方式追問,永遠沒有一個確定的最終結果,科學既無法正面肯定也無法反面否定,比如上帝,科學只能放棄對這些對象的探討,轉而專註於塵世的有限之物。哲學和科學,各自有著完全屬於自己的專屬對象領域,但是由於哲學作為元科學,一般是要解釋科學的根據的,如果無法解釋,那麼這樣的哲學也就是不完整的。當然,至於反形而上學的現代哲學,實際上只有哲學之名,而無哲學之實,它們既然熱衷於塵世的有限對象的研究,那麼這些各類的現代哲學實際上可以被科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各類社會學科完全的取代掉的。在黑格爾那裡,真正一種作為科學的哲學就已經完結了,黑格爾之後的這些哲學實際上都是非科學的,也就談不上和科學有多大關係了。


科學是哲學的派生物


這裡有個羅素的想法。

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Like theology, it consists of speculations on matters as to which definite knowledge has , so far, been unascertainable; but like science, it appeals to human reason rather to authority, whether that of tradition or that of revelation. All definite knowledge –so I should contend-belongs to science; all dogma as to what surpasses definite knowledge belongs to theology. But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there is a No Man』s Land, exposed to attack from both sides; this No Man』s Land is philosophy.


哲學不屬科學分支。哲學是個人的,追求心靈的解脫。


題主所說的「科學」應指的是自然科學。

按照學科劃分的來源來說,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這兩個名詞,都是近代西學東漸之後傳入中國或者說翻譯出來的名詞。(此處無意引起中國是否有哲學的爭議)

無論是題主所理解的「科學」還是「哲學」這兩個名詞以及名詞之下的學科分類與內容,我們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在古希臘時期,很遺憾,並沒有哲學和科學的區分,最早期的「哲學」也好、「科學」也好,都可以用「自然哲學」來進行涵蓋。自然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蘇格拉底將哲學思考的視域從自然轉向了人。

這一時期,沒有哲學和科學的區分。

羅馬時期延續了希臘時期的傳統,只是更加側重於倫理方面。

羅馬時期結束之後,在西方中世紀時期,所有的一切都是「神學」的「婢女」,一切都是為了論證「神」的存在和權威,

這一時期,依舊沒有哲學和科學的區分。

中世紀後期,我們不得不說的就是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以及之後,人們將研究的視域從「神」轉向了自然和人,這一時期對自然的研究開始深入,然而,可以說的是,這一時期的大部分哲學家本身就是偉大的科學家,如萊布尼茨。

這一時期哲學和科學開始呈現出區分的趨勢,但是這一時期的普遍觀點是」自然科學「只是」哲學「下面的一個子分類。

在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過程中,尤其是牛頓力學的總結、經驗主義的興起、三大自然發現等等等等,人們對於哲學的思考是,哲學能否用經驗的方式去論證。當然,這裡的經驗的方式指的是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哲學和科學的區分變得明顯起來。其表現有,科學或者說自然科學轉向研究某個具體的內容,科學之間的分化越來越多、越來越明晰,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建築學等等,這些學科名詞的出現本身就是自然科學發展及學科分化的結果;而哲學則轉向研究世界的統一性,最終產生了黑格爾的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哲學體系。

但問題是,哲學好像無法去以」自然科學「的方式去論證、試驗本身理論的正確與否,因此,哲學又被迫出現了另一個趨勢,即以倫理學研究為主要話題。

當然,當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哲學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素材,而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為自然科學研究產生積極影響。按照傳統的觀點來說,無論是哲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在追問「世界是什麼」這一問題。

因此,對於題主這一問題來說,「哲學是否科學的一個分支嗎?」這一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成立的,或者說答案是「不是!」

在學科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某段時間中,科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在近代之後,哲學跟科學是不同方向的兩條發展道路。

從另一個更為廣義的角度來說,科學如果不限定在自然科學中,那麼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有點類似於古希臘羅馬以及近代的「哲學」這個名詞。即如果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麼在當今的學科及學術體系中,「哲學」當然是「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與「自然科學」並立的「社會科學」的一部分。


科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我們現在活在科學時代,便自然的以為科學是王道,一切東西都要講科學。

其實科學的核心是講邏輯。但在講邏輯之前,還要有具體詞字的具體定義。比如: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哲學? 這些科學討論不到,我們認為的科學、哲學,只是我們認為的科學和哲學。但哲學要求必須給出這些明確定義,才能繼續討論。哲學要求的邏輯比科學更縝密,且先有哲學後演化出:數學,自然學,各種學科。

由此,哲學乃科學之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