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水稻产量名列前茅的有哪些品种呢?

这些超级稻都是哪些国家主要种植的?

小白好奇求问


袁老的水稻,你可以看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他们很多年没正式打仗了,但你能在床上吹空调刷知乎,没有他们可能吗?你今天把他们解散了,明天早上美国大兵的靴底就压在你脸上了。懂吗?

现在的小朋友没经历过饿肚子的时候,就不懂袁老的伟大,就像生活在和平中,不了解战争的可怕。

记住,粮食是从地里种出来的,不是从超市长出来的。肉蛋奶也是靠饲料转化来的。没有粮食,什么吃的都没有。

现在要是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全世界的粮食贸易量都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除非你能像我们的邻居那样十几亿人每天就吃点糊糊。粮食这东西,缺10%不是涨10%的价的问题,是饿死10%的支付能力最低的人,让需求和供应再次平衡的问题。

就算你从不吃大米,你也得感谢袁老,你以为大米价格上涨,小麦,玉米等就不会受影响吗?

/////////对评论的回复太长,写在回答里吧.

80%的人都吃谢华安的「汕优63」,为何袁隆平才是杂交水稻之父?

胡杨历史观02-10 21:021热评

袁隆平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53年8月,刚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当老师的那些年里,中国正经历十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都被饿死了,作为农业系统的一员,从那时起,袁隆平就立志一定要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

1964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经过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第二年成功攻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这位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袁隆平也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让穷怕了、饿怕了的中国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数亿中国农民都有了奔头。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不管获得多大的荣耀,都从未离开他的一亩三分地,不管头上有多少头衔,他依然卷起裤脚,在田里忙碌,直到如今,袁隆平依然在为中国的农业事业奋斗,然而近些年,也不知从哪刮起了邪风,网上突然出现许多针对袁隆平的言论,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看到那些无知无畏的评论,实在让人心寒,有些人吃饱饭后,就开始忘本。网路上一些喷子的主要论点就是,80%的人吃得都是谢华安的「汕优63」,凭啥袁隆平才是杂交水稻之父?在这些人的眼里,袁隆平就是坐享其成的官员,根本配不上这么大的荣誉,乃至恶语相向。袁隆平在1964年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野生的杂交水稻,并据此研究出了3系杂交水稻,随后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在1973年,袁隆平团队成功培育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也就是南优2号 。

相比同类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经过实践后,南优2号的巨大缺点也暴露了出来,那就是不抗病。所以南优2号累计推广仅266万亩。1980年冬,根据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谢华安团队成功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1980年,谢华安以「明恢63」为基础,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中的明星产品「汕优63」,「汕优63」不仅保持了杂交稻产量高、品质优的优点,还成功解决了抗稻瘟病的这一关键科技难题。此后「汕优63」便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累计推广超过93963万亩,为杂交水稻中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80%的人吃的杂交稻都是谢华安的「汕优63」,这一说法没有错,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更没错。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就是开创了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和研究方向,并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杂交水稻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简单点说,就是从技术手段上将杂交水稻的育种化繁为简。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的贡献不在于某一个稻种,而是为中国水稻培育技术指明了方向,还结结实实的踏出了一步,虽然中国不是最早开始培育杂交水稻的国家,但是中国后来者居上,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开创了杂交水稻的新纪元。袁隆平和谢华安都是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巨人,他们的研究都为中国农民带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如同中国不是最早搞原子弹的人,但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依然是中国的伟人,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钱学森和邓稼先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代表人物和领头人,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领域的代表人物和领头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财富,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些妄议袁老的人,恐怕连水田都没下过!

///////////////另一篇文章

我们是否应该「暂时遗忘袁隆平」

2018-08-13 06:59: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信微博Qzone0评论

  袁隆平在筛选秧苗(资料图)

  流传在微信上的文章 网文「暂时遗忘袁隆平」引发热议 《科技日报》撰文回应多个具体技术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暂时遗忘袁隆平」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随著这个话题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科技日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一文,详细介绍了杂交技术与杂交水稻的区别以及袁隆平在学术界的贡献,并解答了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市场的货架上看不到袁隆平的超级稻。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称号是否名不副实?

  在《遗忘》一文中,作者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提出了质疑。  「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在《遗忘》中,作者以此为引,介绍了许多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却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国内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农学家丁颖、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的美国科学家Henry M. Beachell。  针对这种说法,多位农业和育种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解释。  几位专家解释说,《遗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大面积种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没有关系?  为了写好文章,《遗忘》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文章提到,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是「汕优63」,也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母」,但这一品种却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农学家谢华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针对这个问题,《科技日报》的文章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资料显示,1970年,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出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袁隆平超级稻产品  市场货架为何没有?  不少读者心中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袁隆平的超级稻名声在外,却很少出现在市场的货架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市民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从销售方面来说,超级稻也并非没有市场竞争力。据《科技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记者手记  「遗忘袁隆平」之争 本人或许毫不在意

  两篇文章先后出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相互「应和」,引发了人们对「是否需要暂时遗忘袁隆平」的讨论。

  有人认为,农业的进步、产量的提高,与化肥、育种、种植方式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科研工作者辛苦奋斗,将功劳全部归于一人,确实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觉得,袁隆平作为领头人,对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都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称赞并不意味著抹杀其他人的功绩,甚至有利于杂交水稻的发展。  《遗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爷子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农业的大海里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几分钟,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一名自称水稻育种的从业人员留言说:「其实吧,我们搞水稻的自己说这个事挺少的,觉得没必要争,反倒有时候觉得有袁老爷子在前面挡著,我们更好研究。我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认可袁老爷子了,那大家还支持我们研究水稻吗?」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年来曾多次联系袁隆平团队,试图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这次关于「遗忘」的讨论,虽然外界各种声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过去一样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本人并不太关心这种争论吧。  本组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也许下面有哪个在水稻田里真的顶著大太阳,打滚过的农学本科以上的人给我们解释一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4383375?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花了几个小时写了点东西,如果对杂交水稻和老爷子感兴趣,就花点时间看看吧


没几个人吃过的米,何来产量


中国普遍种植的杂交水稻并非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品种。最早几年全国大规模推广袁隆平团队的种子(不抗病),结果稻瘟病大爆发,杂交水稻种子被成仓库地废弃,几乎彻底 失败。直到自带抗稻瘟病属性的籼优63(谢华安,福建所)出来,才拯救了杂交水稻产业,袁团队两优0293号推出后在安徽又造成大面积绝收。


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市面上基本见不到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 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进展却不是很顺利,1974年才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5年以后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这个初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的项目,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累积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21%(2006年数据)。更关键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杂交稻刚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广严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将几十万公斤种子封存。由于汕优63对稻瘟病的优良抗性,杂交稻才得以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随后,在1997年时,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在2002年后接替「汕优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直到2004年和2010年时,袁隆平团队的「金优207」及「Y两优1号」才批量推广,2015年前后,袁隆平团队唯一一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两优0293在全国多地发生大面积绝收并退出市场。目前国内的常规水稻种植面积是2.45亿亩,而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全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农财网数据,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约2亿亩,杂交率约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属于杂交稻。2014—201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规稻,顺序为龙粳31、中嘉早17、宁粳4号,黄华占,绥粳14,绥粳18,南粳9108,龙粳39,龙粳43,湘早籼45号,连粳11号。


当然不是,袁隆平作为主要培育人的几个品种现在都已经被淘汰


袁老np的在于他一直是引领全局的人物,真想了解这些先辈在领域中的贡献,建议阅读下专业的书籍,论文,而不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的什么揭秘,公众号地摊文。

本报讯(记者张振中)9月12日,一场特殊的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学生代表向恩师袁隆平颁发了「金果奖」奖杯。今年是中国超级稻研发20周年,中国水稻产学研界齐聚一堂,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1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以「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从此迅速步入快车道,20年来相继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从第一期到第四期超级稻攻关,示范亩产分别实现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标。今年,袁隆平院士又带领科研团队向第五期攻关目标冲刺,据他透露,今年云南个旧、湖南武冈等5个百亩示范片产量将达到1067公斤(每公顷16吨)。

示范亩产创高峰,实际推广怎么样?「超级稻要推广好,广适性和抗性很重要。」袁隆平团队核心专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说。9月12日上午,在湖南省浏阳市洞阳袁创超级稻示范基地,来自全国325个县市的杂交水稻一线推广人员正在此学习观摩,邓启云对19个展示品种如数家珍。「你看这第四期攻关主角——Y两优900,去年和今年分别通过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区域的国审,推广给农民种植,产量能达900公斤,而且稻米品质不错,口感好。」2016年,Y两优900在全国推广300万亩以上。

刚说完第四期的明星品种,邓启云又聊起了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组合——Y两优957,这是继「超优千号」之后又一个潜在的推广「明星」。在他看来,Y两优957有三大优点:「一是产量高,9月9日,湖南省组织专家对隆回县牛形嘴村的示范田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到了1000.5公斤,创下了该品种试种高产全国纪录;二是抗性好,抗病性达到4.6级,从目前试种表现看抗高温性能比较强;三是广适性强,现在区试已经做完,有望明年审定,适合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推广。」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杂交稻覆盖全球,但这个梦想需要我们师生接棒完成。」袁隆平说,全世界有水稻面积22亿亩,如果全球有11亿亩种上超级稻,按每亩增产150公斤来计算,每年可增长1.5亿吨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口。

杂交水稻倒是推往了三十多个国家,但超级稻作为近年兴起的项目,不太清楚在国外情况如何。


杨守仁,杨守仁,杨守仁。重要的事说三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