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谓之哲学本身就是个错误,哲学本质上是「思"而不是「学"。「哲"上「折"下「口」,意为作为存在于世之人,是一个行动主体,即在本能驱动下,追求外在事物而获得欲望的满足,但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做不到而折回来,反身问自己。

人存在于世,必然会问世,从具体之事物开始,一直追问到事物全体,即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体,即终极真理。但作为事物全体的宇宙或世界是超越人的感官感觉的超验对象,因而本体是不可求的,因而反身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追问本体。

哲学是这样一个过程:从追问对象开始,折回来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让「诸己「显现出来,从而感悟到自我的本质,然后又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世界以及万物。哲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人"的人生。

因此,哲学不是学科,是哲学人对自己哲学人生的反思和自我感悟。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而是反思自我的思想活动。

因而,哲学不能学,喜欢哲学就要去回到自已生活中去,特别是通去回忆回到前哲学时期一一未成年中去,在反思人生中活得感悟,至少要先思后学。一开始读哲学书的人是思想上的懒人,是把别人的思想作自己的思想的人。背下了很多哲学家的语录,就自以为有知识懂人生,其实是食而不化,失去自我,成了别人思想的附庸,学得好的当然也可以当哲学老师混碗饭吃。


我读是读了很多,感悟真的没有,越想越回忆越没有,就是我的感悟。


作为自我保存和自我主张的高级动物,人所选择的喜欢的事情,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喜欢哲学,就去学一学,总会对你有用的。

不喜欢哲学,就不要强求去学,不一定对你有用的。


没别的感觉,就是觉得人活一世,总要明白点什么,不枉这一遭。


作为一个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稳定的哲学爱好者,对大多的哲学理论都只是抱著了解和折中的心态,由于初衷就不是深入研究,所以涉及的面就会广泛些,思想的广度拓展,看待世界的方式便多了许多条。所以,当很多人问我一些切实的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能提供一些立意不同的建议和角度,这便是我了解哲学最有现实意义的感悟。


人这一生 只要不违法乱纪、杀人放火 那自己怎么开心就怎么过


有一点感悟,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比如你坐在高铁列车上,一只蚂蚁在高铁铁轨旁边的小石子上散步,蚂蚁每天都在读蚁类哲学,想弄清楚,石子每天规律震动原因是什么?它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就找到宇宙的终极真理。


建议你先了解一下维特斯根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早已经说明语言只能解决语言能解决的事,语言不能表达的地方我们只能闭嘴。

其次,哲学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思考」这个东西是无法思考的。我们思考的东西无所不包,但就是不能思考「思考本身」,就好像自己不能拉著自己的头发脱离大地。

知道了这些后,我们就能对哲学的边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至于认为哲学无所不能。


原来这个世界这么繁杂!庞大!不可描述!无法全部认知!不可思议!好想继续探索前沿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如何解说,要看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感悟到了就是知道,知得其道,不可言传。


人生没有选择,所有认为主观上的主动都源自于所接受的认知思维上的被动!(人是社会的产物)


30岁前读西方文学吧。尼采《人性,太人性》,马丁海德格《时间与存在》,黑塞《少年彷徨时》,《在轮下》这些都还算不错的。太早读东方文学比如老子什么的,只会让年轻的冲劲少了火。30后觉得读孔子老子庄子是不错的。现在27。


世间万物终归有自己的定律,但我即使背下来了这个定律,还是无法做任何改变。


感悟:哲学这东西不能不学 也不能学太多


渺小


感悟因人而异吧,反正我有些后悔。现在对世俗生活都没激情,觉得有些孤独了。还不如糊涂快乐过一生。


最大的感悟就是除了专业性的知识,阐述疑惑和给别人解惑时,不需要长篇大论。迅速切题,大道至简。


人生下来,就要活著,这就是哲学,即浅显,又深奥。


纯读没感悟,甚至很无聊。等到事情发生了并且处在一种奇妙的沉思状态才会有感悟,那种思维的极乐状态开心得眼泪都掉下来。这时候就会有一种读更多的冲动,读著读著又把书扔了…

说实话我大部分思考都不是从哲学书里面得到的,形而上太抽象了,它对我的唯一好处就是,经过纯批,精神现象学这些书的磨炼,不管多枯燥的书,我都能读下去了。

要想有感悟,先去经历,不是自讨苦吃,而是适时发生的那种。


「生活就像潘达斯奈基,关键是渺小的你怎么去选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