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澜个毛,袁崇焕死的时候崇祯还有十几年可作呢,大明家底厚著呢。早点把崇祯换成刘协,再不济换个赵构,哪有什么狂澜可挽。

大明最大的狂澜就特么姓朱。


袁崇焕的战术是对付人口较少的后金的利器,如果朝廷上下一众支持,平定后金问题不大。

但是,解决不了明朝根本性的问题,也即几十万朱明皇族的供养问题造成的明末财政危机。

说得直白一点,袁崇焕只花辽饷480万,历史最低的数字,帮明朝解决了边患,可以让崇祯朝多维持几年。

然而,只要崇祯不对宗族供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的内忧还是会各种爆发,不会改变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本国劳苦大众推翻的宿命。


不能。

只要崇祯是皇帝,明朝必亡,只是时间问题。己巳之变没被杀,后面还是会被杀,何况己巳之变的时候,崇祯已经对袁崇焕很不爽了。不在这次被杀,也会被找其他借口杀掉。看看崇祯朝的兵部尚书,基本没什么好下场。

这么说吧,其实李自成也是个二流货色。不过还是把崇祯灭了,他两就是菜鸡互啄,以至于满清一来都是秒跪。


哭笑不得了,矫枉过正的太过了吧,袁崇焕虽然不是之前被吹上天的大英雄,但也不是现在被贬低到极致的大汉奸啊。有些人双标6啊,说毛文龙通敌吧,就是故意引诱。说袁崇焕啊,那就是汉奸。有意思有意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袁崇焕,崇祯这些人,他们或许做出的结果是失败的,但他们至少有一颗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国家的心,只是他们由于自身局限性和时局导致没有成功而已。袁崇焕不能力挽狂澜,这是事实,但是他的的确确是个爱国的英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可能性无限接近于0,袁崇焕对平辽东的自信无非就是后金政权不稳定,综合国力不行,皇位交接很容易出问题,只要后金内乱,袁就可以趁你病要你命,事实上也差不多。问题是后金那些年运气好到爆,努尔哈赤死了没乱,皇太极死了也没乱,多尔衮福临死了也没乱,,,,,,圆嘟嘟要等到啥时候才去灭后金啊,面对不乱的后金,圆嘟嘟只能呆在城里自保,出去刚正面跟找死差不多。说到底野战不行,怎么打怎么不顺。


看了一下战绩,袁崇焕的概率最高


有人喜欢把袁崇焕和岳飞相比,岳飞打的金兵闻风伤胆,打的金兀术哭爹喊娘,岳飞也从来没有想过和金兵议和,也没有被金兵偷鸡杀到临安城下,更没有擅杀韩世忠或者宗泽。

袁崇焕拿什么和岳飞相提并论,战场之上,菜是原罪。五年平辽夸下海口,皇帝给他最高的军饷,容忍他杀比自己级别高的将领,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了,袁崇焕给了皇帝什么结果?难道就是在朝鲜酒桌上吹牛说自己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交战后几个月努尔哈赤死于大炮?他得有多肉哦。崇祯后来的多疑和不信任将领我觉得和在袁崇焕身上遭受的打击有很大关系。

另外崇祯当了17年皇帝,袁崇焕死于崇祯三年。在这之后的14年后金也从来没有越过关东防线,最后还是崇祯死后被吴三桂放进来的。所以哪里能体现袁崇焕是大明的长城,大明没他不行?

有人说毛文龙不受制中央所以该杀,不知道这些人可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剿共才是自毁长城?什么时候了还提攘外必先安内?

补充一点,我不认同袁崇焕是汉奸的说法,他还不至于投敌。

但是,用西虹市首富里一句台词来说就是:你踢没踢假球都对得起你这个结果


谢邀,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有两个点。

一是,圆嘟嘟是明末最有希望的一批人之一。

二是,有希望不代表圆嘟嘟能做到。

直白的说就是,假如干掉后金是打boss,boss有100血。那么圆嘟嘟撑死能打出40伤害,吊诡的是,40伤害已经有资格评选败方mvp了。

首先说第一点,圆嘟嘟的打仗能力确实令后金有些忌惮。

首先是在宁远城一炮打破了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很多资料表明那一炮并没有打死努尔哈赤,但确实伤到了努尔哈赤。明军首次尝到对后金的军事胜利,让努尔哈赤郁闷了好久。

(勘误:宁远大捷并非明军对后军第一次军事胜利,毛文龙的镇江大捷要更早一些。因此宁远大捷的意义收缩为努尔哈赤首败。)

接下来是宁锦大捷,袁崇焕继续采用坚城战术,使得皇太极无法发挥后金军的野战优势。皇太极坐不住了,想绕过锦州打宁远。袁崇焕抓住时机,利用后金军人困马乏的时候果断出击,同时锦州方向也派出人马对后金进行前后夹击,大败后金。

以至于己巳之变时,袁崇焕回插蓟州的时候,皇太极特意绕开袁崇焕。当然,也有些人解读为,袁崇焕避战,故意放走皇太极???????

你开心就好。

最后就是广渠门之战了,这场战斗中双方伤亡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已知的史料,这场战斗中,大猛人豪格曾一度陷入包围,被索尼营救。战斗结束后,皇太极大发雷霆,一连处分了好几个参战的将领。保守地推测,后金至少没打赢并且场面很难看。

也就是说,后金在军事上没有一次能在圆嘟嘟手上占到便宜,在明末整体稀烂的背景下,圆嘟嘟的战绩还算拿的出手。

坏就坏在袁崇焕不适时的鹤立鸡群,刚刚上位的崇祯皇帝为了弄出点成绩,看上这个有点成绩的袁崇焕一点都不奇怪。

更要命的是,袁崇焕还真敢吹,五年平辽?真以为你赢了皇太极一次,就可以一直赢下去?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袁崇焕虽然有能力,但能力并没有强到能统领大局的程度。至于力挽狂澜什么的,更加不现实。

这点从他被崇祯召见后,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首先他跟崇祯吹牛这点来说,他并没有认真了解他将要面对的对手皇太极是个什么人物,轻敌为自古以来的大忌。

其次,他自己也承认吹牛是为了安慰皇帝,这说明他也没有去了解这个新上台的老板是个什么脾气。我的老天爷啊,在皇权社会要想当官,你都懒得揣摩皇帝的心思了吗?

他去辽东上任后很快就搞出了第一个判断失误,那会儿蒙古有个部落叫喀喇沁部,和后金暧昧不清,袁崇焕就认为,蒙古人必须争取一下,不如我们卖粮给他们吧。结果呢,蒙古人没争取到,粮食一转手到了后金手里。

然后就是杀毛文龙了,毛文龙这个人争议同样不比圆嘟嘟小,最近出炉的毛文龙通敌书信更是引起新一轮撕逼大战。毛文龙是什么样的先不评价,我们只看圆嘟嘟一刀下去会发生什么结果。

我估摸著袁崇焕是这么想的,这皮岛很重要呀,但是毛文龙不听话。我要是把他干了,皮岛就控制在我手中了,这样打击后金更方便了,岂不美哉?

切换一下立场,来听听皇太极的心声。

皇太极:「这毛文龙要投降我?不可靠不可靠,这家伙就是个墙头草,指不定哪天又反水了。可是人家都做了暗示了,朕又不能不表示。他要真的来降,我得防著他。他不来降,我又得盯著他。恶心,真恶心。」

袁崇焕一刀斩了毛文龙狗头。

皇太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后皇太极放心地带著他的军队出去四处扫荡了,等他的军队养的兵强马壮的时候,他就从长城上找了个口子,破关而入。

当北京城被皇太极围观了一遍之后,恼羞成怒的崇祯终于相信,袁崇焕没有他想像中的那么厉害。

他决定处决他,罪名嘛,内阁那帮饱读诗书的大师们会帮他找的。

凌迟,多少有几分泄愤的意味。

崇祯不知道的是,他连袁崇焕都这个层次的人都驾驭不了,还能指望天降郭子仪拯救大明吗?

不可能的。

写在最后:袁崇焕是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我不敢保证我写的足够客观。如果有反驳,我十分欢迎。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您还是慢走不送为好。


只要有崇祯,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卢象升,有一个算一个,怎么搞都没用。

就算把中国千古第一臣诸葛亮作为从者召唤出来都救不了,因为要挽救明末就先得贵族大清洗,诸葛亮严刑峻法会先得罪所有的贵族,然后被崇祯砍了。

明末不是没钱,是钱都进了贵族和官吏口袋,而崇祯,不好意思,就是个five。皇后给国丈5000两银子让国丈捐钱还能被扣下2000两,这谁有办法。

看过一个问题,戚继光在明末能不能救大明?救个头哦,大明已经烂透了,烂透的根源是皇帝不行。半年换一个首辅,政策一点延续性都没有,这玩什么。

骂袁崇焕挺毛文龙的最大根源在于一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崇祯是个five。袁崇焕打不赢后金,但就算毛文龙拿著给袁崇焕的物资上,也一样。崇祯要求短期解决后金,这是无法实现的任务。我一般不喜欢你行你上这句话,但崇祯这角色,不好意思,我上我真行,换个正常人上都行。就算是刘禅这种几乎是君王下限的存在也比崇祯好得多,至少刘禅知道自己不行不瞎指挥。

如果你的条件是「袁崇焕不死」,要求是「大明翻盘」,那么这是个不可能任务。

但如果把条件换成「崇祯原地当场去世换一个不努力的普通皇帝」,不需要袁崇焕,大明凭著庞大的体量磨也磨得死后金。


如果只是问能不能的话,答案应该是能的。

请问如果皇太极一心归附大萌,帮大萌镇压农民起义,能否力挽狂澜?

能估计是能,问题是人家显然不肯啊。。。

歹徒持刀行凶抢劫,受害人倒在血泊里,歹徒抢走财物——如果歹徒把受害人送往医院并且支付医药费,受害人还是有救的。


如果袁崇焕没被杀,那么迎八旗入关的就会是「平西王袁崇焕」了。


关键是不用他还能用谁,除了他之外还有谁对满清打过胜仗的。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以广渠门大战为例吧,这可是高质量的野战。战斗素质高不高,最见真章。

我就不说袁崇焕战功最辉煌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了,(宁锦大捷打得清方承认士兵死亡甚多,而且在档案《天聪朝稿簿书录》等资料里承认,战后,后金人心动摇,甚至出现了向明朝求和的声音,投降明军者竟有相踵而至的记载)

就说说众袁黑吐槽最多的」平年平辽平到北京城下「吧, 其实女真绕道入关,无非一个原因:在辽东已自知打不过袁崇焕了,所以要避开袁督堂,选择入关去欺负关内的菜鸟。

但是在广渠门大战中,放著正面硬刚袁崇焕的机会,竟出现皇太极本人避战,让兄弟、儿子们上,战斗中,兄弟、部将普遍发生畏战、怯战,而且从清方记载里,也是败得很难看的事。

正文:

崇祯二年十八日,金军打到京郊,在此扎营,二十日,皇太极率领全主力阵容突击德胜门、广渠门。袁崇焕带关宁军主力从蓟州兼程赶到城下,未及休息,(「惟是由蓟趋京,两昼夜疾行三百里,随行营仅得马兵九千」)便在京城城墙各门外,挖坑、堆土,以此掩蔽兵力,阻挡即将到来的后金主力马队的冲击。袁本人歇马于韦公寺,以此为大本营。二十日,皇太极接报,德胜门方向发现明军大兵集结(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部),而不久后又来哨报,东南广渠门处,发现袁崇焕、祖大寿部队。

皇太极做了个很有意思的决定:

「上遣爱巴礼、索尼、白格、传令左翼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领白甲护军。及蒙古兵迎击」------让兄弟和儿子们去打袁崇焕。 而它自己呢?却捏柿子挑软的,不去跟对手实力最强的袁崇焕、祖大寿正面交锋,而是亲带右翼诸贝勒、领白旗军及蒙古兵攻打相对容易得多的满桂、侯世禄。

这种让别人打硬仗,自己挑软的作法,自然使右翼方向大败满桂所部。但左翼的士气却因此受到微妙影响,果然,在与袁都堂的关键较量中,后金高层,发生了与其他明军较量时,不可能发生的怪事。鞑军刚一出击,袁崇焕做出迅速反应,早上便从韦公寺出发,在广渠门布阵,大致摆出一个倒「品」字阵容:

以副将王承胤列营西北,为左翼。袁本人驻军于西面,为中军。而祖大寿主力在东南 下阵,为右翼。 袁的意思,大概是搞一个口袋阵,敌冲过来,自然先要与摆在外部两边的王、祖交战,不管敌兵先打他们哪一个,自己就有协同三方一起围攻的机会。早上列阵,直到中午,鞑军才到。据说,左翼后金军原打算以传统的分三翼分头冲击的方式进攻,但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等巨头一合计,决定集中力量,并敌一向,先打战斗意志最为弱鸡的王承胤部,并约定,不合力进攻的,「罪与避敌同」 。 而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正白旗主多铎则未出现在冲锋行列中,看来是留在后方压阵,由多尔衮(代领正蓝)、阿济格(镶白)、阿巴泰(代领正白)、豪格(镶黄)四巨头,率各自的护军为突击马队,向王部猛冲。力求先击破袁军最弱的一阵,达成突破。

惊心动魄的决战拉开战幕,金军最精锐的四旗护军一齐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然而就在冲击过程中,一连串怪事出现了:王承胤这个未来的长腿将军,竟被对手的架式吓坏了,在未曾迎敌的情况下,主动「徙阵南避」。但后金军却更怪,只有豪格率领的镶黄旗护军,直冲王承胤部,而其它三部,据说是阿巴泰的原因,偏离了方向,发生了混乱。 阿巴泰一军发生异动也算了,不知怎么多尔衮、阿济格的两路人马也没冲过来,事后阿济格与阿巴泰还扯起了皮,阿济格说他催促阿巴泰按原计划向王承胤部冲击。但为阿巴泰否定。总之,最后发生的情况就是,不仅阿巴泰的正白旗护军,而且连多尔衮、阿济格的人马也一齐稀里糊涂的冲向了实力更强的袁崇焕方阵。造成了豪格极可能孤军冲向王部,只是王部根本没有硬杠的决心,豪格轻松「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

袁崇焕品字三阵,在此先溃去一阵。

承受了更大压力的袁崇焕本阵,虽面临阿巴泰、多尔衮、阿济格三路兵马的突击,却临阵不乱。然而,严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后方压阵的莽古尔泰看到豪格部已成功击溃明军一翼,便跟多铎率领主力也跟在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后面,向袁崇焕本阵发动总攻,而王承胤部的败兵,也有一部分为了逃命涌向袁都堂本阵,追杀王部的豪格部队也随之攻来,袁崇焕面临著 军事生涯以来最强势,最凶险的挑战。

祖大寿见袁都堂吸引了对方全部主力阵容,也急忙亲率主力向袁部靠拢,另外还分了一支部队包抄敌军后方,援救袁都堂 。莽古尔泰发现有一支来路不明的明军进入城墙远处的一片树林中(据推测祖大寿部可能性很大),害怕侧后受到祖大寿的攻袭,便命令随带的蒙古盟友的部队前往阻击。莽古尔泰率八旗主力压向袁部,「贼矢雨骤」,袁部也奋力抗击,双方先是远距离箭雨对刚,八旗兵做为攻方,付出相当代价,据清方各类将官的传记,八旗军的一个副都统伊尔登,冲阵时被射伤七处,但终于不顾生死,率先冲入袁军阵中,双方短兵相接,伊尔登又受了两处重伤。与伊尔登共同冲阵的佐领色勒,锁骨被射断。后金镶蓝旗参领鄂罗塞臣在撕杀中,战马被击伤,还被关宁军打伤了手。备御哈宁阿,除了手被砍伤手,还负了一处箭伤,四处盔伤,身上被砍伤两处,战马也被砍伤两处。佐领布颜图,手被明军锤伤,佐领乌赖也在恶斗中被杀伤。

在八旗不顾一切的强攻下,袁军也出现不少险情,有的旗兵竟一直杀到了袁崇焕本人处,甚至挥刀砍向袁都堂。袁本身也遭受乱箭集射,据其部将周文郁的说法,袁和他身上都被插满箭枝,两人如同刺猬一样,幸赖铁甲坚厚,未至重伤。而据袁、祖的禀贴,及祖大寿的信件,袁崇焕实际是身中两箭,参将张存善则身负八箭,祖大寿在为袁公解围的血战中一只手也受了轻伤,但都无碍。

袁崇焕率部拼得极硬,「我兵亦倍奋砍杀」,祖大寿也从另一翼过来救援,勇猛攻击,力求两军会合。体现出袁、祖为中坚力量的关宁军的过硬素质,他们给八旗以沉重打击,阿济格坐骑被射死,正蓝旗佐领富克查、正黄旗云骑尉台弼善等都被袁军打死。八旗一些人的士气开始动摇,将领「代青、善都相率逃遁」------(《清太宗实录》天聪五年)。而骁勇善战的阿济格,竟也被指控有临阵逃脱之嫌。

双方从午后血战到傍晚,祖大寿完全击溃当面八旗部队后,前来援救,袁部「得南面大兵复合」,终于迫使「贼始却」。被莽古尔泰去肃清林中明军的蒙古各部,也被关宁军打得一败涂地。蒙古大军之中,恩德格尔与其弟莽果尔岱,以及扎鲁特贝勒巴克等王爷,立功心切,率兵在前,结果被林中的明军迎头击溃:清方官史《实录》、《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也无法掩其惨败之状,承认「旋败归」,「骤进失利」。只是有后面几支蒙古各部的接应,才没发生完全崩溃,蒙军亦狼狈败去。祖大寿部还狠狠教训了此前最嚣张的豪格部,豪格在轻松击溃王承胤部后,对王部继续追杀。 此时祖大寿一支兵马赶来,对豪格马队「蹙之,矢石如雨」,豪格部遭到暴打,豪格本人被团团包围。最后还是袁、祖主力在胜利后对莽古尔泰、多铎、阿巴泰、阿济格等人发起胜利追杀,处于战场较偏位置的豪格才获转机,靠索尼殊死血战,力战突围,将豪格救了出来。但豪格部也被打得差不多了,蒙受了惨重伤亡,护军参领阿哈尼堪,皇室黄带子成员,觉昌安曾孙阿赖皆被击毙。据传记记载,佐领图鲁什因带回两名阵亡的镶黄旗护军尸体,而事后受到升为参领的奖赏。可见豪格部大量护兵战死,弃尸极多,以致抢回两具尸体也被视为奇功。

这场含金量极高,参战阵容豪华、令人惊心动魄的广渠门大野战,据明军将领周文郁的回忆,「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而且「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 当然,后金这一伤亡毕竟是明方将领的说法,肯定有夸大之嫌。但明军自称伤亡数百,还是可信的。(袁都堂留下的报禀称明军伤亡二百)。

后金伤亡明显比关宁军多得多。据从清方档案的查找,此役阵亡的有名可辑的八旗武官、贵族,计有:

皇族觉罗、黄带子成员阿赖(觉昌安曾孙,镶黄;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

护军参领阿哈尼堪(镶黄)

佐领富克察(正蓝)

云骑尉台弼善(正黄旗)等

而关宁军方面,没有一名将领、武官阵亡。称得上负伤的只有张存善,而且还是轻微伤。祖大寿说是伤了手,却更没见什么大碍。

虽然屡经修饰后的《清太宗实录》、《清史稿》极力讳败扬胜,但仍难掩其败。同样讳败的《满文老档》,因为是写给满人高层自己看的,破绽留下的相对多一些。比如:

《老档》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五日,记有「汗(皇太极)与诸贝勒会审众兵同袁都堂兵交战于都城南关东门时,为袁击败一事……」

------清朝官方资料承认后金在广渠门败给了袁崇焕!

在野战中,主力部队败给人马更少、更疲惫的袁崇焕,使皇太极十分恼火。惩处了不少贝勒、将领:

「众议阿巴泰、与同旗豪格相离。罪一。违背众议、不从右偏进。罪一。应削贝勒爵。并夺所属人员。给与豪格。议上。上曰。阿巴泰、非怯懦者。特以顾其二子。致延迟耳。朕奈何以子故、加罪于兄。因宥阿巴泰罪。以纛额真康古礼、甲喇章京郎球、韩岱等官。逗遛中途。削职罚赎。夺其俘获。以纛额真哈宁噶、俄罗塞臣善战。俱授备御。以额驸恩格德尔、及喀尔喀部落莽果尔岱等贝勒。自蒙古首先投诚。功大、免削职。仍罚赎。夺其俘获。以扎鲁特部落巴克、多尔济诸贝勒无功。尽削职。」-----《实录》

皇太极也丧失了继续与袁崇焕较量的信心,不敢发起对北京的进攻。客场作战的金军,已面临相当困难绝境:

「十二月辛亥朔,大军经海子而南,且猎且行,趣良乡,克其城。壬子,总兵吴讷格克固安。」------皇太极的军队,已到了要靠一路打猎维持给养的地步。

如果不是崇祯刻薄、刚愎,自毁长城的逮捕杀害袁崇焕,则皇太极入关冒险之行,必将成为它一去不返的坟墓之战。

即使是崇祯毁了袁崇焕的大好局面,而且在杀袁后,又在大凌河卖了祖大寿一次,白白用饥饿葬送祖大寿、张春等最精锐的关宁军三万核心主力。祖大寿在假投降后,偷偷跑回锦州,继续用残余力量抗战,依然屡次大败满清主力,《清史稿》、《皇朝通志》等内容有许多八旗高级将领被祖大寿于野战击败的纪录。 阿尔津、鄂罗塞臣也成了祖大寿手下败将,包办了《清史稿》另一次清方自认」我方士兵死亡甚多「的记载(总共就两次,一次是袁崇焕的宁锦之战)。

下面举几例干货:

鄂罗塞臣,达尔汉之子,一直当护军将官,在广渠门大战表现突出,从此屡见升用,积功当到议政大臣的高位,镶蓝旗护军统领。崇德三年十月(1638年)从豫亲王多铎伐明,侵宁远、锦州。十一月,豫亲王至中后所,将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军会。明总兵祖大寿兵来袭,满洲参领翁克等及从征土默特部兵先奔,鄂罗塞臣护军大败,与哈宁阿等且战且退,士卒有死伤者。论罚,夺世职。

阿尔津,积功至议政大臣、正蓝旗护军统领,三年,从豫亲王多铎伐明,过宁远卫城中后所,明将祖大寿发兵追袭,阿尔津为殿,战不力,「所部多战死者,又弃其骨不收,坐削世职,籍家产之半」。

布颜代 初为蒙古乌鲁特贝子 后来归努尔哈赤,当了努酋的女婿,「尚(公)主为额驸,予二等参将世职,隶满洲镶红旗」,此人是宁远大捷之后,屠灭觉华岛军民的凶手,「攻宁远,不克,偏师取觉华岛,布颜代率蒙古兵从固山额真武讷格破敌垒,歼其众,焚所积刍粮而还」后积功授礼部承政,并升任蒙古镶红旗都统,一品大员。

崇德元年,从武英郡王阿济格伐明,克昌平。但是,随后在师还出塞时,受到祖大寿严惩,「明兵袭我后,布颜代为所败,坐罢固山额真世职,降一等甲喇章京,罚锾,夺俘获」。

苏纳,叶赫人,满洲正白旗人,积功至 本旗护军统领,再升兵部承政。 崇德元年入关「师还,以先出边,后队为敌乘,溃败,(被罚)夺所俘获」。

恩格图,科尔沁蒙古人,为蒙古正红旗都统,正一品,」师还出塞,遇敌战败:罚锾,夺俘获。「

----------------------以上还只是本人发现的,就有这么多。祖大寿之关宁军的野战能力,还有谁敢诬蔑?!

据清方多处传记等记载,松锦之战甚至发生祖大寿只派一支步兵出城冲锋,竟打得满洲右翼上三旗护军弃阵溃逃,冲乱了邻阵的蒙古八旗阵地,随后被追杀的祖大寿军队击毙许多满、蒙军官的丑事。

」祖大寿以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

蒙古正黄旗 「洛哩(前林丹汗护卫) 崇德六年,从伐明,围锦州,城兵出战,左翼三旗巴牙喇兵击之不利,退入壕,明师环之,逼洛哩分守地。洛哩(时为一等参将)力战,没于阵,恤赠三等梅勒章京。「

」四月派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多铎等,往代多尔衮攻锦州。祖大寿以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

」先是围锦州时,城兵出犯镶黄旗汛地,巴牙喇(即护军)兵退入壕内,王贝勒等袒不举,准塔坐阿附「

----------以上均见《清史稿》

更有许多将官,在崇祯末年的松锦大决战中,被祖大寿打得消极避战、怯战,事后遭受惩罚,并作为污点,写入其在《清史稿》等官方的传记中。下面举几例:

正黄旗 瓜尔佳。图赖,积功至本旗副都统,二品大员,」师还,追论攻锦州时巴牙喇兵有怯退者,图赖当罚锾「

准塔 满洲正白旗 后调到蒙古八旗,任本旗都统,正一品。崇德六年二月,」从睿亲王多尔衮攻锦州,以阿王指,遣士卒归,又离城远驻,议罪,当夺官籍没,上命罚锾以赎「

喀尔塔喇,满洲镶白旗人 崇德六年,从围锦州,」城兵出犯镶黄旗分守壕堑,坐退避,罪当死,上命罚锾以赎「------此人后来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被李定国击毙于衡州,同死的还有著名的敬谨亲王尼堪。

甚至松锦大决战因崇祯搞砸之后,仅剩下宁远一城的吴三桂,照样以关宁军残部,在明亡的前一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大破前来围攻的济尔哈朗所率满清主力,当阵斩杀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纳尔特!!

迫使次年,多尔衮尽起精锐主力入关时,宁肯选择传统的:绕远且险要的老路,也要避开吴三桂把守的」东协「,即山海关防线。

这还是屡屡被崇祯毁灭后的关宁军,在战术上仍能如此痛击敌军,给不可一世的满洲八旗以如此震慑,试想,如果袁公没被杀,计划与步调没被破坏,后金将是什么样的命运,不是一目了然??

所以,不论是战略水平,还是战术水平,袁崇焕都高于皇太极一筹,足够胜任对后金的攻灭。只是他没法让他在朝廷的猪队友也能挡住皇太极罢了。更何况摊上这么一个固执愚蠢的亡国之君。

这也是汉人的气数。


这是袁崇焕的判决书: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大半年的审讯,证据齐全,每条都是死罪。托付不效,专恃欺隐指的是五年平辽和其他欺骗崇祯的行为。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指的是卖米资敌和杀毛文龙这件破事,尤其是以谋款则斩帅,意思是为了议和杀毛文龙,本身杀毛文龙就是死罪,为了议和杀毛文龙这和秦桧有什么区别?后面就是一系列的军事失利。所以袁崇焕没有被冤杀,他做出的这些破事有10个脑袋也不够砍,把他凌迟了主要是为了泄愤。

北京的人民群众还嫌不满意,把他做成刺身给活吃了,价格还不便宜。毕竟因为袁崇焕的各种骚操作导致家破人亡,是个人都会恨袁崇焕。

至于能不能力挽狂澜,我就呵呵了,后金军每次出动都战果丰硕,袁崇焕也能拿几个人头报功,两国两军真是亲如一家各取所需,后金缺粮没法过冬了袁崇焕还卖点过去。就这样的一个人居然还有人把他吹成明末最能打的,就算是孙承宗也不敢这样吹自己吧。

更新一下,贴一段袁崇焕的奏折,这一段奏折是袁崇焕辽东战略的核心观点,然而也是袁崇焕军事水平不及格的证明。可笑的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这个战略是对的。这个奏折的来源是明熹宗实录第八十四卷,因为原版就没有标点,所以看起来挺别扭的。

袁崇焕言奴乘屡胜之势而我当披靡之余不据险以守无以固人心臣四五年间从提督抚镇诸臣后细心参订可幸无败去春宁远一捷仰徼 皇上神威孤注获胜遂以节钺加臣臣念海宇十年疲于东役徵调生乱转输告窘不淂已而用一简静精密之法如曰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以实不以虗以渐不以骤前屯城包而未完者完之宁远被两复圯者补而永固之中后中右复屹若金汤险设而事备以六万守四城奴即百万何敢飞越从此且耕且筑且前夷来我坐而胜夷不来彼坐而困前后四年便可制胜

这是天启七年四月的奏折,也是所谓五年平辽战略的原型。简单的说这个战略就是通过修城堡,一步一步,把后金围死。

可能不熟悉军事的朋友们不太清楚这个战略的荒谬性。对于明末的生产力而言,建筑城堡花费巨大,不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成本,一般是对于交通要冲或者是重要的补给基地才会给修建城堡。而且当时正好是17世纪军事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时代,堡垒的防御能力因为火药火炮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减弱了,所以城堡在当时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拖延作用,如果要击败后金,就必须要有一只能打的正面部队,在正面战场歼灭敌军主力。堡垒,只能是正面部队的支援或者辅助。像袁崇焕说的「夷来我坐而胜,夷不来彼坐而困」,「即百万何敢飞越」这些大话后来都被皇太极打脸了。

后来袁崇焕的粉为了把这种战略描述的更合理,不惜给人洗脑说野战就是打不赢女真人,只有坚守城池才能赢,出城作战的都是傻。我真是为他们这种无耻的嘴脸感到震惊!明明是袁崇焕打不赢,他们居然把袁崇焕的失败原因认为是一种理所应当。那成化犁庭怎么解释?李定国两蹶名王怎么解释?前者是「大奸臣」王越带著小太监汪直。后者李定国是反贼又是泥腿子。他们都能做到,为啥袁崇焕做不到?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袁崇焕已经腐化堕落了,他成了关宁军的利益代言人,这件事的明证就是他被捕下狱后祖大寿放弃北京逃跑。关宁军作为对抗女真人的主力完全没有战斗力,本身就应该改革。像同时代的古斯塔夫二世17岁当国王,就第一时间改革军队体制。而袁崇焕到任什么也没做,反而与军头同流合污,后来被皇帝捉住杀掉,可谓是罪有应得。


可以啊。

先看一张图

很多人以为后金入关到北京是左图,实际上历史是右图。

崇祯二年夏,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内地,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寿东溃,策偕孙承宗招使还。明年正月与总兵张士显并逮,论死,弃市 ???? -- 明史 刘策传。

崇祯元年八月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逾月,挂平辽将军印,再移至关门(明史赵率教传)

《崇祯长编》崇祯元年八月:宁远一镇当并而归于前锋此不易之论也以地言之关内总兵应挂【平远将军印辖山石二路与前屯一卫】而以【燕建二路还蓟镇】则内肘不掣以前屯一卫属之则关内外不分两见外援而内愈坚关外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辖宁远一卫及锦州从此而渐复渐远皆其所辖也。

简介:辽镇和蓟镇交换防区,蓟镇负责燕建二路,辽镇负责山海关和一片石两路,由平辽将军赵率教负责

====================辽镇蓟镇分工明确,辽镇在关内只负责山海关和一片石的防卫,而很多人以为后金入关走的是辽镇,其实是走的蓟镇,是蓟辽总督刘策的防区,明朝政府也确定了,后金入关,责任者为刘策===================================

这证明了什么呢,证明宁锦防线已经成为了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只要防止后金的绕道就可以了。

这就证明了,关宁军本身的战斗力不是问题。

也不存在袁崇焕自身错误,导致收服辽东失败的说法。

既然如此,只要保证队友不出错就行了。

再附上 袁崇焕对后金战绩

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

  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宁锦大捷:

 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明熹宗实录)

  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明熹宗实录)

有人用松锦之战等问我袁崇焕该如何应对。其实,锦州,大凌河一带早就发生过袁崇焕和后金的战斗。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宁锦大捷。

在宁锦大捷中,袁崇焕不仅打破了皇太极对锦州的围困,也打破了皇太极想围困宁远的意图。

详细的比较宁锦大捷和松锦之战,就可以得出袁崇焕是否可以力挽狂澜了。可惜那人根本只想用丰富的SB经验打败我,

宁锦大捷是袁崇焕厉害,还是后金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促成的? 给大家看看 宁锦大捷袁崇焕是怎么打的。

可以自行比较

有人说 杀了毛文龙 后金可以绕行了。实际上,毛文龙还在的时候,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打算直接打破山海关进攻明朝的。就如图中左图的行动路线,不过是在宁锦防线两次被袁崇焕阻挡了,变成了明朝的宁远宁锦两次大捷。

所以,不是后金打破不了山海关,而是后金打不败袁崇焕而已。

那么毛文龙不死,后金不能绕道是否成立呢?

不成立。

一,宁远宁锦两次证明了后金是想直捣明朝的,阻止他们的不是毛文龙是袁崇焕

二,说法成立在毛文龙有牵制能力上,但毛文龙不单没有牵制能力,还背叛国家,和皇太极相约「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是个地地道道的卖国贼

证据连接 暗音:用东江塘报和满文老档证明毛文龙无力牵制后金

东江军没有稳住是袁崇焕死后不是毛文龙死后

广渠门大捷

周文郁的《辽师入卫记事》;

二十日早,报奴大队分六股西来,公传令开营迎敌。先遣都司戴承恩择战地于广渠门,余随行间。公令余回,余不从。公又曰:「我有奏书二通,子可速回,为我料理。」且嘱勿再来。余还寺,即将奏疏阅发,遂披甲跃马,仍驰军前。而公正在布阵,其祖帅正兵镇南面,副将王承胤等列西北,公与余扎正西,阙东面以待敌。

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见前处有承胤等兵,方立马无措,若承胤等合力向前,则奴已大创,不意承胤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我兵亦倍奋砍杀,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

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深鉴陋规,于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毕。

役之后,刘应国参加了孙承宗率领的收复四城的战争,后来升协守辽东副总兵。 ——————罗景荣是锦州将官,崇祯二年闰四月的时候提拔的,朝廷升袁崇焕一级,也升赏五十多名将官,他也包括在列。 ——————窦浚在《崇祯长编》记载很明确,是袁崇焕精骑五路中的一员。

所以,袁崇焕本身的战斗力以及所操作的关宁防线没有问题,只要队友不猪,肯定力挽狂澜

=======================================================

有人说 蓟州城攻防战的问题。首先,在明朝是没有哪个地方叫蓟县的。其次,他们口中的蓟县在明朝叫蓟州,是包括蓟州城,玉田,遵化等广大地区的统称,和蓟州城攻防战的蓟州城有区域大小的本质区别。谈蓟州城攻防战只能更证明督师的伟大

暗音:用四蓟名词证明袁崇焕的伟大。?

zhuanlan.zhihu.com图标

============================================================

有人盲目以两年袁崇焕没有收复领土说其不能力挽狂澜。

而袁督师和崇祯帝商量辽东方略是: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明史袁崇焕传)。发展建设重要性第一,收复战斗重要性只排第二的。

实际上,直到崇祯二年五月,崇祯都是认可袁督师「以建设为第一」战略的。

暗音:为商定恢复之书以复台臣之问仰祈圣断事 里面明确记载崇祯明确表态「督师肩任东事,恢复大计自有成画」。说明崇祯也没有把一年收复多少领土当做执行判断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是认可这两年就应该采取恢复性措施(守为正著)。

因为当初商量的很清楚,以建设为第一(守为正著)配以战斗和谈判(战为奇著,和为旁著)达到最终复辽的目的。

暗音: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后,具体工作一览?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故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如果还有人认为建设发展不重要,不如给你们个键盘让你们打出「WhosYourDaddy」且不更好呢。

………………………………分割线……………………………

是否督师战略耗费了明朝太多的饷银,答案是并不是。

。。前督师袁崇焕初令旗鼓徐敷奏点阅仍照二万八千之数继欲合四镇之兵止用辽饷四百八十万。。。」《崇祯长编》崇祯三年二月,孙承宗疏

最终袁崇焕回报成功将辽饷牵限制到了四百八十万两,省下了一百二十万两左右。


假设己巳之变袁崇焕没因罪被杀,崇祯仍旧信任袁崇焕,袁崇焕还是袁督师。我们来看看最有可能发生什么?

1,率祖大寿追击撤退的皇太极,斩之,趁机收复失地,封侯,力挽狂澜,名垂青史。这个可能性是有的,应该比中五百万的几率要大。

2,皇太极退回沈阳,为绝后金绕道入关,袁崇焕开始修长城各关口并增派兵力,请饷,崇祯许之,加派,各地起义,明卒。

3,皇太极退回沈阳,为绝后金绕道入关,袁崇焕请巨资收买蒙古,崇祯许之,加派,各地起义,明卒。

4,皇太极退回沈阳,为绝后金绕道入关,袁崇焕出兵关外征蒙古,大战后金蒙古联军,袁卒。

5,皇太极退回沈阳,为绝后金绕道入关,袁崇焕发四镇兵攻沈阳,袁卒。

6,皇太极退回沈阳,袁崇焕继续督师什么也不干,崇祯十七年开关降清,藩云南。


不能。看历史,不管是清还是明,都要看当时的势。一个两个人,真得没法翻盘的。

袁当时已经是明朝手中最强的军事统帅之一了,但是在战场上依然少有主动进攻的能力,只能在防守战中取得战果,并未能从清兵手中夺回什么重要的领土。而防守是需要后方不断补充兵源和粮饷的,经济压力很大。清兵南下可以抢劫,打到北京就抢到北京,打到山东就抢到山东,一直是赚的。

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下多为胜利即是如此。除非像汉武帝唐太宗时那样,手下的人猛到能打得游牧民族无力南下,否则经济上一直是吃亏的。

如果是盛世,吃亏就吃亏了,中国的经济一直是远强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所以能一直守下去,北宋战斗力低到那个地步,照样苟死辽国;但是明末那个情况,真得是国家没钱了。

没有经济支持,袁崇焕再多守几年,从历史上情况继续推,恐怕还是没办法让清兵失去战斗力,还是长久相持,面对的最终就是无饷可发全军哗变的情况了;如果给袁崇焕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支持,关内人民的负担恐怕比现实中李自成造反时还要厉害得多,明朝照样活不下去。可以说这就是个死局,内忧外患都在,单解决一方是不可能破局的。

袁崇焕并不是可解局的人。当时的大明想翻盘,恐怕至少需要两个人。

一个要比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强的统帅,也要比清朝那帮能征善战的将领强,能够变防御为进攻,打得清兵远离明朝边境,减少经济上的损失。可惜这种人在历史上也屈指可数,霍去病卫青这样的将军不是那么容易能挖掘到的,至少在当时的明末是没发现。

一个要能有极强的政治能力,整肃朝纲,打击腐败。魏忠贤不行,他能捞钱,但是有他在朝堂上就永无宁日,况且他捞的钱还要进自己的腰包,捞得越多民众负担越大;东林党也不成,他们名声好但是历史也证明了这些人的治国能力不够,况且他们也要捞钱,民众负担还是下不来;皇帝乃至宗室也不成,明朝后面几个皇帝,实在是不怎么样,各个宗室亲王更是贪得无厌之辈。当时的内政局面,恐怕只有一个有才能又足够清廉,还能够约束部下和皇帝的人在才能收拾。可能需要祈祷天降一个诸葛亮了。

明朝发展到那个地步,除非天降奇迹,同时出现了诸葛亮和卫青,否则没救。

明朝最好的情况,从历史上看也只能是像汉一样,前朝灭亡,天下大乱,后来出了一个有才能的宗室,像刘秀重建东汉一样重建后明或南明,才有可能保住明的正朔。若是清兵不进关,以大顺那帮人的水平,治理国家好不到哪去,南边的明兵还能斗一斗,说不定明朝能落个中兴的结局,做不了东汉,也能做个南宋。可惜清兵入关,不管是大顺还是明军都打不过他们,那就没办法了。只能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袁崇焕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个大势的。


面对关外的鞑靼人,必须是要举全国之力应对的。

袁崇焕只能守成,一点开拓的余地都没有。

但是另一方面,有他在,后金就永远只可能是后金。

首都也永远只可能是盛京。

更何况,明又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大顺。

袁崇焕难道还能掉头回来打李自成不成?

也不需要。

最后的最后,戴罪上任的孙传庭依然还是能徐徐图之的,

即使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明朝依然气数未尽,还是有机会缓过来。

你崇祯说袁崇焕跟皇太极不清不楚的搞基,

你自己还不是派了陈新甲去掺一腿,搞白学现场世界名画?

所以啊,要怪还是怪猪油捡这位「天纵奇才」的废物。

硬是凭著「极强」的个人操作以及「高屋建瓴」战略眼光,

强行把抢地主的牌给打成了跑单只。

有他在,你还想力挽狂澜?

你有几个脑袋?


不能

打进北京城让崇祯上吊的是李自成

袁崇焕又没跟李自成,张献忠干过


袁崇焕本来就没有被冤杀,怎么不见他力挽狂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