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瀾個毛,袁崇煥死的時候崇禎還有十幾年可作呢,大明家底厚著呢。早點把崇禎換成劉協,再不濟換個趙構,哪有什麼狂瀾可挽。

大明最大的狂瀾就特麼姓朱。


袁崇煥的戰術是對付人口較少的後金的利器,如果朝廷上下一眾支持,平定後金問題不大。

但是,解決不了明朝根本性的問題,也即幾十萬朱明皇族的供養問題造成的明末財政危機。

說得直白一點,袁崇煥只花遼餉480萬,歷史最低的數字,幫明朝解決了邊患,可以讓崇禎朝多維持幾年。

然而,只要崇禎不對宗族供養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最終的內憂還是會各種爆發,不會改變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本國勞苦大眾推翻的宿命。


不能。

只要崇禎是皇帝,明朝必亡,只是時間問題。己巳之變沒被殺,後面還是會被殺,何況己巳之變的時候,崇禎已經對袁崇煥很不爽了。不在這次被殺,也會被找其他藉口殺掉。看看崇禎朝的兵部尚書,基本沒什麼好下場。

這麼說吧,其實李自成也是個二流貨色。不過還是把崇禎滅了,他兩就是菜雞互啄,以至於滿清一來都是秒跪。


哭笑不得了,矯枉過正的太過了吧,袁崇煥雖然不是之前被吹上天的大英雄,但也不是現在被貶低到極致的大漢奸啊。有些人雙標6啊,說毛文龍通敵吧,就是故意引誘。說袁崇煥啊,那就是漢奸。有意思有意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袁崇煥,崇禎這些人,他們或許做出的結果是失敗的,但他們至少有一顆想要力挽狂瀾拯救國家的心,只是他們由於自身侷限性和時局導致沒有成功而已。袁崇煥不能力挽狂瀾,這是事實,但是他的的確確是個愛國的英雄。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譏之乎?


可能性無限接近於0,袁崇煥對平遼東的自信無非就是後金政權不穩定,綜合國力不行,皇位交接很容易出問題,只要後金內亂,袁就可以趁你病要你命,事實上也差不多。問題是後金那些年運氣好到爆,努爾哈赤死了沒亂,皇太極死了也沒亂,多爾袞福臨死了也沒亂,,,,,,圓嘟嘟要等到啥時候纔去滅後金啊,面對不亂的後金,圓嘟嘟只能呆在城裡自保,出去剛正面跟找死差不多。說到底野戰不行,怎麼打怎麼不順。


看了一下戰績,袁崇煥的概率最高


有人喜歡把袁崇煥和嶽飛相比,嶽飛打的金兵聞風傷膽,打的金兀朮哭爹喊娘,嶽飛也從來沒有想過和金兵議和,也沒有被金兵偷雞殺到臨安城下,更沒有擅殺韓世忠或者宗澤。

袁崇煥拿什麼和嶽飛相提並論,戰場之上,菜是原罪。五年平遼誇下海口,皇帝給他最高的軍餉,容忍他殺比自己級別高的將領,可以說是推心置腹了,袁崇煥給了皇帝什麼結果?難道就是在朝鮮酒桌上吹牛說自己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交戰後幾個月努爾哈赤死於大炮?他得有多肉哦。崇禎後來的多疑和不信任將領我覺得和在袁崇煥身上遭受的打擊有很大關係。

另外崇禎當了17年皇帝,袁崇煥死於崇禎三年。在這之後的14年後金也從來沒有越過關東防線,最後還是崇禎死後被吳三桂放進來的。所以哪裡能體現袁崇煥是大明的長城,大明沒他不行?

有人說毛文龍不受制中央所以該殺,不知道這些人可知道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剿共纔是自毀長城?什麼時候了還提攘外必先安內?

補充一點,我不認同袁崇煥是漢奸的說法,他還不至於投敵。

但是,用西虹市首富里一句臺詞來說就是:你踢沒踢假球都對得起你這個結果


謝邀,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有兩個點。

一是,圓嘟嘟是明末最有希望的一批人之一。

二是,有希望不代表圓嘟嘟能做到。

直白的說就是,假如幹掉後金是打boss,boss有100血。那麼圓嘟嘟撐死能打出40傷害,弔詭的是,40傷害已經有資格評選敗方mvp了。

首先說第一點,圓嘟嘟的打仗能力確實令後金有些忌憚。

首先是在寧遠城一炮打破了努爾哈赤百戰百勝的神話,很多資料表明那一炮並沒有打死努爾哈赤,但確實傷到了努爾哈赤。明軍首次嘗到對後金的軍事勝利,讓努爾哈赤鬱悶了好久。

(勘誤:寧遠大捷並非明軍對後軍第一次軍事勝利,毛文龍的鎮江大捷要更早一些。因此寧遠大捷的意義收縮為努爾哈赤首敗。)

接下來是寧錦大捷,袁崇煥繼續採用堅城戰術,使得皇太極無法發揮後金軍的野戰優勢。皇太極坐不住了,想繞過錦州打寧遠。袁崇煥抓住時機,利用後金軍人困馬乏的時候果斷出擊,同時錦州方向也派出人馬對後金進行前後夾擊,大敗後金。

以至於己巳之變時,袁崇煥回插薊州的時候,皇太極特意繞開袁崇煥。當然,也有些人解讀為,袁崇煥避戰,故意放走皇太極???????

你開心就好。

最後就是廣渠門之戰了,這場戰鬥中雙方傷亡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已知的史料,這場戰鬥中,大猛人豪格曾一度陷入包圍,被索尼營救。戰鬥結束後,皇太極大發雷霆,一連處分了好幾個參戰的將領。保守地推測,後金至少沒打贏並且場面很難看。

也就是說,後金在軍事上沒有一次能在圓嘟嘟手上佔到便宜,在明末整體稀爛的背景下,圓嘟嘟的戰績還算拿的出手。

壞就壞在袁崇煥不適時的鶴立雞羣,剛剛上位的崇禎皇帝為了弄出點成績,看上這個有點成績的袁崇煥一點都不奇怪。

更要命的是,袁崇煥還真敢吹,五年平遼?真以為你贏了皇太極一次,就可以一直贏下去?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袁崇煥雖然有能力,但能力並沒有強到能統領大局的程度。至於力挽狂瀾什麼的,更加不現實。

這點從他被崇禎召見後,幾乎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表現就可以看出。

首先他跟崇禎吹牛這點來說,他並沒有認真瞭解他將要面對的對手皇太極是個什麼人物,輕敵為自古以來的大忌。

其次,他自己也承認吹牛是為了安慰皇帝,這說明他也沒有去了解這個新上臺的老闆是個什麼脾氣。我的老天爺啊,在皇權社會要想當官,你都懶得揣摩皇帝的心思了嗎?

他去遼東上任後很快就搞出了第一個判斷失誤,那會兒蒙古有個部落叫喀喇沁部,和後金曖昧不清,袁崇煥就認為,蒙古人必須爭取一下,不如我們賣糧給他們吧。結果呢,蒙古人沒爭取到,糧食一轉手到了後金手裡。

然後就是殺毛文龍了,毛文龍這個人爭議同樣不比圓嘟嘟小,最近出爐的毛文龍通敵書信更是引起新一輪撕逼大戰。毛文龍是什麼樣的先不評價,我們只看圓嘟嘟一刀下去會發生什麼結果。

我估摸著袁崇煥是這麼想的,這皮島很重要呀,但是毛文龍不聽話。我要是把他幹了,皮島就控制在我手中了,這樣打擊後金更方便了,豈不美哉?

切換一下立場,來聽聽皇太極的心聲。

皇太極:「這毛文龍要投降我?不可靠不可靠,這傢伙就是個牆頭草,指不定哪天又反水了。可是人家都做了暗示了,朕又不能不表示。他要真的來降,我得防著他。他不來降,我又得盯著他。噁心,真噁心。」

袁崇煥一刀斬了毛文龍狗頭。

皇太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後皇太極放心地帶著他的軍隊出去四處掃蕩了,等他的軍隊養的兵強馬壯的時候,他就從長城上找了個口子,破關而入。

當北京城被皇太極圍觀了一遍之後,惱羞成怒的崇禎終於相信,袁崇煥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厲害。

他決定處決他,罪名嘛,內閣那幫飽讀詩書的大師們會幫他找的。

凌遲,多少有幾分泄憤的意味。

崇禎不知道的是,他連袁崇煥都這個層次的人都駕馭不了,還能指望天降郭子儀拯救大明嗎?

不可能的。

寫在最後:袁崇煥是個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我不敢保證我寫的足夠客觀。如果有反駁,我十分歡迎。但是如果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您還是慢走不送為好。


只要有崇禎,袁崇煥,毛文龍,洪承疇,盧象升,有一個算一個,怎麼搞都沒用。

就算把中國千古第一臣諸葛亮作為從者召喚出來都救不了,因為要挽救明末就先得貴族大清洗,諸葛亮嚴刑峻法會先得罪所有的貴族,然後被崇禎砍了。

明末不是沒錢,是錢都進了貴族和官吏口袋,而崇禎,不好意思,就是個five。皇后給國丈5000兩銀子讓國丈捐錢還能被扣下2000兩,這誰有辦法。

看過一個問題,戚繼光在明末能不能救大明?救個頭哦,大明已經爛透了,爛透的根源是皇帝不行。半年換一個首輔,政策一點延續性都沒有,這玩什麼。

罵袁崇煥挺毛文龍的最大根源在於一部分人不願意承認崇禎是個five。袁崇煥打不贏後金,但就算毛文龍拿著給袁崇煥的物資上,也一樣。崇禎要求短期解決後金,這是無法實現的任務。我一般不喜歡你行你上這句話,但崇禎這角色,不好意思,我上我真行,換個正常人上都行。就算是劉禪這種幾乎是君王下限的存在也比崇禎好得多,至少劉禪知道自己不行不瞎指揮。

如果你的條件是「袁崇煥不死」,要求是「大明翻盤」,那麼這是個不可能任務。

但如果把條件換成「崇禎原地當場去世換一個不努力的普通皇帝」,不需要袁崇煥,大明憑著龐大的體量磨也磨得死後金。


如果只是問能不能的話,答案應該是能的。

請問如果皇太極一心歸附大萌,幫大萌鎮壓農民起義,能否力挽狂瀾?

能估計是能,問題是人家顯然不肯啊。。。

歹徒持刀行兇搶劫,受害人倒在血泊裏,歹徒搶走財物——如果歹徒把受害人送往醫院並且支付醫藥費,受害人還是有救的。


如果袁崇煥沒被殺,那麼迎八旗入關的就會是「平西王袁崇煥」了。


關鍵是不用他還能用誰,除了他之外還有誰對滿清打過勝仗的。


這是毫無疑問的,我以廣渠門大戰為例吧,這可是高質量的野戰。戰鬥素質高不高,最見真章。

我就不說袁崇煥戰功最輝煌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了,(寧錦大捷打得清方承認士兵死亡甚多,而且在檔案《天聰朝稿簿書錄》等資料裏承認,戰後,後金人心動搖,甚至出現了嚮明朝求和的聲音,投降明軍者竟有相踵而至的記載)

就說說眾袁黑吐槽最多的」平年平遼平到北京城下「吧, 其實女真繞道入關,無非一個原因:在遼東已自知打不過袁崇煥了,所以要避開袁督堂,選擇入關去欺負關內的菜鳥。

但是在廣渠門大戰中,放著正面硬剛袁崇煥的機會,竟出現皇太極本人避戰,讓兄弟、兒子們上,戰鬥中,兄弟、部將普遍發生畏戰、怯戰,而且從清方記載裏,也是敗得很難看的事。

正文:

崇禎二年十八日,金軍打到京郊,在此紮營,二十日,皇太極率領全主力陣容突擊德勝門、廣渠門。袁崇煥帶關寧軍主力從薊州兼程趕到城下,未及休息,(「惟是由薊趨京,兩晝夜疾行三百里,隨行營僅得馬兵九千」)便在京城城牆各門外,挖坑、堆土,以此掩蔽兵力,阻擋即將到來的後金主力馬隊的衝擊。袁本人歇馬於韋公寺,以此為大本營。二十日,皇太極接報,德勝門方向發現明軍大兵集結(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等部),而不久後又來哨報,東南廣渠門處,發現袁崇煥、祖大壽部隊。

皇太極做了個很有意思的決定:

「上遣愛巴禮、索尼、白格、傳令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白甲護軍。及蒙古兵迎擊」------讓兄弟和兒子們去打袁崇煥。 而它自己呢?卻捏柿子挑軟的,不去跟對手實力最強的袁崇煥、祖大壽正面交鋒,而是親帶右翼諸貝勒、領白旗軍及蒙古兵攻打相對容易得多的滿桂、侯世祿。

這種讓別人打硬仗,自己挑軟的作法,自然使右翼方向大敗滿桂所部。但左翼的士氣卻因此受到微妙影響,果然,在與袁都堂的關鍵較量中,後金高層,發生了與其他明軍較量時,不可能發生的怪事。韃軍剛一出擊,袁崇煥做出迅速反應,早上便從韋公寺出發,在廣渠門布陣,大致擺出一個倒「品」字陣容:

以副將王承胤列營西北,為左翼。袁本人駐軍於西面,為中軍。而祖大壽主力在東南 下陣,為右翼。 袁的意思,大概是搞一個口袋陣,敵衝過來,自然先要與擺在外部兩邊的王、祖交戰,不管敵兵先打他們哪一個,自己就有協同三方一起圍攻的機會。早上列陣,直到中午,韃軍纔到。據說,左翼後金軍原打算以傳統的分三翼分頭衝擊的方式進攻,但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等巨頭一合計,決定集中力量,並敵一向,先打戰鬥意志最為弱雞的王承胤部,並約定,不合力進攻的,「罪與避敵同」 。 而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正白旗主多鐸則未出現在衝鋒行列中,看來是留在後方壓陣,由多爾袞(代領正藍)、阿濟格(鑲白)、阿巴泰(代領正白)、豪格(鑲黃)四巨頭,率各自的護軍為突擊馬隊,向王部猛衝。力求先擊破袁軍最弱的一陣,達成突破。

驚心動魄的決戰拉開戰幕,金軍最精銳的四旗護軍一齊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然而就在衝擊過程中,一連串怪事出現了:王承胤這個未來的長腿將軍,竟被對手的架式嚇壞了,在未曾迎敵的情況下,主動「徙陣南避」。但後金軍卻更怪,只有豪格率領的鑲黃旗護軍,直衝王承胤部,而其它三部,據說是阿巴泰的原因,偏離了方向,發生了混亂。 阿巴泰一軍發生異動也算了,不知怎麼多爾袞、阿濟格的兩路人馬也沒衝過來,事後阿濟格與阿巴泰還扯起了皮,阿濟格說他催促阿巴泰按原計劃向王承胤部衝擊。但為阿巴泰否定。總之,最後發生的情況就是,不僅阿巴泰的正白旗護軍,而且連多爾袞、阿濟格的人馬也一齊稀里糊塗的沖向了實力更強的袁崇煥方陣。造成了豪格極可能孤軍沖向王部,只是王部根本沒有硬槓的決心,豪格輕鬆「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

袁崇煥品字三陣,在此先潰去一陣。

承受了更大壓力的袁崇煥本陣,雖面臨阿巴泰、多爾袞、阿濟格三路兵馬的突擊,卻臨陣不亂。然而,嚴酷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後方壓陣的莽古爾泰看到豪格部已成功擊潰明軍一翼,便跟多鐸率領主力也跟在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後面,向袁崇煥本陣發動總攻,而王承胤部的敗兵,也有一部分為了逃命湧向袁都堂本陣,追殺王部的豪格部隊也隨之攻來,袁崇煥面臨著 軍事生涯以來最強勢,最兇險的挑戰。

祖大壽見袁都堂吸引了對方全部主力陣容,也急忙親率主力向袁部靠攏,另外還分了一支部隊包抄敵軍後方,援救袁都堂 。莽古爾泰發現有一支來路不明的明軍進入城牆遠處的一片樹林中(據推測祖大壽部可能性很大),害怕側後受到祖大壽的攻襲,便命令隨帶的蒙古盟友的部隊前往阻擊。莽古爾泰率八旗主力壓向袁部,「賊矢雨驟」,袁部也奮力抗擊,雙方先是遠距離箭雨對剛,八旗兵做為攻方,付出相當代價,據清方各類將官的傳記,八旗軍的一個副都統伊爾登,沖陣時被射傷七處,但終於不顧生死,率先沖入袁軍陣中,雙方短兵相接,伊爾登又受了兩處重傷。與伊爾登共同沖陣的佐領色勒,鎖骨被射斷。後金鑲藍旗參領鄂羅塞臣在撕殺中,戰馬被擊傷,還被關寧軍打傷了手。備御哈寧阿,除了手被砍傷手,還負了一處箭傷,四處盔傷,身上被砍傷兩處,戰馬也被砍傷兩處。佐領布顏圖,手被明軍錘傷,佐領烏賴也在惡鬥中被殺傷。

在八旗不顧一切的強攻下,袁軍也出現不少險情,有的旗兵竟一直殺到了袁崇煥本人處,甚至揮刀砍向袁都堂。袁本身也遭受亂箭集射,據其部將周文鬱的說法,袁和他身上都被插滿箭枝,兩人如同刺蝟一樣,幸賴鐵甲堅厚,未至重傷。而據袁、祖的稟貼,及祖大壽的信件,袁崇煥實際是身中兩箭,參將張存善則身負八箭,祖大壽在為袁公解圍的血戰中一隻手也受了輕傷,但都無礙。

袁崇煥率部拼得極硬,「我兵亦倍奮砍殺」,祖大壽也從另一翼過來救援,勇猛攻擊,力求兩軍會合。體現出袁、祖為中堅力量的關寧軍的過硬素質,他們給八旗以沉重打擊,阿濟格坐騎被射死,正藍旗佐領富克查、正黃旗雲騎尉臺弼善等都被袁軍打死。八旗一些人的士氣開始動搖,將領「代青、善都相率逃遁」------(《清太宗實錄》天聰五年)。而驍勇善戰的阿濟格,竟也被指控有臨陣逃脫之嫌。

雙方從午後血戰到傍晚,祖大壽完全擊潰當面八旗部隊後,前來援救,袁部「得南面大兵複合」,終於迫使「賊始卻」。被莽古爾泰去肅清林中明軍的蒙古各部,也被關寧軍打得一敗塗地。蒙古大軍之中,恩德格爾與其弟莽果爾岱,以及扎魯特貝勒巴克等王爺,立功心切,率兵在前,結果被林中的明軍迎頭擊潰:清方官史《實錄》、《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等,也無法掩其慘敗之狀,承認「旋敗歸」,「驟進失利」。只是有後面幾支蒙古各部的接應,才沒發生完全崩潰,蒙軍亦狼狽敗去。祖大壽部還狠狠教訓了此前最囂張的豪格部,豪格在輕鬆擊潰王承胤部後,對王部繼續追殺。 此時祖大壽一支兵馬趕來,對豪格馬隊「蹙之,矢石如雨」,豪格部遭到暴打,豪格本人被團團包圍。最後還是袁、祖主力在勝利後對莽古爾泰、多鐸、阿巴泰、阿濟格等人發起勝利追殺,處於戰場較偏位置的豪格才獲轉機,靠索尼殊死血戰,力戰突圍,將豪格救了出來。但豪格部也被打得差不多了,蒙受了慘重傷亡,護軍參領阿哈尼堪,皇室黃帶子成員,覺昌安曾孫阿賴皆被擊斃。據傳記記載,佐領圖魯什因帶回兩名陣亡的鑲黃旗護軍屍體,而事後受到升為參領的獎賞。可見豪格部大量護兵戰死,棄屍極多,以致搶回兩具屍體也被視為奇功。

這場含金量極高,參戰陣容豪華、令人驚心動魄的廣渠門大野戰,據明軍將領周文鬱的回憶,「麋戰三時,殺賊千計,內傷東奴偽六王子,及西虜名酋都令。我兵亦傷亡數百」,而且「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直追賊至運河邊。賊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 當然,後金這一傷亡畢竟是明方將領的說法,肯定有誇大之嫌。但明軍自稱傷亡數百,還是可信的。(袁都堂留下的報稟稱明軍傷亡二百)。

後金傷亡明顯比關寧軍多得多。據從清方檔案的查找,此役陣亡的有名可輯的八旗武官、貴族,計有:

皇族覺羅、黃帶子成員阿賴(覺昌安曾孫,鑲黃;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

護軍參領阿哈尼堪(鑲黃)

佐領富克察(正藍)

雲騎尉臺弼善(正黃旗)等

而關寧軍方面,沒有一名將領、武官陣亡。稱得上負傷的只有張存善,而且還是輕微傷。祖大壽說是傷了手,卻更沒見什麼大礙。

雖然屢經修飾後的《清太宗實錄》、《清史稿》極力諱敗揚勝,但仍難掩其敗。同樣諱敗的《滿文老檔》,因為是寫給滿人高層自己看的,破綻留下的相對多一些。比如:

《老檔》第二十四冊 天聰四年二月初五日,記有「汗(皇太極)與諸貝勒會審眾兵同袁都堂兵交戰於都城南關東門時,為袁擊敗一事……」

------清朝官方資料承認後金在廣渠門敗給了袁崇煥!

在野戰中,主力部隊敗給人馬更少、更疲憊的袁崇煥,使皇太極十分惱火。懲處了不少貝勒、將領:

「眾議阿巴泰、與同旗豪格相離。罪一。違背眾議、不從右偏進。罪一。應削貝勒爵。並奪所屬人員。給與豪格。議上。上曰。阿巴泰、非怯懦者。特以顧其二子。致延遲耳。朕奈何以子故、加罪於兄。因宥阿巴泰罪。以纛額真康古禮、甲喇章京郎球、韓岱等官。逗遛中途。削職罰贖。奪其俘獲。以纛額真哈寧噶、俄羅塞臣善戰。俱授備御。以額駙恩格德爾、及喀爾喀部落莽果爾岱等貝勒。自蒙古首先投誠。功大、免削職。仍罰贖。奪其俘獲。以扎魯特部落巴克、多爾濟諸貝勒無功。盡削職。」-----《實錄》

皇太極也喪失了繼續與袁崇煥較量的信心,不敢發起對北京的進攻。客場作戰的金軍,已面臨相當困難絕境:

「十二月辛亥朔,大軍經海子而南,且獵且行,趣良鄉,克其城。壬子,總兵吳訥格克固安。」------皇太極的軍隊,已到了要靠一路打獵維持給養的地步。

如果不是崇禎刻薄、剛愎,自毀長城的逮捕殺害袁崇煥,則皇太極入關冒險之行,必將成為它一去不返的墳墓之戰。

即使是崇禎毀了袁崇煥的大好局面,而且在殺袁後,又在大淩河賣了祖大壽一次,白白用飢餓葬送祖大壽、張春等最精銳的關寧軍三萬核心主力。祖大壽在假投降後,偷偷跑回錦州,繼續用殘餘力量抗戰,依然屢次大敗滿清主力,《清史稿》、《皇朝通志》等內容有許多八旗高級將領被祖大壽於野戰擊敗的紀錄。 阿爾津、鄂羅塞臣也成了祖大壽手下敗將,包辦了《清史稿》另一次清方自認」我方士兵死亡甚多「的記載(總共就兩次,一次是袁崇煥的寧錦之戰)。

下面舉幾例乾貨:

鄂羅塞臣,達爾漢之子,一直當護軍將官,在廣渠門大戰表現突出,從此屢見升用,積功當到議政大臣的高位,鑲藍旗護軍統領。崇德三年十月(1638年)從豫親王多鐸伐明,侵寧遠、錦州。十一月,豫親王至中後所,將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軍會。明總兵祖大壽兵來襲,滿洲參領翁克等及從徵土默特部兵先奔,鄂羅塞臣護軍大敗,與哈寧阿等且戰且退,士卒有死傷者。論罰,奪世職。

阿爾津,積功至議政大臣、正藍旗護軍統領,三年,從豫親王多鐸伐明,過寧遠衛城中後所,明將祖大壽發兵追襲,阿爾津為殿,戰不力,「所部多戰死者,又棄其骨不收,坐削世職,籍家產之半」。

布顏代 初為蒙古烏魯特貝子 後來歸努爾哈赤,當了努酋的女婿,「尚(公)主為額駙,予二等參將世職,隸滿洲鑲紅旗」,此人是寧遠大捷之後,屠滅覺華島軍民的兇手,「攻寧遠,不克,偏師取覺華島,布顏代率蒙古兵從固山額真武訥格破敵壘,殲其眾,焚所積芻糧而還」後積功授禮部承政,並升任蒙古鑲紅旗都統,一品大員。

崇德元年,從武英郡王阿濟格伐明,克昌平。但是,隨後在師還出塞時,受到祖大壽嚴懲,「明兵襲我後,布顏代為所敗,坐罷固山額真世職,降一等甲喇章京,罰鍰,奪俘獲」。

蘇納,葉赫人,滿洲正白旗人,積功至 本旗護軍統領,再升兵部承政。 崇德元年入關「師還,以先出邊,後隊為敵乘,潰敗,(被罰)奪所俘獲」。

恩格圖,科爾沁蒙古人,為蒙古正紅旗都統,正一品,」師還出塞,遇敵戰敗:罰鍰,奪俘獲。「

----------------------以上還只是本人發現的,就有這麼多。祖大壽之關寧軍的野戰能力,還有誰敢誣衊?!

據清方多處傳記等記載,松錦之戰甚至發生祖大壽只派一支步兵出城衝鋒,竟打得滿洲右翼上三旗護軍棄陣潰逃,沖亂了鄰陣的蒙古八旗陣地,隨後被追殺的祖大壽軍隊擊斃許多滿、蒙軍官的醜事。

」祖大壽以步兵出戰,左翼三旗騎兵避敵勿敢擊「

蒙古正黃旗 「洛哩(前林丹汗護衛) 崇德六年,從伐明,圍錦州,城兵出戰,左翼三旗巴牙喇兵擊之不利,退入壕,明師環之,逼洛哩分守地。洛哩(時為一等參將)力戰,沒於陣,恤贈三等梅勒章京。「

」四月派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貝勒多鐸等,往代多爾袞攻錦州。祖大壽以步兵出戰,左翼三旗騎兵避敵勿敢擊「

」先是圍錦州時,城兵出犯鑲黃旗汛地,巴牙喇(即護軍)兵退入壕內,王貝勒等袒不舉,準塔坐阿附「

----------以上均見《清史稿》

更有許多將官,在崇禎末年的松錦大決戰中,被祖大壽打得消極避戰、怯戰,事後遭受懲罰,並作為污點,寫入其在《清史稿》等官方的傳記中。下面舉幾例:

正黃旗 瓜爾佳。圖賴,積功至本旗副都統,二品大員,」師還,追論攻錦州時巴牙喇兵有怯退者,圖賴當罰鍰「

準塔 滿洲正白旗 後調到蒙古八旗,任本旗都統,正一品。崇德六年二月,」從睿親王多爾袞攻錦州,以阿王指,遣士卒歸,又離城遠駐,議罪,當奪官籍沒,上命罰鍰以贖「

喀爾塔喇,滿洲鑲白旗人 崇德六年,從圍錦州,」城兵出犯鑲黃旗分守壕塹,坐退避,罪當死,上命罰鍰以贖「------此人後來升為鑲白旗護軍統領,被李定國擊斃于衡州,同死的還有著名的敬謹親王尼堪。

甚至松錦大決戰因崇禎搞砸之後,僅剩下寧遠一城的吳三桂,照樣以關寧軍殘部,在明亡的前一年,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大破前來圍攻的濟爾哈朗所率滿清主力,當陣斬殺滿洲鑲黃旗副都統納爾特!!

迫使次年,多爾袞盡起精銳主力入關時,寧肯選擇傳統的:繞遠且險要的老路,也要避開吳三桂把守的」東協「,即山海關防線。

這還是屢屢被崇禎毀滅後的關寧軍,在戰術上仍能如此痛擊敵軍,給不可一世的滿洲八旗以如此震懾,試想,如果袁公沒被殺,計劃與步調沒被破壞,後金將是什麼樣的命運,不是一目瞭然??

所以,不論是戰略水平,還是戰術水平,袁崇煥都高於皇太極一籌,足夠勝任對後金的攻滅。只是他沒法讓他在朝廷的豬隊友也能擋住皇太極罷了。更何況攤上這麼一個固執愚蠢的亡國之君。

這也是漢人的氣數。


這是袁崇煥的判決書: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我們可以看出,經過大半年的審訊,證據齊全,每條都是死罪。託付不效,專恃欺隱指的是五年平遼和其他欺騙崇禎的行為。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指的是賣米資敵和殺毛文龍這件破事,尤其是以謀款則斬帥,意思是為了議和殺毛文龍,本身殺毛文龍就是死罪,為了議和殺毛文龍這和秦檜有什麼區別?後面就是一系列的軍事失利。所以袁崇煥沒有被冤殺,他做出的這些破事有10個腦袋也不夠砍,把他凌遲了主要是為了泄憤。

北京的人民羣眾還嫌不滿意,把他做成刺身給活喫了,價格還不便宜。畢竟因為袁崇煥的各種騷操作導致家破人亡,是個人都會恨袁崇煥。

至於能不能力挽狂瀾,我就呵呵了,後金軍每次出動都戰果豐碩,袁崇煥也能拿幾個人頭報功,兩國兩軍真是親如一家各取所需,後金缺糧沒法過冬了袁崇煥還賣點過去。就這樣的一個人居然還有人把他吹成明末最能打的,就算是孫承宗也不敢這樣吹自己吧。

更新一下,貼一段袁崇煥的奏摺,這一段奏摺是袁崇煥遼東戰略的核心觀點,然而也是袁崇煥軍事水平不及格的證明。可笑的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這個戰略是對的。這個奏摺的來源是明熹宗實錄第八十四卷,因為原版就沒有標點,所以看起來挺彆扭的。

袁崇煥言奴乘屢勝之勢而我當披靡之餘不據險以守無以固人心臣四五年間從提督撫鎮諸臣後細心參訂可幸無敗去春寧遠一捷仰徼 皇上神威孤注獲勝遂以節鉞加臣臣念海宇十年疲於東役徵調生亂轉輸告窘不淂已而用一簡靜精密之法如曰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虗以漸不以驟前屯城包而未完者完之寧遠被兩復圯者補而永固之中後中右復屹若金湯險設而事備以六萬守四城奴即百萬何敢飛越從此且耕且築且前夷來我坐而勝夷不來彼坐而困前後四年便可制勝

這是天啟七年四月的奏摺,也是所謂五年平遼戰略的原型。簡單的說這個戰略就是通過修城堡,一步一步,把後金圍死。

可能不熟悉軍事的朋友們不太清楚這個戰略的荒謬性。對於明末的生產力而言,建築城堡花費巨大,不僅是金錢,還有大量的人力和物資成本,一般是對於交通要衝或者是重要的補給基地才會給修建城堡。而且當時正好是17世紀軍事由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時代,堡壘的防禦能力因為火藥火炮這些技術的出現大大減弱了,所以城堡在當時只能起到短時間的拖延作用,如果要擊敗後金,就必須要有一隻能打的正面部隊,在正面戰場殲滅敵軍主力。堡壘,只能是正面部隊的支援或者輔助。像袁崇煥說的「夷來我坐而勝,夷不來彼坐而困」,「即百萬何敢飛越」這些大話後來都被皇太極打臉了。

後來袁崇煥的粉為了把這種戰略描述的更合理,不惜給人洗腦說野戰就是打不贏女真人,只有堅守城池才能贏,出城作戰的都是傻。我真是為他們這種無恥的嘴臉感到震驚!明明是袁崇煥打不贏,他們居然把袁崇煥的失敗原因認為是一種理所應當。那成化犁庭怎麼解釋?李定國兩蹶名王怎麼解釋?前者是「大奸臣」王越帶著小太監汪直。後者李定國是反賊又是泥腿子。他們都能做到,為啥袁崇煥做不到?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袁崇煥已經腐化墮落了,他成了關寧軍的利益代言人,這件事的明證就是他被捕下獄後祖大壽放棄北京逃跑。關寧軍作為對抗女真人的主力完全沒有戰鬥力,本身就應該改革。像同時代的古斯塔夫二世17歲當國王,就第一時間改革軍隊體制。而袁崇煥到任什麼也沒做,反而與軍頭同流合污,後來被皇帝捉住殺掉,可謂是罪有應得。


可以啊。

先看一張圖

很多人以為後金入關到北京是左圖,實際上歷史是右圖。

崇禎二年夏,起故官,兼右僉都御史,總理薊、遼、保定軍務。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內地,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壽東潰,策偕孫承宗招使還。明年正月與總兵張士顯並逮,論死,棄市 ???? -- 明史 劉策傳。

崇禎元年八月移鎮永平,兼轄薊鎮八路逾月,掛平遼將軍印,再移至關門(明史趙率教傳)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八月:寧遠一鎮當並而歸於前鋒此不易之論也以地言之關內總兵應掛【平遠將軍印轄山石二路與前屯一衛】而以【燕建二路還薊鎮】則內肘不掣以前屯一衛屬之則關內外不分兩見外援而內愈堅關外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轄寧遠一衛及錦州從此而漸復漸遠皆其所轄也。

簡介:遼鎮和薊鎮交換防區,薊鎮負責燕建二路,遼鎮負責山海關和一片石兩路,由平遼將軍趙率教負責

====================遼鎮薊鎮分工明確,遼鎮在關內只負責山海關和一片石的防衛,而很多人以為後金入關走的是遼鎮,其實是走的薊鎮,是薊遼總督劉策的防區,明朝政府也確定了,後金入關,責任者為劉策===================================

這證明瞭什麼呢,證明寧錦防線已經成為了牢不可破的防禦體系。只要防止後金的繞道就可以了。

這就證明瞭,關寧軍本身的戰鬥力不是問題。

也不存在袁崇煥自身錯誤,導致收服遼東失敗的說法。

既然如此,只要保證隊友不出錯就行了。

再附上 袁崇煥對後金戰績

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徵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

  遠一城不下」(《清高祖實錄》)

寧錦大捷:

 劉應坤奏報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明熹宗實錄)

  紀用奏報: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明熹宗實錄)

有人用松錦之戰等問我袁崇煥該如何應對。其實,錦州,大淩河一帶早就發生過袁崇煥和後金的戰鬥。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寧錦大捷。

在寧錦大捷中,袁崇煥不僅打破了皇太極對錦州的圍困,也打破了皇太極想圍困寧遠的意圖。

詳細的比較寧錦大捷和松錦之戰,就可以得出袁崇煥是否可以力挽狂瀾了。可惜那人根本只想用豐富的SB經驗打敗我,

寧錦大捷是袁崇煥厲害,還是後金擅長野戰不擅長攻城促成的? 給大家看看 寧錦大捷袁崇煥是怎麼打的。

可以自行比較

有人說 殺了毛文龍 後金可以繞行了。實際上,毛文龍還在的時候,後金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打算直接打破山海關進攻明朝的。就如圖中左圖的行動路線,不過是在寧錦防線兩次被袁崇煥阻擋了,變成了明朝的寧遠寧錦兩次大捷。

所以,不是後金打破不了山海關,而是後金打不敗袁崇煥而已。

那麼毛文龍不死,後金不能繞道是否成立呢?

不成立。

一,寧遠寧錦兩次證明瞭後金是想直搗明朝的,阻止他們的不是毛文龍是袁崇煥

二,說法成立在毛文龍有牽制能力上,但毛文龍不單沒有牽制能力,還背叛國家,和皇太極相約「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是個地地道道的賣國賊

證據連接 暗音:用東江塘報和滿文老檔證明毛文龍無力牽制後金

東江軍沒有穩住是袁崇煥死後不是毛文龍死後

廣渠門大捷

周文鬱的《遼師入衛記事》;

二十日早,報奴大隊分六股西來,公傳令開營迎敵。先遣都司戴承恩擇戰地於廣渠門,餘隨行間。公令餘回,餘不從。公又曰:「我有奏書二通,子可速回,為我料理。」且囑勿再來。餘還寺,即將奏疏閱發,遂披甲躍馬,仍馳軍前。而公正在布陣,其祖帥正兵鎮南面,副將王承胤等列西北,公與餘扎正西,闕東面以待敵。

擁眾直突東南角,我兵奮力殊死戰奴,奴奔北,見前處有承胤等兵,方立馬無措,若承胤等合力向前,則奴已大創,不意承胤等徙陣南避,翻致奴眾復回,徑闖西面。一賊掄刀砍值公,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公或免。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複合,賊始卻。我兵亦倍奮砍殺,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直追賊至運河邊。賊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此一戰也,自午至酉,麋戰三時,殺賊千計,內傷東奴偽六王子,及西虜名酋都令。我兵亦傷亡數百。

蓋九邊尚首虜,每以爭割首級誤事。公深鑒陋規,於未戰之先,與諸將士約,惟盡殲為期,不許割級,故將士得一意剿殺,以獲此勝。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畢。

役之後,劉應國參加了孫承宗率領的收復四城的戰爭,後來升協守遼東副總兵。 ——————羅景榮是錦州將官,崇禎二年閏四月的時候提拔的,朝廷升袁崇煥一級,也升賞五十多名將官,他也包括在列。 ——————竇浚在《崇禎長編》記載很明確,是袁崇煥精騎五路中的一員。

所以,袁崇煥本身的戰鬥力以及所操作的關寧防線沒有問題,只要隊友不豬,肯定力挽狂瀾

=======================================================

有人說 薊州城攻防戰的問題。首先,在明朝是沒有哪個地方叫薊縣的。其次,他們口中的薊縣在明朝叫薊州,是包括薊州城,玉田,遵化等廣大地區的統稱,和薊州城攻防戰的薊州城有區域大小的本質區別。談薊州城攻防戰只能更證明督師的偉大

暗音:用四薊名詞證明袁崇煥的偉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

有人盲目以兩年袁崇煥沒有收復領土說其不能力挽狂瀾。

而袁督師和崇禎帝商量遼東方略是: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明史袁崇煥傳)。發展建設重要性第一,收復戰鬥重要性只排第二的。

實際上,直到崇禎二年五月,崇禎都是認可袁督師「以建設為第一」戰略的。

暗音:為商定恢復之書以復臺臣之問仰祈聖斷事 裡面明確記載崇禎明確表態「督師肩任東事,恢復大計自有成畫」。說明崇禎也沒有把一年收復多少領土當做執行判斷成功與否的關鍵,而是認可這兩年就應該採取恢復性措施(守為正著)。

因為當初商量的很清楚,以建設為第一(守為正著)配以戰鬥和談判(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達到最終復遼的目的。

暗音:1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後,具體工作一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故不積跬步,無以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如果還有人認為建設發展不重要,不如給你們個鍵盤讓你們打出「WhosYourDaddy」且不更好呢。

………………………………分割線……………………………

是否督師戰略耗費了明朝太多的餉銀,答案是並不是。

。。前督師袁崇煥初令旗鼓徐敷奏點閱仍照二萬八千之數繼欲合四鎮之兵止用遼餉四百八十萬。。。」《崇禎長編》崇禎三年二月,孫承宗疏

最終袁崇煥回報成功將遼餉牽限制到了四百八十萬兩,省下了一百二十萬兩左右。


假設己巳之變袁崇煥沒因罪被殺,崇禎仍舊信任袁崇煥,袁崇煥還是袁督師。我們來看看最有可能發生什麼?

1,率祖大壽追擊撤退的皇太極,斬之,趁機收復失地,封侯,力挽狂瀾,名垂青史。這個可能性是有的,應該比中五百萬的幾率要大。

2,皇太極退回瀋陽,為絕後金繞道入關,袁崇煥開始修長城各關口並增派兵力,請餉,崇禎許之,加派,各地起義,明卒。

3,皇太極退回瀋陽,為絕後金繞道入關,袁崇煥請巨資收買蒙古,崇禎許之,加派,各地起義,明卒。

4,皇太極退回瀋陽,為絕後金繞道入關,袁崇煥出兵關外徵蒙古,大戰後金蒙古聯軍,袁卒。

5,皇太極退回瀋陽,為絕後金繞道入關,袁崇煥發四鎮兵攻瀋陽,袁卒。

6,皇太極退回瀋陽,袁崇煥繼續督師什麼也不幹,崇禎十七年開關降清,藩雲南。


不能。看歷史,不管是清還是明,都要看當時的勢。一個兩個人,真得沒法翻盤的。

袁當時已經是明朝手中最強的軍事統帥之一了,但是在戰場上依然少有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在防守戰中取得戰果,並未能從清兵手中奪回什麼重要的領土。而防守是需要後方不斷補充兵源和糧餉的,經濟壓力很大。清兵南下可以搶劫,打到北京就搶到北京,打到山東就搶到山東,一直是賺的。

歷史上游牧民族南下多為勝利即是如此。除非像漢武帝唐太宗時那樣,手下的人猛到能打得遊牧民族無力南下,否則經濟上一直是喫虧的。

如果是盛世,喫虧就喫虧了,中國的經濟一直是遠強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所以能一直守下去,北宋戰鬥力低到那個地步,照樣苟死遼國;但是明末那個情況,真得是國家沒錢了。

沒有經濟支持,袁崇煥再多守幾年,從歷史上情況繼續推,恐怕還是沒辦法讓清兵失去戰鬥力,還是長久相持,面對的最終就是無餉可發全軍嘩變的情況了;如果給袁崇煥提供了足夠的經濟支持,關內人民的負擔恐怕比現實中李自成造反時還要厲害得多,明朝照樣活不下去。可以說這就是個死局,內憂外患都在,單解決一方是不可能破局的。

袁崇煥並不是可解局的人。當時的大明想翻盤,恐怕至少需要兩個人。

一個要比袁崇煥的軍事能力強的統帥,也要比清朝那幫能徵善戰的將領強,能夠變防禦為進攻,打得清兵遠離明朝邊境,減少經濟上的損失。可惜這種人在歷史上也屈指可數,霍去病衛青這樣的將軍不是那麼容易能挖掘到的,至少在當時的明末是沒發現。

一個要能有極強的政治能力,整肅朝綱,打擊腐敗。魏忠賢不行,他能撈錢,但是有他在朝堂上就永無寧日,況且他撈的錢還要進自己的腰包,撈得越多民眾負擔越大;東林黨也不成,他們名聲好但是歷史也證明瞭這些人的治國能力不夠,況且他們也要撈錢,民眾負擔還是下不來;皇帝乃至宗室也不成,明朝後面幾個皇帝,實在是不怎麼樣,各個宗室親王更是貪得無厭之輩。當時的內政局面,恐怕只有一個有才能又足夠清廉,還能夠約束部下和皇帝的人在才能收拾。可能需要祈禱天降一個諸葛亮了。

明朝發展到那個地步,除非天降奇蹟,同時出現了諸葛亮和衛青,否則沒救。

明朝最好的情況,從歷史上看也只能是像漢一樣,前朝滅亡,天下大亂,後來出了一個有才能的宗室,像劉秀重建東漢一樣重建後明或南明,纔有可能保住明的正朔。若是清兵不進關,以大順那幫人的水平,治理國家好不到哪去,南邊的明兵還能鬥一鬥,說不定明朝能落個中興的結局,做不了東漢,也能做個南宋。可惜清兵入關,不管是大順還是明軍都打不過他們,那就沒辦法了。只能說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袁崇煥一個人是不可能改變這個大勢的。


面對關外的韃靼人,必須是要舉全國之力應對的。

袁崇煥只能守成,一點開拓的餘地都沒有。

但是另一方面,有他在,後金就永遠只可能是後金。

首都也永遠只可能是盛京。

更何況,明又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大順。

袁崇煥難道還能掉頭回來打李自成不成?

也不需要。

最後的最後,戴罪上任的孫傳庭依然還是能徐徐圖之的,

即使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明朝依然氣數未盡,還是有機會緩過來。

你崇禎說袁崇煥跟皇太極不清不楚的搞基,

你自己還不是派了陳新甲去摻一腿,搞白學現場世界名畫?

所以啊,要怪還是怪豬油撿這位「天縱奇才」的廢物。

硬是憑著「極強」的個人操作以及「高屋建瓴」戰略眼光,

強行把搶地主的牌給打成了跑單只。

有他在,你還想力挽狂瀾?

你有幾個腦袋?


不能

打進北京城讓崇禎上吊的是李自成

袁崇煥又沒跟李自成,張獻忠幹過


袁崇煥本來就沒有被冤殺,怎麼不見他力挽狂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