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蒋公看法,革命与政权的胜败,民心是第一要素。

1925年10月4日, 蒋公第二次东征之前,指出国民党成败在于「得民心与否」:

我党革命之目的,在救国救民,其成败亦在于得民心与否为断

1933年9月18日, 蒋公在庐山对军官团第三期学员发表演讲,指出「用兵不如用民」:

现在我们一般军官,必须知道一个用兵和教民的秘诀,就是「用兵不如用民,教民要如教兵。」何以「用兵不如用民」呢?因为兵的人数是有限的,比方讲一团只有两千人,一师也不过一万多人。而人民的数目则其量无限,假如我们能够用民,必如长江大海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用民如果得法,随处可用。他们道路熟悉,情况明了,而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虽有地图,虽能搜探,但总不如土著之熟悉。尤其是初到的时候,真如瞎子一般。这时如能用民,使他自动的为我们带领道路,采购粮食,侦探敌情,则一个百姓至少可抵十个士兵,而我们一团人也就可当作十团人用了!所以说「用兵不如用民」。而如何去用人,如何使人民心悦诚服,为我们所用,这就是带兵官最紧要的本领,应该切实领悟的

1935年2月7日, 蒋公专门抄录《大戴礼》名言: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1941年11月24日, 蒋公出席陪都卫戍会议发表谈话,指出「民心一失,社会混乱,革命事业就无可救药了」:

世界上无论那一个革命成功的国家,当他们革命到最后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度极端的艰危困苦,这个时候,如果一般负革命责任的官吏,不能发挥革命的精神,采取革命的手段,遇事不能直接了当,迅速处理,则民心一失,社会混乱,革命事业就无可救药了

1956年3月21日, 蒋公在第二次扩大军务会报上指出,国共争的就是民心士气:

今天我们与供匪所争的是民心士气,所打的是人才智力。

1961年1月1日, 蒋公在元旦《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指出,「革命战争,从来都是以民心向背为根据」:

同胞们!革命战争,从来都是以民心向背为根据,而不是以土地大小、人数众寡为准则,更是以革命者自己良心上之所信的为基础,而不是以任何侥幸的外在条件为根据的。所以革命者,永远是保持其主义信仰和民族精神,百折不回,奋斗到底的。

1969年 蒋公指出,国府迁台系民心涣散所致:

不幸抗战初告胜利,而俄国强占我东北,卵翼其供党毛匪背叛国家,出卖民族,发动全面内战,以致我民心涣散,士气消沉,我政府不得不自大陆撤退,播迁台湾,至今已十有九年矣。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很多,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1.派系繁多,内斗不止。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很多大佬根本就不服蒋介石,尤其是汪精卫,这也是汪精卫后来和日本合作的重要原因。蒋介石依靠黄埔系,同乡,裙带,江湖势力当上了国民党党魁,这个是蒋介石强势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不论是情报党政还是军事经济,国民党始终处于一种内耗,也为共产党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中统和军统的内斗,蒋经国和宋美龄的内斗,黄埔系和非黄埔系的内斗,玩裙带和靠实力的内斗。。。。。。。国民党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内部隐患太大,组织动员能力大大弱于共产党。2.狂妄自大,误判形势。日本投降以后,国共谈判,后来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进攻,号称3个月消灭共产党。蒋介石一方面是低估了共产党的实力,另外一方面对于美苏大国的心思也没有揣摩清楚(按照美苏在德国的玩法,以及后来赞同划江而治,美苏显然是希望中国能够有两党共治)。日本虽然投降了,但是中国的经济显然没走出困境,蒋介石不能拿支持国民党的地主阶级开刀,只能变本加厉压榨农民工人。而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获得大量的兵源和民工,同时拿地主阶级开刀获得了大量资源。国民党前期强势,后面越来越疲软。一步步陷入困境,最后败走台湾。3.军事失败。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门生可谓是猛将如云,而且非黄埔系也有不少猛将比如孙立人等。但是蒋介石愣是在军事上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首先是在东北的争夺上,国民党居然输给了共产党,这个确实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败。后来又在锦州等重要战略地一步步输给了共产党,被共产党多次集中兵力和动用战争资源形成局部的多打少,这点在孟良固战役尤其明显,本来指望来个中心开花,结果把王牌师74师给赔了。另外国民党士兵被俘虏后培训成了共产党战士,加上渗透策反,此消彼长,国民党的有生军力下降的很厉害,后来不得不抓壮丁来填补。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三大战役,此处就不多说。4.腐败糜烂,离心离德。1里面提到蒋介石靠黄埔同乡裙带江湖势力上位,所以这些人贪腐,蒋介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蒋经国上海打虎打到宋家,蒋介石也让儿子罢手。国民党不仅腐败,而且对人命十分不在乎,花园路决堤淹死了那么多人,后来嫁祸给日本,直到今天,这事一直是黑点。

5.美苏态度转变,国际形势变化。蒋介石介入美国大选,结果押宝没成功,还惹怒了美国。加上国内形势越来越不利,精明的美国人和蒋介石说了拜拜。直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才和蒋介石「重温旧梦」。

6.大家自己补充。。。。。。。

当然是失去民心,因为民众(包括知识分子)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去接受一个不一样,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不可能轻易的去否定一种政治体制。

1.反国民党主义不一定意味著对于民主的诚挚信仰,某种程度上反国民党的人实际对于与国民党类似的政治动员体制还有某些认同感;

2.我们来看看30年代处于「黄金十年」时代的国民党,即使中央缺乏权威而且腐败专权令人厌恶但也不意味著民众就彻底的跟国民政府划清界限。以福建民众在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彻底与国民党决裂时的表现为例,虽然十九路军之前惩治了当地的腐败官员与小军阀,并且积极推动土地与社会改革措施,但是却并不能将民众从他们所厌恶的南京国民政府手里争取过来,相反,民众对于这次看起来有些「偏激」的社会革命反而天然有抵触情绪

3.我们可以用胡汉民表明拒绝参加1933年底的国民党中央全会的这么一段对话发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明显的意思就是,是蒋介石背弃了三民主义当中承诺进行社会改革的部分,放弃了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与争取民心的努力,所以造就了他最终的毁灭。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本身即散漫而鱼龙混杂。

早期的领袖们梦想著用美式政体脱离现实的构建一个国家;同盟会时期吸纳留日学生时他们又从头山满、犬养毅、北村一辉诸人中吸收到了东亚认同,幻想用清末刚刚构建不久的「大中华思想」来领导亚洲;最终其意识形态在左翼思想中最终定型。

民族、民权、民生,意味著中国国民党的所谓意识形态和所谓「党魂」是由法西斯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欧美自由民主、社会主义式的平均地权思潮拼凑而成。

这样的政党在清亡后早期的中国会因处境灵活而容易获得外援,早期与清朝的对峙中孙文可以靠日本泛亚主义派朋友游走于日本政坛,甚至靠对未来东北利益出让的承诺而令其获得日本的同情与支持,北洋时期又可以因其社会主义色彩而舒适的完全依赖苏俄,同时当一旦形势需要,中国国民党可以倒向西方民主国家,从而连接上江浙财阀获得金援。

然而这种撕裂的主义不可能获得各个意识形态方向的制高点,三种思潮在国民党的理论中必然互相扯后腿,而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必须选边站才可能生存的国家。中国国民党作为除中共外最亲近左翼的政治势力没能获得苏俄最终的支持,与美国合作中争吵大于受惠使得美援的时机总是如此不堪。

可能令我们泄气的是中国革命的终局并不单单是内生的努力,或许也是国际博弈乱局中的一个结果(另一个须慎重采用的短语为「帝国主义博弈的结果」)。

另一方面所谓的「民心」,

古人所谓的「天时「」时势造英雄「、天命概念、甚至中国共产党宣传语中借用历史唯物主义辞汇的」历史选择了XXX「等概念,还有台湾选举中马英九、柯文哲、蔡英文之流曾经鬼使神差般获得的高支持率,都有这种意味。」民心「这个词语并非完全虚无的概念,它会形成时间窗口,难以捉摸,相关讨论今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继续…………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核心原因并非军事上的失利,而是在城市管理上的失败,主要集中在党内腐败、通货膨胀、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上。

国民党的腐败首先便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接管日伪资产和机构和惩治汉奸的问题上。国民党政府把地方权利交给「汉奸政权」,从而损害了自身的声望和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在国民党的授权之下,日伪仍是他们所在地区的实际管理者。

典型的例子便是对周佛海的处理,周佛海是汪精卫政府的财政部长,而抗战胜利后,周佛海马上摇身一变成为地下工作者,尽管后来周佛海被处理,但也仅是为了安抚民心,没有采取系统的惩治汉奸的努力。

在处理日战区的所有资产上,国民党派出的接收大员首先是想到自己的「金子、车子、房子、女子、面子」,他们将原本应当物归原主或归政府接收的物资揣进了自己包里。《大公报》曾发出评论:「在南京和上海,政府只有了短短20来天就失去了民心。」

这致使经济显得一片混乱,拿西南地区来讲,1945年9月中旬,西南地区的工业经济已濒临崩溃,需求下降、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流动资金短缺、工厂倒闭、破产的案件大量增加。

重庆的金价从每盎司20万法币下跌到4.8万法币,羊毛的价格从每担11万元下降到3万元,桐油的价格从每桶7万元下降到1.7万元。商品价格的下跌对投机者和合法的企业家造成了同样严重的打击。尽管商品大幅降价,但购买者仍然很少。

其次是在学生运动方面,诸多的学生运动,虽然抨击的当地事件和个人不同,但主旨都是要求停止内战,要求美国停止对国民政府参与内战的支援以及将公共支出从军事转移到民众需求上来。

起初学生的目的并非是要推翻国民党,只是想限制它的权利或者重新定义权利范围,承认中国共产党为联合政府的合法实体,但国民党政府不为所动,它采取镇压的政策,这才把学生一步步推向共产党的阵营。

(重庆学生的反饥饿游行)

在学生抗议美军的在华暴行上,国民党的处理依然不得力,比方说1946年圣诞前夜,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北平强暴了一名叫沈崇的北大女学生,消息一出,官方的态度首先是怀疑和推脱,说此事为捏造,沈崇为中共特工,还有说她是一名拉客的妓女。

北大学生举行罢课,提出要求:1、涉案美国人由中美联合法庭审理;2、美国军事首领公开道歉;3、所有美军立刻从中国撤离。这次事件的结果是并未采取中美联合审理,涉案美军起初被判十年监禁,而后在华盛顿复审时,他推翻了原先的定罪。

在经济管理上,国民政府更是一团乱。在内战期间,通货膨胀成了城市经济的主要特征。税收不足以支持战争的进行,政府开始通过大量印发钞票来弥补赤字。通货膨胀让国民政府失去了城市里靠工资生活的中产阶级的支持。

而工人阶级同样苦不堪言,以上海为例,《大公报》一名记者指出,上海工人面临:1、严重的住房短缺;2、医疗费用超出了承受能力;3、教育资源短缺和昂贵,使大部分人成为文盲;4、缺乏足够的托儿所,在职的母亲分身乏术;5、工人们无法应付通货膨胀,他们的工资入不敷出。

国民政府虽对此做过一些努力,但只是隔靴搔痒,最后以失败告终。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便是讲的这样一出戏,蒋介石授意蒋经国整顿全国经济,蒋经国临危受命,在上海展开一场「打虎行动」,起初也是雄心勃勃,但国民党的经济早被权贵把持,利益关系网路密密麻麻,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

(北平无战事剧照)

电视剧里的曾可达对党国忠心耿耿,但最后吞枪自杀,他死前念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看到这部电视剧的结局,不能不感叹曾可达的痛心和失望透顶。

政府在经济上的表现,导致了以下后果:1、工人运动重新兴起;2、失业上升的恶性循环;3、政府与工商界关系恶化;4、政府权贵的贪腐与知识界反战的情绪高涨;5、公众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严重质疑。

知识分子或者民主党派对国民党的统治也相当不满,他们的诉求是「民主与自由」,然而国民党政府的策略却是限制,我在上一篇讲「戴笠」的文章中提到过军统和保密局,它的主要目的便是打压共产党和亲共人士。

其实当时的局势并非这些知识分子或民主党派亲共,但他们却往往被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监视、跟踪、威胁、暗杀,最激起公愤的便是暗杀闻一多和李公朴。南京《新民报》的编辑周绶章评论:「打杀了学生还不算,还要把红帽子满天飞,遍地都成了『奸匪』,到处抓人,到处打人。」

(闻一多)

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诉求如《时代批评》的评论一样:「最近,所有党派都知道了学校是力量的源头,于是想要控制思想,控制学校。他们想要利用学生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所以学校成了党派的大训练营……我们于是疾呼:党派滚出学校,给学校教育的自由,给教授教育的自由,给学生学习的自由,给中国新生的自由!」

所以在抗战结束后,国内大部分群体一开始是支持国民党政府的,但它在以上提到的腐败、经济管理、学生运动、知识分子及民主人士运动方面的管理不善,将这部分群体推向共产党,从而又导致了军事上的连连失利,这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关键。

(节选自我的文章:70年前中国的内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