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没错,但这个事情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能用来要求别人。

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是接近圣人的境界。

以圣人的境界要求自己的,都是可敬之人,

以圣人的境界要求别人的,都是欠揍之徒。


现代哲学讲人本主义,不承认「天」的存在。这句话改写成「存人理,灭兽欲」比较合适些。

以人为本,就是要讲做人的标准,做人的道理,灭除纵欲妄为的兽欲。

对于人性,我支持「人性的光辉」的用法,反对「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的用法,这里的人性实际指「兽性」。

所以天地人是传统儒家的秩序体现,这要改造成人民,人性,兽性的提法。人民就是天,从而把天的位置取消掉。彻底确立「人民」的中心地位。

当代马克思:eziv587


「天」指自然界的规律,指客观的,不随人力改变或者基本上不可能随人力改变的那些。

「人」指我们可以调节的部分,不过用在这里,指我们可以改变的部分中跟「天」背离的那一些。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客观规律是不能或者很难改变或者改变它需要付出代价以致于得不偿失,所以我们正确的选择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努力克制人性中一些有违天道的东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反之。

「天」的运行规律就是大自然趋向于平衡,多的会补充给少的,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恰恰相反,是多的有更强大的能力从少的那里获取,造成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西方社会也有类似的观察总结,《圣经》马太福音书里提到「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这个规律用「现代科技」的说法就是大自然是熵增的,生物界是熵减的。

从长期看,人类不可能突破客观规律逆转熵增的大趋势,然而从短期看,从局部看,确实可以靠我们的努力实现熵减,当然,客观规律不可违背,所以短期的熵减会被时间消除,局部的熵减是靠外部更大程度的熵增换来的。

人类努力制造熵减,也就是说努力制造贫富差异必然是短期、局部有效的,时间长了,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替天行道,替天行什么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是不是说我们需要尽量消除一切欲望,象苦行僧一样生活?当然不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儒家讲究的是「中庸」,不管哪个方向的极端行为都是我们反对的。

比如男女之事,如果把它消除,人类就灭亡了,我们只是反对过度的行为,「淫」本身就是指过度。

当年宋儒对情欲控制过严,我个人怀疑是为了纠正唐以及五代十国以来人类对情欲的过度放纵的过冲,就是说矫枉必须过正,这种态度是阶段性的,在特定时间有意义,也只在特定时间有意义。中庸才是儒家的根本,三纲五常、贞节啥的都只是特定范围内有效的东西,儒家并不教条,倒是批评儒家的很多人是教条的。

回到今天,我们普通人其实并不需要知道宋人「存天理,灭人欲」是怎么做的,做到了哪一步,更加不用管朱熹自己的情况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怎么做,会怎么做。


因有孔子、孟子、告子提出的「人性」与「性」和「情」、「欲」等观念,到了宋儒的理学家手里,因袭了佛学的观念,采用《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主旨,于是强调去人欲,存天理。「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说法,便普遍传习,成为宋儒儒学的中心思想。其实,以此而言道德的修养,则为不二法门;如以此而言形而上道的人性本体论,则当再加商榷。但这些思想学说,却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何其不谋而合,多么相近。同时,我更怀疑康德的学说,某些地方,有受宋儒思想影响的可能,所以我曾经建议位专攻康德之学的学者,留意这个问题。

摘自《亦新亦旧的一代》

宋明诸儒之论心性、理气、性情、中和、形上、形下、已发、未发之理,皆有其独到之处,故认心身性命之学,宇宙万有本体之元,都已透彻见到,只从此一理上出发,未免有草率之嫌。充其所学,只是心理学上最高修养,使妄心意识,磨砻干净,留个荡荡无碍,清明在躬,即认为是妄心净尽,天理流行,衡之唯识家言,正是澄明湛寂之处,尚为第七末那识窠臼也。以言禅宗门下,正好痛吃辣棒,此中理则,比引繁多,姑置毋论。

以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为理学家修养之鹄的,如程明道云:「天理二字,是我自家体贴出来。」程伊川云:「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圣人。」周敦颐主「诚」,平生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伊川及朱晦庵(熹)则主「敬」,上蔡之「常惺」,龟山主「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为气象。和靖之使其心收至不容一物。虽皆精辟独到,要之不外乎有个澄澄湛湛境象,都是识阴区宇,若到禅宗门下,首须痛捧一顿,教令放下,直叫大死一番,贬轧得无地可容,而后转身一路,方可认得从来门户;若此之不落凡情,即取圣量,尚非知解宗徒所取,以言证悟,戛戛乎难矣。以此而论宇宙万有本体,终不外以思量分别之心,从我此心内之宇宙,比拟万有之宇宙,以推测其似,非究竟之理也。禅宗心法则超于是;故理学家言,若引之哲学思想范畴,则有可取,谓其进乎道矣,实为大有问题。

南山当归公众号摘自《禅海蠡测》


天理谁定的?人欲又是哪个的人欲?


这是屁话!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人类就别发展了

某一次雷雨过后,森林被烧成一片焦炭,原始人A在焦炭里捡到一块烧焦的肉,一吃,欸~比生肉好吃!于是他开始研究怎么能生火。

这个时候原始圣人出来了!吃生肉是天理,吃熟食是人欲,你天天不专心打猎,却研究奇技淫巧,你不是合格的君子野蛮人,你是小人野蛮人。


别老是「如何评价」了,真讨厌知乎er这样的发问,没什么好评价的。你是要从答案里抄两段好去装逼吗?跟人聊天的时候说到这句话然后你就评头论足叨叨叨吗?没什么好评价的,一种修身的主张而已。

也许你可以这样开头:「如何理解」XXX


我不知道这种人存不存在

我也不觉得会有这种人存在

我只知道,如果人欲就是天理,那么这一存一灭是在干什么我不懂。

饿了吃饭是天理,山珍海味是人欲,

有钱吃的起山珍海味,哪怕我没那么富

每个月或者每年吃一顿大的

有错吗?

合理的人欲不灭

那您徒弟宁可寡妇饿死也不许改嫁

活著不是最基本的人欲?

这笔账怎么算?

算得清?

所以程朱理学我始终认为

一棒子打死算了。

就算有好的东西

又不是独此一家提出来的

何必跟这么一破玩意儿较劲呢


天理是什么?

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人欲是什么?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怎么评价?

存天理灭人欲是正确认识宇宙规律的必然方法,非此不能感悟天地人的规律。人之所以陷入各种争斗和邪恶,都在于欲望炽烈而不识天理。不仅是儒学有「克己复礼」之说,佛教基督教也都有类似说法。可见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实在是圣人的共同看法,无可置疑。


拂镜之论。先天的本心、本性,犹如明镜;后天的烦恼、杂染,犹如尘埃。修行即是拂拭,待尘尽光生,则森罗万象,一心遍照。

这是神秀的见识,慧能认为不究竟,可能是因为慧能已然见性,当此之时,已不存在先天后天,是无从拂拭,非修行之咎。

也就是说,你可通过灭人欲的方式去见天理,见到之后,这天理对于人欲是一种包容。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天理人欲,非一非二。


想要理解「存天理,灭人欲「,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天理,而在理解天理之前又需要理解张载的气一元论。

张载拥有实体,但是如何来确立这个实体呢?他引入了传统的气。由于确认实体的知识始终存在困难,因而前人很早就用气来作为一种阐释中介,张载也不例外。他认为实体——人的本真存在,是由气构成的,这就是他的宇宙论。这种宇宙论也就是气一元论。

程颢程颐在继承张载的实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一元论改造为理一元论。是将理本体化。这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在进路上有所差异。

这个一元的理实际上就成为了通常所说的客观的理。程朱理学认为存在这种理,并且人应该遵循这种理,于是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但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么?当然不是。问题就在于,气一元论不足以确认真正的实体,那么理一元论也就是失去了它的根基。

当理一元论存在问题时,是心学及时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心学试图确认真正的实体。心学虽然没有确认关于实体的可靠知识,但他们确实是在这个基础上来谈论道德问题。心学的「心即理「的理,完全不同于程朱理学的一元论意义上的理。

当然,由于心学没有实体的知识,也就不可能确认这个理。也就是,心学也是不完善的。


没什么好评论的。这句话很客观,是在描述一个事实有什么好评论的啊。


首先定义啥是天理,啥是人欲。

知乎说的问为什么之前先弄清是什么。

要完全说清楚,太复杂。必须把理学的发展史,基本内容,出现背景都捋一遍。

简单说下

按照字面意思望文生义:理, 如果理解成 客观物理规律。人欲,人类因为私欲带来的主观偏差和立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消除主观偏差影响,贴近客观这没什么不对。

但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引申进人类社会和个人私权领域,就越界了。因为价值观或者道德伦理问题不是一个理性和科学问题。参考电车难题。

思考题,人欲即天理。


在评价之前先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我在另一个问题下做过解释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880716/answer/534763909


凡是不肯自我阉割而又赞同这句话的,都是伪君子。性欲就是最大的人欲,你不把自己的鸡巴割了,谁信你啊?


这句话,或者说这种理念是朱熹提出来的。然而,朱熹自己的生活作风恶心到是个人都看不起他


人欲就是基督教里的原罪,天理就是天国,灭人欲就是消除人的罪


谢邀!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灭人欲是会禁锢人们的思想!

现在想来,灭人欲中的 欲 难道不能是指非正常的欲望吗?朱熹是明代学之大家,他不能够连人基本的需求都禁止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