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沒錯,但這個事情只能用來要求自己,不能用來要求別人。

私慾凈盡、天理流行,這是接近聖人的境界。

以聖人的境界要求自己的,都是可敬之人,

以聖人的境界要求別人的,都是欠揍之徒。


現代哲學講人本主義,不承認「天」的存在。這句話改寫成「存人理,滅獸慾」比較合適些。

以人為本,就是要講做人的標準,做人的道理,滅除縱慾妄為的獸慾。

對於人性,我支持「人性的光輝」的用法,反對「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的用法,這裡的人性實際指「獸性」。

所以天地人是傳統儒家的秩序體現,這要改造成人民,人性,獸性的提法。人民就是天,從而把天的位置取消掉。徹底確立「人民」的中心地位。

當代馬克思:eziv587


「天」指自然界的規律,指客觀的,不隨人力改變或者基本上不可能隨人力改變的那些。

「人」指我們可以調節的部分,不過用在這裡,指我們可以改變的部分中跟「天」背離的那一些。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客觀規律是不能或者很難改變或者改變它需要付出代價以致於得不償失,所以我們正確的選擇就是順應客觀規律,努力剋制人性中一些有違天道的東西。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反之。

「天」的運行規律就是大自然趨向於平衡,多的會補充給少的,而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恰恰相反,是多的有更強大的能力從少的那裡獲取,造成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西方社會也有類似的觀察總結,《聖經》馬太福音書裏提到「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這個規律用「現代科技」的說法就是大自然是熵增的,生物界是熵減的。

從長期看,人類不可能突破客觀規律逆轉熵增的大趨勢,然而從短期看,從局部看,確實可以靠我們的努力實現熵減,當然,客觀規律不可違背,所以短期的熵減會被時間消除,局部的熵減是靠外部更大程度的熵增換來的。

人類努力製造熵減,也就是說努力製造貧富差異必然是短期、局部有效的,時間長了,肯定會有人站出來替天行道,替天行什麼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是不是說我們需要盡量消除一切慾望,象苦行僧一樣生活?當然不是,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儒家講究的是「中庸」,不管哪個方向的極端行為都是我們反對的。

比如男女之事,如果把它消除,人類就滅亡了,我們只是反對過度的行為,「淫」本身就是指過度。

當年宋儒對情慾控制過嚴,我個人懷疑是為了糾正唐以及五代十國以來人類對情慾的過度放縱的過沖,就是說矯枉必須過正,這種態度是階段性的,在特定時間有意義,也只在特定時間有意義。中庸才是儒家的根本,三綱五常、貞節啥的都只是特定範圍內有效的東西,儒家並不教條,倒是批評儒家的很多人是教條的。

回到今天,我們普通人其實並不需要知道宋人「存天理,滅人慾」是怎麼做的,做到了哪一步,更加不用管朱熹自己的情況如何,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


因有孔子、孟子、告子提出的「人性」與「性」和「情」、「欲」等觀念,到了宋儒的理學家手裡,因襲了佛學的觀念,採用《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主旨,於是強調去人慾,存天理。「人慾凈盡,天理流行」的說法,便普遍傳習,成為宋儒儒學的中心思想。其實,以此而言道德的修養,則為不二法門;如以此而言形而上道的人性本體論,則當再加商榷。但這些思想學說,卻與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何其不謀而合,多麼相近。同時,我更懷疑康德的學說,某些地方,有受宋儒思想影響的可能,所以我曾經建議位專攻康德之學的學者,留意這個問題。

摘自《亦新亦舊的一代》

宋明諸儒之論心性、理氣、性情、中和、形上、形下、已發、未發之理,皆有其獨到之處,故認心身性命之學,宇宙萬有本體之元,都已透徹見到,只從此一理上出發,未免有草率之嫌。充其所學,只是心理學上最高修養,使妄心意識,磨礱乾淨,留個蕩蕩無礙,清明在躬,即認為是妄心凈盡,天理流行,衡之唯識家言,正是澄明湛寂之處,尚為第七末那識窠臼也。以言禪宗門下,正好痛喫辣棒,此中理則,比引繁多,姑置毋論。

以去人慾之私,存天理之正,為理學家修養之鵠的,如程明道雲:「天理二字,是我自家體貼出來。」程伊川雲:「人只有個天理,卻不能存得,更做甚聖人。」周敦頤主「誠」,平生以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伊川及朱晦庵(熹)則主「敬」,上蔡之「常惺」,龜山主「靜」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為氣象。和靖之使其心收至不容一物。雖皆精闢獨到,要之不外乎有個澄澄湛湛境象,都是識陰區宇,若到禪宗門下,首須痛捧一頓,教令放下,直叫大死一番,貶軋得無地可容,而後轉身一路,方可認得從來門戶;若此之不落凡情,即取聖量,尚非知解宗徒所取,以言證悟,戛戛乎難矣。以此而論宇宙萬有本體,終不外以思量分別之心,從我此心內之宇宙,比擬萬有之宇宙,以推測其似,非究竟之理也。禪宗心法則超於是;故理學家言,若引之哲學思想範疇,則有可取,謂其進乎道矣,實為大有問題。

南山當歸公眾號摘自《禪海蠡測》


天理誰定的?人慾又是哪個的人慾?


這是屁話!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人類就別發展了

某一次雷雨過後,森林被燒成一片焦炭,原始人A在焦炭裏撿到一塊燒焦的肉,一喫,欸~比生肉好喫!於是他開始研究怎麼能生火。

這個時候原始聖人出來了!喫生肉是天理,喫熟食是人慾,你天天不專心打獵,卻研究奇技淫巧,你不是合格的君子野蠻人,你是小人野蠻人。


別老是「如何評價」了,真討厭知乎er這樣的發問,沒什麼好評價的。你是要從答案裏抄兩段好去裝逼嗎?跟人聊天的時候說到這句話然後你就評頭論足叨叨叨嗎?沒什麼好評價的,一種修身的主張而已。

也許你可以這樣開頭:「如何理解」XXX


我不知道這種人存不存在

我也不覺得會有這種人存在

我只知道,如果人慾就是天理,那麼這一存一滅是在幹什麼我不懂。

餓了喫飯是天理,山珍海味是人慾,

有錢喫的起山珍海味,哪怕我沒那麼富

每個月或者每年喫一頓大的

有錯嗎?

合理的人慾不滅

那您徒弟寧可寡婦餓死也不許改嫁

活著不是最基本的人慾?

這筆賬怎麼算?

算得清?

所以程朱理學我始終認為

一棒子打死算了。

就算有好的東西

又不是獨此一家提出來的

何必跟這麼一破玩意兒較勁呢


天理是什麼?

朱熹認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至於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各有理。」「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天理」在朱熹的哲學思想中包含道理、規律、秩序、準則、規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還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萬物之常理,是事物本來的規律,是社會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竊謂天地無心,仁便是天地之心。」「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人慾是什麼?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朱熹也中說:「魚與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魚,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慾,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慾,舍魚而取熊掌者還是合道理的人慾,這些都屬於天理。「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飲食慾望是天理,過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滅的「人慾」。「天理」與 「人慾」是相對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慾」就是「天理」,過分的多於的甚至是罪惡的「人慾」就是朱熹要滅的「人慾」。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愛之心,但人也是動物,所以人也有動物性,就是說人有時候也有獸性。這獸性就是邪惡之心。這也是朱熹要滅的「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朱熹認為:「人生氣稟,理有善惡。」 朱熹說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說的「滅人慾」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

二程認為,氣聚合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於氣質之性阻礙了天理的正常發揮,以致出現了惡,這就是人慾。與人慾相對,天理是純粹的善。他們認為,人的行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隨順了人慾,沒有第三種情況。天理與人慾是絕對對立的,放縱人慾,就必然掩蓋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須去掉人慾。他們要求,一個儒者,應該徹底地去掉人慾,使心中全是天理,達到聖人的水平。這就是所謂存天理、滅人慾。

怎麼評價?

存天理滅人慾是正確認識宇宙規律的必然方法,非此不能感悟天地人的規律。人之所以陷入各種爭鬥和邪惡,都在於慾望熾烈而不識天理。不僅是儒學有「克己復禮」之說,佛教基督教也都有類似說法。可見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實在是聖人的共同看法,無可置疑。


拂鏡之論。先天的本心、本性,猶如明鏡;後天的煩惱、雜染,猶如塵埃。修行即是拂拭,待塵盡光生,則森羅萬象,一心遍照。

這是神秀的見識,慧能認為不究竟,可能是因為慧能已然見性,當此之時,已不存在先天後天,是無從拂拭,非修行之咎。

也就是說,你可通過滅人慾的方式去見天理,見到之後,這天理對於人慾是一種包容。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天理人慾,非一非二。


想要理解「存天理,滅人慾「,需要先理解什麼是天理,而在理解天理之前又需要理解張載的氣一元論。

張載擁有實體,但是如何來確立這個實體呢?他引入了傳統的氣。由於確認實體的知識始終存在困難,因而前人很早就用氣來作為一種闡釋中介,張載也不例外。他認為實體——人的本真存在,是由氣構成的,這就是他的宇宙論。這種宇宙論也就是氣一元論。

程顥程頤在繼承張載的實體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氣一元論改造為理一元論。是將理本體化。這和古希臘的柏拉圖的理念本質上是一致的,雖然在進路上有所差異。

這個一元的理實際上就成為了通常所說的客觀的理。程朱理學認為存在這種理,並且人應該遵循這種理,於是就有了「存天理,滅人慾」之說。

但這種觀念是正確的麼?當然不是。問題就在於,氣一元論不足以確認真正的實體,那麼理一元論也就是失去了它的根基。

當理一元論存在問題時,是心學及時彌補了這一不足,因為心學試圖確認真正的實體。心學雖然沒有確認關於實體的可靠知識,但他們確實是在這個基礎上來談論道德問題。心學的「心即理「的理,完全不同於程朱理學的一元論意義上的理。

當然,由於心學沒有實體的知識,也就不可能確認這個理。也就是,心學也是不完善的。


沒什麼好評論的。這句話很客觀,是在描述一個事實有什麼好評論的啊。


首先定義啥是天理,啥是人慾。

知乎說的問為什麼之前先弄清是什麼。

要完全說清楚,太複雜。必須把理學的發展史,基本內容,出現背景都捋一遍。

簡單說下

按照字面意思望文生義:理, 如果理解成 客觀物理規律。人慾,人類因為私慾帶來的主觀偏差和立場。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消除主觀偏差影響,貼近客觀這沒什麼不對。

但是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引申進人類社會和個人私權領域,就越界了。因為價值觀或者道德倫理問題不是一個理性和科學問題。參考電車難題。

思考題,人慾即天理。


在評價之前先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我在另一個問題下做過解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880716/answer/534763909


凡是不肯自我閹割而又贊同這句話的,都是偽君子。性慾就是最大的人慾,你不把自己的雞巴割了,誰信你啊?


這句話,或者說這種理念是朱熹提出來的。然而,朱熹自己的生活作風噁心到是個人都看不起他


人慾就是基督教裏的原罪,天理就是天國,滅人慾就是消除人的罪


謝邀!

上學的時候,老師說滅人慾是會禁錮人們的思想!

現在想來,滅人慾中的 欲 難道不能是指非正常的慾望嗎?朱熹是明代學之大家,他不能夠連人基本的需求都禁止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