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于谦其实没什么关系,程朱理学之后再无曹操。

另外正统景泰之后,大明皇权可没有萎缩。你要是仔细想想,武宗世宗神宗这几个老哥,如果铁了心要搞事,不管文官再怎么集体反对,基本上他们都搞成了,反对也没卵用。就是到了崇祯朝,思宗对于朝官照样是想砍哪个脑袋就砍哪个脑袋。这和汉末晚唐那种橡皮图章皇帝也是两码事。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随著明代中期社会的转型,明帝国政府或者传统儒家描绘设计的中国君主专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了,在这个基础上,皇权再怎么扩张也无济于事。

除非皇帝本人能直接掌控十几万和全国屁民地主都种族隔离的精锐武力,才能糊墙把命续下去。哈哈,比如我大清。当然,等到洋大爷来了多半也是没有用的。

可见我们的传统文明模式在当时出了问题。
土木堡之变除了加速武勋集团的衰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意义,现在一部分人把土木堡之变的意义夸大了。其实就算没有土木堡之变,开国武勋集团慢慢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科举制度在明朝已经臻于完备,通过科举上位的文官们的地位和权力不能世袭传给子孙,不具备形成家族政治集团也就是所谓世家大族的条件,顶级的官僚们既无实力也无动机挑战皇权。。

文官集团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联合起来对抗皇权,明朝后期的嘉靖,天启都把所谓的文官集团驯得服服帖帖。其实只有遇上崇祯这种既想要好处,又想得名声,手段又不行的皇帝,才是整个文官集团的灾难。
土木堡后皇权只能靠内监来制衡外挺了,这叫没有衰落?
我觉得你应该是说明朝实力而不是皇权吧,皇权是单单指的是皇帝的权利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说皇权早就下降很多了。英宗北伐只是走个过场,「三杨」去世后英宗急于扩大影响力,搞了北伐。百度借来的路线图

英宗连外长城都没出明显就是走个过场。但没想到瓦剌竟然要玩真的,抓住了英宗,想要玩交易play。。。但是英宗也没料到,于谦等人竟然另立新君。你说这个皇权还有多少。于是瓦剌觉得与其杀掉英宗与明朝结仇还不如放他回去。
没有任何关系,有明一带,除了太祖太宗两代,其他皇帝的皇权本身就被削弱的厉害。

土木堡之变与皇权削弱有必然联系吗?

从军队上来看,明朝诸地老早就被老朱分的好好的,军地与政地犬牙交错,各个卫所的长官直接向五军都督府负责,如果某个卫所想反,早就被旁边的卫所给灭了,即使卫所想反,旁边的政地也不会答应。

从政治上来看,明朝对于皇帝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一个象征性,于谦敢带头立皇帝,带头组织南迁,不是因为他势力大,也不是因为他是权臣,而是因为文官集团的强大。实际上文官集团是最不想国家灭亡,却偏偏会做国家灭亡的纠结群体。

自朱瞻基后,幼帝朱祁镇上位,因为皇帝尚小,文官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自然在此互相争斗,以「三杨」为中心的文官集团势力更是大的吓人,所以文官集团的权利甚至可以直逼皇权,但是没人会真的去跟皇帝抗衡,不然会被给事中骂到亲妈爆炸。

至于老朱家内,该贬的贬,该降的降,能够影响皇权的少之又少,不排除文官集团扶持朱祁钰是想暗箱抽空,但是能参与到那种政治斗争中的人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皇帝就算不能一句话压死他们,他们也无法撼动皇权。
皇帝垂拱两相无碍尔,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事变后,皇帝手中较为自专的军权也受到了文官集团手中行政权的侵蚀。


(话说被邀请真的搞得我很紧张)如果考查一下土木之变前夕、之后和洪武年间这三个历史阶段的皇权,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前两者基本持平而低于后者。(这一条占坑回头慢慢补)还有个偶然原因是,扶持代宗上位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烫头(笑),若是某个曹操式的人物扶持代宗登基事情就不好说了。

因为于谦,请自行百度于谦(不是抽喝烫那个于谦)。


被击溃的只是京营,地方部队并没有损失。还有就是于谦等人,及时的另立新君,稳住权力核心,成功击溃了瓦拉的进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