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脑筋急转弯,可以是悖论,但是,这个问题要没有答案。


以前写过讨论「问题」的文章,这里我把其思想再概括一下:

暂时无法理解的问题:由于语言或者理解能力的障碍,比如大多数人不懂希伯来文,所以希伯来文问题是无法理解的。婴儿几乎没有理解能力,所以婴儿无法理解大多数问题。

开放答案的问题:比如,你看了《黑客帝国》,有什么感想? 这类问题不是问题,是伪装成问题的聊天。

规范性问题:归结到底,就是问人类应该怎么做?比如我的人生应该如何过?我应该杀生吗?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和谐相处?撒谎是对的吗? 这类问题大概就是伦理规范问题,一般人不用操心。社会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会解决这些问题,但有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有些人无法接受的。

决策性问题:就是问给定条件,该如何做能获得最优解。比如「你该选什么专业,你该招什么样的员工,你该如何讨好你的女朋友。」 这类问题的最优答案大多数情况只有上帝知道,你只能根据有限信息在有限时间内作出自己的最优判断。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专家对决策性问题给出的答案当作最优答案。而实际上,只是没人能想到更好的答案罢了。

还有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啊道观河爱u啊第三方考核哇?」 上句话一样为问号结尾,但我们一般不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树上qi只猴,树下yi只猴,一共有多少猴?」这类问题也是如此,不过是伪装成问题的语言游戏。

总结: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一个有限时间内涉及巨量信息条件的最优解问题也可以看作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还有很多平时看作问题,但实际是伪装成问题的聊天也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你有多久没问问题了?或者被你们家那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小问号问倒?问题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之一,关于苹果落地的思考开启了牛顿力学的历史,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你想成为一个主动爱思考的人还是被机器推送喂养的懒惰人?

《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作者是德国的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插画家,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她能用图画来呈现文字所未能触达的关键信息,在这本书里她的插画与文字本身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追问。

这是一本有问题却没有标准答案的书

这是一本问题之书,一本开启认识自我的书,也是一本很简单的哲学书。说它简单,是因为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回答起来却不简单。书里一共包含90个问题,比如认识这个话题,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与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认识自我是开始学习探索的起点。我仅仅是身体上的那个我吗?为什么我会做梦呢?我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我跟别人不同的话,遭受什么对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是需要经过思考的。比如说在认识自我这件事情上,在不同的阶段你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比如书中有问:有人会问未来是什么?过去又是什么?就像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或是更早,或是在此之前,或是在一切开始之前?

这看起来比较抽象,不好解释,不过如果有人问你喜欢现在的你,还是那个过去的你?有人回答说,我当然喜欢那个青春无邪,朝气蓬勃的我啦!我怎么喜欢现在变老的我呢?有的人却回答:比起原来那个幼稚傻呵呵经常被骗的自己我更喜欢现在成熟的自己。你看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回答,它没有标准答案,却能让你思考。

现在手机美颜已经常态,当我们喜欢接受美颜后的自己,突然看到那些没有美颜的照片时什么感受?有人说,这是我吗?怎么那么难看,赶紧删掉。有人说,呀相比过去我好看了很多,不过我还是那个我,只是感谢技术让我变美了。这两种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不接受原来的自己,后者坦然相对。回答没有标准答案,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好的问题代表思考的质量,人与机器最根本的在于会思考。

比如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这个问题,就像陆九渊提出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类似。当你觉得自己已知圈很大的时候,你就觉得世界在我之内,尤其当你掌握一定的资源和权力时,你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尽在掌控中,世界就在我之内。当你进入到更宽广的角度或者是纬度的时候,以全人类甚至宇宙更高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地球如此之小,只是一颗蓝色的水晶球,它如此脆弱,我们还在彼此争斗,而除此之外还有更加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出发点,或者你把自己的大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的时候,决定了你看世界的角度。这样的思考来自于你观察体验世界和学习知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思考。思考是成长的标志,如果不思考等著机器推送,最终会变成机器喂养的没有自我意识的躯壳。

独特性存在于每个人,如何认识独特性是一件考验思维模式的事情。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来教育和培训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在制造和复制人类劳动力资源发展的模式,我们所培养的人都是要符合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人操作要求,所以对于独特性这件事是不要求的,甚至当你出现标新立异的事情或者是行为的时候是要受到打压或者是集体讨伐的。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90后新生代崛起之后,标新立异这件事成为了稀松平常的事,他们要求个性要求独立,要求从流水线的模式当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想做的自己。这就要求原来的劳动力生产和培训模式要转变,所以你看对待独特性这件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过去你的老师跟你说,你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觉得这是对的。但是现在你可能不会这样认为这样对,甚至如果你有孩子的话,你也不会将这种观点传递给他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所以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学会从历史长距离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不仅仅是随大流。

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至于给予怎样的引导和发挥全在于你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就如我们都是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不曾带走什么,只带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体验。那么你想带走什么呢?你想告诉你的后人你带走了什么呢?这本《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给你很好的启发。


如果从悖论的角度考虑

理发匠悖论 小村里唯一的理发匠突发奇想给自己定了一条店规:「我只给村里自己不刮脸的人刮脸。」于是理发匠自己的脸怎么办呢?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自己不刮脸」的一类村民,按店规他要给自己刮脸。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就是「自己刮脸」的一类村民,按店规他不能给自己刮脸。刮?还是不刮?

数学的角度 无解也是很容易举例的

但问题在于 确定无解(像以上两者)是否等同于没有答案?
形而上的问题吧 类似于 时间是否存在 世界是如果产生的 是否有灵魂 还有一些定义问题 类似幸福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 我觉得都没有正确答案吧

如果问题本身不遵循既定逻辑,就不能给出答案。比如:

喝波电脑吗?你不能否定它的问题属性,但无法给出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