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腦筋急轉彎,可以是悖論,但是,這個問題要沒有答案。


以前寫過討論「問題」的文章,這裡我把其思想再概括一下:

暫時無法理解的問題:由於語言或者理解能力的障礙,比如大多數人不懂希伯來文,所以希伯來文問題是無法理解的。嬰兒幾乎沒有理解能力,所以嬰兒無法理解大多數問題。

開放答案的問題:比如,你看了《黑客帝國》,有什麼感想? 這類問題不是問題,是偽裝成問題的聊天。

規範性問題:歸結到底,就是問人類應該怎麼做?比如我的人生應該如何過?我應該殺生嗎?人與人之間該如何和諧相處?撒謊是對的嗎? 這類問題大概就是倫理規範問題,一般人不用操心。社會文化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解決這些問題,但有時候給出的答案是有些人無法接受的。

決策性問題:就是問給定條件,該如何做能獲得最優解。比如「你該選什麼專業,你該招什麼樣的員工,你該如何討好你的女朋友。」 這類問題的最優答案大多數情況只有上帝知道,你只能根據有限信息在有限時間內作出自己的最優判斷。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專家對決策性問題給出的答案當作最優答案。而實際上,只是沒人能想到更好的答案罷了。

還有很多不成問題的問題:比如不符合語法的句子,「啊道觀河愛u啊第三方考覈哇?」 上句話一樣為問號結尾,但我們一般不把這個問題當作問題。「樹上qi只猴,樹下yi只猴,一共有多少猴?」這類問題也是如此,不過是偽裝成問題的語言遊戲。

總結: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一個有限時間內涉及巨量信息條件的最優解問題也可以看作是沒有正確答案的。還有很多平時看作問題,但實際是偽裝成問題的聊天也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你會怎樣回答?

你有多久沒問問題了?或者被你們家那個十萬個為什麼的小問號問倒?問題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之一,關於蘋果落地的思考開啟了牛頓力學的歷史,也推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你想成為一個主動愛思考的人還是被機器推送餵養的懶惰人?

《你能夠到星星嗎?你所期待的問題之書》作者是德國的布麗塔·泰肯特魯普,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童書獎得主、插畫家,布麗塔·泰肯特魯普同時也是優秀的作家。她能用圖畫來呈現文字所未能觸達的關鍵信息,在這本書裏她的插畫與文字本身一起構成了一個個完整的追問。

這是一本有問題卻沒有標準答案的書

這是一本問題之書,一本開啟認識自我的書,也是一本很簡單的哲學書。說它簡單,是因為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回答起來卻不簡單。書裏一共包含90個問題,比如認識這個話題,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環境與自然,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認識自我是開始學習探索的起點。我僅僅是身體上的那個我嗎?為什麼我會做夢呢?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嗎?如果我跟別人不同的話,遭受什麼對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

回答每一個問題都是需要經過思考的。比如說在認識自我這件事情上,在不同的階段你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書中有問:有人會問未來是什麼?過去又是什麼?就像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或是更早,或是在此之前,或是在一切開始之前?

這看起來比較抽象,不好解釋,不過如果有人問你喜歡現在的你,還是那個過去的你?有人回答說,我當然喜歡那個青春無邪,朝氣蓬勃的我啦!我怎麼喜歡現在變老的我呢?有的人卻回答:比起原來那個幼稚傻呵呵經常被騙的自己我更喜歡現在成熟的自己。你看一個問題就有不同的回答,它沒有標準答案,卻能讓你思考。

現在手機美顏已經常態,當我們喜歡接受美顏後的自己,突然看到那些沒有美顏的照片時什麼感受?有人說,這是我嗎?怎麼那麼難看,趕緊刪掉。有人說,呀相比過去我好看了很多,不過我還是那個我,只是感謝技術讓我變美了。這兩種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不接受原來的自己,後者坦然相對。回答沒有標準答案,讓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好的問題代表思考的質量,人與機器最根本的在於會思考。

比如世界在我之內還是在我之外這個問題,就像陸九淵提出的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類似。當你覺得自己已知圈很大的時候,你就覺得世界在我之內,尤其當你掌握一定的資源和權力時,你會有這種感覺,就是我盡在掌控中,世界就在我之內。當你進入到更寬廣的角度或者是緯度的時候,以全人類甚至宇宙更高維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你可能會地球如此之小,只是一顆藍色的水晶球,它如此脆弱,我們還在彼此爭鬥,而除此之外還有更加廣袤無垠的宇宙空間。也就是說你把自己的出發點,或者你把自己的大小放在什麼樣的位置的時候,決定了你看世界的角度。這樣的思考來自於你觀察體驗世界和學習知識。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思考。思考是成長的標誌,如果不思考等著機器推送,最終會變成機器餵養的沒有自我意識的軀殼。

獨特性存在於每個人,如何認識獨特性是一件考驗思維模式的事情。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我們是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來教育和培訓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在製造和複製人類勞動力資源發展的模式,我們所培養的人都是要符合流水線上標準化的工人操作要求,所以對於獨特性這件事是不要求的,甚至當你出現標新立異的事情或者是行為的時候是要受到打壓或者是集體討伐的。而現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90後新生代崛起之後,標新立異這件事成為了稀鬆平常的事,他們要求個性要求獨立,要求從流水線的模式當中解脫出來,成為自己想做的自己。這就要求原來的勞動力生產和培訓模式要轉變,所以你看對待獨特性這件事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過去你的老師跟你說,你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會覺得這是對的。但是現在你可能不會這樣認為這樣對,甚至如果你有孩子的話,你也不會將這種觀點傳遞給他們。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所決定的,所以在看到問題的時候,你需要學會從歷史長距離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而不僅僅是隨大流。

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至於給予怎樣的引導和發揮全在於你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就如我們都是兩手空空來到這個世界不曾帶走什麼,只帶走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體驗。那麼你想帶走什麼呢?你想告訴你的後人你帶走了什麼呢?這本《你能夠到星星嗎?你所期待的問題之書》給你很好的啟發。


如果從悖論的角度考慮

理髮匠悖論 小村裡唯一的理髮匠突發奇想給自己定了一條店規:「我只給村裡自己不刮臉的人刮臉。」於是理髮匠自己的臉怎麼辦呢?因為,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於「自己不刮臉」的一類村民,按店規他要給自己刮臉。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就是「自己刮臉」的一類村民,按店規他不能給自己刮臉。刮?還是不刮?

數學的角度 無解也是很容易舉例的

但問題在於 確定無解(像以上兩者)是否等同於沒有答案?
形而上的問題吧 類似於 時間是否存在 世界是如果產生的 是否有靈魂 還有一些定義問題 類似幸福是什麼 快樂是什麼 我覺得都沒有正確答案吧

如果問題本身不遵循既定邏輯,就不能給出答案。比如:

喝波電腦嗎?你不能否定它的問題屬性,但無法給出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