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的时候,哲学家普鲁塔克曾写道,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期间经历了持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直到所有的部件都不是最初的那些。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时候起它便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十年前就这个问题专门写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那时候是我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只可惜这篇文章现在找不到了。文章大概的观点是,不管那艘船怎样换木板,只要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那艘船,还是那艘承载了人们关于忒休斯及其光荣历史的战船,那么哪怕他被替换得全然一新,那么它还是那艘船。这里面有一条看待事物的哲学原理:重点不在于事物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在我们看来是什么。

但是,事物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本质,又并不是与事物的物理组成和结构完全脱离和无关的,这就涉及一个物质和人的意识交互影响和发展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认识观和发展观的问题。


忒修斯战舰的故事是关于决定事物的本质如何判断的问题,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它的各个部分决定的,还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它还是一艘船,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海上航行,那么是不是它就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呢?

现在忒修斯战舰比较多应用於伦理学方向的讨论,特别是生命医学伦理,例如你通过整容换了一个脸,那你还是你吗?或者通过医学的进步可以实现器官的人造和更换,那么你可以免于死亡,但是你还是你吗?这种方式同人的有死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之为人是否体现在人是有死的存在物等方面。


我感觉那个叫大王的说的有点对。我再细讲一下我想到的。

就自我的一般认知观来讲,已确认的存在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性质,也就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最基础的性质。

空间表明存在,时间表明变化。

相比之,观念本身却不具备这两种性质。观念完全无法完整的代入物体。

我们说一个固有的观念是永恒的,即使不同的人理解也无法改变。它无法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更不能产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观念本身的局限性,它所具有的更多是标记的作用,而不是代替物体本身。

同样假如我们用标记来表明物体的性质,同样是有局限性的,它仅限于所定义的标记。

以绝对的「彼与此相同」来进行归类的话是与空间、时间两类性质是矛盾的,位移本身就是变化,时间更是一直在变化。也就是说在观念之外什么也不是什么。

至于观念以内,物体的其他性质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于是此可以等同于彼,也可以区分与彼,以及两者之间各种不同的关联性。


忒修斯悖论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一个个体也好,团体也罢,对于自身…0 赞同 · 1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忒修斯悖论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一个个体也好,团体也罢,对于自身…0 赞同 · 1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忒修斯悖论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一个个体也好,团体也罢,对于自身…0 赞同 · 1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贫道比较认同帕菲特《理与人》观点:对于人,并不存在「我」这种实体。

所以这个问题和「南极的南边是什么」一样是个伪问题,根本不存在「忒休斯号」这样一个实体在承载那一大堆偶性。


两个问题:

1. 当然不是。正如同10岁的你不再是1岁的你,20岁的你也不再是10岁的你。

2. 变化是累积爆发的。量变到质变是一个连续又突发的过程,就如同你网游99级升到100级。当然,有些突变也可能是人类本身认知能力的错觉,人只是为了方便划分了几个状态,就像光谱表,酸碱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