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元老院永远统治,

敬爱的文慈父万寿无疆,

英明的马督公永远健康,(划掉)

亲切的吴农相比较幸福,

能干的元老们人人平等,

忠诚的归化民勤劳勇敢,

威严的伏波军战无不胜,

强大的国民军威压四方,

马枭的大烟囱如枪林立,

港口的铁甲舰轴轳千里,

陆有澄迈大捷,海有霸王行动,空有三叉神戟(划掉)

北灭东虏,南复吕宋,东抚扶桑,西剿黑尔,

我澳宋帝国,天下无敌啊~~~~

如此强国,可称铁血否?


秦汉两晋和隋唐宋元明清里,宋朝无疑是最弱的,这几乎是无可争议的。诚然,西晋也亡于胡虏,东晋也是偏安。不过西晋是永嘉之乱首先自己耗干了内功,五胡乱华差不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东晋确实是偏安一隅,不过严格意义上带有偏霸的意味。东晋一百多年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北伐无数次,版图最大的时候比南宋大快接近北宋了。而北宋最大时候比东晋大,接近于秦朝,远不能和汉唐及日后的元明清比较。南宋领土稳定,但差不多和南朝的南齐相等,比起东晋后期和刘宋不如,比南梁鼎盛时代也差些。

得国不正常常是人们所说的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首要原因。得国不正,个人不认为是积贫积弱的首要原因,但也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唐朝的开创是李渊父子突袭隋朝,但隋炀帝末年确实是天下大乱民心尽失,虽然隋炀帝的许多政策是有远见的而且唐朝一直遵循。元朝是蒙古政权,这个不说大家都知道。明朝是朱元璋北伐蒙元建立。蒙元帝国虽然武功赫赫,但民族问题确实太严重。四等人制度和中原汉人确实饱受欺凌。清朝说自己得国最正,说清朝之天下取之于贼而非取之于明。得国最正当然不能认同,但取之于贼而非取之于明确实从时间上看是说得通的,而且也是没问题的。宋朝是历朝历代里得国相对而言最轻松的,这个是无可非议的。秦朝统一灭六国即便从灭韩开始也用了十年。汉朝接替秦朝,中间还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晋代魏比较轻松,但也是司马懿父子兄弟三人十几年经营所致。隋朝取代北周比较容易一些,但也比北宋取代后周相对难。而唐朝取代隋朝也经历了一番战乱。元明清的来历这个大家都清楚,也不必多说了。比较起来,北宋取代后周真是太简单了。即便比起五代其他几代而言也有些太过于容易了。

宋朝张口闭口都是祖宗之法。所谓祖宗之法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时代摸索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被后世继续遵循和巩固发展的。祖宗之法的核心是重文抑武和加强中央集权。这套做法有其可取之处,而且也有其必要性,这是不可否认的。日后的元明清实际上都是在继承与发展的,甚至是如今及世界各国许多都强调。祖宗之法可悲的是被宋朝后来那些书呆子们用到了极致,完全的不懂也不想变通。宋太祖得国不正,尚且还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出身,许多问题依靠自己杰出的才能可以避免。宋太宗虽说得位不正,防范严密,但为人心机很深,却有时候还是允许变通,知道轻重缓急。宋真宗时代随著元勋宿将的凋零,加上没有军政磨砺,也没有大胆创新变革意识。只能按照父伯画下的框框变动。而宋仁宗时代,这个北宋号称最好的皇帝,实际上也是软弱的时代。宋朝的祖宗之法在这个时代最终定型并为人彻底认可了。宋朝前三代,枢密使虽然已经逐渐由军人控制变为文人控制,但还并没有得到正式的皇帝认可与制度定型。而仁宗时代,枢密使正式被定义为文人出任。虽然日后两宋历史上还是有些战功卓著的人偶尔出任枢密使,但普遍干不了多久最起码干的太难了。宋神宗时代是变法的时代,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恐怕是两宋时代少有的敢于也勇于实践用武开边的君主和宰相。但是他们也承袭了祖宗之法的核心之一就是对武将控制严密,同时社会舆论和保守政治势力的强大也让他们无法做出根本性的转变。南北宋之交,虽然宋廷被迫对军方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随著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祖宗之法再次被很快迅速的恢复了。之后的历史,大家也都明白。以至于南宋一些有骨气的文人也对朝廷的软弱感到耻辱。自古和戎掌大权,未闻函授可安边。畏敌之病深入骨髓等许多言辞无不是他们亲身经历后的慨叹啊。

幽云、缺马、敌太屌号称是网路总结的宋吹三宝。确实幽云失陷使得北方门户大开,缺乏马匹也确实是重要原因,敌太屌也是客观事实。蒙古这个上帝之鞭不论之外,辽金夏确实强,强国之前的匈奴、柔然、北魏、突厥和回纥。这个我们是承认的,这些确实是客观现实。但是这些客观条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汉朝、隋唐也有过屈辱,军队的主力也不是骑兵,仍然是步兵为主。也有过丧失险要的时候。但都敢于振作。虽然也曾屡战屡,败却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虽然也有过事实上的割地和亲,却因为振作后为后人所记住的是他们的决心勇气和风骨,而不是曾经的屈辱。论财富、论人力、论武力,各方面,两宋实际上都对辽金夏有著绝对的实力优势。但无奈就是不想打,或者失败一次后就不想再打了。一个唤不醒的人是没办法,但两宋仿佛是一个宁愿装睡的人。对于这样的局面,无力为之啊。

人们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有道理吗,有。但这只是一种通俗的总结。实际上两宋文臣武将出色者是不在少数的。宋朝重文轻武是事实,但宋朝装备的种类之多、兵法兵书之多、国防工事之多、军队人员之多等等都是之前秦汉隋唐所不及的。物质上的充沛和优势无奈就是转换不成战斗力。缺将才,确实缺,但又确实不缺。两宋从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高怀德、王全斌、曹彬、潘美、杨业、田重进、曹光实、秦翰、李继隆、曹玮、杨延昭、马知节、王德用、狄青、王韶、李宪、章楶、种师道、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李显忠、吴挺、毕再遇、孟珙、李庭芝等,其实都是良将,算不上方面大员,也起码是堪用将才。为什么就是不能呢,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思维的设计把他们彻底限制死了。许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打会败或者难获大胜,但没办法他们就是做不到,或者是不敢做。赐阵图、十二道金牌的故事,他们是害怕的。节度使,两宋一带虽然已经有职无权,但仍然被认为是军人的最高荣誉,能获得从二品的节度使头衔被获得正二品的武职最高头衔太尉还被让人看重。但是杨业一生战功显赫,死了才被追赠节度使。杨延昭战功卓著,镇守三关,一辈子拿不到节度使。曹翰也是战功显赫,就是拿不到节度使。狄青战功卓著,做到了枢密使,却被欧阳修等文人百般羞辱。战争是随机应变的事,别说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现代通讯异常发达,也十分强调注意应变和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权力。而在两宋时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恐怕是皇帝和文官集团最不想听到的话。赐阵图这只是人们知道的最多的一种制约方式,其他的还有许多。甚至连打起仗来该用哪种兵器,用哪张弓箭皇帝都会干预给你安排好的。普通的一般的将领明知不可为,也只能为之。如果擅自改变了部署,打赢了或许还好说,打不赢可想而知。试想,在这种一个严格限制军人自主权的时代,能打的赢以机动快速灵活为主的辽夏金军队吗。

宋太祖还算是个杰出的军人,不过史书也说宋太祖不勤远略。王全斌灭后蜀后本想趁机进攻大理,太祖玉斧一挥,大渡河以南不取。潘美灭南汉后,曾想顺势而为进攻交州,不准。太祖眼中的统一也许只是五代十国的结合体。对于河套、河西、西域、交州及云南这些汉唐故地可能只满足于称臣纳贡这么简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太宗赵光义,得位不正,不过开始阶段从其一系列表现来看是想有一番建立大功业的雄心的。也许正因为得位不正,他分外需要比哥哥更大的功业。五路进兵攻击党项救援灵州、亲政北汉并试图收复幽云、雍熙北伐,进攻交州。太宗确实想有一番作为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连续的失败让太宗很没有面子,加上弟弟和侄子的离奇死亡,还有朝中各种势力围绕储位的明争暗斗,让他不得不开始专注于国内事务。事实上也让他开始确立起了守内虚外的战略方针。以他的心机和能力,也许只是暂时性的。但是他去世后,后代根本没有他的能耐,原样遵循就行了,还谈何进取啊。

杯酒释兵权算是宋朝最出名的典故了。杯酒释兵权确实比较婉转的和较好的解决了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但是也让将军们各个胆战心惊和奢靡堕落。身为军人,不谋求致力于建立更大的功业,反而谋求于和文官一样更好的奢华享受。开始阶段的人或许还是因为功高震主而不得已为之的,可是当已经事实上形成体系和制度的时候,军人们也已经习惯了,慢慢的豪情壮志不在,最后猛将鹰犬之才也迅速沦落为懦夫之辈。加上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武将和文人一样大肆兼并土地,广置田产家业,甚至比文官有过之而不及。这对国家、对百姓实际上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对皇帝是有好处的,所以皇帝表面上会严惩,但内心实际上是会高兴的。同时宋朝也奉行不轻易杀戮大臣的国策,加上不抑兼并,使得宋朝时代当官的普遍好当。某种程度上养成了人们爱当官的毛病,就算是军人不好干,但只要老实听话,也可以混得不错的。所以能当文官当文官。从军后,武职人员也是有不错的待遇,加上还能克扣军饷马料,也是会过的有滋有味儿的,事实上的待遇是不会低于文臣的。也正因为如此,军无战心,战场和平素军纪不严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别看军队不少,装备不错,但战斗意志和战斗纪律是近乎于零的。所以如岳飞这样一直打法偏攻击性的将领,一直注重爱惜民力,一直保持清廉,注重严明军纪,又时刻不忘北伐的人,在两宋的环境下当然是被划入奇葩人种的行列。

中华传统文明在赵宋达到鼎盛,不假。可是说什么赵宋时代百姓过的非常好,GDP很高,岁币等等是九牛一毛这完全是扯淡。一贯钱就约等于一两银子,但是这只是纸面上的公式推算而已。就算如此,北宋财政收入以一亿贯计算,但这时候的价格和汇率和晚清时代是不一样的,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中国是一个银矿缺乏的国家,两宋时代主要的货币还是铜钱,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只是个数字公式,是不具有多少现实意义的。明清时代白银流行主要还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东西方交流增多,西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致。更何况即便在明清时代白银流行,但也是银钱并行的。而且银钱比例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两宋时代,白银产量是十分匮乏的。每年给辽夏的白银在三十万两左右是个不小的数目。南宋时代的地盘比北宋又少了三分之一,虽然南方的经济得以充分发展了,但北方两河流域的经济仍然不俗。少了两河之地和关中,每年的岁币却在20-30万之间,这负担实际上不比北宋轻了,反而是加重了。

两汉隋唐在外战时候也有过败仗和屈辱,不过并没有那么大规模的上供和签下一纸文书。而两宋是大规模上供岁币和划分边界最为频繁的。两宋与辽夏金都有过一纸文书的签约,虽然说的好听些保障了己方的安宁,但事实上却默认了失去的国土成为沦陷区。连仿照东晋南朝侨置州县也不敢,生怕刺激了敌国的神经。而这些一纸文书无疑将偏安局面固定化,同时也意味著军人集团的势力被也压制。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将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一代名将无仗可打就罢了,还被不断的诬陷贬官。绍兴和议也是一样的,在大好形势下与金签下一纸文书,韩世忠、岳飞等被罢兵权。如果说像是晚清那样打了败仗签下个一纸文书也就不说什么了,两宋许多签下的一纸文书实际上是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倒不是说不能签个一纸文书,而是可以利用有利的形势争取更好的条件,但两宋好像不在乎那些。澶渊之盟30万的份额让宋真宗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底线是300万。绍兴和议,割让商秦二州之半、唐邓二州以及和尚原等险要,而这些当时都还在宋军控制下。说句不好听的,宋朝人的谈判本事和对领土的淡漠程度怕是还不如晚清呢。晚清好歹后来知道了,钱可以再赚,土地丢了可就回不来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保全领土,哪怕是留下个虚名为以后创造条件。军人地位和发言权因为一纸文书被逐步的降低,也使得国防虚弱,也正因为如此会忘却战事,等到了新的战事来临时,无以言战,不得不再次增加让步条件,这样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死循环的状态。即打不过-苟安-开打-打不过-签约-苟安这样的死亡循环轮回之中。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把宋朝说的一无是处。宋朝毕竟是中华文化的顶峰时代,南宋确实在抵抗蒙古进攻中做出了几乎最大的贡献,抵抗了蒙古五十年的进攻,多多少少为保存汉族生灵和文明尽心尽力了。南宋的抵抗能力确实比北宋强一些。北宋在面临金国南下时,真是兵败如山倒。而在抵抗金国和蒙古进攻时,倒是颇为顽强。宋金多次大战,都能凭借江淮防御和三关五州阻敌于国门之外,甚至能收复陇西和唐邓及两淮以北部分地区。宋蒙多次大战,虽说是屡战屡败,却也有屡败屡战的勇气,也算难得。宋金、宋蒙战争时,南宋的坚强,也是两宋守强攻弱的一贯体现。

两宋虚弱但也不是毫无战斗力的,它的弱是缺乏攻击性和主动意识,但在防御方面还是比较注意的。比如在兵种和武器方面,弩是汉族军队传统的对抗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的主力武器。但是汉唐时代是攻击性很强的时代,即便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唐军仍然强调攻击性或者是积极防御的防反打法。而要强调攻击性或者积极打法,骑兵的作用就不容忽视。汉唐军队常常将自己有限的骑兵集中起来突击使用或者是作为战略机动力量,主张在运动中寻找敌人野战决胜负。即便是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仍然十分强调野战定胜负。而两宋时代,十分强调攻守城作战,野战能力大为降低了。宋军方面,骑兵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方面都较汉唐要小许多,更关键的是因为国防战略的守内虚外,使得军中能指挥和会指挥骑兵作战的将领也不多,具有攻击性意识的将领也不多。除了开国时候尚有五代遗风的一些将领和对夏作战中崛起来的西军将领及岳飞父子之外,宋军主要将领普遍长于守城或者是防御作战,对攻势作战很不擅长。比较对骑兵发展的漫不经心而言,宋朝对防御为主的各种弩发展的非常之多,从单兵的神臂弓到大型的重型三弓床弩几乎是应有尽有,而且这些弩在各种作战中都屡建战功。同时在步兵方面,汉唐比较强调伴随骑兵的轻装步兵,注重机动性和快速性和远程奔袭。当然汉唐顶峰时代,因为马匹较为充足,一些精锐步兵实际上骑著马的轻步兵,只是到达集结地域或战场后才开始下马不战。因为要强调快速机动,所以其甲具的覆盖率不算太高,因为甲具本身重量很正,穿戴太多会影响快速机动。而宋军的步兵甲具覆盖率很高,普通的步兵甲具重量已经高达29公斤,而更精锐的重步兵负甲重量更是高达40-50公斤。很明显是一种重装步兵,强调的就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尤其到了南宋时代,与北宋相比,距离产马区越来越远,骑兵越来越少,更加强调重装步兵和弓弩的威力。

西汉有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两宋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清朝有紫光阁功臣。在这些主要朝代的一系列功臣中,军人出身的武将都有一定的比重。唯独两宋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中,军人是比例最低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中,霍光居首,虽然他算是文人,但官职是军职的大司马大将军。次席是张安世,也带军职。此外如韩增、赵充国、苏武都有军事经历和军职,而韩增、赵充国更是职业军人,苏武的父亲是卫青的部将苏建。军人的比例差不多接近三分之一。云台二十八将是东汉开国功臣,几乎都是军人出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军人比例接近于三分之二,而文臣中,如房玄龄也有较高的军事素养。而唐朝后来的功臣也因为战功显赫被纳入凌烟阁,如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马燧、浑瑊、李愬等。清朝的紫光阁功臣更是以每次大战为标准,军人比例是相当高的。而两宋昭勋阁功臣中,赵普居首当之无愧。但却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出身,其余十九人几乎全部是宰执官员文臣,军人比例只占差不多五分之一。而且许多名将元勋都没被纳入功臣之中,如石守信、高怀德、种师道、吴玠、吴璘、岳飞等。换言之,两宋的这个昭勋阁功臣的名单实际上也是很好的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体现。而那些文臣中,几乎没有一个有军事眼光和才能。


唐宋两个朝代,代表了基本国策的两个方向,唐尚武外向,宋抑武崇文,各有利弊,但最终都在强盛后逐渐变虚弱最后翘辫子了,其实宋朝是否强盛过要打个问号,说明这些传统国策都不足以支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唐朝曾经牛逼哄哄过,由于尚武而内讧,亡于起义及内讧,宋朝从来没有牛逼过,一直有点窝囊,尤其北宋直接窝囊死了。

在传统政治框架下选择谁,我站唐。就像一个人总要生病逐渐衰弱老去最后翘辫子,最终结局差异不大,你选择轰轰烈烈还是窝窝囊囊过一生?

至于说宋朝经济繁荣,GDP全球第一,人民生活水平高。经济可能比较繁荣,海外贸易比较大,但要看到仍是个小农经济下的经济繁荣,比其他朝代没有质的不同。人民生活水平高,这个比较扯,东京等中心城市可能生活比较好,大部分人还是穷得像狗。宋朝官员群体庞大,官员工资高,战斗力虚弱的军人数量也超多,这一块财政支出很大,宋朝可能赋税比较重,人民生活可能反而比较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其实我国这些朝代本质是立足于小农经济的专制皇权,不可能有多富,也难以支撑劳师远征,牛也牛不到哪去,朝代粉不要激动。对我们现代经济现代文明的影响几乎是个零,要想富要想强,还得向西方取经,说实话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也没什么营养可以汲取。


其实唐中晚期 及至宋明

武德都不太够

儒家文化谦和深厚之余

的确过分崇文内敛

还是需要汉唐隋元清这些外族尚武文化的适当补充


北宋军战斗力还不如唐朝一个幽州节度使


谁说我大宋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什么你说的是赵怂?对不起我看错了。


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五个主要王朝,时间跨度从618年一直到1911,其中除了元朝相对短暂外,其他4朝国祚都在200年以上。一直以来,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是比较强盛,只有宋朝一向比较羸弱,老被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欺负,经常向别人纳岁币,偏安一隅,不求进取。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唐朝:不用说,我国封建历史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声誉远播海外,万邦来朝,开元盛世更是封建社会巅峰,唐朝后中国人都被称为」唐人「。但安史之乱后迅速走下坡路,军阀混战,各据一方。

元朝,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以武力著称,一言不合就动武,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广的王朝(大都是以武力征服,时间持续短),在忽必烈死后,皇位更换不断,政局不稳定,很快就被迫退出中原。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有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局面,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有力证明。

清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1644年入关,历经康雍干三朝,发展到鼎峰,基本上奠定中国版图。

宋朝:首先从疆域来看,宋朝确实是最小的,南宋更惨。但宋朝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了。

北宋疆域

南宋疆域

清明上河图

第一宋朝经济繁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达到60%,是历史上最高的。宋代财政最高收入为六千余万贯,甚至到后世的元明时期都未达到这个数。社会风气开放自如,民风淳朴,另外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当时宋朝汴京的繁华程度。

第二宋朝文化繁荣。据传说,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了一块誓碑,明确规定后嗣皇帝不得杀士大夫。所以有宋一朝,文人都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即使犯了再大的过错,皇帝都不会杀你,最多把你流放,像苏轼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比起明清时文字狱,动不动就被杀头等好多了。

第三是宋朝科技发达,四大发明技术,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则被「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他像造船、纺织、瓷器等制程业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第四,来看看」弱「的军事。宋代军事方面实行的是募兵制,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制度。首先看宋朝的统一战争,先后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当然这要感谢后周柴荣打下的基础)。再看对外作战,宋辽首战高梁河,宋军惨败,军事上开始处于守势,但都将辽国几次进攻击退,直到后面双方澶渊之盟。对西夏也是,各有胜负。公元1127年金在灭北宋后,想继续南下灭掉南宋,一统中国,当时南宋刚迁都不久,政局不稳,民心惶惶,但在这个生死时刻,南宋军队一次又一次击退金军,后来双方才讲和。在大家的印象中,宋朝老是给其他国家上交岁币,一副低人一等的样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国策一直都是」重文轻武「,经常都是文官带领一群将士出战,打不赢了就讲和,缺少武将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讲和也是一种外交手段,我想宋朝的每一个皇帝应该都有驱除外族,收复失地的梦想,但在双方对峙,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的时候,这样打来打去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失,讲和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你们辽、西夏、金不就是要好处么,我给你钱就是了,咱们好好做朋友吧。因为以当时宋朝的经济繁华程度,一年几十万岁币与每年的军费开支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用这些岁币能换来边境安稳,也是值得的。总体来讲,军事实力并没说想像中的那么弱,宋朝对外作战还是胜多负少的,只是并没有像其他朝代那么突出,再加之后人的一些挑剔,老拿一些败仗讲和说事,给后人造成一种宋朝军事」弱「的假象,哪个朝代没打过败仗呢?


大一统都没完成,你这是褥唐元明清啊。

手动狗头(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