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曾经说过,有野心的艺术家一定是发现了某个问题,并且尝试提供自己的解答。

爱因斯坦说过,可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你提出问题就要针对一个体系做补充或者革新,那么就是表示这个体系不完美或者不完整。

比如,传统和创新、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等等。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既然是矛盾,两方面就是有冲突。但是,哲学告诉我们越是针锋相对,越是说明他们可以统一的点越多。比如两个小孩抢玩具,前提是他们都认为玩具重要,大人就不会和孩子发生这种冲突对不?


艺术家的敌人主要是没钱,不得不去工作,不能一直坐在家里自嗨!


碰巧逛到这个问题,想了想就答了。

我想题主的意思是想要一个概括性的答案,不然我们逆水而行的艺术家们仇人可太多了:房东,长舌亲戚,上家,多嘴的同行...所以换个角度,我们把艺术家当成艺术的信使,找到艺术的对立面,自然能顺藤摸瓜找到艺术家的仇人。

艺术的对立面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问题,艺术的「仇人」不只有一个,把艺术看成一条河流,从源头起随著时间弯曲向前蜒伸流动的就是艺术的整体,每一道拐角,每一处曲折都是艺术的历史。所以每一处暗流和礁石,都可作为艺术的仇人。将顺著河流中份量较大的障碍比作实体,他们是生存的威胁、教会的禁令、朝代的戒严,以及化为腐朽的自身。艺术处于不断地躁动之中,破坏秩序的同时也推翻自我,正如河流中的水一般不断翻腾同时难以预测;同样,没有礁石能够完全阻挡水流的前进,只能改变水流的轨迹。

我的见解是艺术来源于内心,艺术的敌人也来自内心。倘要用一个词草草概括,那么艺术的仇人就是「在载运失信者的绵延车厢中,在这充满愚人的城市之中」无法避让 如影随形的、刺耳的愚钝。

他们耗尽生命中最宝贵的特质,在平静绝望的生活中变得习以为常的结果是「目光迟钝,生机停滞,以及所有感受的瓦解与丧失」。正因如此,有时他们也会变成自己,像是在一滩泥潭里挣扎,总是在要没过头之前察觉到已经难以呼吸,奋力扭动身体把自己捞起来一些,但永远逃不出再次下沉的命运。「只有迟钝和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理,而不是真诚。」这不仅是艺术家对艺术家的忠告,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警钟。

最后,看到这条回答的你,对就是你一个人,正如梭罗所说,还有什么比我们彼此的目光一瞬间的对视更伟大的奇迹吗?


艺术家最恨的,可能是自以为懂艺术的人。还有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的人。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轻易指点他人作品,更不会嘲讽他人作品的(他们只是看不上而且)。艺术家明白艺术之路的艰辛,即使是小辈不成器的作品,他们也不轻易指责(只是看不上而已)。

另外,艺术家大都清高。即使是那些比自己更厉害,更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常难入他的眼(总之就是看不上,各种看不上)。

所以综合来讲,就是艺术家最恨被他看不上,却对他指手画脚的人。


我觉得题主大概是想问艺术家最恨的是什么样的人吧?毕竟恨和仇是两件事。打个比方,艺术家可能因为买画材借钱没还,而与借给他钱的人结仇,那这个艺术家的仇人就是债主的样子……但艺术家未必恨债主吧?


艺术家没啥仇人吧,遇见的每个人都觉得很有趣。


跟创造,艺术本身相关

没有新的作品,没有比昨天更好的作品,会陷入一种焦虑

没有灵感,当你拿起笔/张开嘴/准备弹奏乐器/铺开画笔......想创造点什么新东西却发现脑子空空如也,你没有任何想法,脑海没有任何涟漪

完了

忍不住质疑自己是不是失去这项能力,不断贬低自己,自我失望

或看见其它人顺利创造出,而自己一筹莫展,自我质疑更上一层楼

最恐惧的莫过于此

最大的仇人也莫过于此

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本身就是自己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仇人:艺术本身。20世纪前艺术家的仇人主要是其他艺术家,20世纪后艺术家的仇人主要是政府、体制、商业,还有人性。

20世纪前,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反学院派。「印象派」、「野兽派」最初是学院派画家在报纸上对当时格格不入的画法的讽刺。

一个轶事:莫奈的画在一次展览后被艺术评论家评论为「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成熟得多!」,看到评论的莫奈:

吼叫著,用手中的报纸摔打著桌子。「他到底觉得他是老几?」啪的一声重击。「他怎么敢?」啪的又一声。「『一幅草稿』,我还可以接受,这种侮辱以前我领教得多了。但是说『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成熟得多』,这太——太过分了。这人是个低能儿,门外汉,白痴!」啪,啪,啪!「再说一遍,卡米耶,那个傻瓜叫什么名字?」(From 《现代艺术150年》)

在叩问 「什么是艺术」 方面,杜尚1917年的小便池算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存在,小便池是商店出售的,可复制的工业产品,签上化名后,杜尚便寄去了艺术展,之后也在其他小便池上签名,并作为艺术品销售。

杜尚,《泉》,1917年

20世纪后,随著社会发展,观念艺术逐渐发展起来,产生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哲学思考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多。中国艺术运动中也有比较著名的「厦门达达」运动,主要是反艺术体制。

黄永砯,《洗书》,1987年

我们今天熟悉的安迪·沃霍尔,是反消费主义的,他的《金汤宝罐头》组画乍看相同,但其实每一幅的细节都是不同的,在当时大生产初盛行,工匠地位下降的历史背景下,这组画有质问这一现象的意义。

安迪·沃霍尔,《金汤宝罐头》,1962年

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Rhythm 0是实验艺术,但艺术结果却是反思人性的典范作品。

在&中,玛丽娜经历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她在房间贴出告示,准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种物件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在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东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等危险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玛丽娜把自己麻醉后静坐,让观众掌握所有权力。

这个表演历时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发现玛丽娜真的对任何举动都毫无抵抗时,便渐渐大胆行使起了他们被赋予的权力,艺术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划下伤口,有人将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观众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颗子弹的手枪,放入她的嘴里,意欲扣下扳机——这是艺术家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直到另一位观众惊恐不已地将手枪夺走。在施暴的过程中,艺术家眼中渐渐充盈了泪水,心中充满了恐惧,然而她的身体无法做出任何反应,她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真的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

麻醉结束后,玛丽娜从椅子上站起, 带著累累伤痕, 双目含泪, 她缓缓走向观众, 用目光对他们进行无声的控诉。 面对艺术家那愤怒悲伤的眼睛, 现场观众反倒恐惧了起来, 他们纷纷后退, 然后开始四散逃跑,以逃离艺术家真实的控诉。(From百度百科)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韵律0》,1974年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韵律0》,1974年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韵律0》,1974年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也可以借此思考一下民主到底存不存在,该如何存在。


艺术家的仇人是艺术家自己 只有杀死旧的自己 才有新的作品诞生


我估计最可恶的就是啥都不懂就随意对艺术家作品持嘲讽态度,或者践踏作品的人儿


我老师和天美那个于小冬关系不好,这些学生干嘛要学他的速写,名气打的响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艺术家的仇人是体制和大众


真正的艺术家人格。是不会有所谓的仇恨之说。成为艺术家。你要读的书。远超你的想像。真别动不动就提升到艺术家的范围。充其量 就算是个 搞艺术的。

所以 普通人没可能站在艺术家角度去考虑问题。


通常是他自己


我不是艺术家我不知道,而且艺术家也是人啊-_-仇人这个事情普遍就是伤害了人家利益还让人家受辱,基本上就是人类对于仇人的普遍定义吧(咩族之仇,夺妻之恨)

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某些带有恶意的评论者,表面上是评论实际上是攻击


艺术家的仇人有两个,一个是守旧,一个是平庸。


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