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里希曾經說過,有野心的藝術家一定是發現了某個問題,並且嘗試提供自己的解答。

愛因斯坦說過,可能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那麼你提出問題就要針對一個體系做補充或者革新,那麼就是表示這個體系不完美或者不完整。

比如,傳統和創新、時間和空間、理性和感性等等。這就構成了一種矛盾,既然是矛盾,兩方面就是有衝突。但是,哲學告訴我們越是針鋒相對,越是說明他們可以統一的點越多。比如兩個小孩搶玩具,前提是他們都認為玩具重要,大人就不會和孩子發生這種衝突對不?


藝術家的敵人主要是沒錢,不得不去工作,不能一直坐在家裡自嗨!


碰巧逛到這個問題,想了想就答了。

我想題主的意思是想要一個概括性的答案,不然我們逆水而行的藝術家們仇人可太多了:房東,長舌親戚,上家,多嘴的同行...所以換個角度,我們把藝術家當成藝術的信使,找到藝術的對立面,自然能順藤摸瓜找到藝術家的仇人。

藝術的對立面是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二元問題,藝術的「仇人」不只有一個,把藝術看成一條河流,從源頭起隨著時間彎曲向前蜒伸流動的就是藝術的整體,每一道拐角,每一處曲折都是藝術的歷史。所以每一處暗流和礁石,都可作為藝術的仇人。將順著河流中份量較大的障礙比作實體,他們是生存的威脅、教會的禁令、朝代的戒嚴,以及化為腐朽的自身。藝術處於不斷地躁動之中,破壞秩序的同時也推翻自我,正如河流中的水一般不斷翻騰同時難以預測;同樣,沒有礁石能夠完全阻擋水流的前進,只能改變水流的軌跡。

我的見解是藝術來源於內心,藝術的敵人也來自內心。倘要用一個詞草草概括,那麼藝術的仇人就是「在載運失信者的綿延車廂中,在這充滿愚人的城市之中」無法避讓 如影隨形的、刺耳的愚鈍。

他們耗盡生命中最寶貴的特質,在平靜絕望的生活中變得習以為常的結果是「目光遲鈍,生機停滯,以及所有感受的瓦解與喪失」。正因如此,有時他們也會變成自己,像是在一灘泥潭裡掙扎,總是在要沒過頭之前察覺到已經難以呼吸,奮力扭動身體把自己撈起來一些,但永遠逃不出再次下沉的命運。「只有遲鈍和無能的藝術家,才會用真誠來掩飾他們的作品。藝術需要真理,而不是真誠。」這不僅是藝術家對藝術家的忠告,也是藝術家對自己的警鐘。

最後,看到這條回答的你,對就是你一個人,正如梭羅所說,還有什麼比我們彼此的目光一瞬間的對視更偉大的奇蹟嗎?


藝術家最恨的,可能是自以為懂藝術的人。還有對他的作品指手畫腳的人。

我覺得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輕易指點他人作品,更不會嘲諷他人作品的(他們只是看不上而且)。藝術家明白藝術之路的艱辛,即使是小輩不成器的作品,他們也不輕易指責(只是看不上而已)。

另外,藝術家大都清高。即使是那些比自己更厲害,更有名氣的藝術家的作品,也常難入他的眼(總之就是看不上,各種看不上)。

所以綜合來講,就是藝術家最恨被他看不上,卻對他指手畫腳的人。


我覺得題主大概是想問藝術家最恨的是什麼樣的人吧?畢竟恨和仇是兩件事。打個比方,藝術家可能因為買畫材借錢沒還,而與借給他錢的人結仇,那這個藝術家的仇人就是債主的樣子……但藝術家未必恨債主吧?


藝術家沒啥仇人吧,遇見的每個人都覺得很有趣。


跟創造,藝術本身相關

沒有新的作品,沒有比昨天更好的作品,會陷入一種焦慮

沒有靈感,當你拿起筆/張開嘴/準備彈奏樂器/鋪開畫筆......想創造點什麼新東西卻發現腦子空空如也,你沒有任何想法,腦海沒有任何漣漪

完了

忍不住質疑自己是不是失去這項能力,不斷貶低自己,自我失望

或看見其它人順利創造出,而自己一籌莫展,自我質疑更上一層樓

最恐懼的莫過於此

最大的仇人也莫過於此

藝術家最大的敵人本身就是自己


不同時期的藝術家有一個共同的仇人:藝術本身。20世紀前藝術家的仇人主要是其他藝術家,20世紀後藝術家的仇人主要是政府、體制、商業,還有人性。

20世紀前,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野獸派等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反學院派。「印象派」、「野獸派」最初是學院派畫家在報紙上對當時格格不入的畫法的諷刺。

一個軼事:莫奈的畫在一次展覽後被藝術評論家評論為「沒成形的牆紙也比這成熟得多!」,看到評論的莫奈:

吼叫著,用手中的報紙摔打著桌子。「他到底覺得他是老幾?」啪的一聲重擊。「他怎麼敢?」啪的又一聲。「『一幅草稿』,我還可以接受,這種侮辱以前我領教得多了。但是說『沒成形的牆紙也比這成熟得多』,這太——太過分了。這人是個低能兒,門外漢,白癡!」啪,啪,啪!「再說一遍,卡米耶,那個傻瓜叫什麼名字?」(From 《現代藝術150年》)

在叩問 「什麼是藝術」 方面,杜尚1917年的小便池算是一個里程碑一樣的存在,小便池是商店出售的,可複製的工業產品,簽上化名後,杜尚便寄去了藝術展,之後也在其他小便池上簽名,並作為藝術品銷售。

杜尚,《泉》,1917年

20世紀後,隨著社會發展,觀念藝術逐漸發展起來,產生了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哲學思考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多。中國藝術運動中也有比較著名的「廈門達達」運動,主要是反藝術體制。

黃永砯,《洗書》,1987年

我們今天熟悉的安迪·沃霍爾,是反消費主義的,他的《金湯寶罐頭》組畫乍看相同,但其實每一幅的細節都是不同的,在當時大生產初盛行,工匠地位下降的歷史背景下,這組畫有質問這一現象的意義。

安迪·沃霍爾,《金湯寶罐頭》,1962年

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Rhythm 0是實驗藝術,但藝術結果卻是反思人性的典範作品。

在&中,瑪麗娜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幕。她在房間貼出告示,準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在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瑪麗娜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

這個表演歷時6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發現瑪麗娜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放入她的嘴裡,意欲扣下扳機——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 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在施暴的過程中,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心中充滿了恐懼,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她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

麻醉結束後,瑪麗娜從椅子上站起, 帶著累累傷痕, 雙目含淚, 她緩緩走向觀眾, 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 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 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 他們紛紛後退, 然後開始四散逃跑,以逃離藝術家真實的控訴。(From百度百科)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韻律0》,1974年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韻律0》,1974年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韻律0》,1974年

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也可以藉此思考一下民主到底存不存在,該如何存在。


藝術家的仇人是藝術家自己 只有殺死舊的自己 纔有新的作品誕生


我估計最可惡的就是啥都不懂就隨意對藝術家作品持嘲諷態度,或者踐踏作品的人兒


我老師和天美那個於小冬關係不好,這些學生幹嘛要學他的速寫,名氣打的響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藝術家的仇人是體制和大眾


真正的藝術家人格。是不會有所謂的仇恨之說。成為藝術家。你要讀的書。遠超你的想像。真別動不動就提升到藝術家的範圍。充其量 就算是個 搞藝術的。

所以 普通人沒可能站在藝術家角度去考慮問題。


通常是他自己


我不是藝術家我不知道,而且藝術家也是人啊-_-仇人這個事情普遍就是傷害了人家利益還讓人家受辱,基本上就是人類對於仇人的普遍定義吧(咩族之仇,奪妻之恨)

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某些帶有惡意的評論者,表面上是評論實際上是攻擊


藝術家的仇人有兩個,一個是守舊,一個是平庸。


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