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

——《明史?太祖本纪》

朱元璋认为李渊是依靠李世民才取得天下的。所以取消了李渊在帝庙的祭祀。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处处以唐太宗为榜样。可以说唐太宗就是朱元璋的偶像。

朱元璋要是知道某乎历史学家把李世民变成了他儿子。

我估计他做梦都能笑醒。

至于朱标朱棣朱允炆,不要意思都给我偶像让位,我家世民要出道


反对 @滴山 的答案

你讨论、评价历史不是依据历史事实,而是从你个人的视角去理解,这很不客观。

「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大唐」这个观点,最好说清楚,简而言之,没有李世民,李渊只要能完成「起兵-攻入-长安-称帝」,唐朝就会存在,但请注意,唐朝是起兵即建国,同期其他自立为王为帝的割据政权也是如此。而后人今天说的「大唐盛世」、「伟大的唐帝国」,可不是割据政权唐,而是经过李世民贞观之治打造出来疆域空前、军事无敌、登顶世界的巨唐。

「李世民功劳最大」这不是后世推崇,而是一个在当时就得到功臣群体和人民百姓默认的基本事实。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大家都这么说:

「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

「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

李唐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并不是李唐自身莫名其妙就强大了,而是李世民强大。要搞清楚最基本的因果关系才能去讨论历史。

拿李建成类比萧何,是对萧何极大的侮辱。

李世民是不可替代的,就拿柏壁之战来说,李世民上之前唐军屡战屡败。具体表现见图:

李建成带什么兵了?一次重大战役的指挥都没有,「没出什么问题」要求可真低。

就是因为不寻常,李世民的军事政治能力才会在历史长河中一骑绝尘(不好意思,用词有点招黑,但事实就是这样)。而且,「几乎看不到这类人」是错误的,房玄龄真的这么没排面吗?

还有就是「独角戏」的问题,如果历史上不存在,不信很正常,但存在了,还要强行不信,原因只是「我认为不可能」,这只能说是夏虫语冰了。

然后说一下朱元璋。

李世民比朱元璋强,军事政治都是,这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略过。

这里发一个细节——抗元英雄为啥都没有列传?

唐朝官方对隋末的英雄豪杰态度不错,详情《旧唐书》列传卷三至卷六。

然而为啥抗元英雄刘福通、毛贵,没传?

朱元璋可是红巾军出身的。

另外对比一下《隋书》和《元史》的质量咯,前者是24史里上乘之作,后者是垫底之作。


最后回答问题,如果朱元璋是李渊……这个问题挺灵性的,是什么时期的朱元璋?如果是刚生下来的,他还是会长成李渊,而不是朱元璋,如果是初建明朝的朱元璋,那李世民朱元璋会在统一之前撕破脸,打内战,李世民胜。


这玩意不是换不换成谁就好使的,就算朱元璋去当李渊,只要可以给李世民掌兵征战四方的机会,让他有了那样的军功和秦王府的实力,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好使,除非让李世民发育不起来,但这里就有个问题,李世民就好像朱元璋的徐达常遇春,不用他,又用谁去打鄱阳湖之战拿谁去北伐呢?可以看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事迹,就能明白,李世民的功臣几乎就是大唐大半的开国元勋,这又意味著什么,论领兵攻伐的帝王,李世民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只要让他领兵了,基本就谁也镇不住了。


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以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态度无论从情感上还是制度上,父子兄弟之间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以朱元璋对长子的偏爱以及对其他儿子的溺爱。估计他不一定会换李建成。作为太子李建成还没惨烈到非换不可的程度。而他又热衷分封儿子做宗藩这事。也不会对自己儿子下死手。估计也不会刻意埋没儿子的功劳。如果能一碗水端平,功臣团体得到应有的待遇,从情感上何必反呢?

李渊在开国后拿二儿子当灭火器用许愿之后反悔,老朱那干脆自己上得了。二凤同学给一个战略能力不错的爹做策应也不会太有怨言。

老朱也不会到忌惮自己儿子的份上,这人的所有枭雄之姿都是对功臣对小民的。到自己家人自动变老农民看自家儿子不成器心态,骂多少都是嘴上缺德,实际惩罚风飘飘。

李渊拉偏架拉到默许太子在放屁都能崩到皇宫的地方蓄养死士。朱元璋估计是剥夺俩人所有私养兵马的权力,然后在俩人府里面塞一大堆锦衣卫。

老朱培养朱标的标准是太子必须对弟弟大度,弟弟作为臣下必须对太子忠。兄弟俩人谁打小报告谁倒霉。所以大概二位装也得装个兄友弟恭出来。啥黑手都不能下。

而且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情况很关心,太子肯定是亲自教导时不时抽查,秦王这么优秀的儿子肯定拉著陪读

两兄弟上网:神经质工作狂老父亲一天发一百张卷子让我们做,谁分低骂谁怎么办?

为了保证两位哥哥的幸福生活,还是比赛卖最不得烟的李元吉好了。以李元吉的胡闹程度,再对比这俩哥。每次问你去的山川地形如何,都回答不知道,光记著猎物了。然后恭喜齐王光荣成为他爹的痰盂。

祭献李元吉一次,父子兄弟关系+1,家庭幸福每一天。

再说说制度上的限制

在讨论元朝制度的时候,朱元璋对元朝太子当中书令这事直接表示反对。所以大概率李世民的尚书令要被摘了。

李建成也当不了。

朱元璋这个工作狂亲自在政事堂跟宰相们口水战。

李世民:正好溜了溜了,打猎多好玩。

幸运的是大唐名臣们基本没有三纸无驴的毛病,大概不会当堂直接出现皇帝跟大臣拳击赛的血案。

但是大臣们很头疼,这皇帝满嘴,「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跟我们这说话必须对仗的檄文不一样啊。

PS:所以这事也能看出来李渊这人这事办的糟糕在何处,你把所有人事组织事务,政治事务扔给二儿子,自己大撒把,还打算能压制住他,你这不想的太美了么。

朱元璋为了防止当朝臣僚和太子臣僚发生新旧接替的矛盾。直接是任命李善长作为太子太师。把自己的班底给太子。

所以李建成大概率捞的老师是……裴寂和刘文静。

然后是朱元璋如何面对贞观群臣不同的构成。朱元璋对淮西知识分子的态度也说明他是秉持实用主义对待门第的问题的。稍有问题就是他没经历过前朝旧臣带资入股的情况。不过对于这些人没才干的也不会太在意。

而对待功臣们,武德贞观期的功臣们的表现也就是纵兵劫掠,人前争功。应该还属于金杯共汝饮,不至于到白刃不相饶的程度。

所以大略李元璋的武德朝前朝旧勋臣的影响会大大收缩。功臣们会正常封赏。

最大的危险也就是李建成万一跟朱标一样死在父亲前面……(李建成的长子死的比他还早,这事倒是挺像朱标的。)

参照朱元璋的岁数,70岁去世为636年,李建成不至于连47都活不过吧。

不但没有早夭之相,而且看起来武功卓绝

后宫方面比如张婕妤抢田这事。李元璋:嘿嘿你算老几。不是马皇后这种原配的名分+相濡以沫的情分,不弄死就算了还敢冒出来抢功臣的地?

而在军事上,李世民的存在朱元璋高兴还不够呢。

朱元璋:北方历经战乱,人群流离,我想灭了周围这些小国,可惜不行啊,要不列个不征之国,以后找到毛病再打?

李世民:不需要这么绕,若论小本钱打大仗这事,我也就认个几千年来第二吧。

从此,朱元璋过上了。在政事堂揭大臣老底打口水仗,抽查大儿子课业骂他军事不合格。抓回跑去射猎的二儿子讨论灭哪个国家,怎么分配。抽查三儿子……拿鞭子抽的一天充实而又枯燥的生活。

李世民过上了全程当天策上将南征北战完全不需要害怕老爹和哥哥打算弄死他的愉快生活。

也不用怕队友扯后腿。毕竟这个爹选什么将领出征这事门清。

旋转,跳跃,我闭著眼,硝烟看不见 你沉醉了没,白雪 夏夜 我不停歇,模糊了年岁,一座座城墙被我踩碎。

没事做舞蹈团团长,做给排水工程师,做拆迁大队长,做人形日历,这日子对他而言比蹲在皇宫里面冲阵都不让这事爽多了。没准能多活几年。

李建成成天被老爹盯著一边教兄友弟恭,一边教政治人心一边教用兵。好一点的是老爹不玩那套平衡的花活亲口答应了太子不会变。

害怕的是老爹时不时琢磨著给弟弟封一串王位恨不能把有边患的地方都给他。封一个王不够想封一串王。恨不能关中以外都给他。

安心的是老头子一旦出去自己肯定是监国。老头子的班底肯定是自己的班底。不会突然变成天策府的内应。

不安心的是自己跟老头的共通话题好像没有二弟多。

李建成就这样过著一个在老头在家的时候天天受训,老头出去的时候松了口气但是想到老头和二弟指著地图谈笑风生又极度紧张还不敢干啥的日子。

恍惚如同年老色衰平平无奇的正妻害怕老没良心的为了那个色艺俱佳善能持家的小妾宠妾灭妻扶她上位的日子。

至于齐王殿下……捆树上没下来呢。皇帝说打儿子自己不动手,别人不敢动手,等啥时候皇帝想起来再说吧。


李世民造反是因为除了资历和名望他没有一个地方比李渊差,是武德年间头号功臣,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就像是朱元璋造反结果他儿子带兵打下金陵歼灭陈友谅,张士诚,然后和徐达他们北上大崩了元朝一统天下,李文忠,徐达,常遇春,汤和全都和他穿一天裤子,身兼大明丞相,兼中军都督府,兼锦衣卫督指挥使,兼三公兼秦王,加九锡使用天子栾架,不造反如何进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