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的时候越看越精神,一看专业的书,不到10多分钟就想睡觉,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1

我经常遇到一看书就想睡觉的时候。

而且是那种做英语试卷的时候,尤其阅读题,哇塞,可好睡了。

通常我会纵容自己去睡十五分钟。

而且我的理由非常充分:我早上五点起床啊,这时候想睡觉不是很正常。

后来我发现,仅仅是纵容自己去睡还不够,应该提前计划时间睡。

于是我中午的时间,要安排跑个步,吃个饭,小睡十五分钟。

我通常睡觉就是听著音乐睡的:

心灵的自觉 - 张蕙兰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

url.cn图标

现在基本就是一开头一定睡著,最后几分钟唱词的部分,我很好奇是什么,反正一听到就精力满满的醒了。

嗯,我就是这样比较纵容自己的人,该睡的时候一定会去睡。

2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看书看不懂或者看不进去或者无法专注的情况?

我的专业书其实还是很好看的,加上我特别喜欢逻辑条框类的书,所以我是非常能专注看这部分书的。

但我一看到某些小说类的书,真的就是烦从心头起,越看越烦,越看越看不懂,看三秒钟就看不下去了。

为了让自己看书更专注,我一般会有几个方案:

第一,高速阅读。

读的越快,越容易理解。

一个字一个字看的时候,你很难把通篇意义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以词、句为单位,会很容易迅速理解意义,一片一片扫的时候,会非常容易定位整体逻辑。

一旦理解了逻辑,再转回来读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书籍讲了什么。

过去我一般不会读书读很多遍,后来我发现,一本有深度的书是值得多读几遍的。

现在快餐文化下,书的质量通常也很一般,所以读一遍基本能清楚书中的所有内涵。

但是,类似美国30年代出的一堆书,非常有趣,一句话有一句话的深意,这种书真的很值得多读几遍。

高速扫读以后,一本书值不值得再看一遍也就很清楚了。

第二,运用想像力。

我读小说读不下去的那些,一般也是想像起来很困难的那些。

是有一些书,我姑且认为就是写的不够好吧,实在是想像起来就很烦人。

但有一些很流畅的作品,文字能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像一部电影一样去放映。

每个人的性格、脸谱都会很鲜明展现在读者面前,头脑里就开始过电影。

这种作品读完很难忘记,因为一本书就是一部漫长电影,最后会把文字忘了,记得画面,而画面本来就是很难忘的。

读历史和哲学的时候,想像力就需要一点点构建。

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第一次读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形成时候,中间逻辑在我头脑里想像的画面。

但这个理论我读了很多次,执著于文字,真的就很难理解,深入到想像世界,用理解力去构建想像画面,就会更加容易一点。

毕竟作者写书也只能把头脑中的画面描写出来。

第三,有目的去读。

作者写书是有目的的,读者看书也是有目的的。

世界上书有千千万,为什么你独选这一本?

原因也很多了,除开一些非常专业的目的,每个人还会有很多选书的私心。

听说这书不错。

看起来封面很好。

作者好像很有名。

开头三页看得下去。

我不回避这些无厘头的目的,但是我一般会要求自己只要开篇必须读完。

目的是很容易支撑人读完一本枯燥的书的。

譬如,听说这本书不错,这个作者好像很有名,结果看了三页,就被他的想法给恶心个透顶,于是这种时候,我就会劝自己:努力读完吧,读完再骂作者也不亏他。

当然会有很多好的书,开头就很惊艳,只是中间啰嗦繁琐了一些,我也会用这个方法劝自己。

还有一种目的,就是去预设自己多长时间看完多少页。

往往不会成功,但是,适当的压力就是成功的动力,一般这个方法也很容易哄住自己读下去。

第四,做笔记。

边读边在另外的本子上做笔记这件事绝对是最干扰阅读的方法,没有之一。

且会因为这样读书太麻烦,很多人就放弃读某本书了。

尽管看过很多教怎么做读书笔记的书,但我认为最好的读书笔记,一定是在书边当时就做的。

我个人的习惯,能在头脑里形成线索的事情,尽量不要立即写下来,一写就会忘记。

当然有一些在头脑里无法形成线索,就试试写一点点,写完继续用画面去构建,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内核。

但动笔还是很值得去做的事,因为动笔的时候,头脑是在高速运动的,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方法,最好是看完,合上书再整理笔记,会更记得牢。

3

我就是一个很纵容自己的读者。

看完书好,我会力荐,任何场合都推荐。

看完书不好,我会狠狠地骂,从各个角度骂,免得别人跳坑。


首先请你仔细想想,专业书看著打瞌睡,是不是因为内容太艰涩,看不懂。看得时间稍微一长,感觉上面的字密密麻麻的,感觉像是无数个蚂蚁在爬,让人两眼发昏。

关于打瞌睡这个问题,可以先找一下它的对立场景:看什么书会让你更兴奋?

对我个人而言,我看网路小说非常兴奋,上学的时候经常抱著手机看小说能看一晚上,身体已经在疯狂用呵欠警告该睡觉了,然鹅大脑却根本停不下来。

从第三者视角拆解分析,我之所以看小说会兴奋,是因为小说的内容比较精彩,我非常关心主角接下来的遭遇,所以一直想看下去。而且小说的内涵和叙述比较直白,能让我很容易理解,不需要太费头脑思考,就能得到信息。

是的,因为两者能够被理解的难易程度不一,所以造成了两种现象:

小说很容易理解,大脑能够瞬间得到信息和反馈,相当于不断在受到刺激,根本产生不了睡意。

而专业书都是陌生的知识,一时半会吃不进去还耗费精力,所以容易打瞌睡。

这就是核心问题所在:要让大脑不断接受刺激,时刻保持活跃

那么针对专业书而言,本来就看不懂,要如何保持大脑活跃呢?

接下来说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提出问题,不断反思,通过笔记辅助记忆

改变自己闷头从第一个字看起的习惯,带著问题再翻书,效果会很不一样。

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 我要学习的是什么样的内容?
  • 这些内容分了几个板块,分别讲的是什么?
  • 本章的重点是哪一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

  • 统览整体内容,先有一个大概印象
  • 把整体分为数个版块,并找到小标题,或自己概括
  • 找到这篇章节的重点内容(加粗部分、开头或结尾),进行重点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找到的小标题和重点用笔记记下来,帮助记忆,让大脑腾出空间去思考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可以使用两种颜色的笔,把小标题打个勾,把重点内容圈一圈等等。

2.进行总结,给自己阶段性反馈

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要记得总结本章的内容,给自己一个学习的结果:

  • 这章讲了什么
  • 分了几个点,分别是什么?
  • 本章的重点是XXXX

在大脑里把答案过一下,最好能够说出来。浏览一遍笔记,然后合上就不去管它。

3.回顾复习,加强理解和记忆

隔天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笔记,翻开书本,把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再回顾一遍,重复第二点的行为即可,重点是加深自己的记忆,巩固学习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用行动让大脑受到刺激,保持活跃。避免单一的看书行为引起阅读疲劳。浪费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查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从根源上入手将其解决掉,能给我们省很多麻烦。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祝学习顺利~


很久很久以前,我高中的校长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当你在学习过程中超过十分钟没有动过笔,那么你一定是在假学习。」

如果上面的话对你有启发,那么你可以走了,下面都是废话。如果你觉得上面对你没有启发,那么你可以往下看看,虽然可能收获一大堆废话

这句话的正确性我并不想深入讨论,但其中的理念却一直被我奉为圭臬。当你在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在看专业书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超过十分钟你没有动过笔,那你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看专业书并不只是一个「看」的过程,就像我们背单词想要记的牢就一定要在看的基础上去读,去写,去联想一样,想要做到看专业书不困,学习效果好,就不能仅仅去看专业书。

具体怎么做?其实学习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别人不能教会你方法,只能教会你理念。就像很早以前我补英语的时候,我从知乎上收藏了七八篇文章,都是教你怎么背单词的。但是最后我发现,大佬们的方法对我来说并不好用,这些方法我需要去慢慢适应,初期在使用的时候只会事半功倍。所以磨磨蹭蹭一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英语还是一窍不通。后来索性不去找什么方法,老老实实死记硬背反而有好效果,而且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到现在我反而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说的有点多,但是我想我的意思你应该明白。拾人牙慧终究不是正道,去网上搜索所谓学习方法是很蠢的行为。你真正应该学的是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

还拿我校长的话来说,他的理念就是动笔。动笔就是理念,怎么动笔是方法。你只需要知道我要不停的动笔,去写,去画,这样就可以了。

听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些嗤之以鼻。说了那么多屁话 到头来不就是涂涂画画?谁不知道要画重点,可是画了有屁用,我还是困。

别急,如果学习这么简单,那咱们岂不都是清北博士?仔细想想你做的和我说的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没错,是频率问题。我说了,你只需要知道「我要不停去动笔」就好了。关键就在于这个「不停」。在书上涂涂画画,隔个三分钟或者十分钟画道杠,你不困才有鬼。不停才是这个理念的难点,同时不停也是你在逼你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例如 我从网上随便摘抄一段话,「继承可以使得子类具有父类属性和方法」,这句话你画一道杠之后呢?该记些什么?你可以画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性,肚子里写属性1,方法1,再画一个大肚子小孩,肚子里写上和中年男性一样东西,两者之间用箭头链接起来。这样当你想到这幅图的时候,就可以想著把定义背下来了。没错,画图法也是这个理念中常用的方法,因为你在思索定义怎么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定义给背下来了,这幅图相当于一个引子引导你把定义「讲」出来。说白了,画图法就是「看图说话」。

关于画图法,我还想展开说一下。请不要被自己的想像力所束缚,更不要去思索这个物体真实的性子,不然你很容易画不出来东西。比如定义的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你怎么画?随便画!一种事物的本质,你不会画不能画个本子上面写上事物两个字?看到本子不就想到本质了吗?至于外延之类的你延伸一条线不就好了,实在不行那些性质之类的你干脆就打三个箭头写上性质内涵说明三个词,怎么放肆怎么来。不要去思考时间长了你能不能记住,不要去思考会不会错误理解某种事物的含义,你要做的就是画图,然后记下来。相信我,你会发现你的担忧根本无关紧要。

另外,请不要拘泥于画图,你还可以对某点进行扩展,或者做相应的练习,亦或者编几个小故事,甚至把某些东西翻译成其他语言都行。你只要不停动笔就好。

最后,我再次强调,再次强调,再次强调,不要去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包括我上面的那些例子,请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是画图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习惯,你只要去想,我该做些什么,我该记些什么就好了。


那就睡一觉,睡醒了再看。


感谢邀请。

一般老师或家长都会告诉你「从内部找原因」,无非说你「懒」或「笨」。但我想告诉你,必须先从外部找原因,因为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你说你「看小说的时候越看越精神」,证明你并没有阅读理解方面的障碍。真正造成你看十多分钟就想睡觉的元凶,恐怕是无聊的专业书本身。

当然,不否认有些理科的专业书确实十分枯燥。我要说的是文科的专业书如果写的让别人看睡著了,那一定是作者根本没有做出足够努力让你懂。就拿我国某些大学教材举例,他们编纂教材的方式是苏联式的,大而全而空洞。写出来完全是一本令人却步的学科使用说明书,除了说明书爱好者没人愿意去读。教授们不屑于搜集趣闻和精彩案例来对书中理论做进一步解说,学生当然觉得看著无聊。

很多专业书写作时已经假设你读完了这个领域的所有入门书籍和学术刊物,于是一上来指点江山、高屋建瓴,先把学科概念全都定义一遍,让你读完之后便想自戕。这种书除非特别干货,否则不建议阅读。毕竟,「书读百遍,其义也并不能自现」,你觉得「其义自现」,那是因为你读第一百遍和第一遍时有个时间差,你用时间差里面积累的经验理解了专业书的内容。与其如此,还不如找个肯放低身段的专业书呢。抛弃高大上的学术讨论,为自己寻个梯子。

假如实在找不到这样深入浅出的好书,其实也有应对的策略,那就是有趣的二手材料。并不用担心二手材料对原著的影响,只要二手材料够多,实际上你还能对原著多一些深刻见解嘞。这里摘抄一段陈涛博士对二手研究的洞见:

再说二手研究。很多研究者认为原著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二手研究上。甚至,二手研究制造的一些假问题可能会把我们对文本的直接感受带偏了。二手研究的阅读当然不能取代原著,但是轻视二手研究也不可取。学术研究是讲求积累和传承的,我们即便要有所创新,也必须知道前人走到了哪里。实际上,对一部著作,乃至一位思想家整体思想的把握,往往最后聚焦在对某几处核心文本的具体解释上。关于这些核心文本,往往会有许多二手研究聚焦讨论。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读文本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担忧二手文献带偏了我们,并不至于因噎废食。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二手研究。二手研究不应该是某种教条,而应该是一位坐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一起读书和讨论的对话者。我们通过这种「讨论」,可以澄清自己对原著的阅读与他人的阅读的差异,将自己的观点更有力、更清晰地表达出来。要避免被二手研究带偏,就必须时时留意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不要轻易放弃它。抑或者,「以毒攻毒」,借助多篇二手研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使自己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阅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