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


【1】艺术史背景

【2】图像学引入案例分析

【3】【情结与诗意】


【1】艺术史背景

就东西方早期判断作品价值标准而言

1) 艺术的最高标准——古意西方:瓦萨里《艺苑名人传》提出艺术的最高标准:米开朗基罗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提出艺术的最高标准:古希腊艺术的崇高与静穆中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艺术的最高标准:文人与古意

总结:上述三人是艺术史论书写的开山鼻祖。他们首要讨论的是艺术标准的问题,而古意是早期东西方艺术标准讨论的重点。(相同性)

2)对传统艺术的态度与其自身价值

西方:全盘否定式的大起大落、反反复复是我们对西方艺术史的一个模糊认知,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西方在反叛传统这个话题上可谓大刀阔斧,而中国艺术史(现代艺术以前)从未出现这样猛烈的艺术改革。

举例:例如同为19世纪新古典与浪漫主义的矛盾、印象派与西方传统油画的矛盾、未来主义的全盘否定、杜尚的五大反叛。

中国:老莲(陈洪绶)可谓是中国人物画体系中的一大反叛者,其变形主义人物画易圆以方、易整以散、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然而他对传统的态度,是全盘否定的吗?并不是。「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陈洪绶《宝纶堂集》

类似的思想也出现在四王中,四王的历史地位此处不展开,且提王石谷(王翚)如何看待传统问题: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取向,唐人尚巧, 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这种去粗取精的思想贯穿了中国艺术家的思想脉络。连近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是从扬州画派中的黄慎得到开悟。五十七岁的齐白石提出「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这便是在陈师曾的帮助下,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真正标志。

由此可见,艺术品的价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受时代背景(拿破仑时期大卫的历史题材作品,文革时期中国绘画作品的「红光亮高大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格林伯格对美国抽表艺术的理论支撑),科技对艺术的冲击(19世纪印象派与现代主义探索绘画在完美写实与记录性这两项摄影可以完成的功能以外更多的可能性)等具体条件影响。

就当代而言有强调观念弱化技术的趋势。即观念先行的艺术审美倾向。不过也不乏不同艺术家对自我独立判断的坚持和守候。


【2】图像学引入案例分析

美术史论学家潘诺夫斯基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关于艺术作品内涵的三个层次划分,也称「图像学方法」。

第一层次:图像阶段。即作品呈现的视觉形象、事件和形象、场面、形式所表达的气氛,情绪。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杨·凡·艾克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一画中庄重的订婚场面,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著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著纯洁;而窗台上的苹果是圣经中的禁果,代表著警告;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

显然,《阿尔诺菲尼夫妇像》是符合图像学第一层含义的,在康德以前的艺术批评属于趣味批评。在这个阶段,我们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来源于艺术家的具象表达。

第二层次:图像志阶段。美术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随便或者偶然画上去的,是与特定文化中对相关主题的形象表现习俗密切相关的。比如说中国画中「四君子」形象,就是用四种植物来形象喻示人生哲理。再比如说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出现的战争场面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

滚尘马-赵孟𫖯

知道赵孟𫖯是书法家的人似乎比知道他是画家的人要多,马有渴求伯乐赏识的暗喻。

第三层次:图像学阶段。作者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去观察社会生活、提炼艺术形象,在作品中表现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效果。

神奈川巨浪-葛饰北斋

本想用毕加索、塞尚的例子,但已经被滥用得很厉害,再者如果你本人不画画的话很难体会。因此我想用神奈川巨浪的例子说明图像学第三层中关于提链形象的部分。

(PS:举例并没有暗指图像学的发展是西方-中国-日本的逻辑,仅仅是举例。)

3【情结与诗意】

何多苓老师从小对苏联文学与音乐的喜爱,使它的作品散发出苏联情结的时代性特征。技法层面早期受安德鲁怀斯影响深远,这和当时内陆艺术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一次访谈中何多苓老师说,08年以前我的画(价格)被捧得很高,经济危机之后又有无人问津的一段时间。他们说我的画太边缘,不当代。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希望我是边缘的,这样才有我开辟的一块个人天地。

他总能发现你的美 也总能表现你的美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图标

商业价值与艺术家个人的坚守比起来显得浮躁易变。但这一切都会随著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面目清晰,作品背后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逐渐显露。站不住脚的艺术作品迟早被时间冲淡,留下来的经典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读起来常常比历史更加真实。


码字有点累,西方现当代部分暂不展开,格林伯格的《前卫与庸俗》了解一下。

无论西方艺术作品还是中国传统花鸟人物,阻挡你看懂画的要素往往不是「用心去体会」、「睁大眼睛去感受」的这些很入门的说辞,而是美术/学史、文学史以及哲学史的修养。


绘画技巧,绘画背景,作者,绘画内容,绘画影响,其中的思想感情


楼里已经答得很全面了其实评判艺术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有没有价值就看符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标准。

比如楼主举例的蒙娜丽莎,大家都知道这是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推崇的是什么——人性和科学,蒙娜丽莎这幅画里的透视关系,渐隐法的运用,还有世俗的题材都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

而梵高的向日葵属于后印象派时期了,印象派已经将绘画里的「再现」走到了尽头,后印象派到了梵高塞尚他们那儿就开始用绘画表达主观感情而非客观自然了,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梵高画里喷勃而出的感情,我们说他伟大。到了当代,很多人发出「绘画已死」的声音,为什么,就是因为绘画所有技法和可能的表现方式都穷尽了,于是我们有了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但是这有点偏离楼主说的「历史上的名画」了,就先不说这么多。以上我的意思其实也和题里有人回答的一样,一件作品在美术史的地位决定它的价值,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但也是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方面。达芬奇、伦勃朗、梵高、塞尚、马蒂斯、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美术从宗教的副产品到表达自我的工具,从只能是「美」的艺术到「丑」的艺术,正是因为这些先锋者的存在才推动艺术的巨轮一点点往前走,这就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欣赏画作的第一不在于绘画技巧 在于对美或者说并不觉得是传统意义上的美 称得上是怪但赶不走你反倒想多看几遍细细端详的潜意识里觉得花时间观看是有价值的的就可以称得上是在欣赏 就可以叫美了蒙娜丽莎的表情是纯粹的吗 你看第一眼可能觉得温婉 仅此而已 是个不太标志的美人 第二眼美女吧 再看就发觉到更多意味 不只有笑 眼神 眉宇 嘴角都透露著不单是笑的情绪向日葵在那个年代的画风中不是主流 但他很热烈奔放 迷幻浪漫 有摄魂力 能深深的抓住你套牢你 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让你忘了他只是一张纸一片颜料对画的解读有太多角度了 深入浅出吧

以历史影响力判断。

他们都是承上启下的作者,没有第二个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