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关、金融和银行恰恰始于清朝。 更不要说清朝早就开放广州十三行和西方通商,比明朝开放一个漳州月港的规模更大,和西方进行金融汇兑需求更强。

明朝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银行和金融,都使用真金白银作为通用货币,虽然明朝发行过宝钞,但是信誉几乎破产,应该算是古代时期的金融。

从明朝的钱庄到清朝汇通天下的票号,中国古代的金融系统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 随著清朝开放广州和更多港口和西方通商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和西方进行汇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从古代的钱庄到开创中国第一家的现代的国家银行、金融和商业银行的从古代票号到现代金融的重要转折就出现在清朝。

中国建立现代金融和银行体系,始于清朝。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家银行

1897年成立的中国商通银行算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同年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分行,民国10年(1921年)以后,还在南京、宁波、汉口成立分行,是中国金融业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改造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

最早的国家银行

1843年,清政府开始发行「户部官票」和 「大清宝钞」,规定「钱票即实银,钱钞即制钱」。后因流通不畅并迅速贬值,不久即退出流通,但「钞票」一词却沿用至今。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济财政。

光绪三十年正月廿八(1904年3月14日)户部向皇上奏报创办银行计划,奏曰:「现当整齐币制之际,亟赖设立中央银行为推行枢纽。臣等再三筹商,拟由户部设立,筹集股本,参阅各国银行章程,斟酌损益,迅即办起银行,以为财币流转总汇之所。」不久户部拟订了银行章程,恭呈御览。清廷批准了这个银行章程。

户部银行准备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由官员民众购买(以中国人为限,不得转卖外国人)。户部银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负责。总行设北京西交民巷27号院,到光绪末年所设分行有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九处。

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亦称「京师总行」)

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一千万两白银,分为十万股,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大清银行总行的管理官员有:正副监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监事三人;各分行则设置总办、经理、协理、司帐等官员。

清廷厘定《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进一步确定了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开篇就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存在可疑的地方,中间又吐槽张廷玉等写《明史》的参考资料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表示了作者对于一些社会主流的历史理解会有很大不同,包括对于范仲淹,王安石,岳飞等人的评价也是和现有的历史教育有著很大出入,这样一本书能够通过审核并出版应该是挺不容易的。

所以,我猜测可能清朝是写了的,但是由于版署或者文化总局审核给去掉了,或者也可能作者知道这个一定过不了审,出版社当然也会给出建议,所以干脆就没有写也是有可能的。具体是哪个原因可能就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了。

清朝那破样子怎么往下写吗!那就难为人呢。


有必要写下去?明海禁政策嘉靖朝后就名存实亡,所以才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丧失了进入世界市场的资格,而自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而中国没有加入,必然使其丧失新的经济动力。且清的经济政策无非循规蹈矩,不仅无亮点,还滞后了中国的发展,因此,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往下写。


没看过书。

但书名有些本末倒置,不过是取一斑而窥全豹的小分析罢了。

取一斑而窥全豹 没有问题,从分析的方法论上来说,从微观到宏观,没有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中国封建历史是如此的轻商重农,重政治远经济,所以说中国是部金融史本身就是是本末倒置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