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先进》篇反应了大量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可两千年后的应试教育却大行其道,这是不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最关键的一点是传统中国所教的内容和当下所教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传统中国是慢节奏的农业文明,夫子所传授的主要是人生道理,知识性的、技能性的不是最重要的,起码不是核心内容。这点可参夫子怼:稼轩吾不如老农。

知识性的东东,该背就背,有什么好讲的。所以,夫子的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指的都是人生道理这一部分,而由于我们是经验理性、是形象思维,所以这一部分主要靠悟,而夫子所做的主要是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

而启发自然就得通过弟子们各不相同的人生阅历来打比方啊,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所以对某人有所启发的,其他人由于没有类似的人生经验,讲了没有感触啊。这也就是夫子为何要因材施教的原因,根本在于讲的东东太过抽象,而我们是形象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例子、打比方,由于弟子们的背景不同,所以必须得举他们各自熟悉的东东才会有触动、有启发啊

而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是基于概念思维、科学理性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东东其实就一条:熟能生巧。依靠大量的训练奠定知识基础和方法论。而且现在我们是学校教育,学生都是从小入学,背景方面的差异性也不是太大,就算是启发也不太需要因人而异的。

所以呢,题主所问,首先是教学的内容不同,其次是学生背景差异方面的不同,最后才是教育成本的原因。只能说是对于教育,方法要适应目标和内容,只要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不能说是退步的


就是教与学是否匹配的问题嘛。

因材施教是不值一提的,最终肯定是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自由选择。


个人认为,因材施教毫无疑问是更好的,但类似精英教育,以大量资源完成80-100分的努力,而应试教育胜在大规模较少资源的完成0-80分的努力,还有不错的机率培养出80分以上的.德国人当年是为了工业提供成熟工人采取的这种方式,我们国家也因此迅速的普及了基本教育.当资源丰富后,你会发现那些比酒店装修好,唱歌跳舞讲人文情怀,讲因材施教的的精英教育多了起来.想达到一定的教育程度,不是简单的模式改变就可以的.功夫都要下,只是看在戏里还是戏外了.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满足温饱之后再求学,也就是说只有家境还不错的人才能接受教育,而应试教育让绝大多数穷人有机会上学,有机会凭自己的努力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所以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在固化阶级,而应试教育是在打破阶级壁垒。


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直观地看,这无疑是一种退步。但是,仔细分析,却并不简单。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试教育则是一种体制,两者的比较本身就有错位,如果一定要有个答案的话,个人倾向于不是。

先说说孔子的教育理念。先于因材施教的,其实还有有教无类,而隐藏于再之前的,其实还有终身教育。孔子最喜欢把教育比作风,风拂大地,一则,君子(当时君主和品行高尚之人并不严格区分)的教化劝诫训勉犹如风一般影响民众,所以不分长幼,终身可受教;二则万物皆可被风,所以有教无类; 三则风拂万物却能根据万物的不同性状形成各不相同的影响方式,所以因材施教。

所以孔子的教育的具体形式就是谈话问答,没有教材,不上课,没有严格的组织,也不收费,我就周游列国,愿意受教的就跟著我,我们平时就是聊聊天,问问题,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也没有太多的纪律,来去都自由。

这种方式固然确实与其理念十分吻合,但细想下,它也只是适应当时的情况,有资格也有意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只是很小部分,说得极端点,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分子,或者是官员的储备库。与之类似的是古希腊的雅典学院,确实都崇尚自由,平等,思维碰撞,但是别忘了《理想国》里主张哲学家管理国家,孔子也有类似的观点。所以,一定要和现在的教育比较的话,我觉得更接近于高等教育。

所以,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就要做到有教无类,就是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基础教育。这就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了。也因此才必然出现各种选拔机制。考试,面试,笔试,不管哪一种试,本质都是一种选拔机制。其目的也是希望把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给更适合的人,当然,首先要倾斜的就是未成年人。因此,从当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受到高等教育到现在大多数人能接受基础教育,尽管分配给你的资源并不是按需,也不为你量身订做,(但既然是基础教育,其本身通用性就更强些),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退步。

当然,这里面稍微有一点点偷换概念之嫌,通常意义上「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的以高考为总纲的教育体制,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为了应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教育的应试。但即便如此,这难道不也是来源于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吗?我对现行的这套体制也可以说深恶痛绝,但客观地说,春秋时期的人才选拔与后来的中央集权体系下的人才选拔机制,乃至和我们如今的政治体制下的人才选拔,若要比较,则实在不可能三言两语得出结论,但要说是一种退步,恐怕还是进步的可能性更大吧。最重要的是,这个其实已经脱离教育的范畴了,不是吗?


两千年的教学是什么?恐怕只有读过私塾的老人能体会。所以这个问题有资格回答的人不多


倒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说到底还是人治和法治的道理。

因材施教,固然是极好的,但谁来因材施教?你怎么保证因材施教的人有那个能力,不确定性太大了,万一遇到一个不好的老师可就误人子弟了,而且好老师的数量怕是比不上差老师的数量。

如果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驾驭人,好老师未必不能教出好学生,而且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误人子弟的情况,在教育上,学生过多时,好老师的数量有限,起到的作用远不如一套合理的制度来的大,所以应试教育有其必要性,至于弊端,在我看来,比起人治,要小许多。

所以,退步二字可以免谈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