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二人原籍燕赵之地,出身武将世家,所以都算「军二代」(其实已经好几代了),但父亲赵弘殷仅仅是中级军官,对赵匡胤并无多大助力。

赵匡胤是年轻时就脱离父母单干,流浪江湖,多次碰壁,尝遍辛酸,老爹的人脉并没有对他起到什么作用,往往这个人脉顶多让人家收留他一段时间(如王彦超、董宗本),最后还是要送他走。直到他投到郭威帐下当亲兵,然后又追随柴荣左右,才开始发迹,加上自己也争气,多次战争中立下奇功,才能30来岁就成为节度使(另一个30建节的是南宋的岳飞(*经提醒,唐末五代还有不少30建节的案例)),而且结交了不少「义社」兄弟,在军中资历虽浅,隐性威望却极高。

然后老爹也跟著吃香了,「父子同典禁兵,一时之荣」。老爹能被提拔,还封了男爵,全是靠儿子争气。

赵光义能娶到符彦卿的女儿,跟周世宗柴荣当连襟,显然也是赵匡胤的影响,而不是他们那个存在感很低的老爹赵弘殷。

赵光义没有赵匡胤年轻时的闯荡经历,也并不是真正凭借独当一面的战功得到高位,一切来自于赵匡胤的人脉以及通过赵匡胤的影响力为他争取来的人脉(与符家的姻亲关系)。

其实平心而论,赵光义并不一定很差,从小就有爱读书的优点,怎么说也算个学霸。但知乎上那么多学霸,又有几个创下不世基业的马云马化腾?

一个未经艰苦创业而骤然坐上高位的人,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觉。

尤其是他还完成了柴荣、赵匡胤都没有完成的功业——吞并北汉。然后就飘了,似乎真心觉得自己比这两位都强(毕竟人家现在武功已经有了,并且还比他们更爱读书,换成任何人,也不免要飘)。于是这一飘不要紧,临时决定——干脆不做过多休整,也先不赏赐将士平定太原之功,直接把契丹也打回草原吧。

要我说,这事怪柴荣,他上次北伐契丹,没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就收复三关,给人「契丹也不过如此」的错觉,全然忘了柴荣还有在忻口被契丹打得损兵折将的事。

要我说,这事也怪赵匡胤,他错就错在死太早太突然,没有真正留下下一步的方略。他比赵光义大12岁,但按实际的人生阅历算,应该比他大20岁,对赵光义来说亦兄亦父。赵匡胤真的是按培养儿子的模式在培养他,却又比养亲儿子更娇惯他。(这里可参考本人另一个回答)

宋太祖为什么一直不把赵德昭立为太子??

www.zhihu.com图标

有他哥哥为他铺的路,他才事事顺利,所以赵光义很难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正因为这样的错觉,他才敢阻止赵匡胤迁都洛阳的计划;正因为这种错觉,他才敢拿下太原后不赏将士、不作休整、急行军直扑幽燕;正因为这样的错觉,他才以为自己读过书和带过兵,所以有资格设计阵图让将领去施行。

他本来因为太祖死的突然,自己即位就有些仓促(多亏王继恩报信,否则晚来一步即位的可能就是赵德芳了),要靠不世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前期急功近利,拿下北汉之后更加膨胀,即使高梁河受挫之后仍然保持蜜汁自信,并且之后宋军在满城的大胜再次给他信心;然后就听信边将贺令图所奏「契丹母寡子幼,群情不附」的情报,发动雍熙北伐,再次惨败。

这些失败和耻辱,以及臣下嘴上不说心里的想的「比他哥差远了」,让他变得更加阴刻、猜忌,于是逼死燕王德昭、贬死秦王廷美、争取到赵普支持后不顾一切把皇位留在了自己家。

既然武功方面他已经没办法突破了,而且由于在武事上受挫太多,他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在军中威信不高,于是开始更加卖力地压制武人。宋太祖鉴于五代之乱而「崇文抑武」,防止骄兵悍将动辄搞事,这本是正道。而宋太宗开始压制武将地位,由「崇文抑武」变成「重文轻武」,开始矫枉过正。并且由于对宿将们不信任,就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们,将他们罢免,之后开始大量任用自己小厮们出任禁军大将,开启了宋代「潜邸系」武将掌兵的先河。于是非以战功起家的庸人纷纷成为统帅,战功累累的宿将只能担当偏裨,到真宗时期尤为明显,范廷召、杨延昭、杨嗣、李继宣这样的名将,只能给王超、傅潜这样的庸人打下手。到宋徽宗时就更甚了,高俅就因为球技被当时还是端王的徽宗赏识,成为其潜邸小厮,然后徽宗即位,他就能执掌殿前司。武将本来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经验和强大精神属性的职业,自从宋太宗之后变得只要是皇帝亲信的人,不管有没有这些都可以担当。宋代本来是一个在军事学和军事装备取得突破的时代(《武经总要》、阵图、神臂弓),却因为庸人窃居高位成为常态,而没能有效将这些优势转化。

人啊,就是不能比。

赵光义一个掌过兵(殿前都虞候)的学霸,看起来很不错,但是跟他哥一比就秒变卢瑟。

然而他儿子宋真宗赵恒,还特么不如他呢!

被人逼著撵著亲征,在表面已经基本处于对等而实际极其有利的局势下,却力主贴钱签订城下之盟,卖国卖得那叫一个不心疼,不是寇准兜著他连三百万的价码都能答应,谈判成功之后就欢天喜地仿佛建立了不世功勋一样。之后终于觉察出买卖好像有点不大对劲,但又不能翻悔了,为了掩盖自己的蠢事,居然搞出个天书来,妄图欺骗天下。底下的人能怎么办?只能配合。为了这事他居然身为皇帝干出了贿赂宰相的事,王旦受了皇帝的贿,能怎么办?只好配合他演戏了!「一国君臣如病狂然」,真是不知说什么好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宋代这么多庸主(以真、徽、钦、高为典型),居然享国176年后又偏安152年,宋太祖真是栽了好大一棵树啊!赵家皇帝们真该点一首《好大一棵树》致敬太祖爷。

其他宋史类回答:

如何在宋朝当好一个武将??

www.zhihu.com图标宋朝圣旨需要跪接吗??

www.zhihu.com图标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在盟约签订的时候,宋辽之间究竟是哪方处于战争的劣势??

www.zhihu.com图标宋太祖为什么一直不把赵德昭立为太子??

www.zhihu.com图标宋朝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幽云??

www.zhihu.com图标怎样评价北宋的寇准??

www.zhihu.com图标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www.zhihu.com图标宋朝经常贬官出任知州,难道州府都是行政长官长期空缺吗??

www.zhihu.com图标

1.不知兵。

毛泽东读《宋史》,对宋太宗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毛泽东批注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2.有坑哥嫌疑。

对《宋史》中关于宋太祖死亡的「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的记述,毛泽东也批注道:「不书病,年五十」,表明他注意到了文献中关于「斧声烛影」的隐秘之迹。

3.治国无能。

《宋史·太宗本纪》却照例对宋太宗赵匡义「赞曰: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为此批曰「但无能」。

4.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该书还为赵匡义辩解说,他曾「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所以天下老百姓都接踵而至,请其「登禅」即位。「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意思是说宋太宗本是贤君,但这几件小事做得不够圆满,所以后世才有所议论。毛泽东对这种辩解毫不客气地批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5.心胸狭隘。

《宋史纪事本末》有一段讲到宋太宗诏立太子后,庙见回宫途中,百姓皆簇拥雀跃,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召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向他道贺说:「此社稷之福也。」他才有所「醒悟」而转怒为「喜」,请寇准喝酒,「极醉而罢」。读到此处,毛泽东批道:「赵匡义小人之言。」


赵匡胤和赵光义最大的差距大概就是在军事上,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和才能十分优秀,但他的弟弟却未必有这份才气。

暗流涌动四方起

此时北汉刘承钧正忙于「诱代北诸部侵扰河西」。赵匡胤立即「诏诸镇会兵以御之」,其中连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李彝殷都发兵响应。


赵匡胤即位之初,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便立即遣使入宋奉表纳贡,并表示为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更名为李彝兴。赵匡胤加封其为太尉,对其大加笼络。羁縻州节度使被封为太尉,是唐末五代以来的特例,可见李彝兴深受赵匡胤器重与信赖。


因此此番接到圣旨后,李彝兴马上派出大将李彝玉进援麟州。刘承钧本想趁赵匡胤新立无暇西顾,借机延伸北汉在河西地区的势力。他见党项李氏有备,只得引兵退去。


唐末五代以来,西北形势犬牙交错,中原政权对西北的控制力无复昔日之盛。


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夏州。至此,党项拓跋氏以夏州为中心,逐步扩张,渐渐拥有了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麟州等六州区域。唐王朝对党项的羁縻制度,为五代各王朝所承袭。后周广顺元年(951 年)正月,郭威进李彝殷为陇西郡王。


同年五月,李彝殷却遣使奉表于北汉,表示归附。李彝殷同时向后周与北汉表示臣服,不过是打算周旋于二者之间,待价而沽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已。此前李氏名义上臣服于北汉,不过是想从刘承钧处得到赏赐,扩大权益罢了。一旦刘承钧来抢夺麟州(麟州本隶属北汉),党项人自然不会答应。

自从高平战败后,北汉军力损失大半,无力再与后周抗衡,只能自保。契丹虽然仍在支持它,却也只是将之视为牵制中原的一枚棋子。现在北汉面对党项人都很吃力,自然也没余力立即支援李筠了。


李筠虽然迟迟没有得到刘承钧的回复,但他还是决定不宣而战。他派出奇兵长途奔袭泽州(距潞州一百八十七里),杀掉刺史张福,占据了泽州城。


李筠在夺取泽州城后,没有进一步军事动作,而是选择了等待与观望。见其按兵不动,手下从事闾邱仲卿献计道:「令公孤军起事,其势甚微。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新朝兵精将勇,怕是难与争锋。莫如西下太行,直抵怀(今焦作市沁阳市)、孟(今孟州市)、塞虎牢(今郑州荥阳市汜水镇),据洛邑(今洛阳市),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者也。」


哪知道偷袭泽州一招得手后的李筠,自信心爆棚:「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军中皆是故旧袍泽,见我起兵一定倒戈来归。况且我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儋珪」,是李筠手下一员大将,以枪法神出鬼没闻名于天下;「拨汗马」,则是一匹日行七百里的宝马,乃是李筠的坐骑。


其实李筠这样自信,也并非完全自吹自擂,他确有资本吹嘘。李筠起家于后唐禁军,后汉末年郭威起兵反汉,李筠因功被封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成为后周开国元勋。世宗显德年间,李筠一直任昭义节度使之职,独当一面对抗北汉,戍守北疆。


李筠既是后周开国功臣,与朝中禁军保持密切来往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禁军高级将领慕容延钊、罗彦瓖等人皆出自河东地区,对李筠产生地域认同感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李筠才寄希望于自己振臂一呼,追随他对抗赵匡胤的人就会蜂拥而至。可是等了许久,他也不见有人率众来投。无奈之下,李筠只好主动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他先是将目光放在了建雄节度使杨庭璋的身上,杨的姐姐是周太祖的妃子,这样的人物似乎应该仇视赵宋政权。于是李筠写信邀请杨庭璋与之合作,哪知道对方不愿意趟浑水,不但将信使缚送至汴梁,而且还为赵匡胤积极建言献策。


不过不久后,李筠等来了好消息:北汉刘承钧遣使以诏书、金帛、良马等物赏赐李筠。刘承钧在西北方向无功而返,所以决定在东南再试试。


但是刘承钧的金帛等物距离李筠心理预期甚远,他再次派出使人恳请刘承钧举兵南下,自己愿为先锋。刘承钧担心双方联军力量不足,决定遣使向契丹请兵。李筠则派使者婉转地表示,「请勿用契丹兵」。李筠反对契丹人介入,刘承钧也就不再坚持。最后刘承钧决定亲率大军出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六十里)。


临行,刘承钧与手下饯于汾水。左仆射赵华认为如此兴师动众欠妥,在马前进谏道:「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①赴之,臣未见其可也。」

刘承钧见出师在即,就有人说丧气话,瞋目怒道:「朕志已决,卿安能知其必无成耶?卿有长策,顾当何如?」随后刘承钧径自拂衣上马而行。大军行至太平驿(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八十里),李筠亲自率手下相迎。刘承钧令李筠免拜,坐于宰相卫融之上,封西平王,赏赐李筠马匹三百及珍玩等物,和李筠献给刘承钧的东西几乎等值。


李筠见刘承钧仪卫寒酸,出手也不大方,心中暗生悔意。刘承钧数次召他议事,李筠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三番五次地表示自己受周室厚恩,不忍相负。北汉与后周乃是世仇,李筠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刘承钧听到后来,也是不胜其烦。如此一来,双方虽然没有当场撕破脸,但是已然暗生芥蒂。


几天后,李筠提出告辞。刘承钧又赐马匹、装具等物以资鼓励,同时安插手下宣徽使卢赞担任监军。刘承钧此举等于是为李筠戴了紧箍咒,李筠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很是不满。最后,李筠见刘承钧口惠而实不至,于是留下长子李守节守潞州,自己亲率三万军兵南下。


哪知此一时,彼一时,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当初李筠占据泽州后,听从闾邱仲卿的主意,立即挥师南下,至少可以占尽地利与赵匡胤周旋。可现在因为他的犹疑不进,已经丧失了先机。


李筠起兵的消息,数日后即传至汴梁城。赵匡胤立即召集文武重臣商议对策。枢密使吴延祚献策:「潞州素称险阻,如果李筠固守,一时半刻难以攻拔。然而李筠素来刚愎寡谋,为今之计最好是迅速出击,他一定会恃勇迎战。离开巢穴,李筠就会束手就擒。」


闾邱仲卿的建议虽然没有被李筠采纳,但却极具战略眼光。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李筠据险,与他打持久战。由于泽潞地区的特殊地理,五代时期,一直是后唐与后梁的争夺焦点。泽潞地区的归属权,很大程度上影响著双方政权的兴衰。到后周、北汉时,泽潞地方的战事更是影响著政局的稳定。


而昭义节度使的设置,正是为了与河东节度使相互制衡。同时,李筠与其他节度使不同。他在地方经营愈八年,早已具备地方割据的条件,也成为游离于中央,影响赵匡胤统治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


赵匡胤讨伐李筠,其实是中央与地方的一次较量。为加强中央集权,剪除政治异己,维护统治,赵匡胤也必须放手一搏。如果坐视李筠与北汉政权联合,将极大加强北汉的实力,从而形成契丹、北汉、泽潞地区至北而南的联合。如今李筠与刘承钧结盟,一旦洛阳有警,则汴梁不宁。汴梁不宁,则天下震动。


总体而言,李筠起兵,鼓噪南下,会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的安全。一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北宋政权势必死于襁褓之中。所以赵匡胤必须要在其他藩镇观望犹豫的时候,抓紧时间,对李筠势力予以坚决打击。总之一句话,赵匡胤输不起!


于是赵匡胤立即调兵遣将,安排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率军进讨。

四月十九日,石守信、高怀德二人领军出征,赵匡胤面授机宜:「兵贵神速,立即领军占据险隘,千万不要让李筠占得地利。」期间,怀州刺史马令琮因提前为大军准备好了粮草,而被赵匡胤提升为怀州团练使,怀州也被改为团练州。怀州西南至洛阳一百五十里,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正好位于宋军进军的中途。


不过虽然石守信、高怀德率军讨伐,但是十余日过去了,前方战事并无进展。五月初二,赵匡胤再次派出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和彰德军留后王全斌率军驰援石守信、高怀德。


次日,赵匡胤又升洺州团练使郭进为洺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西山是扼守北汉东下侵犯镇、定,与契丹、北汉相互应援的交通要道。设置西山巡检之职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切断契丹入援北汉的交通线,孤立北汉刘承钧。


宋代州分四等: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刺史州。此前马令琮从刺史变成团练使,是官升一级。郭进本来是洺州团练使,被提升为洺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乃是赵匡胤有意增重他的身份,方便他在边防线上便宜行事。赵匡胤这种通过州格的变动来提升官员地位的做法,满足了任职者对自身待遇的心理预期。利用相应的职务,实现官员的平稳调度,是一种惠而不费的好办法。


从赵匡胤排兵布阵的谨慎和官员升迁的快捷来看,他对待这场战事无论是战略布局,还是战术细节,都予以了高度关注。


直到五月端午,终于从前方传来捷报:石守信、高怀德率军于长平大破李筠,斩首三千余级,乘势攻拔大会寨。赵匡胤心口悬起的大石终于放下,欣喜之余,「赐百官衣各一袭」。


次日,赵匡胤才正式传旨,「削夺李筠官爵」。可见赵匡胤对李筠还是很忌惮的。


就在赵匡胤与臣下庆祝初战告捷之时,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李筠起兵,朝堂之上的宰相范质、魏仁浦先后称疾不朝,当起了病号。


当初世宗柴荣临终前,特意安排了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人为宰辅之臣,范质因廉洁和刚正被任命为首辅,其他几人与他情况类似。其实宰相的人选除了具有治国才能之外,另外看重的就是优秀的品格。品格优秀就不会拉帮结派,也就没有了朝纲独断的可能,对朝政也就不会造成危害。


这样选出的宰相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政权稳定。

先前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军返回汴梁时,一方面让心腹将领王彦升杀了韩通全家,另一方面让亲信罗彦瓖胁迫范质等几个顾命大臣拥戴新君,逼迫恭帝禅位。在得到礼遇恭帝和符太后、善待后周文武大臣、不扰民滋事的三个承诺后,范质知道「事不可遏」,不得不亲扶赵匡胤升殿,「率百官成礼」。


眼见李筠起兵之势愈演愈烈,于是范质、魏仁浦二人先后称疾不上朝,显然是已生未雨绸缪之心。恰巧,与此同时又发生了前朝旧臣王著思念世宗,「逼宫门痛哭」事件。还好赵匡胤念王著一介书生,才没有痛下杀手。


朝堂之上的暗流汹涌,以及泽潞地区的李筠起兵,让远在淮南的李重进也有了想法。毕竟与李筠相比,作为周太祖郭威外甥的李重进似乎更有起兵的理由。


当年郭威传位于柴荣,最担心的就是外甥李重进不服气。所以他在临终之际,逼著李重进当著自己的面,给柴荣行了大礼,确立君臣尊卑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明神武的世宗柴荣对李重进也敬畏三分。


赵匡胤代周后,李重进表面恭顺,但却提出要进京面圣的要求。李重进在军中资历深、人脉广,如果让他进京,会发生什么一切都不好说。所以赵匡胤不敢弄险,于是叮嘱翰林学士李昉:「善为我辞以拒之。」


李昉撰文道:「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李重进得旨后,心中不安。同时,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认为李重进一定会起兵,于是「逾城来奔」。李重进索性「招集亡命」,命手下开始备战。


此后不久,又传出赵匡胤有意将其移镇的消息,李重进更加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他思来想去,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当李筠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李重进立即决定派人前往联络,准备积极响应,一南一北令赵匡胤首尾不能相顾。


可惜李重进在用人上却出现了重大纰漏。他派出的使者去了李筠处,完成任务踏上归途时,却又拐弯进了汴梁城。原来,李重进斟酌再三挑选的使者翟守珣与赵匡胤其实是旧友。


翟守珣是个心思缜密的人,担心走漏了风声,他并没有贸然去见赵匡胤,而是先去拜访了赵匡胤的心腹枢密承旨李处耘。很快,赵匡胤拨冗接见了翟守珣。赵匡胤开门见山地请教道:「如果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他会不会就此收手?」


丹书铁券即后世人讲的「免死金牌」。它是集权与皇权的产物,是集笼络、收买、麻醉、离间于一体的东西,是帝王「固皇权、存社稷」的手段之一。它大约出现于周,成型于汉,盛于唐宋,完善于明。其在历朝历代形制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所有拥有此物的臣子,基本上都不得善终。

赵匡胤想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不过是安抚麻痹李重进而已。对此,翟守珣心知肚明,据实而言道:「重进终无归顺之志矣!」赵匡胤闻言,陷入了沉思,他忖度良久,决定采取缓兵之计。于是,赵匡胤「厚赐守珣,许以爵位」,命其返回扬州,想方设法劝说李重进暂缓起兵。


送走了翟守珣,赵匡胤仍然心中打鼓。他知道如果翟守珣没能说服李重进,那么二李南北呼应,同时发难,自己疲于奔命,


难免会顾此失彼,忙中出错。唯有尽快将李筠势力荡平,才能腾出手来再去对付李重进。总之,干脆利落地收拾了李筠,就不会陷入两面作战、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思来想去,赵匡胤决定亲征李筠,自己率军坐镇指挥,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御驾亲征泽州城

五月十九日,赵匡胤传诏亲征。


出征前,赵匡胤命枢密使吴延祚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吕余庆任副手,皇弟殿前都虞侯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另外令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屯河阳(今河南孟阳)。


仔细分析可知,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2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名将与王者:那些扭转乾坤的荣耀时刻(中国篇)

指文图书 等 中国军事、历史、文化品牌

¥19.90 会员免费


一个是使用阴谋的政治家,一个是懂点政治的阴谋家。


两位都是帝王,也是兄弟,非常有可比性。

但是今天要比的不是什么文韬武略。而是野史中故事中的他们,男人裤裆里面的那点事情。从这里看出他们的差距。

先说哥哥赵大。

据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京娘姓赵,是山西永济人,年方十七岁,随父去曲阳烧香还愿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并千里送京娘回家,京娘见赵大一表人才,英雄盖世,愿以终身相托,路上挽颈勾肩,万汲倚旋,然而赵婉言谢绝:「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

具体的故事和后面的情节我就不多言了,因为各版本稍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京娘定是美人,也主动示好,甚至愿意当一小妾伺候,我们的赵大到最后也依然不为之所动。道理也很简单:若收了京娘,拔刀相助就有了目的性,与劫持京娘的强盗并不太大差别。

大家若想深入了解,可以去看上面我说的三言小说,或者欣赏戏曲名段《千里送京娘》。

戏剧中的赵大是绝对的正面人物,红脸。

好了,我们该说赵二了。

这次我们先上图。

怎么样,画风是不是不一样了。

话说南唐亡后,小周后随南唐亡国之君李煜一同被解到开封。小周后的美色,早让天生好色的赵光义垂涎欲滴了。宋太宗赵光义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的之后,宋太宗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天。一日兴起,就叫画师把这个片段画了下来。

有关这一段,后人总结的好:古往今来,国亡后,后妃被辱之事,本不鲜见,但宋太宗赵光义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行春宫秘戏之事,并命人当场作画,说他人是无耻之尤,事为千古奇闻,似不为过罢!

这些都是野史故事,似乎并不能生搬硬套给政治家。但是自律和口碑是却也是一个男人能否事业有成或者说能成多大事的一个关键条件。

我想大家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