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那句《实批》结论里边的第一句。

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的星空,就是自然,人永远看不透。

心中的道德律,就是人自己,人不能没有道德约束。

总结了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和道德哲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如果依照康德哲学的本体论:

1、一种东西是眼睛所看到的,天堂来时路从头顶直到内心;另一种东西是心灵的理性,直接回到天堂里。

3、天堂拒斥假恶丑容纳真善美,天堂的入口在内心不在头顶,神守门神终审受道德律约束的人可以进去。

4、头顶的星空,甚至眼前任何光明大路,都是神在里面发出的光芒,照耀人间世。

注:高来高囬,笛卡尔之前,囬天堂的门依然在头顶。


谢邀,我决定引用某个人的答案: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之所以是世界上公认的哲学大师,不但因为他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承前启后,还在于他在探索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意志的道德选择——为自己立法。康德关心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问题。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整个康德的哲学核心。

康德生活于18世纪,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历史性的巨人对康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创立经典力学的牛顿,他揭示了整个世界处于引力场中,处于必然性之中的真理性命题。另一个就是契约论的完善者卢梭。契约论经霍布斯奠基,洛克的发展,由卢梭对其进行了完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近现代民主政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成立国家社会都需要经过契约,卢梭的学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改变了自然世界的景观,那么卢梭可以说是改变了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而他们的学说却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著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著否定必然。」康德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康德的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么」这个千古的哲学问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意义?恐怕没有。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赋予世界以意义。二者互相结合,这就是康德的哲学。康德哲学是由三大批判组成的,认识论是基础,目的是伦理学,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目的。在他看来,人在世界上的优先地位,并不是由知识所决定的,而是由道德所决定的。就是人为什么比动物优越的所在。人比动物优越,不是人有知识,也不是人有意识和理性,而是人有道德。在此意义上说,伦理学高于认识论。把道德和认识进行比较,认识不能离开经验,但道德必须要脱离经验,他说的是一种经验性存在。什么叫经验性存在?他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遵循必然性支配。人作为生物体,你必须符合生物体的一般生存原则,在社会当中生活,要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则。但是康德认为,道德并不产生于经验性存在当中,道德行为必须脱离开经验。道德是不以人的经验性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康德认为,道德就是目的性对必然性的压迫。人在社会现实中要遵循必然性支配(存在法则社会规则),本身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对必然性的否定,用目的性否定必然性。如跳下楼梯救小孩,跳下去就在摔死的可能,这具有必然性,但救小孩是你的目的,你必须这样做。所以,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幸福,幸福是人们在现实当中的满足,道德是痛苦,是牺牲。具体怎样来阐述道德呢?①绝对律令。指人之所以能够完成道德行为必须遵守的准则。命令——应当,绝对——遵循这样的准则是无条件的。你的道德行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如,早上上班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为了领导表扬。如果是为了领导表扬,这就不是道德行为了。绝对律令有三条:第一条,不管你做什么事,总应当做到使你的意识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性立法原理。什么是道德行为?就是你做这件事,能不能普遍化实行(普遍的立法原则)。如果能普遍实行,你就做,否则,就不能做。针对这一条,他举了四个例子。他说,我答应了你一件事,结果没去办,食言了,这个是不是道德行为?关于「食言」这个问题,你就问一下,这个能不能普遍化,能不能人人都可以这样,结果不行,这就不是道德行为,是不道德的。还比如,自杀,能不能普遍化?肯定不能,所以,也不是道德行为。第二条,无论是你自己或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人的工具化就是人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听命于外在力量的支配,工具化可以生存,但没有道德,道德是法如己出,自己给自己立法。如捐款行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行为,不能强迫。把人当目的,而不是工具,这就是自由。康德对自由是比较推崇的。他说,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有道德行为可言,只有自由,叫道德。第三条,自律,自由,至善。康德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应的,道德是对幸福的否定,但是有个问题,你说有德之人没有福,在康德看来,这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德与幸福结合在一起,有德之人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道德行为,我获得了幸福。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结合在一起就是至善。至善在此岸世界没有,只有在彼岸世界。你做好事没好报,下辈子有好报,死后在彼岸世界就会幸福。怎样使至善实现呢?至善有两个设定条件,有两个东西必须存在:一个是上帝存在,二一个是灵魂论。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保守性。上帝是什么?灵魂不死是什么意思?这其实说明了康德道德的理想性。康德认为,道德的理想性对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国,就是宗教。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康德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后,他的一位仆人看了就哭。康德问他哭什么?仆人说,大师呀,我们老百姓还得有神,有上帝,没有上帝我们怎么办?谁来救我们?康德噢了一声,似有所悟,说是的,老百姓应该有精神的寄托,应该有宗教,应该有上帝,所以他就写出来了。

宗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有神学的意义,他的提法本身就是对宗教的不尊重,设定上帝,是为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和理论。康德对宗教不以为然,他不认为人有原罪,对宗教仪式不感兴趣,很少去教堂。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_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图标

业余选手强答一波,望诸君海涵。

先说星空,佛祖与菩提树下仰望星空,俯视众生,顿悟成佛。伏羲氏亦是仰望星空俯看万物之形,做九宫飞星。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因为因为仰望星空而掉入坑中。

中国人常说仰观天相。用天即宇宙的星辰变换来对应人间的相,卦者,挂也。作出预测。

康德在纯粹理性的世界里,自己给自己立法,自己守自己的法。但他的纯粹理性的世界需要一个非人格化的上帝来保证,即一种神圣的必然,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大概就是康德看向天空的原因吧。

以上只是我个人理解。并非主流,主流观点百度就好,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把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看完,你就知道了。


建议结合康德本人的:

「人为自然立法。」

「道德为自身立法。」来理解。


就一个机械自然法则,一个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呗


说明了哲学在没有科学支撑和社会学支撑下的宇宙认知和道德认识是如何的无能咆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