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统一理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追求大统一理论,本质是找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整个世界。其哲学底层原因在于《道德经》第一章,即理论为人造的,「有欲」与「无欲」的状态交织后决定了理论的走向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这里的表现在于,「无欲」也可以延伸到客观世界带来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干涉时,这时「有欲」占据优势,所以有了这样的追求。便形成了「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大道至简」等一类哲学观点。

而这时,追求大统一理论的直接哲学观点便是「大道至简」。科学理论的简洁统一,便是科学界的合理要求,这也正是哲学赋予科学的一项追求。至于说,简洁到什么程度,统一到什么程度。哲学上并没有说明,这是需要实际探索的情况来确定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探索条件,人们能够对于世界的认知深度是不同的。而这个过程是不断深化的,科学界对于简单统一的理论探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至于说「大道至简」是不是真的合理,还需要对于《道德经》做更加深入的解读,这就是纯哲学的事情了。简单的讲「大道至简,非道简也,人欲其简也」。至于说这是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不好这样去讲。因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样的哲学体系划分在于哲学上本身未必靠谱,这个划分与上面的哲学观点哪一个更加基础可靠还难以界定。换句话讲,「大道至简」来自于道家思想的「道亦有道」。这一哲学思想自成一家,「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一种划分方式,这种划分方式看做是规律的话,它本身也来源于「道亦有道」。所以,这不是简单粗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道亦有道」不是可以简单的划为「唯心主义」或者是「唯物主义」的事情。一个假定这个世界的本源来源于意识,一个假定这个世界的本源来源于物质。这都是假设、主张、信仰或者说是哲学观点而已。而「道亦有道」讲的是理论的成因,也就是说简单的把道家思想归于「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做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样的观点并不比「大道至简」的哲学深度深。所以,简单的理解追求大统一理论的哲学原因,「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就够了。

愚人愚见,仅供调侃。


统一(准确说是体系化)的理论意味著秩序、可控,而秩序和可控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安全感,这种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就是推动人类不断认知、解释世界的源动力。

有人说人类受不了这个世界是乱七八糟的,于是开始制造各种理论来解释世界。追根溯源,其实还是在建立安全感。

很多哲学家穷其一生都在干一件事:搭建宏大的理论体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野心家。

不知道是否说明白了,大家指正!


了解世界而求存,以前的几百年,牛顿力学解决了人类存在的疑问。顺著牛顿的逻辑下去发现了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人类有点蒙,爱因斯坦出来搞了一下,又解释不了一切。所以现在是存在一时没有问题,但迈向更远的未来,需要更能自洽他恰的理论出来。


大一统理论是人类对自身理性的终极关怀。


这种想法是实践中的必然要求。

理论是对一个现象的描述,能够预测物质的行为。

对于A现象,你有一个A理论;对于B现象,你有一个B理论。

但当A和B现象糅合在一起时,A+B理论就不好用了。

其中包含的真理就是系统不等于部分之和。

你就需要一个同时能解释A和B理论,又能预测新现象的更本质的统一理论。

这一思想相对终极的推广就大统一理论。

ps:背后的暗示就是,只有大统一理论才有可能成为万物理论。


因为人们总想试图抓住东西,而大统一就是要抓住所有东西。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要说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一整个哲学体系才能让人理解,统一与差别这两个基本元素就已组成一切思想了,但其如何组成,需要一整部精神现象学去解释。

比如最简单的感官部分,我们说的「红色」「这里」「这个」「小明」,我们并不是在指一个特定存在,而是一个共同的「红色」「这里」「这个」小明」;我对著我面前说「这里」,但对任何听者而言只是一个普遍的「这里」,也就是说,任何词语都仅仅是在意谓而已。这并不仅仅是指某些词语,就好像一个特定思想面对一些共性词语,并不是这样的,试图把自我独立出这场同化运动只是自我欺骗;是更彻底一些的:语言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有著共性的,是一个共性的思想和一堆共性的词语,这里发生的事情仅仅是特定存在走向共性。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初步的关于统一本身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是我们追求大一统,而是语言本身就是共性,事物已经事实上趋于共性,辞汇之间有著差别,但没有任何词语在绝对意义上是在特指,或者按黑格尔的说法「只是一种意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