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开设了专栏:三生,三生 - 知乎专栏,欢迎进行阅读、指点、交流。

——————————————————————————————————————————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造型艺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经历了多个变化阶段,其中自唐至元的变化发展阶段影响最为深广,也是山水画艺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变化,明代王世贞曾说过非常符合历史实际的话:「山水至大、小李(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称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北宋)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元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上述文字,清晰简要地概括了山水画自唐至元时期传承变化发展的脉络,其中也包含著山水画语言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

循著这一发展过程,纵观历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学者对此期间山水画的发展所做的深入探究与宏阔论述,不仅发现了山水画发展阶段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山水画语言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荆浩

《匡庐图》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巨然

《秋山问道图》

下面分为十个方面,对山水画语言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要点略作浅显归纳与阐释。一、空间意识;二、状物形似;三、笔法多姿;四、点线结合;五、色彩晕染;六、墨分五色;七、水墨交融;八、形神兼备;九、气韵生动;十、意境超妙。上述是我探讨的十个小课题,试图解析构成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艺术语言特点、现象及其形成与运用等艺术本体问题。

山水画的空间感觉

在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门类中,与空间及表现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山水画。山水画,与其它造型艺术一样,把对空间的体现当作一个主要问题,例如:绘画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无限的空间感;如何观察与表现空间等。山水画的特征,具体地反映在描写、表现的形式上,而集中于空间体现这个问题,更突出地存在于如何对待空间认识与表现的。

李成

《晴峦萧寺图》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春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水画在把自然界极大的、纵横千里的空间,如何体现在画面上,早在四世纪,六朝刘宋的宗炳和王微,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他们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看法。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宗炳又说:「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闶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使百里之远。」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人,不仅能够处理远近高低比例关系,而且提出了对表现空间的更高认识。

王微在《叙画》里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他不满足把现实如实地、局部地、像画地图似的客观反映而已。要求更全面、更丰富地表现客观存在,要求作者能够高瞻远瞩,由表及里,使客观与主观精神相联系,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宗炳《画山水序》 王微《叙画》

宗炳和王微共同对山水画提出了「畅写山水神情」的艺术境界和意境要求。

把客观与主观结合,把景和情结合,产生「胸中丘壑」「意境」,追求笔墨变化,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使画面的空间更宽阔,更丰富。这些看法给山水画对待空间的认识开拓了新的蹊径。以表现山石、树木为内容的山水画,在空间表现方面,如在很小的画面上画山水,能够达到「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的艺术效果,表现技巧达到了惊人效果,远胜透视学规律所能解决的空间问题。山水画对空间的认识,不局限于客观空间,同时还存在「胸有丘壑」的主观空间的问题。常用的处理表现主观空间的方法,远近关系,强调感觉,强调虚实,远景拉近,近景推远,虚实对比变化,达到空间塑造。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王蒙

《层峦萧寺图》

宗、王的理论及稍后的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和唐朝张璪"中得心源」的论述,都要求」景"和「情」相结合,「形」与「神」相结合,对于表现空间而言,实质就是要求主客空间相结合。山水画在画面处理上,不仅要求表现客观世界,同时要表现主观世界。因此在画面的空间表现上,不单纯停留在客观的、表面的准确性方面,也不是单纯依靠透视规律所能解决。表现空间感觉,不仅在客观实体对象表现上,同时存在主观意识的想像之中,是二者的结合。从具体技巧层面讲,表现山水画空间感觉的理论创选是郭熙的"三远法」和韩拙的「三远法」,结合起来为「六远法」。即郭熙用高远、平远、深远来表现山峦的空间感;韩拙则用阔远、迷远、幽远丰富了郭熙的三远法。

◤郭熙

◤郭熙 三远法图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墨色为主调,黑白虚实相间。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构成艺术形象、营造意境,给艺术品以生命,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

综上所述,可见画家是通过实景和虚景联想,通过画面与画外的联想,创造出主观意识上的空间的感觉。清代画家士庶说得好:「山川草本,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法有无间」。

中国山水画由于有了独特的空间意识,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约束,便有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


谢邀。

我不是搞中国画的,

意境嘛,主要是个人气质。要是气质不高古,咱就别往高古上画,往当代上走。
效仿君子 遵从圣贤 别无他法 心性浮荡 面目都可憎 别说落笔了 一根线都暴露出见识粗鄙 空谈意境 遇到明白人 自取其辱

《苦瓜和尚画语录》

山川章 第八

【原文】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

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

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高明者,天之权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风云者,天之束缚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跃山川也。非天地之权衡不能变化山川之不测;虽风云之束缚,不能等九区之山川于同模;虽水石之激跃,不能别山川之形势于笔端。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

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统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

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派;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译释】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得到天地间自然规律即真理的人即得到了山川的内在本质,得到笔墨技法的人得到了表现山川的技巧与形式。

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知道绘画的形式技巧而轻视排拆理论修养,其思想内涵浅陋。知其本质,而轻视笔墨技巧,那技巧法则就会微弱欠缺,没有表现力。

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所以古人知道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必求获于统一,一方面不明白,则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就会有障碍,一切都完全明白了则对万物的认识全面齐备。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

绘画的思想理论,笔墨的技法形式。不过是用来表现山川的本质与形式。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山川,表现了天地的神韵与动态,风雨晦明,是山川气象万千,疏密深远,是山川约定行径,纵横吞吐,是山川的声音节奏,阴阳浓淡,是山川注目凝神,水云聚散,是山川的联集疏散。蹲跳向背,是山川的行动与隐藏。

【评论】:山川的形貌特征和人类的感情世界非常相似与沟通。不了解人的感情世界,怎么会联想山川的形象与特征。我们描绘山川正是为了表达我们自己——人类的情感。是山川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还是人类的情感赋予了山川。自然与人的联系交流需要我们自己来体验。

《苦瓜和尚画语录》

远尘章 第十五

【原文】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书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

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书人所未有。

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

【译释】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人为世俗名利所诱惑,必奔忙于世俗之迎合交往。人为物质利益所支使,则心神必然劳损,劳心于刻书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劳心费神地造作刻画则自毁灭于艺术上的提高,沾染世俗旧的笔墨程式,而自我拘束了艺术个性的发展。这属于认识局限陕隘的人。对自己但有损害而无益处。终究不会快乐自己的心志。

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书矣。我则是随缘处世,不计较个人得失,随顺自然,这样心神则不疲劳,心宁意定。则有灵感,才能进入绘画创作之佳境。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一般绘画能力人人具有,「一画」人人未必都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绘画可贵的是要有思想,思想专注于一则心中明确显著而快乐,所以画则精到微妙,入于不可测之境。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想古人未必言及于此,所以我特别深入地发掘出这个艺术思想。

【评论】:在「四时章第十四」参禅悟性以后,紧接著以「远尘」,「脱俗」两节相续。非常明确地表现出石涛要求人们在参悟佛性后,必须要以「远尘」「脱俗」的切实行动作为保任佛性的要求与条件。就是倡导人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以超凡的情怀来进行艺术创作,抛弃物质诱惑与功名思想,全力维护艺术之纯真,这便是石涛画论的可贵之处。

《苦瓜和尚画语录》

资任章 第十八

【原文】古之人寄兴与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

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郭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

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

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历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此山受天之任而任也,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

是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山有是任,水岂无任耶?水非无为而无任也。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羲,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潮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之血脉乎?人之所任于山不任于水者,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

非山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

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

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而已矣,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实也。

总而言之,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


五十年代初老舍先生请齐白石把「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句诗用绘画来表现。白石老先生费了几天去思索,画了成群的蝌蝌顺山泉出谷来,让观者在想像中感受到蛙声。

这才是艺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更有吸引力。


想作山水画???不知道如何下笔???来,跟我学,只需三步!首先准备一只油墨不易褪色的记号笔,如下图!

第一步:把笔塞进口袋里!

第二步:笔帽不经意间蹭掉!注意!一定要不经意!第三步:坐下!自由活动!该干点啥干点啥!起立!完成… 是不是so easy? 好了不说了,我洗衣服去了


山水画十大画病,你中招了吗?

山水画常犯这十大病,中一个,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大打折扣,国画创作要想出成绩,得好好规避这些画病。

1、落入三伪。谎言艺术、妥协艺术和御用艺术合称三伪艺术。三伪艺术是备受全球艺术界唾弃的糟粕。西方文艺界有一句谚语说:「一涉三伪,人人踩尾。」落入三伪是一切艺术之最重病。

2、画石如坟。山石和山脉一样也有脉络和走向,或大抱小,或小拥大,不可大小石头堆在一起,像大大小小的坟堆或馒头,更有甚者,学北宗,画得像一块块墓碑,这都是画石如坟。

3、石浮于水。石头画得太软太肉没重量感,像浮在水面上,或用笔不沉稳,石头画得如同打水漂飞过的石头。石头底不用画得过重,与水接触部位的水纹线应略略刻画一下。

4、桥不连岸。山石画得太尖锐,或两岸没有合适的山脚作岸,直接把桥搁在尖锐的石头上或草丛灌木枝顶上。

5、瀑如挂巾。画瀑布事先没有想好水的来源,直接挂在山梁上,如同晒毛巾,另外山顶上不太可能有流水。

6、风向太乱。柳树和帆船最易体现风向。常常是柳条向左飘,帆船向右去。

7、进出无路。一些人常常把屋、亭或寺庙安置在悬崖或瀑布之上,进出没有路,十分可笑。

8、远近混沌。远山通常一抹即可,若过分刻画,则与近山层次不明显。通常近山近树要求明暗对比鲜明,如果画不好,可以学龚贤的黑龚,中景的山要求要有明暗关系,但是不必太分明。无论是勾是皴,要比近景虚一些,特别是勾要比近山虚,因为皴是比勾更虚的笔线,勾虚皴自然更虚,好好体会拖泥带水皴的意味,对画中景的山石树木都有帮助。另外远山中最好不要画夹叶树。

9、设色脏乱。多半是染色的笔没洗干净,或颜色调的不均匀,没化开所致。

10、画树如妖。一味求怪,树画得过于弯曲,姿态横七竖八,如同妖怪。龚贤说画树要像画人一样,姿态手势要生动。从此入手,可治此病。


古今都有奇文善述意境之义,但真正能纯熟掌握到画中,画风高雅古朴谈何容易。

平时多培养诗意,自然画画也有意境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