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開設了專欄:三生,三生 - 知乎專欄,歡迎進行閱讀、指點、交流。

——————————————————————————————————————————

中國山水畫,是我國造型藝術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山水畫經歷了多個變化階段,其中自唐至元的變化發展階段影響最為深廣,也是山水畫藝術語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關於這個時期的變化,明代王世貞曾說過非常符合歷史實際的話:「山水至大、小李(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稱大小李將軍)一變也,荊、關、董、巨(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又一變也,李成、範寬(北宋)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南宋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又一變也,大癡、黃鶴(元黃公望、王蒙)又一變也」。上述文字,清晰簡要地概括了山水畫自唐至元時期傳承變化發展的脈絡,其中也包含著山水畫語言形成發展的內在聯繫。

循著這一發展過程,縱觀歷代藝術家、藝術理論家、學者對此期間山水畫的發展所做的深入探究與宏闊論述,不僅發現了山水畫發展階段的變化過程,同時也揭示了山水畫語言形成與發展的特點。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荊浩

《匡廬圖》

關仝

《山溪待渡圖》

巨然

《秋山問道圖》

下面分為十個方面,對山水畫語言及其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要點略作淺顯歸納與闡釋。一、空間意識;二、狀物形似;三、筆法多姿;四、點線結合;五、色彩暈染;六、墨分五色;七、水墨交融;八、形神兼備;九、氣韻生動;十、意境超妙。上述是我探討的十個小課題,試圖解析構成中國山水畫的主要藝術語言特點、現象及其形成與運用等藝術本體問題。

山水畫的空間感覺

在中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三個門類中,與空間及表現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山水畫。山水畫,與其它造型藝術一樣,把對空間的體現當作一個主要問題,例如:繪畫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現無限的空間感;如何觀察與表現空間等。山水畫的特徵,具體地反映在描寫、表現的形式上,而集中於空間體現這個問題,更突出地存在於如何對待空間認識與表現的。

李成

《晴巒蕭寺圖》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春

夏圭

《溪山清遠圖》局部

山水畫在把自然界極大的、縱橫千里的空間,如何體現在畫面上,早在四世紀,六朝劉宋的宗炳和王微,就從理論上和實踐中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在他們的藝術實踐過程中,對空間的認識和表現從理論層面提出了極其重要的看法。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夫昆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裏,則可圍以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宗炳又說:「今張綃素以遠映,則閌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使百里之遠。」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人,不僅能夠處理遠近高低比例關係,而且提出了對表現空間的更高認識。

王微在《敘畫》裏說「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辨方洲,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靈無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他不滿足把現實如實地、局部地、像畫地圖似的客觀反映而已。要求更全面、更豐富地表現客觀存在,要求作者能夠高瞻遠矚,由表及裡,使客觀與主觀精神相聯繫,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

◤宗炳《畫山水序》 王微《敘畫》

宗炳和王微共同對山水畫提出了「暢寫山水神情」的藝術境界和意境要求。

把客觀與主觀結合,把景和情結合,產生「胸中丘壑」「意境」,追求筆墨變化,通過虛與實的對比使畫面的空間更寬闊,更豐富。這些看法給山水畫對待空間的認識開拓了新的蹊徑。以表現山石、樹木為內容的山水畫,在空間表現方面,如在很小的畫面上畫山水,能夠達到「咫尺之內,便覺萬裏之遙」的藝術效果,表現技巧達到了驚人效果,遠勝透視學規律所能解決的空間問題。山水畫對空間的認識,不侷限於客觀空間,同時還存在「胸有丘壑」的主觀空間的問題。常用的處理表現主觀空間的方法,遠近關係,強調感覺,強調虛實,遠景拉近,近景推遠,虛實對比變化,達到空間塑造。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王蒙

《層巒蕭寺圖》

宗、王的理論及稍後的顧愷之提出的"遷想妙得」和唐朝張璪"中得心源」的論述,都要求」景"和「情」相結合,「形」與「神」相結合,對於表現空間而言,實質就是要求主客空間相結合。山水畫在畫面處理上,不僅要求表現客觀世界,同時要表現主觀世界。因此在畫面的空間表現上,不單純停留在客觀的、表面的準確性方面,也不是單純依靠透視規律所能解決。表現空間感覺,不僅在客觀實體對象表現上,同時存在主觀意識的想像之中,是二者的結合。從具體技巧層面講,表現山水畫空間感覺的理論創選是郭熙的"三遠法」和韓拙的「三遠法」,結合起來為「六遠法」。即郭熙用高遠、平遠、深遠來表現山巒的空間感;韓拙則用闊遠、迷遠、幽遠豐富了郭熙的三遠法。

◤郭熙

◤郭熙 三遠法圖

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強調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墨色為主調,黑白虛實相間。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構成藝術形象、營造意境,給藝術品以生命,造成無窮的空間,給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

綜上所述,可見畫家是通過實景和虛景聯想,通過畫面與畫外的聯想,創造出主觀意識上的空間的感覺。清代畫家士庶說得好:「山川草本,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法有無間」。

中國山水畫由於有了獨特的空間意識,打破了空間、時間的約束,便有了極大的藝術創造的自由天地。


謝邀。

我不是搞中國畫的,

意境嘛,主要是個人氣質。要是氣質不高古,咱就別往高古上畫,往當代上走。
效仿君子 遵從聖賢 別無他法 心性浮蕩 面目都可憎 別說落筆了 一根線都暴露出見識粗鄙 空談意境 遇到明白人 自取其辱

《苦瓜和尚畫語錄》

山川章 第八

【原文】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

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於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

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雲聚散,山川之聯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高明者,天之權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風雲者,天之束縛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躍山川也。非天地之權衡不能變化山川之不測;雖風雲之束縛,不能等九區之山川於同模;雖水石之激躍,不能別山川之形勢於筆端。且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雲萬裏,羅峯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

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測山川之形勢,度地土之廣遠,審峯嶂之疏密,識雲煙之矇昧。正踞千里,邪睨萬重,統歸於天之權、地之衡也。

天有是權,能變山川之精靈;地有是衡能運山川之氣派;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脫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峯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

【譯釋】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得到天地間自然規律即真理的人即得到了山川的內在本質,得到筆墨技法的人得到了表現山川的技巧與形式。

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知道繪畫的形式技巧而輕視排拆理論修養,其思想內涵淺陋。知其本質,而輕視筆墨技巧,那技巧法則就會微弱欠缺,沒有表現力。

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於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所以古人知道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必求獲於統一,一方面不明白,則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就會有障礙,一切都完全明白了則對萬物的認識全面齊備。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

繪畫的思想理論,筆墨的技法形式。不過是用來表現山川的本質與形式。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雲聚散,山川之聯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山川,表現了天地的神韻與動態,風雨晦明,是山川氣象萬千,疏密深遠,是山川約定行徑,縱橫吞吐,是山川的聲音節奏,陰陽濃淡,是山川注目凝神,水雲聚散,是山川的聯集疏散。蹲跳向背,是山川的行動與隱藏。

【評論】:山川的形貌特徵和人類的感情世界非常相似與溝通。不瞭解人的感情世界,怎麼會聯想山川的形象與特徵。我們描繪山川正是為了表達我們自己——人類的情感。是山川賦予了人類的情感,還是人類的情感賦予了山川。自然與人的聯繫交流需要我們自己來體驗。

《苦瓜和尚畫語錄》

遠塵章 第十五

【原文】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勞心於刻書而自毀,蔽塵於筆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損無益,終不快其心也。

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畫乃人之所有,一書人所未有。

夫畫貴乎思,思其一則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畫則精微之,入不可測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發之。

【譯釋】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人為世俗名利所誘惑,必奔忙於世俗之迎合交往。人為物質利益所支使,則心神必然勞損,勞心於刻書而自毀,蔽塵於筆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損無益,終不快其心也,勞心費神地造作刻畫則自毀滅於藝術上的提高,沾染世俗舊的筆墨程式,而自我拘束了藝術個性的發展。這屬於認識侷限陝隘的人。對自己但有損害而無益處。終究不會快樂自己的心志。

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書矣。我則是隨緣處世,不計較個人得失,隨順自然,這樣心神則不疲勞,心寧意定。則有靈感,才能進入繪畫創作之佳境。畫乃人之所有,一畫人所未有。一般繪畫能力人人具有,「一畫」人人未必都有,夫畫貴乎思,思其一則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畫則精微之,入不可測矣。繪畫可貴的是要有思想,思想專註於一則心中明確顯著而快樂,所以畫則精到微妙,入於不可測之境。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發之。想古人未必言及於此,所以我特別深入地發掘出這個藝術思想。

【評論】:在「四時章第十四」參禪悟性以後,緊接著以「遠塵」,「脫俗」兩節相續。非常明確地表現出石濤要求人們在參悟佛性後,必須要以「遠塵」「脫俗」的切實行動作為保任佛性的要求與條件。就是倡導人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和以超凡的情懷來進行藝術創作,拋棄物質誘惑與功名思想,全力維護藝術之純真,這便是石濤畫論的可貴之處。

《苦瓜和尚畫語錄》

資任章 第十八

【原文】古之人寄興與於筆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養之功,生活之操,載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質也。

以墨運觀之,則受蒙養之任;以筆操觀之,則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觀之,則受胎骨之任;以郭皴觀之,則受畫變之任;以滄海觀之,則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觀之,則受須臾之任;以無為觀之,則受有為之任;以一畫觀之,則受萬畫之任;以虛腕觀之,則受穎脫之任。

有是任者,必先資其任之所任;然後可以施之於筆。如不資之,則局隘淺陋,有不任其任之所為。

且天之任於山無窮。山之得體也以位,山之薦靈也以神,山之變幻也以化,山之蒙養也以仁,山之縱橫也以動,山之潛伏也以靜,山之拱揖也以禮,山之紆徐也以和,山之環聚也以謹,山之虛靈也以智,山之純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歷也以險,山之逼漢也以高,山之渾厚也以洪,山之淺近也以小。此山受天之任而任也,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遷山之任而任也。

是以仁者不遷於仁而樂山也。山有是任,水豈無任耶?水非無為而無任也。夫水:汪洋廣澤也以德,卑下循禮也以羲,潮汐不息也以道,決行激躍也以勇,瀠洄平一也以法,盈遠通達也以察,沁泓鮮潔也以善,折旋朝東也以志。其水見任於瀛潮溟渤之間者,非此素行其任,則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之血脈乎?人之所任於山不任於水者,是猶沉於滄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猶岸之不知有滄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於川上,聽於源泉而樂水也。

非山之任,不足以見天下之廣,非水之任,不足以見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見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見乎環抱。山水之任不著,則周流環抱無由;周流環抱不著,則蒙養生活無方。蒙養生活有操,則周流環抱有由;周流環抱有由,則山水之任息矣。

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廣,則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則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廣。

任不在筆,則任其可傳;任不在墨,則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則任其可靜;任不在水,則任其可動;任不在古,則任其無荒;任不在今,則任其無障。是以古今不亂,筆墨常存,因其浹洽斯任而已矣,然則此任者,誠蒙養生活之理,以一治萬,以萬治一,不任於山,不任於水,不任於筆墨,不任於古今,不任於聖人,是任也,是有其實也。

總而言之,一畫也,無極也,天地之道也。


五十年代初老舍先生請齊白石把「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一句詩用繪畫來表現。白石老先生費了幾天去思索,畫了成羣的蝌蝌順山泉出谷來,讓觀者在想像中感受到蛙聲。

這纔是藝術,「以少少許,勝多多許」更有吸引力。


想作山水畫???不知道如何下筆???來,跟我學,只需三步!首先準備一隻油墨不易褪色的記號筆,如下圖!

第一步:把筆塞進口袋裡!

第二步:筆帽不經意間蹭掉!注意!一定要不經意!第三步:坐下!自由活動!該幹點啥幹點啥!起立!完成… 是不是so easy? 好了不說了,我洗衣服去了


山水畫十大畫病,你中招了嗎?

山水畫常犯這十大病,中一個,這幅作品的藝術魅力就大打折扣,國畫創作要想出成績,得好好規避這些畫病。

1、落入三偽。謊言藝術、妥協藝術和御用藝術合稱三偽藝術。三偽藝術是備受全球藝術界唾棄的糟粕。西方文藝界有一句諺語說:「一涉三偽,人人踩尾。」落入三偽是一切藝術之最重病。

2、畫石如墳。山石和山脈一樣也有脈絡和走向,或大抱小,或小擁大,不可大小石頭堆在一起,像大大小小的墳堆或饅頭,更有甚者,學北宗,畫得像一塊塊墓碑,這都是畫石如墳。

3、石浮於水。石頭畫得太軟太肉沒重量感,像浮在水面上,或用筆不沉穩,石頭畫得如同打水漂飛過的石頭。石頭底不用畫得過重,與水接觸部位的水紋線應略略刻畫一下。

4、橋不連岸。山石畫得太尖銳,或兩岸沒有合適的山腳作岸,直接把橋擱在尖銳的石頭上或草叢灌木枝頂上。

5、瀑如掛巾。畫瀑布事先沒有想好水的來源,直接掛在山樑上,如同曬毛巾,另外山頂上不太可能有流水。

6、風向太亂。柳樹和帆船最易體現風向。常常是柳條向左飄,帆船向右去。

7、進出無路。一些人常常把屋、亭或寺廟安置在懸崖或瀑布之上,進出沒有路,十分可笑。

8、遠近混沌。遠山通常一抹即可,若過分刻畫,則與近山層次不明顯。通常近山近樹要求明暗對比鮮明,如果畫不好,可以學龔賢的黑龔,中景的山要求要有明暗關係,但是不必太分明。無論是勾是皴,要比近景虛一些,特別是勾要比近山虛,因為皴是比勾更虛的筆線,勾虛皴自然更虛,好好體會拖泥帶水皴的意味,對畫中景的山石樹木都有幫助。另外遠山中最好不要畫夾葉樹。

9、設色髒亂。多半是染色的筆沒洗乾淨,或顏色調的不均勻,沒化開所致。

10、畫樹如妖。一味求怪,樹畫得過於彎曲,姿態橫七豎八,如同妖怪。龔賢說畫樹要像畫人一樣,姿態手勢要生動。從此入手,可治此病。


古今都有奇文善述意境之義,但真正能純熟掌握到畫中,畫風高雅古樸談何容易。

平時多培養詩意,自然畫畫也有意境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