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鲜卑政权;北齐,鲜卑化汉人政权,这两个狂野胡化走历史倒车的野蛮政权对纯汉族政权南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最终,历经过宇宙大将军侯景之乱、士族完全分崩离析的陈还是撑到了最后,期间还在隋朝建立之前短暂夺取淮南。最终,最强大的北齐被北周干掉,而北周历经尉迟炯、王谦之乱,被隋取代。柔弱的陈坚持到了最后,被汉族政权的北朝隋取代,将华夏大地延续汉统的接力棒传递给隋。


吹南陈,与其吹坚持到最后,不如吹其存在本身。

先说为啥撑到最后不值得吹,南陈能撑到最后完全是运气好,在周武帝病逝之前大败南陈北伐军,甚至生擒南陈统帅吴明彻,这一战几乎耗尽了南陈的精锐部队。

之后周宣帝继位,更是夺取了南陈的江北之地,并计划灭陈。

这时候的无论是上游的江汉还是两淮之地都已经被北周控制,可以说北周和南陈已经共享长江之利,而且因为江北尽失,建康在战略态势上已经是危如累卵。

地利和人和,南陈都已经丧失,然而却得到了天时(运气),周宣帝一顿神操作,杨坚篡周建隋,国内动乱,延后了南陈的灭亡时间。

接著说说陈朝的建立,其实陈朝能够建立以至于能鼎足而三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候景之乱后,南梁分崩离析,西魏趁机夺取西蜀和江汉,北齐也夺取了江北,陈霸先和王僧辩还爆发了内讧,之后陈霸先诛杀王僧辩彻底独立。

此时的南梁(陈霸先控制的小政权),真可谓是四面楚歌,政令只能传达到建康周边,三吴,广州,郢州,江州,湘州等地全部脱离其掌控,军阀林立。更让人芒刺在背得是在对岸如日中天,即使是宇文泰都要畏其三分的北齐。此时的北齐在高洋的带领下国力到达巅峰,再加上不少带路党也投奔了北齐,北齐拿下江南似乎已经可以预见了。

当时陈霸先的处境可以说是「一城博天下」。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陈霸先的南梁小政权理应是迅速灭亡才对,但历史神奇之处就在于有时候事情的发展超乎人的想像,正如当年高欢大举西征时,没想到会在沙苑被弱小的宇文泰的断送一统的进程一样,高洋也没想到小小的陈霸先居然可以做到了螳臂当车。

陈霸先大败北齐,继而叔侄两代励精图治,竟然逐一歼灭了江南割据的军阀,还从北周手上夺回了荆南。

不得不说,太神奇了。


问题描述就是在瞎胡扯,北周也算开历史倒车的话,南朝梁陈是不是可以算作是宗教神国?

整个魏晋南北朝史中北周制度上的进步明显胜过同期的所有比较对象。隋唐制度极大一部分都是对北周的沿袭。

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府兵制,哪怕在内政制度上,北周也是领先于人。

如宇文泰让苏绰创制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zs/022.htm

详细内容周书苏绰传中有载。

将此等善政以成文明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就胜过前朝好些只说不做的了。往后隋唐制度中多有六条诏书的影子。甚至其中有些影响深远直至明清。


北周走什么历史倒车,隋基本继承整个北周,宇文泰为人好儒术,其治国方针多向儒家靠拢,周武帝宇文邕更是把佛、道一网打尽,反倒是南朝佛、道还非常厉害。

北周只是军事制度方面侧重于鲜卑化。这个府兵制成为隋唐武备强盛的根基之一,你说这是开倒车?

杨坚代周以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不同于司马昭以魏之名灭蜀,宇文邕是掌控实权的皇帝,还偏爱亲征。故在意义上就是由北周的体结束了长久的南北朝。只是杨坚这个高配司马懿是趁著两代周帝短命,对自己外孙下手。

在制度方面,西魏、北周、隋、唐一直相承,说陈朝把汉统接力给隋朝根本说不通,是杨坚自行恢复汉制,其汉官制渐成为后来的三省六部制,然后兼并陈朝,并把北方制度移用到南方,别把杨坚的功绩强送给陈叔宝。反倒是江南豪族不服杨坚的集权统治,还搞了江南叛乱

历来都是说科举首创于隋朝,但破除门阀政治的思想在北周就已经形成,尤其是那个宇文泰出身不高,本来就挺看重寒门士人,只是长久以来选举不得其法,靠杨广打开了新方向。科举制经历隋唐至武周才成型,任何制度都不是凭空跳出来的。

题主这个问题想是想吹一波陈朝,以证明南北朝最后一朝的伟大。陈朝为何迟亡,跟北周灭亡有同个原因,周武帝、周宣帝接连扑街,以致北周内部不稳,出现杨坚擅权,接著爆发尉迟迥叛乱,北方突厥强盛,使得北朝没余力灭陈,即便是杨坚篡位后也放著好几年,待政局稳固后才灭陈。

北周与隋 先灭齐或灭陈只是个选择题,而北齐连出三位淫君,虽有高演匡扶朝政一年却无济于事。北齐这个软柿子也不是北周专啃,陈霸先时不时也给北齐一刀。陈朝自陈霸先以来三代明君(除废帝),与北齐形成对比,再加上北周和陈朝外交历来有点暧昧,不像北周和北齐那样是世仇,故北周一向以灭亡为首要方针。

题主算一下时间也知道,周武帝是死在北伐突厥的路上,要是没有突厥牵制,他当时就应该对陈朝动手,如果周武帝不是忽然扑街,你认为陈朝撑得了多久?宇文邕可是个暴兵狂魔,而北周军事力量这么强,正是给隋唐之盛埋下了伏笔。


以下内容是专门对 @Hugo kaka 进行回答。

第一点,你显然为了杠我没看题主的观点,我提出周武灭佛,宇文泰推行儒制是为了反驳题主认为周、齐是开历史倒车的野蛮胡化政权这个观点。陈朝受佛教影响,胡文化层面并不比北方高。你抬出宇文泰和高欢的宗教倾向不是纯粹抬杠吗?北周仿周礼改官制才是重点。你杠更多内容没有意义,我顶多是说的过于笼统,而你为了杠我,根本没看我是在跟题主对话,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点,基本同上是牛头不对马嘴,你偏要在我观点上进一步杠,也请麻烦先看题主观点。我的观点是北周制度对隋唐影响比陈朝更大,你偏拿齐梁说事,再杠到北周西魏制度也继承于北魏,这没什么必要。题目是环绕著周齐陈展开,我没把北魏纳入讨论范围,不等于我认为隋制与魏制无关。最终是周并齐,周齐制度融合亦以北周为主导进行调整,所以侧重讲北周。你没看明白这个逻辑,以为我在吹宇文泰一人创建制度延续至隋唐。我谈周制的语境没限制在宇文泰时期,而是自西魏建立至到北周兼并北齐这么一个过程。

第三点,我真是见识了这也能杠,以高演在位时间,你还想他有多高成就?谁在位时间长不比他能做的事情多?单独提高演是因为这人评价好:「文宣崩后,大革前弊。及临尊极,留心更深,时人服其明而识其细也。情好稽古,率由礼度,将封先代之胤,且敦学校之风,征召英贤,文武毕集。」我根本就没想著重谈北齐,不要补脑这么多事情,而在大脉络方面,北齐自高欢以后一直持续恶化,终被北周所灭,指出这个事实即可。我想不明白你跟我论齐帝优劣有何意义。这并没改变齐为周并的事实。

有错误指出就是,你天天翻我以往回答找喷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即是这样就没必要拿什么心态崩了说事。结论很明确,如果是硬伤我都是承认的,你再看看我以上指出的问题,我在跟题主对话,你跑来跟我对话,却不理解我内容为什么那么写就强行扣出一大堆有的没有的事情,这还不是搞针对什么是搞针对?制度和文化的事情当然不是三两句可以说的清楚,我无非是笼统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我文中内容顶多是说不清楚事情,就本题而言,如果你有更好的回答,根本可以自己写一篇回答,而你只是想掏空心思在我文中找出漏洞,从这一点我就根本没判断错你是在针对我。


应该肯定作为一个南人政权,南陈最终居然能够立足于江东,且传国三十余年,挺到隋朝稳定的时候才亡,确实不易。

但是陈这个政权从一开始的合法性就比较弱。陈霸先篡国太早,导致侯安都对王琳大败,上游统一迟了好长时间,削平内乱和割据势力的时间大幅度延长,到陈文帝陈蒨手上才基本完成对江南的统一。而且陈是南人政权,侨姓士族及侨姓豪族们对其痛恨入骨,宁可买后梁的帐。加上陈昌的问题,导致陈文帝得国不正,陈是历史上少有的开国皇帝死后不久就断后了的朝代,然后陈宣帝又继续得国不正。

之前南朝的根基一直是北人侨姓士族和侨姓边境豪族,一直由这些北来的侨姓士族和侨姓豪族当家,即便是江东的三吴大族和武人强宗也难以问鼎大位。所谓的土著南人一直上不了台面,江东的三吴大族都叹南风不竞,何况他们?

而侨姓士族和侨姓边境豪族两大势力到陈的时候基本完蛋了,江东的武人强宗的力量也在梁末元气大伤,这才有了陈这个南人土豪建立的南人政权。要知道,所谓华夏正朔在南朝,根本就是指的是那些北来侨姓精英群体,他们代表著汉魏晋以来的华夏正朔。而当时所谓南人,在中原人眼里就是所谓的岛夷而已。这就导致南陈一方面为了标榜自己的合法性不得不去攀附那些残存的侨姓士族;但另一方面,对侨姓高门来说,陈这个南蛮子当家的政权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政权,剩下的也是虚与委蛇而已。最后弄得陈左右不是人,既不能有效继承历代南朝的合法性,又不能充分发挥土著尚武的战斗力。陈能延续三十余年,既有当时的北朝整合完毕需要时间的因素,当然也靠的是陈文帝、陈宣帝等人努力经营的结果。至于所谓的陈霸先抵抗鲜卑侵略那是后人民族主义攀附而已,在当时人看来,南人(很多都是南蛮汉化)土豪当国已经彻底颠覆了自东晋偏安江左以来两百余年的北来侨姓的统治。实际上,陈霸先的陈朝已经难以代表华夏正朔了,所谓紫盖黄旗的王气早已消散,传国玺也回到北方了。

有趣的是,陈要灭亡那会,三吴将士居然推举之前投降陈的后梁萧氏萧𤩽当头抵抗,也是没谁了。而且隋朝灭亡后萧梁在南方还有那么大的潜在势力,而当时拥戴陈宗室的复国却绝无仅有。


谢邀。

楼主问的好。看似最菜的陈却撑到最后?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如下(个人观点,欢迎补充、批评):

1、南朝陈的局势。齐周的巅峰期及晚期刚好是陈朝前中期,正赶上陈霸先草创陈国。陈霸先的创国之路和前朝类似,受禅于前朝。陈国的建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创业开国的皇帝一般都懂得如何维护好国家,发展经济、军事及政治,把国力提升一个档次,而陈霸先正是这么干。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任人唯贤,使江南局势稳步增长。

陈霸先去世后,经过两位皇帝:陈文帝、陈废帝,这里暂且不,我们直接说陈宣帝,陈宣帝的皇位虽说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但在南朝皇位血腥的争夺中,也习以为常。不过陈宣帝的夺位,也似有宋文帝(南朝宋时期元嘉之治的缔造者)的味道。陈宣帝的功绩虽然比不上同为南朝的宋文帝,但是对陈国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生产,政治清明。所以,在陈后主接手后,陈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一个鼎盛。这也让陈后主有了「败家的基础」。

2、地理位置。楼上有楼主说过,长江天险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前有东吴,后有南宋,都凭长江天险偏安一隅。

3、北齐和北周的恩怨。北齐和北周创始人都是源于北魏时期的藩镇。当年北魏孝文帝的迁都,让本为拱卫京都的六镇,一下子沦为戍边藩镇,原有的军事地位、经济待遇一下跌落到谷地,这让六镇军民大为不爽。正逢北魏走上下坡路,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战役。战事爆发也让北魏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被六镇出身的高欢和宇文泰一分为二,分别建立东西魏。

东西魏的掌权人后来又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这对冤家的战争也一直延续,而除了两国的长期争斗,还有内耗也牵制住他们南下的步伐,

北齐:这是一个出名的王朝,原因是皇帝不是变态就是残暴,至于怎么变态残暴,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北齐书》。

北周: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掌握大权,先后毒杀了两任皇帝,让北周陷入血雨腥风当中。新继位的周武帝,经过一番隐忍,终把宇文护干掉,夺回大权,大力整肃朝纲,发展国力,没几年时间就超越了北齐,并一举将残败不堪的北齐吞并。

北周的巅峰是灭齐。但是北周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加上幼子当政,使外戚杨坚有机会乘虚而入,取代北周。

这就是南陈能躲过一劫的原因:周齐内耗,外事连年,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南陈则是做观虎斗,闷声发大财,关在家里自我发展。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诸如北周北齐还要面对更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骚扰,间接帮南陈抗住了来自远方的压力,这个就有点类似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及南方诸国的关系。(后续会有文章更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