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鮮卑政權;北齊,鮮卑化漢人政權,這兩個狂野胡化走歷史倒車的野蠻政權對純漢族政權南陳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可是最終,歷經過宇宙大將軍侯景之亂、士族完全分崩離析的陳還是撐到了最後,期間還在隋朝建立之前短暫奪取淮南。最終,最強大的北齊被北周幹掉,而北周曆經尉遲炯、王謙之亂,被隋取代。柔弱的陳堅持到了最後,被漢族政權的北朝隋取代,將華夏大地延續漢統的接力棒傳遞給隋。


吹南陳,與其吹堅持到最後,不如吹其存在本身。

先說為啥撐到最後不值得吹,南陳能撐到最後完全是運氣好,在周武帝病逝之前大敗南陳北伐軍,甚至生擒南陳統帥吳明徹,這一戰幾乎耗盡了南陳的精銳部隊。

之後周宣帝繼位,更是奪取了南陳的江北之地,並計劃滅陳。

這時候的無論是上游的江漢還是兩淮之地都已經被北周控制,可以說北周和南陳已經共享長江之利,而且因為江北盡失,建康在戰略態勢上已經是危如累卵。

地利和人和,南陳都已經喪失,然而卻得到了天時(運氣),周宣帝一頓神操作,楊堅篡周建隋,國內動亂,延後了南陳的滅亡時間。

接著說說陳朝的建立,其實陳朝能夠建立以至於能鼎足而三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候景之亂後,南梁分崩離析,西魏趁機奪取西蜀和江漢,北齊也奪取了江北,陳霸先和王僧辯還爆發了內訌,之後陳霸先誅殺王僧辯徹底獨立。

此時的南梁(陳霸先控制的小政權),真可謂是四面楚歌,政令只能傳達到建康周邊,三吳,廣州,郢州,江州,湘州等地全部脫離其掌控,軍閥林立。更讓人芒刺在背得是在對岸如日中天,即使是宇文泰都要畏其三分的北齊。此時的北齊在高洋的帶領下國力到達巔峯,再加上不少帶路黨也投奔了北齊,北齊拿下江南似乎已經可以預見了。

當時陳霸先的處境可以說是「一城博天下」。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陳霸先的南梁小政權理應是迅速滅亡才對,但歷史神奇之處就在於有時候事情的發展超乎人的想像,正如當年高歡大舉西征時,沒想到會在沙苑被弱小的宇文泰的斷送一統的進程一樣,高洋也沒想到小小的陳霸先居然可以做到了螳臂當車。

陳霸先大敗北齊,繼而叔侄兩代勵精圖治,竟然逐一殲滅了江南割據的軍閥,還從北周手上奪回了荊南。

不得不說,太神奇了。


問題描述就是在瞎胡扯,北周也算開歷史倒車的話,南朝梁陳是不是可以算作是宗教神國?

整個魏晉南北朝史中北周制度上的進步明顯勝過同期的所有比較對象。隋唐制度極大一部分都是對北周的沿襲。

不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府兵制,哪怕在內政制度上,北周也是領先於人。

如宇文泰讓蘇綽創製的六條詔書: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zs/022.htm

詳細內容周書蘇綽傳中有載。

將此等善政以成文明法的形式確立下來,就勝過前朝好些只說不做的了。往後隋唐制度中多有六條詔書的影子。甚至其中有些影響深遠直至明清。


北周走什麼歷史倒車,隋基本繼承整個北周,宇文泰為人好儒術,其治國方針多向儒家靠攏,周武帝宇文邕更是把佛、道一網打盡,反倒是南朝佛、道還非常厲害。

北周只是軍事制度方面側重於鮮卑化。這個府兵製成為隋唐武備強盛的根基之一,你說這是開倒車?

楊堅代周以前,北周已經滅了北齊,這不同於司馬昭以魏之名滅蜀,宇文邕是掌控實權的皇帝,還偏愛親徵。故在意義上就是由北周的體結束了長久的南北朝。只是楊堅這個高配司馬懿是趁著兩代周帝短命,對自己外孫下手。

在制度方面,西魏、北周、隋、唐一直相承,說陳朝把漢統接力給隋朝根本說不通,是楊堅自行恢復漢制,其漢官制漸成為後來的三省六部制,然後兼併陳朝,並把北方制度移用到南方,別把楊堅的功績強送給陳叔寶。反倒是江南豪族不服楊堅的集權統治,還搞了江南叛亂

歷來都是說科舉首創於隋朝,但破除門閥政治的思想在北周就已經形成,尤其是那個宇文泰出身不高,本來就挺看重寒門士人,只是長久以來選舉不得其法,靠楊廣打開了新方向。科舉制經歷隋唐至武周才成型,任何制度都不是憑空跳出來的。

題主這個問題想是想吹一波陳朝,以證明南北朝最後一朝的偉大。陳朝為何遲亡,跟北周滅亡有同個原因,周武帝、周宣帝接連撲街,以致北周內部不穩,出現楊堅擅權,接著爆發尉遲迥叛亂,北方突厥強盛,使得北朝沒餘力滅陳,即便是楊堅篡位後也放著好幾年,待政局穩固後才滅陳。

北周與隋 先滅齊或滅陳只是個選擇題,而北齊連出三位淫君,雖有高演匡扶朝政一年卻無濟於事。北齊這個軟柿子也不是北周專啃,陳霸先時不時也給北齊一刀。陳朝自陳霸先以來三代明君(除廢帝),與北齊形成對比,再加上北周和陳朝外交歷來有點曖昧,不像北周和北齊那樣是世仇,故北周一向以滅亡為首要方針。

題主算一下時間也知道,周武帝是死在北伐突厥的路上,要是沒有突厥牽制,他當時就應該對陳朝動手,如果周武帝不是忽然撲街,你認為陳朝撐得了多久?宇文邕可是個暴兵狂魔,而北周軍事力量這麼強,正是給隋唐之盛埋下了伏筆。


以下內容是專門對 @Hugo kaka 進行回答。

第一點,你顯然為了槓我沒看題主的觀點,我提出周武滅佛,宇文泰推行儒制是為了反駁題主認為周、齊是開歷史倒車的野蠻胡化政權這個觀點。陳朝受佛教影響,胡文化層面並不比北方高。你擡出宇文泰和高歡的宗教傾向不是純粹擡槓嗎?北周仿周禮改官制纔是重點。你槓更多內容沒有意義,我頂多是說的過於籠統,而你為了槓我,根本沒看我是在跟題主對話,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第二點,基本同上是牛頭不對馬嘴,你偏要在我觀點上進一步槓,也請麻煩先看題主觀點。我的觀點是北周制度對隋唐影響比陳朝更大,你偏拿齊梁說事,再槓到北周西魏制度也繼承於北魏,這沒什麼必要。題目是環繞著周齊陳展開,我沒把北魏納入討論範圍,不等於我認為隋制與魏制無關。最終是周並齊,周齊制度融合亦以北周為主導進行調整,所以側重講北周。你沒看明白這個邏輯,以為我在吹宇文泰一人創建制度延續至隋唐。我談周制的語境沒限制在宇文泰時期,而是自西魏建立至到北周兼併北齊這麼一個過程。

第三點,我真是見識了這也能槓,以高演在位時間,你還想他有多高成就?誰在位時間長不比他能做的事情多?單獨提高演是因為這人評價好:「文宣崩後,大革前弊。及臨尊極,留心更深,時人服其明而識其細也。情好稽古,率由禮度,將封先代之胤,且敦學校之風,徵召英賢,文武畢集。」我根本就沒想著重談北齊,不要補腦這麼多事情,而在大脈絡方面,北齊自高歡以後一直持續惡化,終被北周所滅,指出這個事實即可。我想不明白你跟我論齊帝優劣有何意義。這並沒改變齊為周並的事實。

有錯誤指出就是,你天天翻我以往回答找噴點也是不爭的事實,即是這樣就沒必要拿什麼心態崩了說事。結論很明確,如果是硬傷我都是承認的,你再看看我以上指出的問題,我在跟題主對話,你跑來跟我對話,卻不理解我內容為什麼那麼寫就強行扣出一大堆有的沒有的事情,這還不是搞針對什麼是搞針對?制度和文化的事情當然不是三兩句可以說的清楚,我無非是籠統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我文中內容頂多是說不清楚事情,就本題而言,如果你有更好的回答,根本可以自己寫一篇回答,而你只是想掏空心思在我文中找出漏洞,從這一點我就根本沒判斷錯你是在針對我。


應該肯定作為一個南人政權,南陳最終居然能夠立足於江東,且傳國三十餘年,挺到隋朝穩定的時候才亡,確實不易。

但是陳這個政權從一開始的合法性就比較弱。陳霸先篡國太早,導致侯安都對王琳大敗,上游統一遲了好長時間,削平內亂和割據勢力的時間大幅度延長,到陳文帝陳蒨手上才基本完成對江南的統一。而且陳是南人政權,僑姓士族及僑姓豪族們對其痛恨入骨,寧可買後梁的帳。加上陳昌的問題,導致陳文帝得國不正,陳是歷史上少有的開國皇帝死後不久就斷後了的朝代,然後陳宣帝又繼續得國不正。

之前南朝的根基一直是北人僑姓士族和僑姓邊境豪族,一直由這些北來的僑姓士族和僑姓豪族當家,即便是江東的三吳大族和武人強宗也難以問鼎大位。所謂的土著南人一直上不了檯面,江東的三吳大族都嘆南風不競,何況他們?

而僑姓士族和僑姓邊境豪族兩大勢力到陳的時候基本完蛋了,江東的武人強宗的力量也在梁末元氣大傷,這纔有了陳這個南人土豪建立的南人政權。要知道,所謂華夏正朔在南朝,根本就是指的是那些北來僑姓精英羣體,他們代表著漢魏晉以來的華夏正朔。而當時所謂南人,在中原人眼裡就是所謂的島夷而已。這就導致南陳一方面為了標榜自己的合法性不得不去攀附那些殘存的僑姓士族;但另一方面,對僑姓高門來說,陳這個南蠻子當家的政權根本就不是他們的政權,剩下的也是虛與委蛇而已。最後弄得陳左右不是人,既不能有效繼承歷代南朝的合法性,又不能充分發揮土著尚武的戰鬥力。陳能延續三十餘年,既有當時的北朝整合完畢需要時間的因素,當然也靠的是陳文帝、陳宣帝等人努力經營的結果。至於所謂的陳霸先抵抗鮮卑侵略那是後人民族主義攀附而已,在當時人看來,南人(很多都是南蠻漢化)土豪當國已經徹底顛覆了自東晉偏安江左以來兩百餘年的北來僑姓的統治。實際上,陳霸先的陳朝已經難以代表華夏正朔了,所謂紫蓋黃旗的王氣早已消散,傳國璽也回到北方了。

有趣的是,陳要滅亡那會,三吳將士居然推舉之前投降陳的後梁蕭氏蕭瓛當頭抵抗,也是沒誰了。而且隋朝滅亡後蕭梁在南方還有那麼大的潛在勢力,而當時擁戴陳宗室的復國卻絕無僅有。


謝邀。

樓主問的好。看似最菜的陳卻撐到最後?為什麼呢,總結了原因如下(個人觀點,歡迎補充、批評):

1、南朝陳的局勢。齊周的巔峯期及晚期剛好是陳朝前中期,正趕上陳霸先草創陳國。陳霸先的創國之路和前朝類似,受禪於前朝。陳國的建立,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創業開國的皇帝一般都懂得如何維護好國家,發展經濟、軍事及政治,把國力提升一個檔次,而陳霸先正是這麼幹。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任人唯賢,使江南局勢穩步增長。

陳霸先去世後,經過兩位皇帝:陳文帝、陳廢帝,這裡暫且不,我們直接說陳宣帝,陳宣帝的皇位雖說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但在南朝皇位血腥的爭奪中,也習以為常。不過陳宣帝的奪位,也似有宋文帝(南朝宋時期元嘉之治的締造者)的味道。陳宣帝的功績雖然比不上同為南朝的宋文帝,但是對陳國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業生產,政治清明。所以,在陳後主接手後,陳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一個鼎盛。這也讓陳後主有了「敗家的基礎」。

2、地理位置。樓上有樓主說過,長江天險是一個天然的屏障,前有東吳,後有南宋,都憑長江天險偏安一隅。

3、北齊和北周的恩怨。北齊和北周創始人都是源於北魏時期的藩鎮。當年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讓本為拱衛京都的六鎮,一下子淪為戍邊藩鎮,原有的軍事地位、經濟待遇一下跌落到谷地,這讓六鎮軍民大為不爽。正逢北魏走上下坡路,開始了一場持久的戰役。戰事爆發也讓北魏走上分崩離析的道路,被六鎮出身的高歡和宇文泰一分為二,分別建立東西魏。

東西魏的掌權人後來又分別建立了北齊和北周,這對冤家的戰爭也一直延續,而除了兩國的長期爭鬥,還有內耗也牽制住他們南下的步伐,

北齊:這是一個出名的王朝,原因是皇帝不是變態就是殘暴,至於怎麼變態殘暴,有興趣的可以翻翻《北齊書》。

北周:宇文泰死後,侄子宇文護掌握大權,先後毒殺了兩任皇帝,讓北周陷入血雨腥風當中。新繼位的周武帝,經過一番隱忍,終把宇文護幹掉,奪回大權,大力整肅朝綱,發展國力,沒幾年時間就超越了北齊,並一舉將殘敗不堪的北齊吞併。

北周的巔峯是滅齊。但是北周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加上幼子當政,使外戚楊堅有機會乘虛而入,取代北周。

這就是南陳能躲過一劫的原因:周齊內耗,外事連年,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南陳則是做觀虎鬥,悶聲發大財,關在家裡自我發展。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諸如北周北齊還要面對更北方的遊牧民族的騷擾,間接幫南陳抗住了來自遠方的壓力,這個就有點類似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周及南方諸國的關係。(後續會有文章更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