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比诸葛亮如姜子牙张子房,怎么不是萧何,感觉后世比前世,多于张良相比,而不是萧何?


在当时西汉建立之初,萧何是刘邦亲口承认也是最认可的开国第一功臣,封的是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而张良基本是功成身退,不再参与国家的事,这点来看张良和萧何虽说都是文臣,但是还是有所区别的,张良偏军事策划,萧何偏治国安民。

萧何的功劳都落在实处,战乱时管后勤,建国后就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所以给现代人一种亲民的感觉,而张良本来就是个传奇,黄石授书啊,功成身退后又随赤松子云游修仙去了,不管这些是真是假,凭著这些张良给人的感觉立马就超然了,仙气飘飘的感觉,呵呵。


因为他俩压根就分工不同嘛。汉初三杰里,韩信是大将,负责冲锋陷阵,战局指挥;

张良是总军师,负责外交手段(这一项可能陈平是最强的),战略制定,大局观;

萧何是大总管,负责内政,后勤,管理体制和法制。所以结合题主的问题,司马徽想突出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张良来比显然是最合适的。不过演义归演义,要说真实历史上孔明最擅长什么,那用他来比萧何反倒更为合适。

因为张良的故事性最强,包括黄石授书、功成身隐都是典型的后世构造。所以人气更高。

然而说到正儿八经的历史地位,还是萧何更胜一筹。


第一.刘邦的评价:

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𫗵,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用人体来比喻,张良是大脑,萧何是消化系统,韩信是臂膀。

当然大脑最重要。

第二.从论功行赏的程度:

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封赏除张良外,其中食邑最多的是曹参,共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其次是萧何,共八千户(后追加到万户侯),至于陈平、夏侯婴等人,则是五千户。

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当然,懂事的张良选了留地一万户。所以在刘邦功劳簿上,曹参+萧何+陈平+夏侯婴都不如张良的功劳大

第三,从群臣的反应来看:

《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功臣们觉得萧何过奖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张良赏重了。说明大家对张良是绝对服气的。

所以除了八个异姓王,张良在群臣里地位最高。


这个很显然。萧何是可以替代的,张良基本上是无法替代的。

萧何这种相国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的大管家。历史上还是可以找到一批人可以替代萧何的。比如李斯、陈平、荀彧、房玄龄、李善长。甚至一些治世的名相也可以取代他,比如姚崇、王安石和张居正等人。所以,如果没有刘邦、韩信和张良的光环,萧何也就应该和这些人名气差不多。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人名气不大,但是要分和谁比。和「兴周八百年之姜太公和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相比,他的功劳和传奇性还是小很多。

让我们看看张良做过的那些事:1. 刺杀秦皇。2. 计破秦军,攻破咸阳。3:劝刘邦回军霸上。4:设计鸿门宴。5:通过计策,使得项王封刘邦到汉中。6:劝汉王烧栈道,打消项王疑虑。7:设计并促成汉王,彭越和英布的战略联盟。8:劝阻汉王分封六国。9:劝刘邦暂时封齐王稳定韩信。10:劝封雍齿以稳定群臣。11:利用商山四皓稳固太子地位。要说上面这些事,有人干出一两件来,就是很厉害的谋士。干出三四件来,就足以名垂青史了。而张良他老人家直接干了十一件。并且这十一件似乎都是不可或缺。比如8,如果张良不劝阻,刘邦把委任状都写好了,拿去一发,必然天下大乱,刘邦统一天下基本上今生无望了。其他的几件也大致如此。纵观中国历史,除了张良,哪个参谋能有这样的眼光和成功率,屡次在生死关头帮主公选正确的路?

看看名垂青史的诸葛亮,他在战略方面还是一直在隆中对作为基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修改。由于隆中对实在太牛逼,可以算四个张良的计策吧!但是那也是四个,张良有十一个!但是,诸葛亮可以完全取代萧何,实在是没有任何争议。如果给诸葛亮萧何的活儿,诸葛亮大概可以活到八十四岁。我感觉,诸葛亮=张良×1/3+韩信×1/3+萧何。所以,诸葛亮能够名垂青史,那没有任何争议。

顺便解释下为啥刘邦说萧何功劳最大?就好比你在九十年代,口袋里有几个闲钱。这时候碰到了一个哥们,告诉你北京炒房,投资腾讯和阿里,然后他就四处游荡去了。你会计出身的老婆负责投资的各项事宜,夜以继日,统筹规划,终于让你家富甲天下。然后那人又说08年初把股票卖掉,然后又神隐了。你老婆又一次精打细算,操作股票,帮你家又赚了一大笔钱。终于有一天,你成为亿万富翁,在给别人灌输鸡汤的时候说到——我家功劳最大的就是我老婆!其实你也心里清楚,很多可以理财的人可以替代你老婆的操作,但是那位朋友,只能说你这辈子是祖上积德行善,才遇到这么个贵人!

因为,张良比萧何名气大非常正常!并且,张良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名气也算非常大的,而萧何就普普通通了。


因为萧何不是军事家。

姜子牙、张房都是属于军事家才能。

唐宋时期的武庙十哲,就是选取历代名将祭典,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祀。

谋略也属于兵家的一种,兵书的六韬三略,六韬相传为姜子牙所著,三略为黄石公三略,张良得黄石公三略,学得一身本事。

武庙把姜子牙、张良封神,后代就以这两人为榜样。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也是深受唐宋武庙的影响。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姜子牙、张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自比的是管仲、乐毅。

现代网路文学将姜子牙称为兵祖,张良称为谋圣,可见这两人的地位。

至于在萧何所在的领域,两汉时期的名相中,后世也称之为第一。


谁说张良地位比萧何要高?汉初平定天下之后,朝堂之上评论上朝位次,谁排第一。众人议论结果是曹参军功最高,当排第一。刘邦亲自决定:不对,萧何功最大,当第一。

本期话题

在汉高祖刘邦身边不乏优秀的将相人才。张良、韩信、陈平,都算得上一世翘楚。尤其是张良,父祖五世相韩,本来就是优秀的相门之后。可奇怪的是,从沛县起兵到一统天下,在刘邦身边总理政务的丞相自始至终都是那个县吏出身的萧何。为什么在拜相的问题上,连张良也无法同萧何竞争?萧何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说道,刘备听了谋士徐庶的推荐,准备安排礼物,前往隆中寻访诸葛亮。正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前来拜望,便向司马徽打探:诸葛卧龙究竟是何人物?

司马徽说出了两句惊骇众人的品评: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

或许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蜀汉丞相的人设太过鲜明,后来的读者连带将《史记》中的张良也当作了高祖刘邦的丞相,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

一个大汉丞相究竟职司何务?汉文帝曾经这样问过他的丞相陈平,陈平的回答是: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果以这样的工作职责去审视张良的话,我们会发现,陈平所说的大部分工作原来并不是张良的分内事。张良在刘邦身边都干什么工作?刘邦自己说得最清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换做今天的话说,张良乃是西汉军队的参谋总长。至于丞相也就是国务总理的工作,刘邦从来没有委任过张良。不但没有,并且自起兵沛县到崩逝长安,刘邦的总理大臣自始至终都是由另一位干吏来担当的,他就是——萧何

萧何担任总理大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反秦起义爆发,刘邦被沛县父老推为沛公的时候。《史记》载: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所谓「沛公」,其实就是沛县的一县之长。按照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县令配有两位副手,一则为丞,二则为尉。前者协理民政与财政,后者帮办军事与治安。

刘邦做了沛令之后,随即任命萧何为县丞,并且授予他「督事」——也就是总览事务——的重权。之所以将这么重的事权授予萧何,并不是因为刘邦也跟项羽一样任人唯亲,而是刘邦麾下再也寻不出一位比萧何更优秀的基层行政长官了。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早年的萧何因通晓律令、用文深刻,长期担任沛县的主吏掾,是沛县群吏中的佼佼者。后来更追随秦朝中央政府派往泗水郡的监郡御史工作,又「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鉴于他杰出的工作表现,监郡御史甚至一度起念向中央举荐萧何,将他调入关中,提拔任用,只因萧何执意推辞,方才作罢。

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不但培养了萧何务实高效的秦吏作风,更锻炼了他敏锐的意识和独道的眼光。《史记》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以我个人的愚见,私意以为对萧何抢救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这件事,司马迁并没有充分说明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上文中,太史公是站在军事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情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萧何抢救出的这批资料为刘邦东出函谷、争雄天下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情报,如此而已。

但这件事无论对萧何还是刘邦,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么简单

对萧何个人而言,在得到这批律令图书之前,他只有郡、县两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经历,充其量算是个基层干吏。刘邦如果就是沛公,以萧何为丞,料理一县之务,萧何应付起来应该绰有余裕。

可刘邦的事业发展得太快了,从沛公晋爵为汉王,从据守区区沛县到奄有关中四塞,刘邦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天下最有潜力逐鹿问鼎的诸侯王。韩信、张良、陈平等当世最优秀的将相之才也因此先后聚集到了汉王麾下。

遥想当年,春秋首霸齐桓公返国即位之前,鲍叔牙也曾是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可登基之后,眼光已经突破齐国一隅的桓公开始图谋霸业、经略天下了,鲍叔牙的能力渐渐跟不上齐桓公的雄心,于是被管仲取而代之。

从沛公蜕变为汉王之后,刘邦身边也不乏「管仲」。别人不说,父、祖两辈历相五代韩王的张良难道不能胜任汉王的丞相吗?

但事实是,刘邦并没有将总理万几的丞相一职授予张良,他选择了继续信任萧何: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能够力压张良等人,坐稳汉王丞相的位置,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那批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图书。

通过学习这批宝贵的公文档案,萧何事实上磨炼了担任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领导职务所必须的工作能力。用秦朝「以吏为师」的培养标准来看,此时的萧何已经历遍了从基层吏员到朝廷三公的各级行政岗位,拥有了完整的秦吏培养履历。

刘邦本人与萧何一样都是秦吏出身,治国理民都以法制为抓手。入关灭秦,刘邦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表面上看是扫除故秦苛法,实质上却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仍是沿用了故秦的法家治国精神。有鉴于刘邦的早年经历与政策偏好,即便张良的相才不输于萧何,可因为他父、祖为相使用的是山东六国的旧制而非秦制,刘邦仍然会把丞相的职务授予秦吏出身的萧何。

至于说那批律令图书对刘邦的积极意义,恐怕也不只于提供天下阨塞、户口、兵力强弱等一时的军事情报,更有影响后来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价值蕴含其中。据《史记》所载: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史记·萧相国世家》

在入关灭秦的次年,萧何著手在关中地方创制汉朝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这些工作如果白手起家的话,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功夫才能成就。

仅以行政区划的设计来说,当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改革,从公元前352年起,整整耗去了3年才将秦国的所有乡邑整合为三十一县。要知道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拢共也不过打了5年,紧张的战争形势要求刘邦必须尽快重建关中,激发战争潜力,他可等不起这3年。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关中的元气呢?蓝图是现成的——就是那批故秦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图书。按图索骥,因秦制而立汉制,在关中建设一个刘姓为名、秦制为实的新政权便是最务实的选择。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秦吏萧何以秦制重建关中,的确为刘邦提供了最有力的后勤保障。

刘邦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𫗵,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如果我们仅在破项羽、灭西楚的话题下来讨论,萧何经营关中的意义就将局限于为刘邦建设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至于楚汉战争的宏观战略设计,实际上是把握在张良手里的,也因此刘邦提到灭楚「三杰」的时候,张良的排名会在萧何之前。

可要是我们将话题转换到西汉帝国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上,那萧何的作用与影响就远非张良所能比拟了。萧何一手建设的关中就像西汉帝国的第一套「样板房」,随著汉军征服天下的脚步迈向远方,类似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将在越来越多的新占领区建立起来,直至覆盖整个华夏版图。

汉军击垮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既宣告了张良这位战略设计师的成功,也同时意味著萧何这位制度设计师的成功

在西汉帝国统一天下之后,遍数朝野百官,在治国理民上稍能抗衡萧何的,只有一个曹参。因为曹参在天下遍行萧何法制的时候,利用诸侯相国的身份便利在齐国开辟了一块试行黄老治国的「特区」。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故去之后,曹参因为他的推荐准备卸下齐相之职,进京继任相国。临走前,他叮嘱新来的齐相说: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交代说,对监狱和市场,你要睁只眼闭只眼,千万不可穷治狱、市!新任齐相表示不解:难道治理国家,就没有比治狱、治市更重要的事儿了吗?再者说,秦法讲究的是用文深刻、法不容奸,难道我们能眼看著监狱和市场沦为法制的死角吗?面对著继任者的质疑,曹参向他解释说:

「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说,监狱和市场倒也不能说是执政的第一要务。但你要明白一点:从理论上讲,再严厉、再缜密的法制也不可能将社会上的坏人彻底铲除。

与其逼迫他们流窜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威胁各行各业的稳定与安全,倒不如让出一点空间,将他们羁縻在某些狭小的社会领域之内。监狱和市场就是容奸的所在,如果穷治狱、市,只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让奸邪像瘟疫一样蔓延得到处都是!

自公元前201年出任齐相,曹参就开始访贤问能,孜孜以求治国之道。在胶西盖公的指点下,他逐渐领悟到了黄老治术的精髓。又因为早年曾做过沛县狱掾,所以曹参便从治狱入手,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实践才最终形成了那套「以狱、市为寄」的治国方略。

可即便是这么出色的政治家,入朝拜相之后仍然无法抵消萧何的影响力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规曹随。萧何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力之强,再没有比这个成语形容得更贴切的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中国古代的精英阶层由衷欣赏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出身好、棋手。

萧何的地位并不独特,一切是显然的,仲山甫你有多少印象呢?但是论起三代时期的贤相来,那就是没有能超过仲山甫的。仲山甫是周宣王时期的宰相,先秦的史料本身就少,但是依旧有不止一首专门歌颂仲山甫的诗歌。

张良的地位也只到王导谢安为止而已,东晋的王导谢安后,精英阶层的崇拜就转向王导谢安了。尤其是谢安。唐代的精英阶层是十分推崇王导谢安的,一流阀阅士族博陵崔湜自比东晋王导谢安之家,「诗仙」李白也是一个极其欣赏谢安的人,为谢安写了不少诗。

东晋是贵族政治这个格局是日本贵族出身的学者川胜义雄与谷川道雄提出的,提出这个观点的日本学者评论中国三代以后的贵族就是望之若「王谢家人」。

一个人地位的高低要同时取得官方及精英阶层的双重认可,虽然在汉代时,在汉朝皇室层面上一直萧何比张良高,甚至霍光都比张良高,而仲山甫这样的三代贤相,虽然从血统上说,光武帝的母亲南阳樊氏就是仲山甫的后裔,东汉皇帝从母系上来说都是仲山甫N代外孙,但是东汉却一点没有因此从官方层面上推崇过仲山甫这位西周名相,只盯著西汉的名臣。但这毕竟是汉朝皇室一厢情愿。汉朝灭亡后,就没人认了。

所以看《史记》一定要看三家注版本的,因为这里面可以看到唐朝史官的注释(「索隐述赞」是唐玄宗时期的史官司马贞的注释),看下汉朝和唐朝史官的评价的异同,这里面就牵涉到话语权的转移。唐朝也是一个将近300年的王朝,唐朝的话语权是相当重要的。

看下唐朝史官重新评价史记列传时对萧何和张良的评价,明显对张良评价更高。

【索隐述赞】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索隐述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司马贞评价张良倜傥、运筹神算,而南朝王俭对谢安的评价是「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

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是不断滚滚向前的,一个人想2000多年都受推崇是不容易的。评价萧何,最多说明君需要有萧何,也就是所谓的「朕之某某」。可是问题是有些人让皇帝自叹弗如,意不平,为什么都尊崇他?不以当世为贵?

这种情况下你说谁的地位更高呢?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王猛和谢安,两人是同时代人,时人对两人的评价是「关中良相为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谁高谁低不用说了吧?

张良在韩国旧贵族圈子里也是一个棋手的形象,归汉后虽然没有取得宰相地位,但是表现出的超脱世俗也是一个不错的形象。

南宋词人李清照写过一首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李清照还写过一首诗「衣冠南渡少王导」。在某些历史圈里,动辄某某皇帝穿越到什么时代有什么用,这些文章能不能保留20年都难说,之前百度贴吧,新浪博客锁掉多少文章?但是李清照的「衣冠南渡少王导」却千古传唱。不需什么秦皇汉武,也不需什么唐宗宋祖,也不需宋高宗大谈特谈的郭子仪,惟需「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开国宰相王导而已。

崇拜英雄是人之情,所以同是臣,棋手的地位肯定比非棋手要高很多。所以萧何不如张良,张良不如王导谢安。


一个侧重做战略工作 一个侧著做具体事物 一算 一计 分工不同

因为:

选择比努力重要

张良代表选择选择,他就是一个拿本小册子穿越过去的先知先觉者,不断的在刘邦面临抉择的时候,替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多重要呢?如果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对,十年保证你成为亿万富翁。否则,你就等著一辈子碌碌无为吧。

取宛城、抚民心、入关中、鸿门脱险、烧栈道、下邑划策、脚踢刘邦封韩信、阻封六国旧王室、悔约建议刘邦急攻项羽。因为张良,刘邦少走多少弯路。

每一个决策,他都是对的,太牛了。尤其是掉坑里的时候,唉,当年张良就没让刘邦掉过坑,你说后世能不想念张良?

萧何,当然也不简单,但毕竟是事务性工作,后世没有张良那样判断力的,但那个水平的执行能力其实还是有几个的。诸葛亮王猛等都不差。

后人说「吾之子房」,是因为他们明白,方向比努力重要。

萧何代表努力。

事情是做出来的萧何代表最顶级的执行力,但方向错了,越努力死得越惨


首先问题有误。

历史地位萧和高,基本常识。

「文治」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

「约法三章」之于我国整个历史的分量得好好掂量,基本就是严法转缓法的教科书般的行政条令。后世有个叫弘历的皇帝,也就得前朝酷法不行,瞎跟著搞,倒也有点样子。也算是萧和「文治」功底传到了封建社会的世界末日。

再者,汉初历朝全部实行「道家」「老黄之术」治国,也是承于萧和。终观两汉,也就汉武帝的文治功底能和萧和相提并论。(《后汉书》记载汉武帝「雄才大略」,除了这一句,其余全篇写武帝文治成果,作者本意是寒碜人,但也是武帝文治水准高)。当然没有萧和(曹参也算上吧)前期老黄之术养民,汉中期想要中央集权对决匈奴是办不到的,所以萧和汉武是相互成就的。

题主可能看不明白这个世界,可有人看得明白。例:李二。我有句话:马上帝易得,难得文治主。凭良心讲,论打,李二能吊著全人类打,但他其实挺看不起能打的,或者说看不上只会打的。哪怕曹操,三国最强战将,《三国志》记载「所击者破,所当者靡」。李二心理:谁不会打?且不论孤,孤手底下那些个「二李」之流的放出去,哪个不能打?李二评曹操原话「非万乘之主」,什么意思?文治不行。

那么话说回来了,张良军事能力在高祖朝够呛吧?光论汉军,得在韩信以及高祖本人之下。行政能力(古称文治能力),难道能跟萧和比?曹参也比不了。论政治,张良比较出众,从未站错队。还有张良是非常优秀的参谋长。如此看来张良历史地位怎么能高过萧和呢?

历史地位能高过萧和的,还和他是同专长的,也不是没有,隋文帝就是铁定的一个。其余如姬旦,管仲,武侯,汉武,单论治国,和萧和伯仲之间。还有谁敢把张良拉出来和这几位爷比比?


看了好些评论,看到有很多人说刘邦说萧何功劳最大,但刘邦这么说未必是刘邦内心认为萧何对他帮助最大,因为刘邦最大的依赖是丰沛集团。比如韩信虽然为一方大将,但曹参等人在韩信帐下却忠于刘邦。所以萧何功劳虽然功劳非常大,也可以排第一,但对刘邦而言,张良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都能帮助刘邦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比如对待韩信的封王,和项羽议和之后反身攻击项羽成就帝业,比如太子问题,我觉得在刘邦看来,张良是他的最为相信和倚重的人。如果说历史地位,这个不同人看法不同,就像很多人提及的王导谢安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德川幕府在现在的日本评论自然不好,还比如说明粉清粉能吵翻天。


张良的历史地位哪里比得了萧何。。。充其量只能说张良的名声比萧何要响,或者说比萧何要好。就历史影响而言,萧何也是远远超过张良的。

先答一句,后面慢慢补充,世人都说张良计、萧何算,计算计算,先后高低这不就明了么?

话说张良计谋高远,所以高祖信赖有加,萧何能力突出,高祖时常怀疑,这不也说明了二人之间的差距么?

张良为啥地位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描述张良有句最最有名的话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就此成了一个可以和诸葛孔明,刘伯温相媲美的能人。

张良位列初汉三杰之首,另外俩人是谁呢?萧何,韩信!

要说这初汉三杰是谁给的名头呢?不是后人,正是刘邦本人。张良固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但要和萧何韩信比应该还不至于这么厉害。

而刘邦硬是推张良上位,我认为就是「商业互吹」了。张良世辈显赫,颇有威望,而刘邦就是个小混混出身。

大家都知道,要当皇帝你就要先树立威望,以前人们迷信,所以一般皇帝都会向众人表示自己不是凡人,或者是蛟龙之子或者是神仙下凡,诸如此类来蛊惑人心的吧。

张良不仅智商高,情商也是高到爆炸,从开始起义的时候便逢人就说刘邦真乃神人转世啊!

这话从颇有威望的张良嘴里说出,一众平民是非常信服的,这也正中刘邦下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商业互吹,你好我也好嘛~

后人对于张良传的神乎其神其实并不奇怪,看刘邦收下那一帮创业元老,开国功臣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没几个善终的。

少数几个活的悠哉悠哉,其中就有张良,不仅如此,张良后人也是世代袭爵。不仅独善其身,也成功荫庇子孙了。

说到这里,张良名声大噪,甚至被神话也就不奇怪了。

公众号/一颗大韭菜,我们换个姿势读史。


什么?史记是先写留侯世家再写的萧相国世家吗?难道我买的是假史记?


不要怀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问题。比时代地位,两人难分伯仲,比历史地位,你不服不行。

光看功劳,看上半辈子你也看不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张良的境界比萧何高。如果只比功劳,历史可以翻出一堆人把这两个人压下去;但要比人生境界,张良这样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们看萧何,他完全就是刘邦的下属;但是张良更像一个单独的人,他完全没有活在刘邦的影子里,几乎没有人能和他站在一起,没有人能和他博弈。这就是差距。

就像三国演义。同样是忠诚,为什么关羽名耀古今,许褚无人问津?就是因为关羽不是刘备影子里的人,而许褚完全是曹操的人。

张良的一生更传奇,传奇程度几乎可以盖过历史上的所有人。

而萧何的一生,分开阶段后就显得黯淡无光,因为没有故事。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也跳不开刘邦、韩信。

而张良的一生,完全是自己当主角,无论多叼的人,跟他在一起,只配当配角,就连「鸿门宴」这样的典故,也盖不住张良的人格魅力。

更难得的是:这个人没有一天在虚度光阴,一生都在奔波。在我们安逸的年龄,他已经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担子。他是贵族,但是没有人的一生比他更困难。

也别用萧何的「第一功臣」来比。刘邦想给张良三万户,给了萧何一万户。请比较吧。

再说了,张比萧高,可以理解;萧比张高,说得过去吗?


这个历史地位是徐静雨评的咩?


对于封建君主来说,范蠡、张良这种能力卓绝而又能在大功告成后退隐不掌权的臣子,那就是臣子的最佳模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抢我碗里的馒头系列。

这里有三个重要因子:大功告成(这里指的是集体功劳,比如建立大汉朝之功,很遗憾这样的机会先秦后只有寥寥不到5次) 退隐不掌权:这点难倒了绝大多数开国元勋,凭啥老子拼劲全力建立新王朝只能回头做个富家翁啊; 最后,你需要确实有卓绝的能力能供君主和后世统治顶层吹嘘。(不需要你是当世最强,但得是最一流的人物) 所以出现韩信那中国史无人可比的开国功勋 君王外最强的军事统帅(即使算上君王怕也只有刘寄奴有可能压韩信)竟然在自己的主场武庙里给张良提鞋... 这明显都是统治顶层操盘的结果。

所以在汉初无论是早期的楚王韩信还是终一身的大汉第一开国功臣国相萧何明显都高于张良的情况下先是莫名其妙变成3杰之二给张良抬咖 最后又都在历史潮流演变中成了居于谋圣张良之下的人物,无他,统治顶层需要罢了。

PS:武庙让张良当副祭祀真的是件很搞笑的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