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喜欢,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妹子踹了,没结成才去搞哲学的,好伐。


怎么我学个哲学连喜不喜欢结婚都有人替我规定好了?

这不是扯犊子吗?下边个别回答我看著就来气

学哲学很了不起吗?我就不能追求美好爱情美满婚烟幸福生活了呗?谁还不是个普通人啊?

怎么的,我就活该一辈子追寻美的理念,对一切分有美的理念的现实事物敬而远之?学哲学的都做不了现实的人呗?

带伙总对哲学有很深的误解,以为哲学是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学了可能就不食人间烟火了想出家了想自杀了

会学成这样的一定都没学好,我校哲学系强调「平常心,异常思」,把自己学得不正常那不如不学


搞哲学的大都注重精神需求,对物质需求较低,甚至可以无限低,只有一个要求,能自由自在地思考。

现实中搞哲学的女生偏少,其中不注重物质,只在乎精神的更少,在这小部分人中,愿意去了解男生,愿意与之共同过寡欲生活的女生就廖廖无几了。搞哲学的男女能有机会碰到一起,眼缘还对得上的概率并不比中彩票大多少。

婚姻是现实的,结婚后不可避免地会将夫妻两人从精神乐园频繁拉回现实,不可避免地为材米油盐操心,乃至产生分歧,还要继续为下一代操心。婚姻会占用大量个人思考时间,会让个人不断分心。

搞哲学不只会研究专业领域的事,现实生活的婚姻现家只要有心,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理性结论,婚姻是个大坑,掉进去几乎无法脱身,最好的选择是敬而远之,恋爱可以,结婚的不要,算是为了哲学贡献了自己的绝代风华。


空灵是灵魂的关键,而过于理性的人,则是一种思维强迫症,给日常中的每一个人,事,景,物,都要找一个理由。

思维强迫症,将日常生活用理由填充的满满的,但灵魂是需要留白的,理由满满的人生,也就丧失了空灵。

真爱,是无需理由的,真正的快乐,也是无需理由的。

学西方哲学的人,特别是哲学家,大多是思维强迫症患者,过于执著人事景物的存续理由,却往往忽略了真爱,和真正的快乐。

古希腊的哲学,实质是爱智慧,但西方哲学的发展,却走入了歧途,过于强调逻辑,变成了思维强迫症。

人都是要死的,难道出生的目的,就是死亡吗?

生命的意义,不在死亡,也不在于出生,而在于过程,就如火花,就如流星,有一个灿烂的过程,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智慧主要有两种,一是意境,主要表现为意识流,心境,和意识形态,二是力量,主要表现为意志力,引领更多人,改造或创造世界。

思维强迫症,逻辑至上,理由必须主义者,往往是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陷阱。


学哲学的人多重视精神需求,就例如读书,思考这样一类的事情。而学哲学的女生是蛮少的,更何况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学哲学的人对于物质需求来说是可以特别低的。

既然要结婚,无可避免的要去建立感情,而建立感情又需要物质的付出,在结婚后和之前,要不断的从精神中回归现实也是会使自己不断分心。

别人怎样想,我不清楚,但是就我自身来说,我对于结婚这件事情,觉得可有可无。甚至于说性别对我来说都是如此,我已经投身于我所痴迷的时候一件事情便很难分下心来处理其他的事情。更何况是感情,这件需要两个人维护的事情呢。

陷于恋爱,越陷越深,从开始的一个拥抱,到一个亲吻,再到一张床,一套房,一张纸,一个生命,都需要不断的付出才行。

而我想做的事情只是想要去思考什么是真理,以及提升自己。

再者说,谈恋爱和结婚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纸片人能满足,现实生活里的也能满足。前者无非打钱了事,而后者要付出无限的精力,去维护这段关系。

有句话说的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也无法确定能够遇到那有趣的灵魂,更何况还有自己的事情呢。

我有一个同学,学化学的,每天从实验室回来都很晚了,早上起的也很早。每天平均九点多到家休息,还要抽时间陪女朋友,还有洗漱之类的杂物要做。特别的累,到了星期六星期天终于有空闲的时间了,有事就得朝实验室跑,还得陪女友逛街玩这些事情。就这样,他自己说都是蛮累的。精力不足,到最后什么也没落得。

这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但是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哲学家不仅不喜欢结婚,还不喜欢与众生为伍。

你说,你会为了理想而奋斗;你说,你会为了爱情而热烈;你说,你会为了信仰而奉献……你所坚信的一切理念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冲动,你所追求的一切幸福不过是心灵为了体验快乐。

作为一个修习哲学的人,试图把握事物意义的纯粹性是其本能,剥夺盲目的心理、自以为是的唯心,怀疑一切再夯实一切。

社会里,婚姻关系是顺从爱情的多,还是顺从情欲的多?社会里,婚姻关系是顺从理想的多,还是顺从现实的多?社会里,婚姻关系是顺从誓言的多,还是顺从背叛的多?

不言而喻,哲学家的不喜欢是不欢喜,不是他们不喜欢结婚,而是不喜欢遇见永远招摇著婚姻名义的人。哲学家更愿意拥趸婚姻的意义是纯美和圣洁,因为他们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


前几天大家都在过七夕,有个哲学圈的梗:泰勒斯、柏拉图、奥古斯丁、阿奎那、帕斯卡、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霍布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牛顿、康德、伏尔泰、梭罗、叔本华、恩格斯、尼采、克尔恺廓尔、萨特、福柯、维特根斯坦等一干哲学家:终生未婚。


喜欢,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曾经有合适的,但是因为我学哲学,飞走了。


别人的想法我无权断言,就我个人来讲,我没有传承基因的欲望,没有了解他人的欲望,没有渴求陪伴的欲望,不想去爱别人,也不要求被爱。

表面维持个体的简单社会工作关系已经是最大限度妥协,因此我没有能力,也不愿去结婚,在精神与思辨的世界获得最大体验即是我最纯粹的幸福。

美好的皮囊我姑且算是有点兴趣吧,但是长期关系对我来讲是极大累赘,且短时间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将来如果真的需要,就购买短期使用权,单纯的各取所需,也算公平;有趣的灵魂?抱歉,请保持安静就好,谢谢。


这个问题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缘起于什么?

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

为什么和凭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

有数据支持嘛?经过田野调查了?还是做了抽样调查了?

怎么就针对了「学哲学的」这个群体了?

别的学科专业出身的都结婚了吗?

真是……提问真不严谨……


业余爱好者来答一波,有错勿喷。。从恩格斯《家私国》的观点来看,家庭组织形式是实现公有制的一大阻碍,私有制和财产权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基础,继承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家庭组织形式就保证了继承权不被取消。恩格斯并非反对亲情和人性,而是反对组织形式对人本身的限定。婚姻从本质上来说是现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契约关系,是社会和历史对我们自由的一种规定,而并非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也并非双方相互吸引的结果。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正如概念史所指出的,是历史阶段和社会现实加之于我们的,是随著年代变迁的,而并非是必要的。在封建社会,人们会说君主是一定要有的,他们无法想像一个国家没有君主会是什么样子,但现在基本上没有绝对君主制的存在了。婚姻和私有制同理,现在我们无法想像没有私人财产,没有婚姻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这只是历史对我们概念的一种限定而已。


尼斯,1888年1月25日

我得给你讲一段小奇遇: 昨天,我正像往常一样散步的时候,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热烈、坦诚的笑声,我还以为是你在笑。当那个嬉笑著的人儿走进我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非常迷人的姑娘,她有一双像小鹿一样柔和的棕色眼睛。这幕情景温暖了我的心,温暖了我那颗衰老、孤独的哲学家的心——我想起了你劝我结婚的忠告,因而在余下的散步中,我无法让自己摆脱这位年轻优雅姑娘的形象。肯定地,有这样一位亲切的小东西在我身边,对我会有好处——但这对她会有好处吗?难道怀著我这种思想的人不会使这位姑娘不幸吗?如果我看到如此可亲的小人儿痛苦,难道我的心不会碎吗(我们假定我爱她)?不,绝不结婚。

——尼采写给妹妹伊丽莎白的信

(存疑)


因为说透了,哲学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喜欢哲学的人都是对现实不满的人,或是对现实有疑问的人。

结婚?那就有太多的现实要求了。

你总不能对一个修仙的人说,回来吧,修仙不适合你。


前面的几位朋友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我就举几个反面例子吧

首当其冲的是马克思。您可以了解一下他与其妻燕妮的故事,用通常我们所说的修辞来说就是,甜疯了。两个人感情十分好,从小到老无论贫穷富贵都不离不弃,而且马克思特别会写情书与情诗,甚至您现在就可以买到马克思的情书情诗集。

第二个是罗素,我对他了解不是太多,但是印象中他是谈了好几次恋爱什么的。我记得他就是因为发现了您说的这个现象,才特别去谈恋爱的hhh。

马克思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是这么想的现实也是这么过的。我想其他哲学家们即使没主动思考到这个道理,想必也会因为潜意识的驱使而独自一生。

回答第一的那位朋友讲了,哲学家们对物质需求是很少的。在不注重物质条件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互相理解更为重要。而作为哲学家,一般来说思想都很深刻,能和他们势均力敌的自然就更少,所以可能就会出现哲学家怎么都不结婚这个问题。我想,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想结婚:爱情是美好的,哲学家们喜爱美好的,但能和他们聊得来的美好却是少的。

换做你来说,你不会想和一个天天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女孩男孩生活一辈子吧?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问题!!

但凡有一点思考,也不至于这样问。

我看到很多人都回答的是关于学哲学的人自身的一些性格特征。我拜托,不要这样黑哲学好吗??我暂且把学哲学的人定义为学科意义上的哲学专业的学生,据我所见所闻,我们哲学专业的女生也没有多么遗世独立,多么清高自省,我们也是有正常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大学生啊,爱美爱吃爱打扮爱看帅哥呀;而男生呢,也照样有直男风格,玩游戏啊,谈恋爱呀。总体而言,多数学生只是比较爱看书爱思考,毕竟学科性质嘛,必须讲究学理,可是为啥要把我们标榜得那么另类??就因为一些疯疯癫癫的民哲爱好者把自己包装成哲学版行为艺术?就把学哲学的人看做思想和行为都必须特立独行吗?

还问学哲学的人为什么不结婚,这与哲学本身的内在性无关。

如果已经有相关数据表明哲学专业的人在相同年龄段结婚率相对较低,那么我的解释很简单,不是人家不想结婚,也不是人家没能力没想法谈恋爱和结婚,而是结不了啊!!!没办法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哲学的情况而言,起码要读到硕士研究生才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在这些硕士研究生中,有接近一半会选择继续深造。那这可就有点悲壮了,哲学专业的博士,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从来没有三年能毕业的,我认识的最快毕业的师兄,花了四年半,其余的5-6年等,这就意味著,她毕业的时候起码三十岁了,标准剩女呀。还有一小部分会去国外读博,哲学专业的都喜欢去德国,这个稍微了解一点哲学的应该都知道原因,那可就真的是一场漫长的求学路,我们系上的某位老师在德国,读七年的博士啊!!七年!他回国的时候都三十出头了。

也有人会问,那读博的时候也可以结婚啊。那你真的太天真了,你以为博士是你一边结婚生娃买房子装修,一边像玩儿一样的就能毕业的吗??首先,你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显然大多数并没有啊;其次,学业压力是真的很大,比如女生,如果怀孕了,一边生娃带娃,你在两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时间让自己有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状态。

所以,学哲学的人没有不喜欢结婚,只是别人被学业耽误了,晚两年而已啦


你是说思聪吗?


让我想起来萨特和波伏娃

每次想起,都感觉他们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狗血。

自二战以来,打碎了很多人的民族梦国家梦,整个世界都打怕了,打的进入了存在主义,进入荒诞,集体左转。

于是,西方各国的垮掉一代、嬉皮士。

性解放

而性解放是最大的谎言

萨特以哲学为借口,开展「社会性研究」,身边的女人一个换一个,越换越年轻。

而波伏娃也是个傻瓜,信了他的鬼话,写了《第二性》,为女性呐喊,想要争取平等。

但是,结果是,女性与男性有生理上的不同,合理的平等才是平等,机械的仪式的死板的平等不是平等,做到所谓平等的代价非常大,那个时候开始开放堕胎等等

而每次,波伏娃想要建立家庭,进入更高层级的社会建筑时,萨特就以哲学之名搪塞。

波伏娃的家庭心理屡屡被阻,最终彻底放弃,

两个人开始情人大赛,比谁换的多。

当时的新闻露骨,劲爆。

我进入哲学的第二阶段就是接触存在主义。

今天如果让我来评断存在主义。

什么是存在主义,

其价值又如何?

我只能说,存在主义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意识的苏醒。

从旧有的家族、家庭、国家这些社会概念中解放出来。

人类变得更加勇敢。

但是初始阶段,存在主义表现的所谓「自由、解放、平等」不过是本能宣泄的小儿科而已。

跟今天的社会具有几分神似。

那些口口声声以自由、平等、新时代为名的,往往干的是更加原始、野兽、本能、低级的东西。

结婚、婚姻是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存在其合理性,也存在其跟随时代发展的不同内涵。

今天,缅甸、柬埔寨的边远地区,依然存在买妻的现象,真正见过其现状它一点也不诱人,尼泊尔地区有共妻现象,其都是艰苦社会的反应。

女性的生殖价值和社会财产归属性,这两点以后也不会改变,依然会以此为价值规律来流转。

依然争夺不休。

什么时候会改变?

等到女性能创造的价值,其趣味、其独立性、其社会属性和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本能价值、生理价值的时候。

男人和女人是一体两性的。

在自由人方面是没有差异的。

哲学作为一门涵盖面最广,深刻度最高的甚至大于科学的存在。

其中的哲学家和哲学派系也丰富多彩,甚至具有时代性。

哲学是帝王学的存在。

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大脑。

哲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程度。

平常人会说,哲学太高大上,接触不了。

但是谁又能逃的了呐?我们皆在哲学之中,不分强弱,皆在其中。

你可以像萨特借哲学之名,大爽本能,乱搞一气,如同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打破旧秩序,才能建立新秩序。

你也可以如波伏娃被哲学所「骗」,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但是她确实推动了女性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新风。

你翻开玛丽莲梦露,你也会看到她糟糕的过去。

而真正的神奇队长,正在被这个时代孕育。

待到这个社会每个人随机性的诞生。

男人或者女人,都可以具有同样的自由发展前景

各阶层都有同样的成长发展渠道。

这就是哲学所诉求的好的社会了。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看回答品众生相,还挺有意思的。

你的回答受众可能有两类:

1.哲学家

2.哲学学习者(包括一切哲学工作者、从业者、兴趣爱好者,只要符合「学」哲学即可)

对于第一种,哲学家为什么不喜欢结婚?

这个问题有点认知偏差,哲学家结婚的有很多呀,比如苏格拉底、罗素、马克思啊。

确实有很多「超人气哲学家」是终生未婚的。

我猜测他们不结婚的理由是:婚姻可有可无,重要的是爱。

例如,萨特和波伏娃终生未婚,但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终生伴侣。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的情谊。

罗素是结过婚的,据说他在某一天骑著自行车,忽然发现自己不爱他老婆了,然后两人就离婚了。

所以我猜测对于这些不愿意走进婚姻的大哲学家而言,不结婚的理由是,爱很重要,但婚姻没有必要。

相当于:我爱你和不爱你,和婚姻无关。

但这些哲学家中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你说,叔本华这种臭脾气哪个女人受得了?尼采更别提了,贬低女人,相信也很难找到老婆.....康德一辈子待在小镇里,他有非常崇高的真理追求,自然觉得婚姻可有可无了。

至于第二种,哲学学习者为什么不喜欢结婚。首先,目前学哲学的人都是正常人,别把学哲学的人妖魔化了。(说起妖魔化,有时候学诗歌文学艺术的人比哲学还脱俗...)

拿事实讲话吧,目前高校的哲学教授及老师基本都有家庭的。就我认识的老师而言,大家都有家庭有孩子,无非就是结婚年纪晚一点儿罢了。

年轻人的想法总是激进一点,我的许多同辈就不愿意结婚,但比例和其他专业不喜欢结婚的人数比例差不多。有LGBT的,也有正常性向但不喜欢结婚的。

不喜欢结婚的理由有「哲学」的,也有「非哲学」的。

「出于哲学的理由」可能是—追求真理,探索宇宙的规律,人性的本质实在太好玩了,不想早早就被琐碎的婚姻生活困住。

「非哲学的理由」大家都一样:穷、长得丑没人要(冷静各位,没说是你???)、生孩子等于下地狱(多数女生的想法)、怕丧偶式婚姻育儿...等等等等。

我的想法是结不结婚都是个人的选择,只要想成熟了,不是出于冲动、叛逆或某种未经反思的「赶潮流」就好。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这种生活。


不过浅读过几本喜欢的哲学家的著作,有一点点自己的拙见和认识,并不是贬低身边的人,只能讲有些觉得和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吧,没有碰见过能聊的来的可以深刻讨论爱与美,善和恶,道德和理想的女孩。并不是不期待爱恋,而是不期待我不期待的爱恋。

就用我现在的两个粗浅的认识谈一下吧

第一个,好多身边的人每天除了基本生活以外,只会处于吃瓜和被吃瓜的状态(23333)可以仔细想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可能也是这个观点造成我比较虚无吧。

第二个,你所爱的人真正的是你所想的那样吗?还是你不过是爱的是你所幻想的那个人而已。人的大脑太发达了,你会不自觉的脑补你看上的人,那他(她)还是他(她)吗?还是说你不过是喜欢你所看到的+你所想像的罢了。

甜甜的爱恋谁都想要,不过我想要的是更真实的,而不是脑补出来的


看到问题一脸茫茫然……

这是得把学哲学的人脑补成啥样了啊?

学哲学的也就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奥!

说一说答主接触到的学哲学的普通大学生,我哲学系的同学们,虽第一印象大多性格沉稳内敛,恰恰给人一种很靠谱的感觉。熟识后,会发现看似不苟言笑的人,有老二次元,有文艺诗人,有土味段子手,还有野生麻辣王妃(麻辣王子)……

举这些「学哲学的人」当中一部分栗子,希望大家明白,「哲学」不神秘,学它的人是和你一样的人!也会吃饭睡觉谈恋爱……

最后,马克思和燕妮的神仙爱情真的不考虑了解一下吗?

追燕妮的时候马克思每天给燕妮写情书,众所周知,马克思大部分时间经济状况不好,还被各资产阶级政府视为大敌,即使这样,燕妮依然不离不弃,两个人风雨同舟、互相扶持。

据俺们马哲老师上课无意中提及,马克思的情书写得极好,炽热浪漫、文笔优美,一位学长还靠它追到了喜欢的学姐——

学长喜欢学姐,发现恰巧两个人都对马克思感兴趣,于是学长就借鉴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给学姐送情书。浪漫的文字成功打动学姐,两个人在一起了。

当然,后来学姐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觉得眼熟,于是发现了当初学长写的情书是抄马克思的……

现在两个人依旧很好,正奔著结婚……

万万没想到,上马哲课都能,被猝不及防的狗粮酸到,我一只单身狗……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