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讲到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称为知识,问题是谁在辩护?是理性吗?理性是什么?如何确定理性本身是可靠的?

或者回答另一个问题,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请问思本身是什么?思本身可靠吗?


题主的这个疑问,是中文翻译的不准确性造成的。

题主说:

柏拉图讲到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称为知识,问题是谁在辩护?是理性吗?理性是什么?如何确定理性本身是可靠的?

题主所说的「得到辩护的」就是「justified」。但是这样翻译是有误导性的,因为辩护是一个动作,而being justified与动作无关。十分粗略地说,「being justified in believing that p」就是「有好的理由相信p」,它并不代表一个动作被完成,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谁在辩护」,也就谈不上是不是理性在辩护,也就谈不上理性可不可靠。

题主的另一个问题涉及笛卡尔,我不是笛卡尔专家,就不说了。


不过即便脱离题主给出的语境,「理性是否可靠」本身可能也是一个有独立价值的问题。我不太了解是否有系统的讨论,只能抛砖引玉。

为什么(在我印象中)当代认识论似乎不太关注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当代认识论所关心的理性主要是规范性或评价性意义上的理性——说你的一个信念是理性的,就是说你应该相信它,或者你相信它代表著某种认知上好的东西。

而「理性是否可靠」这个问题中的「理性」是能力意义上的理性,往往被与感性作对比,一个人有理性意味著他能够以某种方式(典型例子是先验推理)处理问题。近代认识论是在这种意义上关注理性的,有一个思想流派就叫「理性主义」,说不定你可以在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启发。我觉得他们对于理性可靠性的论证,最粗略地说,是这个样子的:

(1)我们有一些可靠的知识。

(2)这些知识要么来自理性,要么来自经验(或想像、记忆……)。(3)来自经验(或想像、记忆……)的知识是不可靠的。(4)这些可靠的知识来自理性。

此外,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有一本书,叫The Last Word(中译名《理性的权威》),它为理性的普遍有效性给出了系统的辩护。

内格尔的论敌不是经验主义,而是主观主义和自然主义。

主观主义认为真理总是相对于个人或者共同体而言的,内格尔则认为真理是绝对且普遍的;

自然主义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纯粹外部的方式(比如对我们思想的历史学、社会学与生物学研究)来理解理性,把理性视为偶然条件的产物,而内格尔认为我们只能通过内部的方式去理解理性,也就是用理性去理解理性,把理性视为不可避免的东西。

十分粗略地说,内格尔的论证思路是这样的:

(1)如果论题T为真,那么理性不具有某种性质q。

(2)如果论题T为真,那么理性具有某种性质q。(3)论题T为假。

这个思路说白了就是论题T是自相矛盾的,其中论题T可以代表主观主义或自然主义。

具体来说,主观主义断言真理是相对于个人或共同体而言的,但这个论断如果是真理,那么它本身不是相对于个人或共同体而言的,所以主观主义是错的。

自然主义断言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学、社会学与生物学研究来从外部理解理性,但是这些研究本身就以理性为基础,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用理性去研究理性,所以自然主义是错的。

总之在内格尔看来,理性的普遍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各种判断(哪怕是否定理性之普遍有效性的判断)都以理性的普遍有效性为基础。理性总是扮演著最后拍板的那个角色,这就是书名「The Last Word」的涵义。


柏拉图讲的是真意见本身不等于知识,还需要一点别的什么东西,这和传统的知识定义JTB(truth,belief,justification)是一致的。你从这个定义中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truth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条件,也就是说知识的真并不是由justification确保的,justification是在true belief之外,额外对你达到true belief的方式有所要求。至于什么可以构成justification,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很明确,知识的真不包含在justification之中,而能被jutified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知识定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可以兼容怀疑论,也就是允许存在人类没有任何真知识的可能性。

我思故我在讲的其实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思维活动,回到第一哲学沉思,笛卡尔讲的其实是当我怀疑时,【此时此刻存在一个正在怀疑的主体「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命题本身也并没有预设思的可靠性。


姑且只回答「我思故我在」这个问题。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我的思考使我存在/思考是我存在的意义」。要理解它,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笛卡尔说这句话时的一些背景。

笛卡尔认为,一条知识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被其他的、更基础的知识所支持——或者题主所谓「辩护」(justify),而这些更基础的知识又被更更基础的知识所justify. 然而这样不断递归,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问题:这个所谓「更基础」到哪儿是个头呢?换句话说,最基础的、支撑著整个知识体系的知识,一定是不需要其它知识来支撑的。那它是什么呢?

笛卡尔思考之后给出的答案是:「我」是存在的,因为「我」在思考「我是否存在」。他说:

一、如果我要进行任何的思考,那么思考著的「我」这个(思想上的)主体肯定是存在的。我到底是真实的人、是缸中之脑还是伺服器上的AI这个先不论,只要我要进行任何的思考,那么我首先必须以某一种形式存在。

二、我在思考「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得出结论:「我」是存在的。

以上,就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本来含义。「我」这个主体是存在的,因为我在思考,而进行思考的主体首先必须是存在的。这是笛卡尔思考之后得出的,他能确信的唯一一条绝对成立的知识,在他看来是知识的基石。

当然了,这里还有很多值得讨论和批判的东西。包括笛卡尔代表的foundationalism和另一派coherentism之间的分歧、落实到senses上的justification的可靠性(笛卡尔怎么能确定自己「知道」自己在思考呢?)不过这些都超出了这篇答案的范围,按下不表。

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这里的辩护是获得可靠知识的方式之一,是理性中的辩护。

理性的辩护就是理解,能够理解的,或者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的就是知识,这里要求能够明确是什么,不是什么。

理性是否可靠是形而上学的起源之一,至少理性完成了对自身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辩护,明确了边界、逻辑、规则、因果以及语言先验等。在真正理解的范围内,理性绝对可靠,但是真正理解的范围很小。

而人身上没有其它任何存在能够进行自我辩护。

当我们接受理解,依靠理性时,理性就成为了自我的部分本质,往往要求自我符合理性,这就是启蒙。

知识论中如何对待理性?理性本身也是知识对象,如数学中的基本公设,哲学里的先验等预设,而理性本身不做预设,完全独立,是纯粹理性。

注意到了,工具理性本身就是虚构,是一套实现对事物建立理解模型的工具,而且可以修改。但是绝对理性或者说纯粹理性完全独立自洽而收敛,没有不可知的外延。作为理解的内在,对理性外的一切,可以说是无所不能。

是意识选择了理性,也选择了实践经验等非理性,是综合起来的。这是辩证性判断,也是综合判断。

这么说不能回答基于本体论对理性的质疑,即理性如何可能?这样的理性不能脱离假设而绝对成立。

于是,我们不得不把理性当做本体的一部分,即自我必须是有理性承载的实体,尽管这样造成了另外的问题。

即我们在思考时,意识应该完全沉浸在理性之中,这样理性就有了来自本体的绝对可靠性,也就是理解作为知识的可靠性。可是理解也与其对象没有了牢固的因果或者其它关系,知识也就有了条件和限制,也因此而可靠。

基于此,看到了中国教育、学术甚至中国精神文明文化中的重大问题,对本体中理性的忽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的可靠的知识,尤其是科学。


理性的基本因素 是认清现实

看清自己之后再去研判那些名词

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就好

不然你就入魔了

你可知道 我思故我在 这个名词 我在其中困了2年 差点出家 卧槽


对于这个知识的定义而言,「理性」作为辩护的一个要素应该是符合直觉的,或者说,按照日常的用法我们会倾向于把这个辩护的组成部分中的某一个称为「理性」。但是理性本身是什么,是否可靠,这是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考察一些具体情况。如另一个答案中的例子这样推论:

(1)如果A为真则B为假 (A-&>B);

(2)如果A为真则B为真 (A-&>not B);

(3)由(1)(2)知A假 (A-&>false |- A = false)。

在这个推论中可以看到一个被视为普遍有效的假设:如果A真既可以推出B假也可以推出B真,那么A假。这个原则是不是可以视为理性的一部分?如果是的话,那么由于在那个答案中A为某些否认理性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这个推论相当于以理性的(一些情形下的)普遍有效性为基础证明某些声称理性不普遍有效的理论错误。即(以主观主义为例):

(1)某些理性的原则必然普遍有效 (necessarily for all p in P: UV(p));

(2)反对理性普遍有效性的观点:包含(1)中那些理性原则的理性原则必然都不是普遍有效 (necessarily for all q in Q &> P: not UV(q));

(3)由(2)知(1)中所指的原则必然都不是普遍有效 (necessarily for all p in P: not UV(p));

(4)由(1)中的原则通过某些具体推导知(2)错误 (possibly there exists q in Q: UV(q))

(5)因此(3)错误 (possibly there exists p in P: UV(p))

这里(2)是我对一种常见的主观主义的粗略理解,但是也可以不引入可能与必然的概念,或者在第二步改为」包含(1)中那些理性原则的理性原则可能都不是普遍有效「,总可以看到由(1)到(5)只是得出一个(从某种理性原则上而言)必定可以得出的相对弱结论,即整个过程最终的结论已经隐含在前提之中。这是否属于循环论证的错误?然而循环论证是一种错误这是不是也属于理性的原则?或许可以看出至少一点:只通过一些普遍有效的理性原则,如果这些原则包含一些基本的逻辑和不能循环论证的原则在内的话,则不能在符合它们自身的情况下证明它们自身正确。

我想,以上简单的论证暗示了理性的不可靠,但是这种不可靠却又是在理性的框架内得到的:这暂且看起来是一个死结。注意这里所定义的理性比一般我们所说的理性已经要少了很多原则,而如果只留下更少的原则,如只留下某些逻辑原则,那么理性可以合乎自身地证明自身正确,但是这样一来理性的适用范围就比我们所想要的适用范围小很多了。对于这个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想呢?我个人暂时没有肯定的答案。一个想法是:如果想要大的适用范围使理性的实践意义变大,就不得不接受它内生的矛盾,而如果要它没有这种矛盾,就必须施以大的限制。(可以和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及哥德尔定理等比较,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基于经验、验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为理性看待与对侍。

基于元素、要素、信息、资源、逻辑...等非经验证过的,也属于理性。这也是思的可靠性支点。

但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普通的个人,是很强差人意的,因缺和少很多东西,就如蜗牛再怎样的理性及全盘思考,会不及狼和狮群的。


不是专业哲学家,仅从道体观以及汉语语境下对题主所阐述的观点进行一个展开,望有启思。

知识在我看来就是思维对于客观实在的判断和理解,一个存在的事物如果你能对其作出判断便是「知」道了,进而能对它的来龙去脉生成演化作出明确的表述那么你就是「识」得了。科学的背板是客观存在而哲学的背板则是人与世界,科学的知识在于得到后是否可以归还到客观之内,不论是己还是他人,话语之物必为客体实在。哲学的知识则不然它是人与世界的相互之间,或是以哲学自己的说法来看就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科学知识的辩护即是观者皆然,是客观存在的真信念,理性是什么?理性是人思维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剥离,所剥离的就是世界的信息,以映证的方式存在于思维之内,理性的可靠是什么?便是这种剥离的然然,我思故我在,就是人的思维介由对世界理性剥离的本能,体现为思维的存在意义,当思维展现了应映时,不用可靠因为道法自然,如行如得。


答案不重要,你这个问题太高级了。你自己意识到了吗。你戳到哲学的G点了,这里有高潮的秘密。


这么简单的问题真的懒得回答。

稍微讲一个简单的点。

排除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即便再不可理喻,也是真相。

辩护不是扯淡。

这里的辩护,等于是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

哲学这玩意儿是拿来指导实践的。

明白吗,是指导实践的。

比如说中国哲学,可以拿来烧外丹。

那么你烧出来的吃了真的能成仙。

就是得到辩护了。

以上回答是从其他角度旁敲。这么敲打还不知道的话,我就没办法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