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对战争的理解、记录和表达方式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战争意味著谈判桌上谈不拢,用武力解决分歧。

说战争是艺术是说巧妙的战略战术谋取胜利不异于制作精美的艺术品。

东西方人对战争的理解、记录和表达方式不同在哪里?

我相信就血腥、杀戮、胜者获取战利品而言不会有根本不同。不过东方人出于政治原因,把战争道德化了,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合理性,也强调意志和计谋代替力量。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书写不粉饰的战争,对战争的道德讨论少一些。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句是后人根据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一书总结出来的。

他在书中提到:「战争是易变的,在每一种具体的情况下甚至包括它的性质也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变化。而通过它的全部现象就其自身的主要倾向来看,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战争要素中的仇恨感和敌忾心,都可以看做是盲目的自然行动;2,概然性和偶然性能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3,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感,战争因属纯粹的理智行为。』。」这并不是他所提出的唯一观点,在前面他也多次提到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战争都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独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其所著《战争论》一书中,他将战争归结为政治的一种延续,一种工具,是当权者,执政者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手段和目的使用的手段。

对战争的这一种解读不仅在当时成为了风靡军政界的「时尚」,也深深的影响著普鲁士(德国前身)以及世界。

后来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腕下,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场大战统一德意志帝国,不得不说,普鲁士人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原理运用得唯妙唯俏。以至于后来的一战二战,都是因为政治上的手段其余已经达到一定的极限,不得不运用战争,才引发的。

战争意味著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大。看过英国作家基根的《战争史》的人都知道,他否定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观点。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的手段,其中还蕴含著社会文化,经济,军人心理等等诸多的因素,是一种复杂的东西。现实的战争确实是如此。不难想像,一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整个国家发生什么样天翻地覆的改变。

战争对于军人来说,意味著功勋,荣誉也意味著流血死亡,有时还会成为他们一生的梦魇。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德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共死亡4029000人,协约国及其盟国(英及英联邦国家法国俄国义大利美国及其他国家)共死亡54210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更甚,其军民伤亡总数达到了7000逾万人。在这些战争中的活下来士兵或是死去的人,都是整场战争的见证者,他们有些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有些成为了胜利后的英雄,可是战争的残酷从未让幸存下来的他们感到安定。有许多的士兵从前线下来后,患上了不同精神疾病,他们被炮火折磨后,这种火炮造成的余威仍在一些士兵的脑中挥之不去,成为永恒的痛苦。 

战争对于国民来说,意味著将饱受战争下国土沦丧,居无定所,天天担惊受怕,生怕什么时候就会被某个流弹击中成为炮灰,甚至在古代还有可能会被士兵们作为奖赏残忍的杀害。仔细翻读古书,你就会发现,在某一些对于战争胜利战功的计算中,会发生一些突兀的现象。对阵双方出具的伤亡情况均不一致(这在现代战争中也会出现)。古代如何评价以为士兵战功卓著?根据他斩获的人头数来计算战功,我记得这最先应当是出自商鞅变法。那有一些士兵能力不行,却也想获得多一些奖励。怎么办?杀平民。用他们的头颅来充数,这样的充数法可能不在少数,甚至有可能大多数战功卓越的士兵都是依靠这一点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你说你要变成侵略国的人民?也不好过。在二战中,德国四处侵略,大获全胜之后抢得了许多的资源,可是这些资源的优先享受权都是军人,德国民众在德国其实过的并不怎么好,都是国家分配,紧衣缩食的过日子。而且之后还要饱受战争过后的世界级的仇视,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也是精神上的折磨,更不用说各国的报复行动,更是惨无人道(苏联在攻入柏林之后,大肆奸淫掳掠,而且毫无悔意,士兵们感觉是德国人在还债而已)好吧,你可能觉得战败国肯定不好过,那我们来过一过战胜国的日子,英法是两次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因为战争后的损失太大,这两个国家连重建自己国家的力量都没有,都是依靠美国经济援助才勉强撑过来了,民众的日子能好过得到哪里去?最后,你可能是要当美国人。美国经过两次大战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国家又远离战争,人民的生活应该是好的吧。美国在两次大战中也近乎伤亡六十余万人,这六十余万人不仅仅是一个人,很可能拖累的是一个家庭,而且还有很多的残疾士兵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士兵回国,这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说战争带给民众的永远都只有伤痛,没有温暖。

战争对于国家来说,意味著一种达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古往今来,除恐怖分子及极少数个例外,战争都是国家发起的,或者说战争都是政治集团发起的。曹操收拾完袁绍之后,领兵南下,希望一统天下。荆州刘表的儿子太怂,直接就投靠了曹操,因此曹操运用的是军队的威慑力将荆州收复了。之后他希望孙权小子也可以懂点事情,乖乖投靠我就算了,说话好好说,我们就不用动刀动枪的了嘛。可惜,外交手段在孙权联刘抗曹后宣布失败,于是便准备动用军事手段,二十万大军齐攻江东。可见,政权与政权之间能好好说话时还是好好说话的,不能好好说话时,你碍到我一统天下的大道了,我就直接二一添作五干掉你!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无一不是为保全国家利益而出手的。不过说到底,战争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方法,谁都不会轻易的对别的国家使用战争手段,并不会像古时候一样肆意开战。

战争对于宗教来说,意味著检验信徒纯洁性的最好方式和消灭异教徒的最快手段。圣战对于现代人来说都不陌生,它通常被认为宗教发起的对于其它宗教的大清除战争。「圣战」一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向中东地区被穆斯林所统治的圣城耶路撒冷发动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欧洲基督教会在向普遍信仰基督教民众动员参军出征时的号召﹐许诺他们战死后可进入天国﹐所以称作是圣战(Holy War),后来成为十字军的精神号召,从此圣战一词被赋于了浓厚的宗教意义,指以神的名义发动的战争,或战争的目的是实践信仰,于是,这个词语正式被纳入词典。在这些所谓的圣战下,其实出现的是最大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大不如前,可是他却被当时的宗教狂热分子随意使用,可见这与希特勒的种族毁灭没有区别。

而最后,战争究竟是不是艺术,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说战争是艺术,那就要看一看艺术和战争究竟有什么异同了。中国早期的战争可能极具「艺术感」。夏商直至春秋时期,战争都被国家统治者认为是极为不好的东西,发动战争其实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打仗很麻烦,所以大家都制定了一套军阵礼仪来。两军对垒,必须等待双方都排好阵势,然后听令击鼓进军一气喝成,直到两军交接相互缠斗一段时间后,双方将领看到打得差不多了就击鼓鸣金收兵在一气呵成,之后反复如此。战斗成了一种仪式,成为了诸侯显示武力的象征。而这是一种观赏性却没有任何实用性的艺术。说是艺术,应该具有偶然性和观赏性,还应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说,战争要打得好看打得漂亮,那就是艺术。

比如说汉尼拔的作战技艺就可成为艺术。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其中汉尼拔合理利用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各种新式战术技巧分批利用,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中仅仅以不到六千人的损失击败敌军的八万余人,不可谓不精彩。

当然,之前提过的孙刘联盟大破曹操,以6万击溃20万人;朱元璋以20万人击败陈友谅60万人的鄱阳湖水战;淝水之战;德军闪击法国苏联等都是几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可以说这几场战役极具战争美学,富有美感,我认为可称为艺术。


谢邀。为什么邀请我呀

我前者记得来自于克爷的战争论,至少是德国某一个时期的观点,但是是否是那个时期西方共通的观点我不知道,在克爷之前西方是如何认识的我也不知道

对于后者.........根据Lackoff的理论,战争和艺术里面共享的类似性有............于是,我们不仅仅可以说艺术家可以AAAA,于是也可以说战争家可以AAAAA。所以......

好吧,我没有看过有关艺术的metaphors,所以我编不出来以及 http://hornydragon.blogspot.com/2014/07/431.html


战争是两个国家发生了某种利益冲突采取的交涉手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政治手段,只有当战争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大于本身冲突的利益之后人们才能明白战争的意义是要人们珍惜眼前现有的和平。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一个国家,或者不同的国家里,一定会存在阶级的差异,不同阶级的人呢,他们所要的也就不同。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政治中的矛盾的话,战争就出现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