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首先明确一点,普通民众对和平与否的影响力在当代已越来越低,几近于无。想当年巴黎市民修两个街垒,就可以和国王军打个有来有回;民国那会儿,手里有几条枪的村寨凭著地利,没准小股正规军也啃著难受。但是随著现代武器的发展,一方面正规军的重武器越来越先进,杀伤力越来越强,普通无防护的平民毫无还手之力;另一方面,现代武器对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平民即使拿起了武器,也无法与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抗衡。想像1776年那会一言不合就开个国啥的已经没戏了。所以,核战争发不发生,确定的一点就是,和你和我没啥关系。

第二,是否动用核武器的决定权往往都是掌握在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人手中。这是各大流氓,使用经过历史检验的各种复杂程序,选出的能力最受大家认可,手中情报最全面准确的几个人。他们对核武器是否使用的判断,绝对优于我和诸位。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判断,如果他们都决定使用核武了,那一定是非用不可了。其实,现代之所以不发生核大战,真的需要感谢一是五大流氓领导人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二是武器操作员的求生欲,参见古巴导弹危机里被美国追著揍的那艘苏联核潜艇。

第三就是,大家不要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我之前看过一个文章,说世界大战这个概念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当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塞尔维亚青年绝对想不到这两枪是一场直接死亡死亡近1000W把全世界75%人口卷进来的世界大战的开端;而1937年在卢沟桥和日本鬼子作战的中国士兵们,也绝对想不到他们和1942年在太平洋瓜达卡耐尔岛上作战的美国大兵会打同一场战争。历史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只有极少数有大智慧,大魄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的重重迷雾里,把握到一丝脉络。此时此刻,世界各地战火硝烟只是不再我们身边而已。克什米尔,乌克兰,叙利亚,叶门还有非洲可能不知名的两个小国家小部落首之间,枪炮正隆隆。这其中是不是蕴含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甚至是已经开打了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呢?


不过呢,前头说的那么多和我们没啥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基本跑不了!跑不了!跑不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哦,对,不要想著躲一波就成,以后还有很多波的。现代三巨头的战争机器都是那种全国人其他人都死绝了还能继续互相怼个几十年的主儿,那时候噩梦才开始。

还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为什么现在作战我们不用考虑用核武器?不是因为它威力大,是因为他威力「太」大,对于人类来说过剩了,还有副作用大,一个核冬天大家都的玩儿完,要是核武器和常规炸药一样「duang」的一下就没了,大家现在早用的不亦乐乎了。而且核武器特别特别贵,弹头贵是一方面,投送武器更贵,美俄两家核弹头上万枚,但是弹道导弹才多少,核潜艇几艘,战略轰炸机几架,那玩意贵的英法都玩不起了,更别说更贵的反导系统了。俄罗斯保核武器发展之后就保不了常规武器了。现在也就美中能说都玩玩。所以说,以后要是出了更廉价的投送武器,或者更高效的拦截武器,再次就是出现「干净」的高效能战斗部时候,那虽然没有核,但是大战就会一触即发了。

当然,喜讯是,我们人类社会正在朝著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今天是2019年2月28日,没想到我这个答案还有人看,还有人点赞。开心~~自己通读了一遍,感觉好多语句不通顺,修改了一下。一点浅见,希望大家点个赞支持鼓励,也希望大家斧正。


2020年1月7日,世界现在可真是乱,先不说美国和伊朗的那些事儿。今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口误」,说以色列是一个有核国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说五常的核武器不会轻易用的话。那几个拥核的小国不确定性就太高了。只能期望世界和平,愿大家平安健康。


2020年8月10日,今天这个回答突然有好多人点赞。可能是近来的波云诡谲和黎巴嫩一炸很是触动了大家神经吧。

其实现实世界里的风风雨雨有点像炒股。很多人都能分析清大盘走势,但是到具体细节就无能为力了。有时候历史就是有点荒诞的,只有人类不敢想,没有世界不敢发生。其实现在的大国核平衡非常稳定,因为代价太大了。甚至连印巴朝以都不会动这个东西,日子再差,好歹也能过。有一说一,能造出核武器的国家,他日子真能差到哪儿去。有时候一时失败顶多让你勒紧裤腰带,但是裤腰带扎到最后一个眼儿,和兵解重生那是完全不同的。活不活的过来一码事儿,活过来还是不是你又是一码事儿。我甚至认为,越大的两家子碰撞,用核武的几率越低,甚至有可能到最后捏著核武保留个体面,朝鲜都不例外。

但是苏联解体给了我们一种集体幻觉,认为核大国的崩溃本身是如此和平的一件事儿,就像是邻居吵架,我们甚至能吃个瓜。可是下次有这么好运吗?我们每次都能碰到自废武功的戈尔巴乔夫吗?真的下次保证核武器能不扩散嘛?

现如今,我们可以把使用核武器当成抱著敌人拉响炸药包。这是一种自杀行为,你就是穿著防爆服也不保证自己一定不死。正常的人都不会主动选择自杀,我们现在世界的有核国家都可以认为是正常人。起码都有现代政府,起码组织决策都有一套有效体系保证不崩溃。但是如有核国家再次崩溃,我们没有控制住,他流到了某个手里只有首都,敌军离总统府20公里家人都被活剐的军阀手里。你说他会顾及世界和平还是会把核弹以最快速度扔到对面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头上先过了今天再说?那个时候潘多拉的魔盒才会真正打开。

最后抖个机灵:比方说军阀大哥没想毁灭世界,就是把玩著200个优质女奴几十块金砖换来的大玩具的小开关。一不小心咬到了舌头…摁到了开关…他…知道怎么做取消操作吗?

你们不会真的以为核武器按钮必须做成有个20位密码3钥匙同时拧的保险箱而且没个大学文凭发不了吧朋友。不会吧,不会吧。

核武器操作之所以繁琐,流程之所以那么谨慎,是我们人类先贤和后继给自己上的一道枷锁。就是为了给决策者们留个最后一根烟思考的时间。但是这些过程本质上都是可以省略的,如果你想的话。


我的感觉很大,冷战其实是人类走运,苏联二战死了几千万人都挺过来了,结果一解体,比打一次卫国战争还要惨十倍。我们可以这么想,有苏联的前车之鉴,未来大国被和平演变的概率极小,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下场,那么核战争就成为一种选择。有空看看解密的美国核弹目标城市,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分到几颗,看看自己在几环,摸清地下工事在哪里,有空做做演习,对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估计现在分到的核弹数量增加好几倍。


核战争有 4 种可能爆发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便是恐怖分子对脏弹(因其制作简单)或者核弹的使用。这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最新研究成果,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潜在危机。



接下来详细说说是哪 4 种:

1945 年 8 月 6 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在瞬间夺走了约 10 万人的生命,另外还有几千人在爆炸中受伤、灼伤,或是受到严重辐射,最终失去了生命。


假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或者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展开核战争,瞬间就会导致上亿人死去。然而,核战争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的后续结果会更严重。


哪怕核武器的爆炸范围被控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引爆成百上千件核武器带给大气层的影响会波及全球,因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烟尘和粉末会连续几周遮天蔽日,导致全球气温急速下降,仿佛一秒入冬,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迫中断,许多动植物的正常生息遭到破坏,全球农作物歉收,从而导致饿殍满地。


核战争会导致的最坏后果被称作「核冬天」——因为饥荒、严寒、疾病和辐射的缘故,大部分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


迄今为止,人类曾使用过两次核武器,分别是投向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的原子弹。从那之后,对大规模核战争的恐惧在我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1990 年之后,尽管这种恐惧随著冷战的结束有所减轻,但随后的事态发展再次增加了核战争爆发的风险。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呢?


威廉·佩里和我的对谈,以及他在 2015 年写下的《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一书为我接下来的解释提供了素材。佩里的职业生涯使他成为核议题方面的专家。


在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曾每日为肯尼迪总统提供有关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情况的分析报告;他在 1994—1997 年担任美国国防部部长;他曾代表美国与朝鲜、苏联/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伊拉克就核议题和其他议题进行谈判;他还曾在苏联解体后参与解除乌克兰和哈萨克境内苏联核设施的谈判。


在 4 种情况之下,政府(在前 3 种情况下)或者非政府恐怖组织(在第 4 种情况下)会动用核武器。


最常被提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拥核国家对另一个拥核国家实施早有预谋的突袭。突袭的目的是完全且即刻销毁敌对国家的核武器,让对手失去反击能力。


在冷战的几十年间,这是人们最担心会发生的一种情况。


由于美国和苏联都具备摧毁对方的核能力,那么唯一一种「合理计划下的」袭击只能是足以摧毁对方所有反击能力的突袭行动了。


对此,美国和苏联的回应是,各自建立了多个核武器发射系统,这样一来便消除了自己的反击能力被一次性清盘的风险。


举例来说,美国拥有三组核武器发射系统,分别是坚固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核潜艇系统,以及一支核弹轰炸机队伍。


这样一来,即使苏联能够出其不意地炸毁美国所有的发射井(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美国的发射井如此之多,其中一部分不过是「烟雾弹」,而且这些发射井坚不可摧,体型较小,苏联导弹需要具备极其高的精准度才能把它们击破),美国还是能够用核弹轰炸机和核潜艇来摧毁苏联。

如此一来,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形成了「确保相互毁灭」的状态,突袭从未变成现实。


也就是说,不管摧毁对方的核能力这一目标的诱惑力有多大,美国和苏联的决策者都意识到,核突袭是一个不理性的选择,因为要毁掉敌人所有的核武器发射系统,从而防止敌人随后的毁灭性反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这般理性的思考只能为我们的将来提供有限的慰藉,因为现代历史上曾出现过毫不理性的领导者:伊拉克的萨达姆·海珊也许可以算上一个,再加上德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的某些领导者。


除此之外,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仅拥有地面导弹发射系统——它们都没有核潜艇。因此,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领导者有可能会觉得,突袭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使对手丧失反击能力,是一个理性的战略。


第二种情况是,虽然在一开始双方都没有动武的意向,但由于其中一方对对方政府的回应做出了误判,军方对本国总统频频施压,导致事态升级,最终双方爆发非突袭式核武器攻击。


1962 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 1961 年的维也纳会晤后,由于对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评价不高,苏联领导者赫鲁晓夫做出了误判,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地在古巴部署苏联的导弹。


当美国探测到这些导弹的踪迹时,美国军方将领强烈要求肯尼迪马上将它们销毁(冒著被苏联报复的风险),并警告总统先生,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将受到弹劾。


幸好,肯尼迪选择了相对不那么极端的回应方式,赫鲁晓夫的回应也不太极端,一场「末日对决」得以避免。


然而,后来双方公布的行动计划文件显示,当时的情况真可谓千钧一发。例如,在长达近一周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头一天,肯尼迪曾公开宣布,一旦苏联在古巴发射导弹,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行动」。


苏联方面,无须经身在莫斯科的苏联领导者首肯,苏联的核潜艇艇长有权发射核鱼雷。其中一艘苏联核潜艇的艇长确实曾考虑向一艘对该潜艇造成威胁的美国驱逐舰发射核鱼雷,幸好在潜艇中的其他将士的劝阻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是这名苏联核潜艇艇长顺从了自己的心意,肯尼迪也许就不得不迫于压力实施报复,这样又会导致赫鲁晓夫迫于压力不得不进一步反击……

今天,类似的误判也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比如,朝鲜目前拥有射程可达日本和韩国的中程导弹,并且还发射了一枚意图接近美国本土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如果朝鲜完成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那么它可能会直接向美国发射一枚导弹,以验证自己的这一能力。这将被美国视作绝对不能接受的挑衅行为,尤其当这枚洲际弹道导弹比预计射程更靠近美国领土时。到那时,美国总统将面临压倒性的报复压力。


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能因为误判而发生计划之外的报复行动。早在 2008 年,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就曾对印度城市孟买发动过一起致命的非核武器袭击。在可预见的未来,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有可能会策划一起更具挑衅性的袭击(比如,将目标定为印度首都新德里)。


对印度来说,巴基斯坦政府是否在幕后参与了这场袭击,可能难有定论。印度领导者将迫于压力入侵邻近的巴基斯坦地区,以消灭这些地区的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的领导者反过来也会被施压,小规模使用他们的战略核武器,「只为」对抗入侵的印度军队。


此时的巴基斯坦领导者也许会做出误判,认为印度可以「接受」这种小规模核武器的使用,而且不会就此对巴基斯坦发起全面报复行动。但印度领导者将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不得不对巴基斯坦使用核武器。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情景在未来 10 年间可能会处于酝酿状态。最不确定的因素是领导者届时是会像在古巴导弹危机时那样及时收手,还是会推动事态升级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第三种会导致核战争爆发的情况源自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16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剧变:人类命运的未来在哪里?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58.8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7-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alueaaluea追求亦有三境,求道,求活,求死

只有两种情况会发生核战争。

  1. 发射核弹的许可权不只由既得利益者掌握。
  2. 核弹已经伤害不到既得利益者了。


只有两种情况会发生核战争。

  1. 发射核弹的许可权不只由既得利益者掌握。
  2. 核弹已经伤害不到既得利益者了。


先说结论:如果我们不扩核,很危险。简单推导如下(微信公众号 喵星军事观察组 原创 全文13000字论证,有兴趣可以看看《米迦勒与巨龙—中美地缘战略冲突论》)

我再来梳理一遍得出这一结论的整体逻辑:

1、中美地缘战略是全面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

2、中国在台湾、南海问题上不能退让,否则将导致「一带一路」规划的夭折,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同样不愿意退让,否则就要冒失去全球海上霸权的危险;

4、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对峙或代理人战争中难以占上风;

5、美国一旦在军事冒险中受重创,有发动全球破袭与封锁的冲动,这意味著全面常规武器战争;

6、中国目前在全面常规武器战争中处于劣势,抑制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军事因素是核平衡;

7、目前中国还无力独自实现对美核平衡,而是在搭俄罗斯的便车;

8、俄罗斯的核保护伞并不绝对可靠。

朋友们,这就是胡主编提出「扩核」主张背后的全部地缘战略逻辑。胡主编作为一个爱国者看到了问题而敢于发声,但是又受限于其职位,不能将其背后的道理全部讲出来,特别是无法明言俄罗斯问题。如果你能够坚持将全文看完,那么想必你会对他有一份敬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