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明证下四法故。何谓为四。

一曰 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二曰 一切诸有悉为苦毒

三曰 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于空无。为泥洹寂。


作者:史遇春

明代李贽《焚书》卷四《杂述》中,有《读若无母寄书》一篇,其间闪现的母性慈爱之光,胜过很多的法、义、理……

李贽(公元1527年~公元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赘,号宏甫,又号卓吾,又别号温陵曙上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举人,不应会试;历任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瘐死;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细读李贽书中此篇,可以读到拍案叫绝、手舞足蹈的状态。

一位在家的妇人,

一个守寡的老母;

一封简单的书信,

一些平常的言语;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动人心弦,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让人心悦诚服,

……

下面,就看看,这位母亲给自己做了和尚的儿子写了一封怎样的书信?这书信又是如何地讲说?

孩子啊!我一年比一年老了。

你八岁的时候,你的父亲不幸离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守寡,抚养你成人。

你有你的人生、你有你的选择。那时候,你要出家,我尊重你,遂了你的心愿。既然已经如此,我也就把一切当作天意了。

虽然你已经出家,但是幸好佛堂离家门不远,老人想念你的时候,也可偶尔相见。在你心中,大概认为自己是出家修行之人,已断了俗世的情缘;但是,在老人的心中,或许常常见不著你,但你住得离家近,所以,至少觉著母子的心是近的。

这几天,听说你要离开现在的寺院,往远处去修行,我心中不忍,所以想跟你说几句。

不说别人,就说你师父吧。

你师父也是有名望的人、也是学道有成的人。想想他当日出家,也是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才抛下这尘世的一切,全心全意持斋受戒的。不学别人,你也该学学你师父的样子,等我死了以后,再往三山五岳求佛问道不迟。总归是,我在世的时日毕竟少,你远路修行的机会终究多。

关于远出修道的事,你也对我解释说:

既然出家为僧,就要放下牵挂,远离红尘。其实,住远住近都是一样。住在近处,母亲有难处,儿也帮不得半点;母亲有病痛,儿也替不了一毫。

孩子啊!话是这样说。但是,老人若有个三病两痛的,住得近了,还是方便。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病病灾灾中,说不定哪一次就死了。你若在近处,病痛之中,老人也不会太牵挂你,临终也可见得你一面。再说了,你虽已出家,但终归是肉身,这肉身,终归是父母所赐。你虽托身佛祖,但看你平日行事,依然以我为母。母有疾患,你必牵念,若在近处,牵念自然少些。这样看来,你在近处,我也安、你也安,两处相安,我可少思儿之苦,你可安修行之心,岂不是两好?再者,以老人之见,安处就是静处,静处就是修行的好境地,你又何苦要跑去远方求静处、求修行呢?

再说说你现在修行的庙院,那是你秦苏哥哥买来给你的。况且,自从你进入这个庙院修行以来,你哥哥也待你不薄,你又如何可以不顾你哥哥待你的情分?你又如何向你哥哥讲说你弃庙远行的情由?你在佛门修行,心中藏的是佛家的精神;老人在家过活,胸中怀的是人间的道理。依老人之见,人间的道理讲得过去,才能上升到佛家的精神。

权且不说我年纪大了,就说你的两个孩子,他们年龄都还很小,你也应该多少照顾他们。再说说你师父吧。当年你师父出家以后,遇到年馑灾荒,也会去照顾他自己的儿子。就算你出家后,是红尘外人,可以完全不顾念你的孩子。假若因为你的不闻不问,你的孩子沦落下流、成为不务正业的不肖子弟,让人家终日看热闹,让人家非笑、耻笑,你会怎样想?假若在此情此景下,你要静修佛法,试问,你真的会心动呢?还是一点点感觉都没有呢?假如说你的心不会因此而动,以老人的人生经历,断然不会有这等事!假如你因此而动了心,你又怕人家说你放不下儿女、抛不掉红尘,你又只能隐忍度日。像这样好像是不在乎而不动心,与现在在近处力所能及地偶尔照顾他们而动心,试想想,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是好?哪一个是坏呢?照这样的情景看来,现在你顾念你的孩子,行为上看起来似乎是动了凡心,但是你的心中是安然稳妥的,这其实就是不动心。你如果不照看你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未动心,但是,按照常情,你的心中会隐隐作痛,这其实就是动了心。

你可以时常在静处的时候暗暗地琢磨一下自己的心性,假若无论何时,你的心都是安安稳稳、妥妥帖帖的,那么,你现在常住的地方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你要去的「金刚」也就在你现在修行的地方。远行也罢、修行也好,不能只听别人、只学别人,而不去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安自己的心、静自己的心。如果只听人家说,而不管自己的心,那就是你的心被外物役使了。你的心被外物所役使,正是你无法安心的缘由所在。你偏偏不住在自己的心地,反倒一意要去住外面的境地。我担心的是,如果因为你现在常住的「龙潭」不能使你静心修行,你要远行去「金刚」修行;那么,假使「金刚」也不能让你安心静修,你又要到哪里修行呢?

你每天都在讲佛法大道,老人今天就跟你说的是人心。如果你觉得老人说的话不可信,你可以将老人信中所言带到你师父那里去求证。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境地,而不是心地,你可以远行去「金刚」;如果你想要安下此心,静心修行,按老人的意思,你就不必跑那么远了。

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不要说去了「金刚」会静不下来,就是远赴海外,你的心还是会更加地静不下来的。

(全文结束)


世俗之理就是佛法大义,就要看我们是做理的奴隶,还是主人。所谓超越,指的是这个。


世间法上成就最高的人是谁?

世间学问最高的又是何人?

世间最有钱的、首富是哪位?

......好吧! 不说人间,说天界,

天界最有成就、威德最大的又是何方神圣?

祂的功德能和 佛相提并论吗?有四智圆明吗?有三十二大人相吗?有无住处涅槃吗?

感谢题主提供的因缘!

———————正觉同修会实证三乘菩提的亲教师为渴求正法的您演说!

阿含圣教的微言大义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讲阿含圣教,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阿含圣教的微言大义。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阿含经》是不是在讲常住法,实际上许多人是有疑惑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继续针对这个主题来说个分明。

  在经典里面有说:法本身是不离开如,不异于如。也就是说,就是这个,法衪从来没有变异,法不论是你视衪为空性、法空、法住、法如、法尔,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它代表说有一个法,在 佛陀的心目中,认为这个法是没有变异的。因此,当以一切的众生在寻找,寻找如来到底是什么是作为所依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因为以他们的证境,无法了解如来所证得的识。所以,如来亲自说:如来有一个所依识!

  在经典又说:如来因为这个所依的这个识,依靠这个识的成立,因此而说如来是梵。为什么说如来是梵呢?如来不是梵我的那个梵,而是如来是完全清净;如来是冷,如来是不虚有、不变异、不烦热。这代表说,如来是远离了世间一切的乐受、一切的烦恼,而且在所有境界受里面,是可以独立的,是可以不动摇的,是可以不受一切诸境界影响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说的一个常住法,衪从来对于诸法是无取、无著、无受,所以衪不会有什么著相的分别、著相的染著,所以这样说为涅槃。

  因此,如来是和二乘人的区别在于,如来真正实证这个涅槃,而不是像二乘人,必需要依照这个佛语来说而有涅槃。他们是因为相信 如来所说的话,所以相信有一个真实法;相信我这样作、照这样作、跟著这样作,应该就可以抵达涅槃。所以,他是根据身心的状况,佛说:你这样就算是亲证。实际上,他并没有亲证这个识,也没有亲证这个常住法,没有得到这样的法;而 佛还是施设二乘法。所以,你这样就可以知道,二乘法不是究竟的,《阿含经》从来没有说这样可以成就佛果!因为缘觉人也证得缘起法,可是他们没有一位可以成佛。声闻学习这缘觉法以后,他所了悟的缘觉法,他也透过文字而且他也亲证,可是一样不能成为佛。

  而 佛在《阿含经》里面,有提到许许多多的不离开如、不变异、常住不变,包括四圣谛,包括八正道,这都是现法可以安住;就代表说,佛在说这个法的时候,是希望大家跟著这样施设出来的正解脱道来往前走,来趣向于涅槃,趣近于涅槃;然而,佛很清楚知道,这样的话,你是没有办法真正亲证涅槃。所以,佛在许多的法里面要说:佛不论有出世、没有出世,这个法永远住在法界里面。可是这个法到底是哪个法呢?如果你不根据《阿含经》所讲的圣教来说,就会陷入于一切众生的五现涅槃,大家各自说自己的涅槃法,各自说自己的解脱法。

  甚至有人认为,缘起法里面它就是说这语言表示之法,而不是离开这样语言表示之法,还有一个真实法。像这样的人,佛陀就会问他说:你的表示文字的法、符号的法、说明的法,它本身是一个表义的,它不能够自己独立存在,它必须要依照这个事情,依就这个现象,然后来说明;那这样的话,业果、业因到底是缘起法来携带?还是缘起法里面的哪一个支来携带这个过去生的业因、业果呢?结果,主张这些语言文字法是实际法,并不需要再出生或是再有一个真实法的人,他们是茫然无知,也没有办法面对的。因为他们所了解的一切法,都是认为就是这样,这样就是自然,自然就会出生,自然这个法就会让业果来延续,让因缘果报继续绵续不断。可是,实际上一切诸法都作不到!因为我们的心识作不到这个功能,我们心识是有缺漏而且不会继续轮回;我们的心识会在这一生断灭以后,就没有办法继续再入胎,入下一辈子的胎。因此,这样的理解就可以代表说,众生并不完全真实了解缘起法。如果缘起法是说语言文字就可以成立,那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说「你是佛」,那你就真的成为佛吗?所以也不是如此。

  因为佛法非常的难,譬如说,众生以为如来就是所看见的名色,可是在《阿含经》也说,名色不是我;那离开名色中有如来吗?你也找不到,所以你也不能离开名色去找如来。可是,名色已经不是我了,那你还能够再找到一个如来我吗?当然不成。既然是如此,就有一个法,是不在这个字义上的。所以,读阿含、领略阿含、阅读阿含,就是要知道有一个常住法,不在文字表面之中,而是在义理之中,这样才有办法来相续连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有说:这个识是真实不虚有!而且在缘起法里面有说到,这个识会有一个现象,衪会继续的在三界里面出现;除非你是阿罗汉,你入灭了。因此,《阿含经》用了一种说法,就是说,除了名色是以识来作根本,来作因缘以外,这个识也是以名色来作为因缘与根本。

  那这样有人他就不能理解,他想:那这样的话,这两个就是互通。可是,实际上我们在看缘起法的时候,常住不灭的并不需要其他的因。因此,这就牵涉到以后我们会提到的:众生因为执取,所以这个识就可以随顺这个缘起。随顺缘起的意思就是说,随顺众生,看你要在这三界中怎么样的生存,怎么样的过活,怎么样领略这个业果业报;然后这一个识,衪就可以生长一切诸法,生长名色。而这个名色也包含你说的器世间,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外色,外面你所看到的这个五花八门的这个世界,也是色;它和内色,就是色根、身根,是相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以科学家来说,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 佛所说的,佛所说身体内有许许多多的虫,然后以现在的科学来讲,叫作微生物,是共通的。共通的意思是说,你身体内就是有这么多的生物,对于你的微生物来说,它们在里面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你的身根,是你的名色所执持的。名色呢,所有的内色,也就是说这些色分并不是你以为的外色,可是这样外色和内色是共通的;因为你所以为的内色,结果却是别的众生所以为的世间,是它以为的外色。所以,色没有什么内外可以特别分,它的体性相同,一样是四大假合。

  所以,透过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所有的一切诸法都是这个识所生。但是,这个识衪因为配合众生的执取,所以南传的经典直接说,叫作alaya。alaya衪就是在说,我们现在翻译叫作阿赖耶,阿赖耶衪就是执取、执著。在北传的经典《阿含》并没有特别这样说,但是执著、执取意义上的义理是一样的。而 佛就已经密意有说,就是有一个阿赖耶,而这个阿赖耶是将来是可以灭的,是可以处理的;然后,并不是说这个识衪本身是可以灭的,因为这个识已经在这个法中,已经说是常住的。而且衪是绝然的空性,所以又称为法空;然后,衪本来就一定是这样,也从来没有变异,所以叫作法尔,就是法尔如是,就是这个样子。然后,怕众生不清楚,所以又说,法不异如——不能离开这个如;然后不变异如——衪是永远不变异的如,衪永远是常住的如,衪永远是真实的如。也就是说,这跟涅槃体性并没有违背。因此,你这样就可以理解常住法、涅槃以及这个如。到了后来《般若经》所讲的真如,到了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所讲的阿赖耶识,是一样的。

  那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阿赖耶可以灭,那阿赖耶识能不能灭?不行!因为这个识是如来的所依识,你可以把阿赖耶识所含藏的一些体性、种性以及业种去除,但是你却不能够把衪本体消灭,因为连如来都不能灭。为什么呢?在缘起法里面说到:「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你遇到这个识,你所能够做的,就只有回头,你不能再跨越衪了。一切法都可以还灭,一切的缘起里面的每一支,每一个细微处都可以把它灭尽,都可以找到它的根源;但是,这个识没有根源,这个识你不能够跨过去,你怎么样也没办法找到说哪一个法可以出生衪。可是,衪可以随顺众生的缘起,所以《阿含经》称为随顺。而「齐识而还」,碰到这个识就要退还,这个法是在南传的经典也是这么说的,并没有违背 佛陀的教法。所以,今天阅读《阿含经》的人,不论你只信受是南传或是北传,这个法并没有变动,也就是说 佛陀有说:这个法就是常住法,这个法常住于法界,永远在等如来去证悟衪的全部。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一样可以证悟这个法,可是菩萨并不是了达所有法的全部。因为如来证得这个法,就已经怎样?就会成佛。所以,识就是代表衪是法界的整体,法界的整体不离开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如;如就是从来就是这样,永远就是这样,衪永远不会变,所以称为如,就是这个。不管你称这个、那个、哪一个,衪还是一样。也就是说,衪离开所有语言文字的形容,离开所有语言文字的表示法,衪是一个实际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南传的经典,它也这么说。不过因为我们的经典,这要说一下,是说南传它因为是根据日本的经典再翻译,再转过来翻译;所以从巴利文上,它的原意,你这样并不好翻。而英文的话它直接说叫turns back,就是退回来;而且这是极限,你不能再跨过去,不能再往前进,你不能够再往前进任何一步;而且衪是常住不灭,所以不能够再灭,没有再往前可以找到。佛陀就因为这样,而成就了真实的缘起法,所以跟二乘缘起法是大有不同。

  所以,我们今天在看到世间一切诸法里面,到底这些一切诸法,表示形容的究竟是什么呢?二十世纪有一位数学家,他叫哥德尔,他找到一个定理,而且这定理无法推翻。他说:如果说你今天是用自然数,就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一直去追究这个义理,其中一定会有一个申论,一个命题,一个你说的是没有办法证实真的,或是证实假的。因为,自然数它一直绕,会到无穷,它必须要牵涉到有一个假设,就是用的方法是用归纳的。譬如说,一个人是这样,两个人是这样,三个人是这样,那所有的人是不是真的这样?不知道!那我们今天同样的,把它套用在缘起法里面,每一个人的名色假设都是识出生的,第二个人也是,那是不是所有的三界一切有情都是这个识出生的?那就会来一个问题,你必须要怎样?如实亲证,而且是现下可以观察整个现量,不是透过比量;不是说「应该是如此,所以那样就是如此」。如来是一切现观成就,所以说如来不受到世间法的一切定理的约束。

  所以,我们再返回来,当你无法亲证这个真实的识,你应该要相信佛语。因为你不能按照世间的那些认为缘起法是虚妄的,或是缘起法没有实际的,因为他们一样会是哥德尔所说的,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自力来作证,来作证明。你必须要以一切法的成就,然后来作为根本理,就是你真的成就了一切法,没有一位有情你是遣漏的,没有一切有情的他的生灭你是无法尽知的,你必须要一切尽知,你才可以如理宣说,一个、两个、三个,乃至于法界中所有的一切有情都是如此。所以,如来是唯一现观的有情,一切诸佛都是如此。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的世间法所说的颠扑不破的世间理,来映照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要宣称佛是一切了知的,而不会落入大妄语,就真的宣称的必须要真实亲证每个法。

  所以,今天《阿含经》在说佛是一切知,有人却不相信。有人认为佛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法,一切的法那么困难,那么复杂,佛只是一个人,衪怎么可能了解呢?这些就是我们说的没有信根的人,他对于佛法他是无缘的,他不可能相信佛陀会修三大阿僧祇劫;他对于佛经所说的天上、地狱,他是完全是罔顾的,他觉得不可能。因此,他们得到结论就是说:佛陀只是提出思想哲学,佛陀只是一位宗教家,衪是所有宗教家里的一位。然而,真实法不是如此,佛陀有说:不论我出世,没有出世,我一样在这个法界中,可以找到这个真实法,最后成佛;所以这就是古仙人道,这是以前就存在的,在远古来就存在,以后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我没有说真正的一个法出来。这就是《般若经》所说的。因为法不是如来所创造的,法也不是别人所创作的,法是本来就是法这样的存在于世间,所以叫作法尔如是。因此,如来证得这个法,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如果没有证得这个法,就没有真正的佛法。

  所以,根据这个法而开演圣教,把它作一分的流出,让二乘菩提可以成立;所以透过这样的话,我们说有涅槃。二乘人对于涅槃理解,就是清凉、真实。然而,什么叫作清凉?如果清凉是指世间的清凉,它就是五蕴之法,它就不是究竟法。所以,这个清凉是不论外界的温度有多高、有多低,像是太阳那么热,或是像北极、南极那么冷,衪还是一样本自清凉。所以,如来身并不是世间所了解的五蕴身,如来是法身。如来的法身能够成就,也不是世间所理解的,「如来只有语言文字留存在世间」,「如来衪只是一个学说家」;这样的话都是诬蔑佛法,诽谤圣教。所以,应当相信佛是基于衪所亲证的这个法,如实履践这个法,看到这个法如是知见,如实知,因此而说出种种能够利乐人天之法。为什么要说叫利乐人天呢?因为众生不知道怎样趣向于解脱,所以 佛就说有四圣谛,有八正道,有缘起法,让众生能够了解;因此,阿难就会觉得,这个法好像很简单。

  所以,佛最后还是要说:这个常住法是不变异的,常住法是永住的,因此来回归到三法印。三法印的话,以前在如来之前,就有人类似的说法了,可是他们所说的都不是真实义。同样,我们今天再回到真实的法印,你就不能离开这常住法。断灭者根本也不会认为是有真正的人我,所以要说断灭也可以说他们说这样是无我的。而且,在之前就有说,这些法又是无常的,而且以前的人认为这样就是涅槃寂静。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样,要说如来的常住法,才是真正的涅槃寂静法。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愿您我共成佛道!

第042集 阿含圣教的微言大义?

www.hymzwb.net


世俗之理是世间法,佛法义理是出世间法。

世俗之法要想超越佛法,先要成为出世间法,才能行。但成为了出世间法,就不是世间法了,就不是世俗之理了。

这个道理应该好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