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说,世界上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

因为工作原因,小撰接触了不少艺术家。以前会认为这是个相对自由甚至自我的身份,现在虽然也没有完全理解,但是能感觉出来,艺术家也就是个职业而已,只不过这个职业非常新奇有趣。

这些艺术家有著自己非常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艺术作品表达著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不断思考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而绝不是像小撰之前认为的,依靠天赋就可以逍遥自在的类型。

而且小撰发现,艺术家对别人并不太关心,反而喜欢否定自己。

比如接触艺术家王易罡先生时,他提到自己有一点强迫症,「越是要快邮寄作品的时候,越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于是便不停的破坏,不停的改动调整……一直就在纠结与矛盾之中挣扎。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也偶尔会给我带来小小的惊喜。真的是每天每时都在体验著生与死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过著痛并快乐著的生活。

做一个艺术家,或许和哲学家有些类似,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喜欢思考大部分人并不会考虑的问题,甚至还会钻牛角尖,也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

接触艺术家陈墙的时候,他提到「艺术本质的目的也不是讲故事和传递意愿,更不是再现生活。如果这故事、意愿和被再现的生活很有艺术味,那也只能说明它们被赋予了艺术的元素,但这不是艺术本身。艺术不但不反映生活,相反,生活却要对艺术负有宽容并记录和呈现的责任。成全艺术就等于成全心灵。

对小撰这个初入艺术行业的人来说,可能要消化一阵子才能跟上艺术家们的思路。

但是如果你以为艺术家的日常都是这么纠结或者富有哲理就错了,他们玩起来完全像个小孩,他们讨厌无趣的人生,喜欢一切有意思的事物。

小撰印象很深的就是爱打牌的艺术家段正渠先生,以前他在学校带成人班,学生年龄也都偏大,久而久之大家成了朋友,没事就在一起画画、聊天、喝酒、吹牛、打牌,度过了简单又难忘的日子。

有时候段正渠先生在城里待久了,就跑到乡下去,白天画画,晚上打牌,不亦乐乎。

九十年代,游戏风靡,他就和另一位艺术家段建伟一起玩小霸王游戏机,中午吃完饭骑二十分钟自行车到地,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开心的不得了。

用段正渠先生的话说「打扑克牌是我唯一一直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升级」,从中学一直玩到现在。先是一副牌,后来两副、三副,现在玩四副。水平不高,就是瘾大,图个热闹。在课余,尤其是下乡的时候,抽空就拉学生弄上几把,如果遇到几个好的搭档与对手,一定会打的天昏地暗、荡气回肠的。」

如果你问当艺术家是个什么体验,估计很难概括。一百个艺术家大概有一千种活法吧。痛苦的、纠结的、有趣的、自由的...我们也希望能听到更多艺术家的故事。

当然如果你有什么好玩的故事,也欢迎告诉我们哦。

以上内容节选自公众号:艺术家自撰

更多艺术家真实有趣的故事都在这里,欢迎关注我们~~~


  • 没有钱嘛,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做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 在艺术馆里面的感觉呢,在艺术馆里面的感觉比家里面好多了!!!在家里面一个人很无聊,没有友女玩,没有友仔玩。进了里面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喔唷~超喜欢在里面!


1.同行会质疑你的观点,跟你争论

2.朋友会说:「送一件作品给我吧」

3.家人会问「你搞艺术以后能找到工作吗?」

4.陌生人会说「哇,你搞艺术的,很好啊,以后一件作品能卖几千万」

5.不相信艺术的人会问「什么是艺术?能当饭吃吗?艺术家是不是死后才出名?」

综上体验,「我是谁?从哪来?我是做什么的?到哪去?」


谢邀。

似乎人们都天然的认为,创造艺术品是一种职业活动,比如画家画画,音乐家写曲,诗人写诗。我不能苟同。苏轼不以诗画为生,达芬奇也不怎么卖画,即使是职业艺术家,他们也是很小众的一群人,大部分人一生也许都没能像模像样的创作过「艺术品」,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件艺术品,一件亲手设计,不断完善直到断气时才不得不完工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糅合了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切作品风格。

所以,生活是什么感觉,当艺术家就是什么感觉。每一个个体的生活都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朱光潜先生由此观点,尼采,福柯表示所见略同。

艺术品不应该只和材料,物件发生关系,更应该和我们的生命体验发生关系。因为艺术最珍贵的品质——创造和表达,始终伴随我们每天的平凡日子。

如果你承认人有适度的自由,并对美,善,真有天然的向往,那么我们就有义务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


人类最高级别享受,不骗你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