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擅长礼吗?孔子为什么要向老子问礼?甚至像项橐问礼?


你好,这是一个好问题。孔夫子曾三问礼于太上老子,所以老子必然是知礼的。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两件事情:第一,儒道之间的关系;第二,何为「礼」。

那么首先来看第一件事情,儒道之间的关系。

这个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有写过一些:寻道:儒家是百家之源吗?

准确地来说,儒道以及先秦其它诸子的学问,都源于上古先王之道,《尚书正义·序》中有言: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秦诸子的学问都是根据其时代特点,对上古先王之道的具体运用,学而时习之,此之谓也。诸子百家的争论点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角度和措施,是细节火候上的问题,而不是大的原则性问题。太史公司马谈先生之前,也未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分别,所以执著于诸子之名,反而容易偏颇。《庄子·天下》有云: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诸子之学,分则道术为天下裂,合则能见天地之纯。所以「礼」并不是儒家所独有的,只是相对来说,儒家比较强调「礼」,但这并不意味著其它诸子就不懂了。尤其是太上老子,身为东周的守藏吏,博览上古三代典籍、修习先王之道,对于「礼」的认知在那个时代怕是无出其右吧(所以孔夫子要向老子问礼,这里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接下来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礼」是什么?

《礼记正义·序》: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故《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大一。」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礼者,理也。……郑作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郑知然者,《礼器》云:「礼者,体也。」《祭义》云:「礼者,履此者也。」

所以礼者,理也、体也、履也。其中最根本的意思在于「礼者,理也」。这里的「理」指的是纹理,不同的事物之间、或者说同一事物的不同浓度之间,都会有所区别,只要「有别」就会产生纹理和界限,而这些纹理正是「礼」的来源,所以「礼」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真实,早在人类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上述片段中「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这句话并不是说著好玩的呢。因此不要把礼矮化成什么封建制度啦^_^

明白了这点之后,再去看《周易·系辞》中的这段,是不是会清晰一些: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们华夏文明,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儒家虽然著眼于人道,但是其所强调的人伦之礼,本身也是来源于天地自然之纹理。如果总是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去看待华夏文化,反而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_^

《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者,岂非礼乎?万事万物之间存在著客观的纹理、界限,那么人只有依礼而行,才能像庖丁先生手中的那把刀一样:「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至于「礼者,体也、履也」,华夏文明以「修身正己、行而知之」为本,践行先王之遗文,则能体之于心,才能真正感格天地万物之纹理、参赞天地之造化。


我想反问题主,你认为庄子与司马迁,谁离老子的时代更近?谁又更懂儒道之别?

《庄子·知北游》讲述了孔子问道的故事: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译文:孔子向老子请教:「我见先生今日有所闲暇,能否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道?」老子回答:「你先行斋戒之礼,清除心中杂念,净化你的灵魂,如此方能破除旧意识,重塑新观念。道晦涩而朦胧,实在难以言表!不过我将为你讲述个大概。」

你是否有证据可以推翻庄子的结论呢?

相关背景可参阅:

龙潭今语:《庄子·知北游》新解(五)老庄论道(上)?

zhuanlan.zhihu.com图标龙潭今语:《庄子·知北游》新解(五)老庄论道(下)?

zhuanlan.zhihu.com图标


问渠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能清澈见底,是因为不断流动的结果。换作人事,人若能清澈明亮,是因为在不断学习更新之中。在尽学之中,孔子称尧舜都未能尽,何况孔子呢?所以,向各式各样的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弟子,是孔子的日常行动。

阳明先生说,君子相下则益,相上则损。

所以,学习,不在于谁更有名望,谁更有学问,而是在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没有而又有益于自己修为的东西。

所以向任何人都可以学习。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

礼不是孔子发明的,周礼本来就存在于周的官员和贵族中,史记记载老子是周的官员,所以精通礼。


因为有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后人便变出一个老子,并且将老子视作孔子的老师。这完全是捏造事实。问礼于老聃,不代表老聃在礼上的造诣高于孔子,也不代表彼此有一日的师生关系。一个军事专家也可能会向同行甚至普通士兵咨询一些军事问题。钟南山也可能向一线医生咨询有关新冠的医学问题。以孔子的谦逊,他见老聃并问礼,很可能是出于礼貌,而不是因为自己在礼上的肤浅。


我怀疑你在写古代汉语作业


可以暂时把「礼」看作前期的社会制度,它是多方位的,法律,风俗,生活方式,生产管理等等,它们记载在典籍中——老子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被人们传阅,但是具体的操作,细节,一些前辈的经验才会给他有血肉的观感。

不过,这个老子,跟道德经的老子,很有可能啊,不是一个——此说据钱穆先生考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