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爱 信心


倒不如说,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大概因为物质是外在的,死的,只会腐朽、消散。物质需要人的维护,消耗人的能量。

而精神是内在的,活的,好的思想给人好的精神,好的精神给人带来动力,成为人行动的支柱。

而物质则是精神作用于人外化而成的形器,我们爱源泉胜过爱流末。


非常简单

如果我反问你「世界上重要的非虚无的东西有哪些?」你该如何作答?如果换作是问我,我将这样回答你:它们可以是关乎一间公司生死存亡的书纸合同,可以是下一顿让我起死回生的叉烧饭,可以是价值连城的稀有钻戒...最直接的,它可以是钱。

它们的价值多少,取决于我们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意义。当你走向生命的终结,那些实质的存在于死亡面前变得如此轻浮。你说你活著为了追求美貌和金钱,可那些这是物质表象,你终究为了意义和价值活著,譬如那些虚无的抽象的名气和地位。

重要的是虚无是什么?你可以说是思想 信仰 意义...虚无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可以跨越有限生命的长度,拓宽生命的广度,活著的意义就是为了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唯有虚无可以实现永恒,我们渴望永恒。


因为人类这个物种的底层逻辑是不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

人类所有行为都可以解释为基因的作用。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遗传信息可以被认为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老子说道法自然。

而自然规律有什么意义呢?

从凡夫俗子的视角来看,没啥意义。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谈这个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重要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因为像题主所列举的爱、信心、亲情,这些东西的底层逻辑都是同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道德上叫自私,在经济上叫利益,在宗教里叫欲望,在生物学里叫生存。

上面提到,人类的所有行为的基本逻辑都是基因。基因的目的是在物质上传承自己的信息,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以这个逻辑解释。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基本逻辑对虚无的东西应该是没有什么追求的。

但人类总是在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又是真的。

重要的东西的意义往往在于生存。

爱情和婚姻更接近于交易的本质,就是拥有繁育的机会。

自信是弱肉强食时代,执行力的主要动力。

这些所谓的虚无的东西,都有一个实在的内核。

如果单单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就有些浅表了。

我们再上升一个维度。

人的底层逻辑是唯物的,但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唯心的。

无论是信心和爱这种精神方面的东西,还是现代人对于宇宙终极的认识。

都大概是一个说不太明白的东西。

在唯物的世界里。精密逻辑是顶层逻辑。

但在唯心的世界里,精密逻辑就没啥用了。

现在物理学已经证明了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而统一场论也在逐步构建中,w理论有可能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庄子老先生的一句话:

通天下一气耳

最后你会得出结论,这个世界是接近于虚无的。你喜欢的东西,你不喜欢的东西,你自己和外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就是所谓的齐物

人的上层追问构建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差不多的,也是同等重要的。客观世界的变化不以人心为转移,又受人心影响。

想在这个层面享受快乐,就要接受虚无并顺从规律。

在客观环境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遵循它。

这就是顶层逻辑中,对于虚无这个概念的设计和应对方法。

简称:该干嘛干嘛。

经此一个循环顶层逻辑与底层逻辑重合:

到达了一个既是哲学又非哲学,既是科学又非科学,既是神学又非神学,既是兽性又非兽性,既是人性又非人性的状态。

虚无是没有意义的。

与虚无共舞才是有意义的。

当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再来回答刚开始的问题的时候: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重要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因为人只有在与虚无共舞时,才能感受到意义。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核心观念,一个是「重要」,一个是「虚无」。

先来说说第一个,什么是重要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表现为「物质」,内部表现为「精神」。属于精神部分的:比如信念、毅力、勇气,这些对于我们不可或缺。属于物质部分的:食物、空气、水,这些对人乃至任何生物更是必不可少。除此之外,物质世界也存在看不见摸不著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力,人情,这些是基于人际社会层面的概念,存在于人们共同的想像中,但同样是身外之物。

对其重要程度的认可,侧重点不同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哲学价值观,即「唯物」和「唯心」。这两个观念是无所谓对错的。不过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路线,课本上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弘扬唯物主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底层群众劳动者,衣食都是个大问题,哪有闲工夫去思考精神,真金白银才是最实在的,权力也是实实在在的,「枪杆子里出政权」。至于人生意义,精神陶冶,则是衣食无忧的士大夫阶层才有条件去想的事。只能说在那个时期,「唯物主义」是最有效够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观。现在的社会不一样了,我们慢慢进入了相对富裕的社会,一个衣食住行等资源不再稀缺的社会。按照马斯洛需求的说法,我们在满足了下层条件之后,就会开始考虑上面一层的东西。

为什么在结婚对象问题上,父辈人对「赚多少钱」、「买房子」,看的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出生在这些资源匮乏的年代,对这些东西就格外看重。而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年代,对感情亲密性,相互尊重,三观爱好等看的更重要。而对我们内在来讲,尤其是个人人格觉醒后,我们开始考虑工作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内心的自由,就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从其他角度再来说一下「虚无」,这个鄙人对加缪,萨特等人理解还不够,就不从哲学层面说起了。「虚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抽象型思维」则是人类独有的,其他动物就不会去想看不见的东西。我们生活中「具体」的东西太多,所以祖先做了「分类」来进行抽象化,就是提取了一类东西的特征进行概括,进而形成「概念」,这属于上游思维的产物。当对「分类」再进行进一步的提取时,提取出来的概念就变得更加抽象。几个例子说,键盘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东西,分类提取之后,这个词成了「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而「资产」一词又是在「电子设备」之上更抽象的概念,「资产」再往上提取,就成了「价值」一类的辞汇。思维层级越高,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也就越多。从这方面来讲,题主所说的「虚无」的东西,其实也是人类抽象化思维的一种表现。

最后,「为什么世界上一些重要的东西的虚无的」,我的个人理解是,一个人认为什么最重要,很大原因上取决于自己的哲学价值观,再有就是现代社会的富裕,和个人人格的觉醒也导致了我们开始思考虚无缥缈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开始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对工作失去动力,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是为了什么。世人所追求的,买更大的房子,享受更美味的食物,追求自己心爱的东西,也可能是一种用忙碌来填充虚无的手段罢了。之前一直不明白,研究「虚无主义」的哲学家们为什么大都悲观,也许人生本就是虚无的,我们在做的就是用一段又一段的欲望和追求,去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来填充这一生。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又有多少人去真正的想过。很早之前看过一些文章,说发达国家的一些年轻人很「丧」,「好山好水好无聊」,我想我们中国也开始迈入这个行列了。


请问,如何证明爱,信心,勇气,等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是虚无的?如果这些东西是虚无的,为什么可以影响我们的实际行为?或者是宏观世界不可观测的东西就是虚无的么?那么微观存在的事物相对于宏观世界而言有为什么会被发现?而且最初所述的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当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生物电磁的物理反应,并不是虚无的,只不过我们对其给我们的感觉起了一些称呼而已。其实爱与恨都是可以通过信号检测,来量化的,只不过我们不喜欢这些东西被量化。因为可以量化的事物就可以准确的对比,但是没人希望自己处于劣势,所以我们就不去量化这些东西了。这样我们就永远可以当一个不可证伪也不可证明的重要之物的拥有者。也就是说科学可以检测出拥有信心所产生的生理数据,再把这一生理数据定义为信心,如果检测不到这些生理数据,就证明这个人没有信心。如果这样的人说自己有信心,就是说谎。信心十足辅谎言假设可以被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拆穿,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被打破了。试想一下一个零信任社会,所有的信息都有经过核实,没有无条件的信任之后,会是怎样的社会。我其实很向往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对于阴谋者来说,就是地狱。


近道者无。难道你没有发现不管是历史的传承还是人类的延续皆是从这些虚无中产生的吗?所有的历史事件,甚至人类任意一个行为都是有所思才有所行,最终形成现在认为的具体的历史事实吗?

反者道之动。每一次大灾大难无一不是增虚避实,人类个体每一次痛苦和悲伤,无一不是为了让心灵有所成长和感悟,化为德行。一个现在我们认为虚无的东西?

世人永记那是大德,世人不知但有隐世之功的就是道啊。什么都没发生才是真的大功德。就像一个国家,国泰民安永祥安宁才是作为带头人的道。而不是战乱不知,民不聊生。


万物皆空,是因为人给予自己的想法并传承。

古人说黑是黑,白是白,故后人传承下来「黑」「白」。如果古人称黑为白,白为黑,那现代黑就是白,白才是黑。不知你能不能理解?

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事物,人为加上了情感。便被称为了「爱」「善」「恶」……

你知道什么算善恶么?本就没有标准,更没有善恶,皆是人为评价出的。

而为什么重要?是因为这是人所赠予的。便是独特的。

我们只能把这些人为赠予的再去具体化告诉给大家。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就像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一样。――雷蒙德卡佛

瞎写的,看看就行了。


因为人的智商还不够高吧,也许若干年之后,人人都有大智慧。所有人所行之事都超脱本能,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都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的生存,到时候所有的亲情、友情、守序,都可以解释为求生欲。


这是一个游戏,游戏中需要把无意义的东西都当成有意义的,把真正有意义的都变得好似虚无的,这样你能重新发现爱和信心的真正价值。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什么是珍贵的,只有重新认识他们,因此虚假的东西是必要的。


重要的东西都是高度抽象的,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代表了许许多多的具体。


眼见为实?这就是你所谓的真实?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那些能够被看见,被摸得见的东西才是真正虚无的。因为它们会随著时间完全消失不存在。

但你所说的爱和信心这种属于精神上的东西,它一旦拥有就永远不会在你心中磨灭,它才是真实的。


这话不对,虚无的是你给东西赋予的概念,感觉,意义,东西本身并非虚无。

比如,一位漂亮姑娘,姑娘是实在的,漂亮是或实或虚的感觉。你觉得漂亮重要,时过境迁,发现她不漂亮,或漂亮不重要,你追求的不是姑娘,而是漂亮。于是姑娘和漂亮都虚无了。

觉得重要的东西都是虚无,是因为东西重要,一生只有一次。不重要,容易得到的东西也不会在意,天天吃饭你不会觉得馒头虚无。虚无就是去掉重要意义,达到我不想不见就是没有,从而自我解脱。


没有显微镜,人类也看不到细菌。虚无,也可能是物理层次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可知。人眼,人脑思维是有限的,起码相对于宇宙来说,何其有限。


要不你拿一个爱出来给我看看?

虽然拿不出来 不代表不存在。所以用虚无来形容爱不太恰当 可以用:

虚妙。


可能是……如果他们是物质的话就会被市场炒起来?


谢邀。可能因为无论是什么最后都会失去,要么是它离开你,要么是你离开它。


你先举例啥是虚无的吧


老子说,无之以为利,有之以为用。虚无接近于道吧,可能。


其实并不虚无,

其实都是很多实质性表现的

概念化的升华或总结而已。


不只是重要的东西是虚无的,所有东西都是虚无的


这一些总能和利益扯上关系。

都是趋向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方便自己的生存。

像爱或者信心是看不见摸不著的,所以越现弥足珍贵,

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定义的,其实也并不是很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重要的东西总会有体现,只不过我们称体现背后的本质为一个名称罢了。

例如:母爱可能体现在母亲不会抛弃孩子,这个事例我们称为体现,它的本质,可能就是心理学的效应,例如富兰克林效应,禀赋效应,沉没成本等。又或者是生物学,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投资,所以才不会抛弃,也是基因的作为。我们可见上述十分复杂,我也只知皮毛。况且那个时候的人们(将这种现象说为母爱),怎么会有时间去研究这个呢?所以我们将这些归纳于抽象的,也方便信息的交流。信息的简化更利于生物的生存,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去分析信息。

因为一个概念的提出会不断地包含新的东西,所以提出以后就会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被改写,像母爱信息之类的,就会慢慢变得抽象。而且这些本身就是文学所孕育出来的东西,它本身就很抽象。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对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最重要的肯定是利于生存的,最基本的食物,水,再到后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当底层的被满足了,人就会向上进行贪婪的索取,像爱和信心之类的,就会被需要。而像现在,就算没有任何的工作,但还有低保,至少饿不死吧。所以这时候爱和信心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人性是贪婪的,主要是有人愿意去思考它们了。


或者这样理解,哪些是不虚无的或非空,「手机「、「桌子」、「交通工具」、「食物」?

你感受到的事物是什么?它们的存在无非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等一系列感官给你的影响。

所以回归到题目本身「爱」、「信心」也是我们通过一系列「语言」、「文字」、「触摸」等等传播方式给你的精神影响。

「我思故我在」 -- 笛卡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