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是主要原因。。。


蟹妖

首先题主要了解一点,就是【版图】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是在清代才正式确立的;此前只能称之为疆域。还有就是跟民族政策确实有关系。

先上图

秦帝国奠定了中国国土的主体部分:东到大海、西接川陕云贵、北抵长城、南濒南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区域实际上是汉族的主要管控范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汉代

汉武帝时期帝国正式将河西四郡(红圈内)纳入这个主体区域,此后这种势力范围一直延续到明朝。(宋代短暂收复过这个地区)

这是唐帝国疆域图,汉族的主体控制区域(深红色)一直延续著秦汉时期打下来的基础。其他地方分别是唐代的六大都护府,这六大都护府下辖的地区虽然在唐帝国的管控之内,但并不能算是唐帝国的领土只能算是疆域。因为帝国对这些地方的管控更多是在军事层面而非行政。

明帝国鼎盛时期疆域依旧没有太多变化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个人认为跟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各民族推行的宗藩政策和统治者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因为要想维持住这种表明上的大一统有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中原王朝以军事手段维持住这样一种体系。汉、唐、明朝前期都是这样。

一旦中原王朝不具备这样的一种实力,或者出现内乱(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这样的一种体系也会随之瓦解进而分崩离析。可是,不论出多大的乱子;历代中原王朝都基本上能够保住自秦帝国以来奠定的那一块区域(除了宋朝没能控制河西以来),而这个区域之外的土地并不能算丢,只能说是中原王朝没有能力再对其进行军事管控而已。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万历给出的出兵理由是:勿待他日疆患

后来在《平倭诏》中他又提到一句: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

可见在中原帝国统治者的定义中此处为:汉家疆土

所以,只要守住这些地方就可以了,至于外面那些聚集著异族且不能耕种的土地(能否农耕绝对是古代中国衡量一个地区重要与否的出发点),要他何用呢?只要派兵驻守就要送给养,这每年要耗费多少兵马钱粮。最主要的是,实在是划不来。

清代的不同在于,他本身是少数民族的政权,相比以往的王朝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户,而且满清统治者向来对自己能否管好这样一片土地心里很没底。毕竟人口比较太过悬殊,这从满清一直不允许汉人移民到东北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随时准备回老家的。(允许闯关东是后来实在没辙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只有两条路可选,

一:像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彻底融入到这个群体当中,被自己昔日的对手消化掉

二:削弱中原地区主体民族的影响力

而清朝选择的就是后者,即通过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以削弱汉族人口在帝国比重的同时加强自己的统治。看图

红色为满清统治者的老家,帝国寒冷荒芜的后花园;蓝色地区为康熙年间并入帝国的蒙古各部,也正是在多伦会盟之后,康熙皇帝宣布不再修建长城(这不得不说是康熙皇帝的功绩);西部绿色地区为准噶尔回部,清帝国在经历了康雍干三朝近百年的经营和围堵之后,于乾隆年间正式将其纳入帝国版图;西南紫色地区为传统藏区,乾隆五十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后彻底归于中央政府管理。而中部就是历代中原帝国传承的汉家疆土。

由此可见,清帝国实际上是一个由满蒙贵族为统治核心,汉族士大夫协同国家治理(汉臣真正具有影响力是从曾国藩开始)以准噶尔和藏区为边屏的五族联合帝国(颇似奥斯曼土耳其)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种政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了所谓中原地区和化外之地的壁垒,使每一个民族的聚落都成为帝国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且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正式从国家意义上定义了版图这个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学界主流的一个观点认为,是从康熙年间开始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实际上夏商周和元朝对于版图的贡献是比较小的。

贡献比较大的是秦汉和清朝。

首先夏商周时代还没有现成版图的概念。

一者那时候荒地是占绝对多数的。二者那时候的情形实际上类似殖民北美洲,三朝是在其中遍布各地的据点,据点外就是各种蛮子部落。到了周朝,蛮子部落和周天子的封国仍然互相交错。比较有名的中山国就是蛮国,位置就在中原腹地。西周末帝在关中家门口打个猎就栽到蛮子手里了。黄河流域的稳固是在战国,各国都有了比较强大的实力,肃清了各自领地内的部落,并且在北方修筑长城防御草原人。长江流域的稳固是吴越楚三国的归化,三国对领内的部落也有各自的整合与肃清。应该是到这时才初步形成疆域的概念。

接下来的秦汉时期才是版图的第一次大扩张。向南一直扩张到占领北越南地区,向北差不多就是长城,向东是占据北朝鲜地区,向西实际上是在甘肃。至于西域实际上类似于美国在西欧,有军事基地,有几个唯唯诺诺的盟友,有一堆无足轻重的小国,并不能算作领土。

接下来随著社会的发展,秦汉的体制崩溃,国家的力量开始衰退,没有办法再抵抗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做个偏安的南朝,谁也打不过,每天还自己撕逼。

这中间北方的游牧王朝也在不断的汉化,但也不断的爆炸,从辽东到朝鲜的殖民事业也等于是彻底失败,越南也在长久割据之后彻底独立出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终于重新统一了大部分的版图。这时候他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解决秦汉以后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个是外部高句丽和突厥的直接威胁。然后隋朝就没了。

唐朝相对好一点,历史问题也有了个初步的解决,国家力量初步恢复,击败了突厥和高句丽,影响力又重返西域,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但是唐朝的扩张实际上是失败的,他打下的占领区并没有变成领土(很可能是因为人口不足)。长城以北包括东北直到朝鲜的占领只是拓展了战略纵深,没有实际的增长国力。也就是说他的基本盘仍然是黄河长江,长江流域开发的好点,总体比秦汉时候并没有拓展多少,面对的内外情况反而更加复杂。然后唐朝就这么越混越失败。接著就回到老路上。正统的宋朝在河湟、西南做了不少努力,但仍然是个「偏安的南朝」。北方的游牧国家不断的汉化,不断的爆炸。

直到大蒙古统一半个世界岛。

蒙古的境遇和唐朝类似,他首先没有足够的人口殖民。行政能力也太弱,偏偏要面对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的各种难念的经。最后文化上也没有优势,被汉地、阿拉伯、欧洲、印度各种同化。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然后是明朝。秦汉以来的老问题在宋朝初步解决,也终于有了充足的人口。但是新的更复杂的问题又出现了。

同时,周边国家和中原在技术也没有秦汉时那种代差(甚至越南的火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朝鲜和越南的扩张都失败了,唯二的成果是辽东和云南(云南是元朝的贡献)。

清朝做的相对来说是不错的。除了运气好,主要是组织术的进步增强了国力。

虽然没有成功的殖民,但是通过政治上的手段把草原、高原和中央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或许包括辽东)。通过军事手段长期控制了新疆、康区、朝鲜(或许包括尼泊尔?)。客观的讲,这是清朝的历史贡献(虽然朝鲜后来丢了)。这就是今天中国版图的大概源流。
没有扩张?你看看秦朝的版图啊扩张到百越了的啊。再看看汉唐的版图,西域,蒙古,东北。不是扩张的?
懒得和狄夷打可能 也可能周边国家很乖都甘愿成为天朝的附属 天朝就懒得吞并了?隔壁某岛国不是还给天朝朝贡来著吗。。。 也可能打不过。。。_(:з」∠)_


与其说这些王朝没有大规模扩张,不如说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文明和游牧/渔猎为主的文明没有统一。农耕文明的政权建立在基于耕地的税收制度,游牧文明的统治基础是出色的军事统帅。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农作物、手工制品、纺织品等可以自给自足,草原产出的奶制品、毛皮、肉类等并不是必需品,因此没有强大的动力去占领和控制游牧民族所在的草原等地区。游牧民族的统帅建立在松散的部落联盟基础上,手工制品、纺织品需要通过和中原文明的贸易和战争获得。游牧民族政权有时通过战争获得所需物品,但是并不会建立基于土地的税收等制度治理中原文明,因此也很少完全取代中原文明的政权。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逐渐混合了农耕文明,甚至完全融入了中原文明。比较典型的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两宋时期的辽金。这些农耕+游牧混合政权逐渐摸索出了同时拥有草原骑兵部队和中原庞大的人口作为军队,农耕税收和海外和国内贸易作为财政收入的治理模式。隋朝大运河等联通北方、中原和江南的漕运通道的建成,加快了草原和农耕文明的整合。

唐朝和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起家,天生拥有较强战斗力的骑兵,加上学习了中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其能够统一并治理中原和南方的农耕和北方的游牧文明。由于其他时期的中国大多是南北分裂的,从处在相对南方中原文明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版图的扩大了。但实质上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点参考波音著《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传到华夏、生产力大大提高、扩大疆域就要有足够的生产力、我们毕竟是农业名族、扩大那么大的疆域干什么呢?不可能退化到畜牧吧......种地怎么都比畜牧富些吧、现在你去新疆青海看看能种地吗.....


唐朝好像在网路上也被称为「巨唐」,题主了解一下当时的西域有多大,可能会改变一些印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