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那是农业时代的规律,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来回。建国,治世,盛世,衰世,乱世,本质还是农业社会资源有限,人口周期性涨落。

人少耕地多,劳作收益大于抢夺和争斗,于是开始劳作。合作兴水利,抵抗局部灾年,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那么统一更有利。人口暴涨,土地肥力下降而没有化肥,内卷化,劳作收益越来越低。灾年里,争斗和抢夺收益更高,于是有战乱。战乱破坏原有水利设施和社会结构,土地承载力下降,劳作收益更低。要么饿死足够多人,来一次中兴,要么进入乱世。

上周在世行研究局听了一个相关的seminar,回归分析非洲近50年来,灾年(食物价格)对地区间大规模战争和小规模暴动频率的影响。可以认为非洲是一个接近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模型。

纵轴爆发大规模战争频率,横轴是食物价格,实线是粮食生产地,虚线是粮食消费地区

灾年食物价格上涨,会增加粮食依赖进口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

纵轴爆发小规模骚乱和械斗的频率,横轴是食物价格,实线是粮食生产地,虚线是粮食消费地区

灾年食物价格上涨,会增加所有地区爆发骚乱的概率。

模型中关于每个cell决策是进行战争,还是老实劳作的关键是,劫掠/战争的收益与劳作收益的对比。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人性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玄学。当合作,耕作收益更大,大家自然倾向统一,英雄们顺势而为,成了开国皇帝。当社会内卷,土地承载力不及人口增长,一个局部的灾年就能引发全国的乱世,英雄们顺势而为,成了诸侯和军阀。

论文还蛮有意思的,参考THE ECONOMIC ORIGINS OF CONFLICT IN AFRICA

Eoin McGuirk, Marshall Burke

https://web.stanford.edu/~mburke/papers/McGuirkBurke2017_NBER.pdf?

web.stanford.edu

当代进入工业社会,产能大于消费,而不是古代受资源和生产瓶颈限制。这条规律也应该过了时效。取而代之的规律还有待用未来的时间来检验。


评论有解释

先定一个小目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再来谈这个话题。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可以看做明人的思想,但还有渊源,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的一种表现。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认为统治者应该行王道,以王道伐无道,那么老百姓就会「箪食壶浆」以迎接王师,为什么呢?因为百姓要「避水火」。所以王朝之兴莫不行王政,王朝之亡莫不失王道。所以一治一乱说很有市场,也的确符合后来中国历史的轨迹。清末,梁启超以进化论的观点严厉批评了以孟子言论为代表的「一治一乱」的中国旧史观。认为历史是「叙述进化之事也」,是进化的;而孟子「一治一乱」是循环的。所以他提出新史学来修正旧史观。我认为,中国特有的天下观孕育出了分合观,分合观又催生出了治乱观,这套观念非常符合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又指导著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最终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实际。所以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也是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形。梁启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他对治乱观的妥协,而不再坚持进化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终极真理地位。有人要区分这句话适用的时代。说今天中国不适用这句话,我看未免过度紧张。这句话还适不适用今天中国,不是说进入近代社会与否,有没有现代制度和法律。它不仅是条历史经验,更是个哲学思考,什么是分?什么是合?分又怎么分,合又怎么合?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我想连民族、国家的定义和观感都会有新的认识。


天下大势。不是大事。另外地球终将毁灭是不是会对民众造成恐慌?赞同 @六如公子 的回答
国家、民族、家庭必将被消灭。那还剩下什么?
谢邀眼界要随著世界观的改变而改变啊(′?ω?`)我们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 先从太阳系开始 把共产主义的光辉撒向全宇宙 那有时间管一个国家的分分合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