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苏菲的世界》中写到「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我认为人类现在即使发展了数千年,对生命、宇宙等等许多东西依然一无所知。我在思考各种问题时也因常常碰壁而苦恼。故提问,望解惑。


不是的,恰恰相反,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足够多。

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尽管各种各样的知识或主张很多,但是都不够准确描述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经不起理性思辨的推敲和质疑,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这些所谓的知识都是经验或者意见,算不得真知识。在这个结论基础上,他得到其它推论:1、人类真正知道的知识太少。(因为我对这些所谓的知识深感怀疑。)

2、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对世界还是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思想中,是以切底怀疑当时世界的各种知识开始的。所以,当智者们向年轻人兜售各种知识,都经受不住苏格拉底的诘问。

苏格拉底因此成为当时最牛X的雄辩家。

如今,我们处在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吸收科学知识,但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式的智者并不多,因为要审查检验这些知识的确需要逻辑和思辨方法,这些方法就是苏格拉底式深入灵魂的哲学方法,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远离了哲学方法而独尊经验科学了,所以我们的时代没有苏格拉底。


人类对于世界,确实知之甚少,说无知也可以;

知乎的大部分人之于人类认知平均值,应该是高于平均值的,在人类群体中不算太无知。

都是相对的嘛。看参考系了。


不,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很牛逼


谢邀。苏格拉底是超一流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他对当时已有的各种知识与流派,特别是关于世界本源的解释感到不满,也对忽视现实中的人类自己感到不满,所以说出了那句话,他还有其它的一些流传下来的名言,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这些名言能够经历数千年而流传下来,实质上也说明了人类的某些方面的根本需求和心理。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怀疑精神,对所学知识要经常再思考与重新审视,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弄懂其中的真正含义,明确它到底能说明什么?能证明什么?

说到当今世界,我觉得想捞到大钱的人比较多,想人前显富、人前显贵的人比较多,只想即时行乐的人也不少。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

只有少数真正爱学知识的人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懂的太少,觉的自己还很无知。对于年青人,不要为感觉自己撑握的知识太少而苦恼,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一点一点理解的,由浅入深,没有捷径。人的基础智商都差不多,没有天才。要多学基础科学和哲学,多学已经得到可靠证实的内容,当然,还要学关系著自己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少学那些变换不定的,不断出新的流行「科学」,对那些只需当作一般信息关注,只要不显得脱离时代就行了。这些流行内容太多太杂,很费时间,它们当时显得神奇又高深,但往往一阵儿流行就过去了。


这种无知是相对个人知识域而言的,但对整个人类只能用认识不到,不能用无知来形容。


答主很有哲学天赋,耐心的看下去,在晚苏格拉底2000年的黑格尔哲学那里,将摆脱这种静止、孤立、片面的眼光,我们不会不动不变的、永恒的处于某种状态,如:无知的,应该量化的去理解无知,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有知识了,也或许更无知了,但人类发展到今天显然比以前更有知识。

以上只是从黑格尔哲学中引用了一个"量变"的概念,而整个黑格尔哲学更为宏大。


知识越多觉得自己越无知,这绝不是谦虚或是一句客套话,而是真实如此。


人类确实称得上无知,但现在知道的就足够你超乎想像了。


卸腰。根据我的名字,我也许能发表下个人意见供参考。

什么是知?我们知道我们真的知吗?知是不是我们认为的知?那么我认为这个属于我的知,其他人并不认为这个是我的知算是知吗?有人说自物体不可知,其实是无法定义知到底是什么。现阶段普遍来看,我们有意识地根据事物的运动总结的理论暂时叫知,也叫规律。

对于人类,我认为大部分还是趋于社会意识的,这个也怨不了我们,是物质基础发展问题,是人类历史走向问题。比如你可以看看现在英国好多人就像当时想脱欧一样,咋呼著不脱,脱不脱不是根本问题,是人类普遍具有被煽动性,理智有时候只适用于个体,以扩大到群体就不行了,很多历史都可以证明,可以看看无论近代还是古代,想挑起战争的一方哪个不是正义满满,有宣称自己是邪恶的还能成事的吗?那么谁是邪恶?这跟本就定义不了。

所以各个时代的人,总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优越的时代,总会觉得自己很先进、很高端。


世界是无止境的,所以一个人再怎么博学多闻也不可能穷尽天下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而世界又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发现和理解规律,遵循和应用规律,甚至人还可以部分的创造规律性的事情。所以如果从规律和道的角度出发,世界又是可以逐步认知和局部掌握的。


谢邀。

所有的人都有知、在知、是知。

至于是否知道自己无知,那是某种【知道了的什么】。


知可以当名词或动词,前者又实际上分为知识和常识,事实上大多数的都是常识,你知道或不知道都没关系的就是常识,所谓的知识应该能够用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或者说那是一系列的方法;至于动词,不存在无和有的问题。


《新哲学》中说,人性非善,人性非恶,而是人性愚。面对环境,人的能力是不足的。知道人性愚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不知道人性愚的人就表现在他的态度上——比如知乎中一些提问者的高高在上——对真诚中肯回答者一句感谢也懒得给,倒好像别人服侍的还不周到似的。

youyang:《新哲学》为什么不一样?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