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很大,而我只是个30家小炸鸡外卖连锁店的小老板,大言不惭来说两句。。

首先提到2020年,就不得不谈年初乃至现在仍在持续发酵的疫情,这一波浪潮,严重影响了餐饮业本来的发展秩序,但如从根本来看,它只是一个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远谈不上重构者。就好像一场森林大火,可以倾覆整个山林的面貌,破坏原本欣欣向荣的状态,但春风过后,万物出新,榕树的种子依然长成榕树,草籽依然长出草丛。

在滚滚潮流的行业大势面前,若不是根本性的破坏,比如环境突变导致不能随便吃辣了,或者鸡肉性质变了导致大家不愿意吃鸡肉了,那作为几千年来最为稳健的餐饮行业,它的发展大势很难有重大突变。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著,不管外面环境看上去好像变了天。

嗯,好像扯远了,话题谈的是2020年。那么具体到今年的话,谈2个点即可。

1.餐饮行业的大势是什么?

2.疫情对行业大势有什么影响?拖慢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强化了什么?

先说第1点,行业大势。这也是最开始讲的,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行业发展的本质内核是不变的,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行业会往哪里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多大。

自古以来,餐饮业就一直存在,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展著,不管是以前的小酒馆,还是现在的酒楼,以及互联网化的外卖,餐饮的本质是解决人们的刚需问题:填饱肚子。后来随著生活质量的提升,逐渐衍生出另一个属性:社交需求,也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饭局。

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行业表现,大致都是基于这两点的各种衍生态,从未来的角度看,行业大势也是基于这两点上的各种推陈出新。

好像有点云里雾里,我们用更详细的案例来拆解这2点。

先说填饱肚子,其实它是一个很纵深的需求词。最底层的需求当然是纯字面上的意思,把饭吃好,饿不著就完事了。但越来越商业化的竞争,势必会推著怎样更好的吃饱去发展,那它会衍生为2个方向,1是产品上的升级,东西越来越好吃了,或者选择更多了,大家就会吃的更开心;2是服务上的升级,我产品和大家差不多,但我服务超越你,客户吃完还想来,嗯这就是典型海底捞模式,他让大家吃的很爽,不仅仅是吃饱,或者叫非常爽地填饱肚子。

那么未来,从「填饱肚子」需求出发,沿著产品和服务这两个方向的发展是必然,看自古以来也是如此,只是以前服务意识受生活水平和素养限制,大多都在产品优化上做研究,现在竞争多元化了,在服务上做突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服务上做优化的品牌越来越多。如各式各样的花样吃法,超大份巨无霸海鲜套餐,甚至吃火锅现场活杀鲜鸡。

作为餐饮从业者,本人也是更推崇在服务上做优化,除了服务本身更容易让消费者记住外,还有产品的研发升级,其实是不太容易的事。餐饮业发展几千年,才有今天的格局,哪是随便研究就能再弄新产品出来的,研发新品成本远比升级服务来的高多了。再者,谁做出来了,直接模仿,这个过程不要太爽。。

所以,从这点上看,服务上的不断升级是2020年乃至未来餐饮业的发展大势。

那看另一个点:社交需求。本身来说,社交是独立于餐饮之外单独的存在,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我想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吃饭时抢著买单。。

现在的很多线下社交,都是在餐饮店里进行的。那大家在进行筛选时,会考虑什么呢?

1是门店口味不能太差,2是服务要好点,3是门店形象要高。

说白了就是要撑起这个面,那具体的表现就是,大家倾向于去大商场,或者中高端装修的门店就餐。给它提炼个关键词吧:品质化。就你看上去不能太low。

现在我发现,品质化也开始渗透到外卖行业了,比如各式各样越来越高端的包装,不管你产品再一般,你形象也要给我搞好。而且从结果来看,形象好确实能带动很多复购,还能提升客单价,这是进入餐饮后,我们这群实在的人,有点意外的地方:没想到形象对大家那么重要,而不是仅仅只看口味或者服务。

所以,在社交需求上,品质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在门店装修、堂食环境,甚至餐盘设计,洗手间格局和环境等等,这里有个误区,不是说品质化就一定要高花费,从结果来说,你只要让食客感觉有品质就可以了,如各种轻奢极简设计,或者小清新堂食风格,装修不会很高,但给人感觉独特而精致,有这种感觉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服务升级+品质化,是我认为在产品升级外,餐饮行业最为重要的两个发展趋势。

OK,说完第1大点,行业大势,我们再看第2点,疫情对今年行业大势的具体影响。

我觉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

这个不言而喻,本来10%左右的行业发展速度,被疫情生生摁住,估计到年底能有6%就不错了,直接拖慢许多门店优化的节奏。如以前的网红餐厅,今年会少很多,而网红店,本身就是服务+品质上的一种革新。

2.业务重心调整

疫情把堂食摁住了,倒逼著外卖的发展,很多商家也意识到了,单靠堂食不行,主动研究起外卖的做法。这本质是为了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而强化的多业务渠道能力,毕竟多一条路卖货,就多一分抵抗风险的能力。

那从外卖行业看,疫情其实是加快了外卖的发展,也激发了外卖行业的多元化的竞争。如直播做外卖,就让美团/饿了么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对手不仅只是彼此,还有外部的其他X因素。

3.行业洗牌

这波疫情,让重现金流的大型连锁餐饮门店陷入困局,如西贝莜面村,逼得银行救济才缓过来。那还有一大票不知道的品牌呢?他们倒闭了,谁与说去?更不必说死亡一片的底层小商户了,看见个报道,说武汉解封后,记者走过一个商场,整层楼都贴著「旺铺转让」。同餐饮人,我顿时哽咽了。

疫情清洗的,是那些过于依赖现金流的品牌,也包括那些本就苟延残喘,期待年后挣扎一波的底层小餐饮户,他们的无奈,在我看来是一种必然,因为创业成功率之低,他们不做充分学习和调研就贸然入市,疫情只是加速了必然的倒闭,能怪那个吃蝙蝠的人么。。

4.投资信心

其实作为刚需的餐饮业,应该算是所有行业中不幸的万幸了。因为疫情再难,大家还得吃饭啊,但是旅游呢,住宿呢,更不说一片哀鸿的外贸行业,我确实觉得是大幸,不然我们也没可能在疫情期间还能持续发展,这和行业刚需性密不可分。

但对投资的信心,是不可避免的影响的,所有行业都受影响了。你说今年这样,谁还敢随便拿钱往外砸,不先稳住保命一波,来年再看情况,谁家里钱太多无聊往外撒么?

所以大家更谨慎了,是完全正常的。当然,风险的背后就是机会,它们就像镜子里外的人和像,时刻并立存在。这也是下面的第5点

5.行业机会点

多数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少数生机。

比如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倒闭了,我们逆市开店,提前在国内各大城市布点,在维持住日常运营的情况下,和国内经济复苏,一同成长著。当然,没有绝对的风险,也没绝对收益,他们都是辩证统一的,只是这时候,需要勇气、魄力,以及眼光。

至于具体是什么,大家且拭目以待,因为下半年或者明年,就会有一些新闻,披露一些在疫情期间,快速发展起来的企业。他们眼光犀利、行动迅捷,趁著大家都打退堂鼓,他们强行而上,占住先机,这波人,就是山火过后,最早发芽的那些草籽。至于能长多高多快,就看底子基因了。

如要举例,我就说「美菜」吧,趁著疫情不能下楼买菜,率先推出个人账号服务,人在上面买,第二天送到小区楼下,隔离验货。这一波操作不得不说安慰了很多人的心,而结果美菜也确实趁机拓展了大批客户群,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大家说为什么人家能做到呢,难道他的竞品想不到么?

非也!只是疫情那么严重,谁愿意冒著生命危险去送菜呢?没有企业长远的使命观,以及员工上下一心的执行力,压根就不能有这样强大的行动力。说到底,还是企业本身的远景及使命,让关键时期,他们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机会永远属于积极思考未来,正视风险和挑战风险的勇士,加油各位!

如对开店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我这篇30家外卖店操盘经验全干货整理。

然后顺手再点个赞呗~码字完好饿啊


2020年餐饮该走向何方?巴厘龙虾总经理徐颖聪在访谈中,曾这样讲述:

2020年感觉时光在倒回,似曾相识的2009年,也好像就在昨天。

走在街道上,好像人流变得「稀少」,人们的言谈举止开始变得不那么轻松,有种莫名的紧张情绪笼罩在市场上。人都去哪里了?为什么大家都降低消费了?为什么都不消费了?哪些品牌和品类会过得更好?诸如此类的一连串问题在业内被多次提起。

很快有一部分人在互相传染:消费并没有升级,而是降级!经济下行对实体打击太大!准备过冬,而且还是最少五年一个周期…

从经济角度看社会问题,很多现象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自身行业出发,浅谈一下时代变革。

餐饮业态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酒香也怕巷子深」似乎也就那么几年功夫。正如中国餐饮从街边排挡、小馆发展到如今的登入大雅之堂,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一般,这是一个时代的演进。只能说当下任何一个行业都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我理解的是无论城市发展处于哪一个水平线,都只有老、中、青、少四种业态。它们各自小心谨慎的守护著自己的客群,同时又环顾四周,伺机出击,只要自己还跑得动(当然也有被拖著、背著跑的),其中滋味只能自己品尝。有想著怎么活下来的、有想著怎么快速成规模的、有想著怎么守住既有品牌的、有想著多品牌多业态多战线作战的、有想著怎么成为百年老店的、还有想著怎么不让几十年的金字招牌消失的…众生百态。

其实,很多根源性的问题都在需要重点关注并付诸行动时,却选择性失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人的思想是发展的永动机。解决不了人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回过头来看,走了很多年的路,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没有坚守供应链阵地的高标准采购,何谈日复一日的始终如一;没有死磕产品的厨师,何谈出品稳定、标准;没有注重细节规范又具人性化的服务,何谈用餐体验;没有把握时代变化的各种趋势,坐井观天的盲目自大,何来品牌的声名远播?

你的每一次细小的变化,都会被人关注;持续不断地多维度优化,你的声量才有可能被更多人听到。这个时代最缺的是在坚持中寻求微创新,最不缺的是舍本逐末式的所谓颠覆式创新,那只是昙花一现,餐饮必须回归到吃上!其次,还是人的问题,如果底层战术动作执行非常到位,但领军人物的战略错了,再勤奋的战术也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和错误。但我相信,没有一个扛旗的人愿意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每一个顶端的决策都由很多个支撑决策的信息点来组成,这是需要智慧的,是要从很多很多信息中排除掉干扰项,择取有用的信息,由点组成线再串成网。

一位朋友聊天时说道,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不容易,到处都是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前功尽弃。这也侧面佐证了一点:这不是蛮干的时代!你的品牌、餐厅定位在哪里?你的客群是哪些?你的开店选址区域用户基数多少?人均消费多少?竞对品牌、区域消费习惯、消费频次、用户大致画像、预计月营收、月毛利等,有这么多数据手段可以利用,你还要盲人摸象?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新时代,欢迎来到新世界!

从单店到连锁,从单品牌到多品牌,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门店升级。这意味著管理的变革,洞察市场变化,需要迅速做出调整。

以我们自身为例,2019年我们旗下新推出一个融合创意菜品牌。预想是在旺季分流附近旗下成熟品牌的客流,等到淡季营业周期时调整为以创意菜为主打。旺季以成熟品牌的客流、人气、口碑带动新品牌的立足和成长,乍一看,好像逻辑上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到中期就会发现在运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1、市场已形成固有认知,老顾客对新品牌的接受度不够,宁可守在门口排长队,也不愿意尝试新品牌;旺季进客高峰期,老品牌导流新品牌并不明显;

2、新品牌自身造血能力还是弱,在出品上的亮点不够;

3、新品牌对用户的粘度不够,没有记忆点;

4、整个品牌定位愈发显得不清晰,是要定位传统菜还是做味蕾的挑战者,这个并没有想清楚。

这给管理和运营带来深刻的反思:在不够流量做双线作战的情况下,在自身储备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定位并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在品牌不够聚焦时,这无疑是一次响亮的敲脑门。在并不完全交叉的两个业态中,用成熟品牌的运营方式去运营一个新业态品牌,这也是一次交学费。

每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如:增长陷阱。作为一家本土化耕耘十余年的餐饮品牌,深知这中间的各种坑。就2019年来说,依从外界来说,是挺艰难的一年,但是经历过起步后刚准备爬坡时就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企业来说,其实这不算最坏的时候。各种情况也都在预判之内,尽管如此,从各方面数据来说,还是给予了不少安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和上面提到的「向管理要效益」是分不开的,也是践行「冬天练内功,春天开始准备打仗」的思维。从管理创新、运营精细化、数据支持、供应链等各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并同时在关键节点上丝毫不能大意,打仗就是要将枪擦亮。

10多年前一位外籍资深从业多年的信息化创始人和我谈起餐饮精细化管理时,是我第一次接触餐饮信息化,让我颇感惊诧,心想:在现实中的中国怎么可能有如此精细的操作?中国的餐饮人不可能接受到如此繁复的管理理念。1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切都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而起,前人实践的管理理念在今天逐渐被接受、打破并逐一深化。今天不论信息化的变化,还是信息的连接。你的销售是你的商业机密,可以不被分享,但是从进到出、从存到留、从员工到客户…无论你的财务软体多么先进,你的进销存功能多么全面,你的HR表格做得多么漂亮,依然有数据孤岛和效率这个绕不过去的坎。

上面提到的各种战略前瞻和战术安排上,很多都是取决于日常运营中从点到线到面的数据汇聚。今天光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数据化解决方案仍然显得不够,你还只能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嗨」,其他的业态、其他行业的融合性、人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带来的增量是现在几何级的增长,这好比是当下热闹的5G+「物联网」,你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世界。

未来,除了打通内部信息的各种栓塞、破除各种信息孤岛,让数据、内部分享、共享办公等方面逐步贯通的同时,更要让这些工具真正有效率地、便捷地服务于内部、服务于客人、服务于供应链上下游、服务于决策。逐步开始探索打通外部流量,融合更多信息流,产生更多的DAU、MAU,让品牌更具张力。

其次,考虑到餐饮企业业务的多样性,注定餐饮企业可能需要引入多种异构系统来共同支撑各类业务,并且要避免他们形成信息孤岛。那么作为信息化提供商,可以考虑适时引进中台概念。举例来讲,对于稍大的连锁企业,有多少门店就有多少固定资产,大胆预测一下这或许是很多企业的一个黑洞,是不在盘点统计和损耗统计之列的。而这类资产统计已经有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那么作为餐饮信息化公司,就需要将这些数据全部准确无误地整合到一起。还有更多类似的应用存在于各种部门的需求列表中,未来这些都是有强烈需求的。但如何让他们之间相互打通,形成整体,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先想到且最洞察用户需求的,一定是这行业的王者。

每一个冬春的轮替,都会伴随著行业的起起落落,只有真正执著的餐饮人才会成就一块块金字招牌。如今的餐饮界限越来越模糊,行业的挑战愈发激烈,行业的从业门槛也不再是门外看热闹。随著资本的进入,监管的愈趋严厉,资源匹配更集中,只有精细化运营才能活下去,走得更远。

致敬伟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餐饮人!

访谈 | 2020餐饮该走向何方【巴厘龙虾徐颖聪】 以上内容及更多餐饮大咖运营观点已收录在《天财商龙餐饮研究院经典课程实录(第二辑)》中,请勿随意转载!


2020年的中国餐饮行业,将会走出迈向世界餐饮的一大步。

餐饮业内一直以来三高一低的痼疾被无限放大,过于依赖堂食的单一盈利渠道将会被迫多线发展,市场竞争力不够的小店面临淘汰,头部品牌变得更大更强,连锁率逐渐提高。

疫情让餐饮业几乎停摆,很多餐厅的现金流就此断裂。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悲观的认为餐饮创业没希望了,这是不对的。

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1-3月,也有18家餐饮企业得到融资,资本不是傻子,在这种情况下给品牌融资既是希望它能挺过这段时间,更是看好它在未来的发展,确定它能回本。

图源水印 红餐网

餐饮创业能不能做,从来没有合适的时间——在疫情没发生时的2019年,餐饮不也一直被唱衰吗?只有合适的人。适合做餐饮的人,什么时候入局都不晚。不适合的人,什么时候做都不会成功。

客观现实就是餐饮不好做,一直以来都不好做(十几年前除外),疫情加速了跟不上时代的小店的淘汰速度,但同时也展露出了未来的一角面貌。从困难中寻找机会,才是一个好创业者的心态。

在此,我们提供一些这段时间观察到的趋势,供餐饮人和准餐饮人们参考。

网易数读抓取了「疫情结束后,大家想去吃什么」的微博相关话题下的评论,数据显示火锅、炸鸡、烧烤位列前三。

而在想喝什么的话题下,奶茶以800多票的断层稳居第一,疫情结束后,这几项品类将会率先迎来复苏。

而从整体行业走向和业态创新的角度来看,我想提起一个不是很新的「新」概念——「一人食」

「一人食」或成大势

说它不新是因为它确实作为一种餐饮业态早已存在,说它新则是因为它将适用于更广阔的消费场景。说到「一人食」就不得不提起在背后支撑起它的「孤独经济」了。

网路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孤独等级表」,现在看来,除了「做手术」这种不常发生的事件,其他的「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电影」甚至「一个人搬家」早已成为了「空巢青年」们的常态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9亿,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到2.4亿,而其中未婚、独居的人数超过7700万,这些人也被称为「空巢青年」——年纪轻轻就一个人生活。

他们的日常就是一个人,感到孤独是难免的,就像Eason歌中唱得那样「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这些不断被「拉扯」的孤独感,在商家眼里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机,从「吃、住、行」方方面面来抢占单身人士的心智。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邻居日本可谓是「孤独经济」的集大成者。在日本,独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体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应有尽有的一人食形式——一人火锅、一人寿司、一人拉面、一人咖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美食短视频中经常出现的「一兰拉面」,也可以算是日本「一人食」的鼻祖。

除了必备的隔板外,一兰的特色在于每个隔间前面的小帘子,高度刚刚好够服务员把面递进来,看不到脸,食客和服务员避免了眼神交流的尴尬。一兰拉面目前已经开设了83家。

三年前,著名作家毛丹青发的一条关于日本一家一人食寿司餐厅的微博引来热议,下面网友们的热评显示出「一人食」的需求不仅存在于日本,同时也存在于国内。

呷哺呷哺在早期就看到了这一趋势,满足单身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设一人吧台位和小锅模式,合理利用空间的同时还提升了翻台率自热小火锅作为单人火锅的延伸品也随之走红。

近几年线下也有一些主打「一人食」概念的餐厅,用木板隔开的单人间内具备纸巾、调味料、插座等就餐必需品,目前生存得都还不错。据业内人士推测,一人食的经济规模约为100亿元

而经过这次疫情「洗礼」的中国人,恐怕会下意识将「和人保持距离更安全」的念头在生活中延续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一人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机会和消费增长点。从前「一人食」的理念是「尊重你的孤独」,现在可以再加上一点——「让你更加安全」

一人食包含「到店」和「到家」两种形式。到店就是以一兰拉面为例的模式,但是国内目前应该还不能容纳「纯一人食」而不具备多人用餐场景的餐厅,一是定制起来比较麻烦,二是餐饮业「三高一低」的实际情况供养不起当前环境下「非主流」的需求。

所以大部分餐厅只是尊重这一细分需求多增设了「一人食」的场景,一条吧台也好,两块隔板也好,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到家」一人食中包含的,一是外卖,二是自热小火锅等一人份的餐饮零售商品。

未来,外卖会不会也像快递一样每个小区有外卖柜,或者每户人家门口有个「外卖箱」来达到无接触配送的目的,既不用等待也提高了快递小哥送货的效率,喜茶此前在线下就进行了「取货柜」的试验。

科技和城市化的进步会催生和捧红服务型的产品,每一个细分的需求都值得去精细化运营,或许哪一天,它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样爆破了大众心理的那根敏感的弦。「一人食」必然是个风口,但这阵风能吹多远,多久才能吹起来,还需要看市场。

引用《孤独的美食家》中一段话结束这一部分的论述:「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这次疫情带给餐饮人最直接的启发,想必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就是私域流量的重要性。

关于私域流量

什么是私域流量?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用付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简单来说就是自媒体、朋友圈、用户群等。

而自媒体号主、微信号主人、用户群群主就是所谓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是诱导著你的消费行为的人。私域流量的火爆来源于商家对流量越来越贵的经营困境的无奈,也意味著线下生意向线上转型进程的加快。

其实私域流量对普通商家来说,就是朋友圈和微信群,把店铺的粉丝加上微信,每天发朋友圈宣传,很多老板都在这样做吧?但有没有用,还真是天差地别。

说回前文的案例,麦花卷建立社群会根据不同属性做细分维护,群内信息不是毫无章法的发各种优惠,群数量多、信息多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微信群的打开质量,即每一次@全体成员后,用户看到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不重复的。

麦花卷走的是预定生产制模式,针对固定用户群重复下单的策略是更换菜单:49款不同时令馅料的包子每日更替,周、月循环,采取3+4模式(3款固定,4款循环),这样能促进钟爱某一款包子的人群及时下单。线下门店进行展示和取餐,线上群内完成销售行为,积累自己的流量池,且预定制不会造成多余的浪费,才使得它并未受到疫情太大的影响。

奈雪的茶则是主要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无接触自取+无接触外卖」的营业方案将千万量级的积累用户盘活了,疫情期间,奈雪的茶小程序的订单量提升了50%.以前,开展线上业务是未雨绸缪,现在则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了。

拥有自己的客户流量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线上渠道只做外卖是远远不够的,当门店停歇,只能依赖第三方平台,「任人宰割」太被动了。就连即使做到「淘宝直播一哥」位置的李佳琦,也没有放弃微信11亿的用户池,建立了260+个微信群。狡兔三窟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在生意场上,学会给自己留后路,才不愧对「商人」的称号。

私域和会员体系,其实都是品牌的存量。想盘活这些「存量」,就需要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运营者有一个清晰的人格,让用户愿意与之交谈,而不是机器化、程序化的发布类似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交朋友,以真心换真心。

想想我们自己,是更愿意听一个机器人的安利还是老朋友的安利?答案显然是后者。

所以与其说什么生意赚钱,什么生意能不能做,不如说什么才是赚钱的思维、赚钱的方法。像下围棋一样,永远比你的对手多想三步,就已经是你所在的圈子内的高手了。

野生动物被禁止食用、活禽存在安全隐患,冻品市场就迎来了机会;在外就餐、多人聚餐场景减少,在家用餐、一人食场景自然就相应的增加;线下生意难做,线上市场和流量池的建立则能在危急关头救人一命……

最后想谈谈餐饮直播,自从罗永浩直播带货把小龙虾和奈雪的茶卖出不错的成绩之后,餐饮人都蠢蠢欲动,想要进军直播领域。大企业如海底捞、西贝、喜茶等,请个有名气的主播带一下货效果必然不会差。

但最怕的就是中小企业盲目入局,给本就困难的盈利情况雪上加霜。中小企业往往会选择自己人来直播,那么什么样的餐饮企业适合做直播呢?

这里我们简单提出一个直播的公式:有知名度的品牌+有竞争力的产品+难得一见的优惠力度+一个有趣的主播。

想要做成一场成功的直播带货,要么以上四样你全占,要么你把其中一项做到了极致。

直播对餐饮人来说是陌生的领域,但如果不为带货,不抱著太强的目的性入场,只为交个朋友、刷个好感度、跟消费者拉近距离,那直播确实是很好的方式,它也可以作为社群建立起来的拉新方式。

总而言之,疫情的洗劫对餐饮个体来说是残酷的,但对于餐饮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其实是有帮助的,就如同我在回答最开始说的那样。还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看清局势、认清自己、付出行动,餐饮行业依然大为可为。


平台侧:彻底进入付费流量时代!这是结论~

行业侧:营养健康餐会转向中餐类

「外卖市场已进入流量付费时代,从短期来看,互联网新餐饮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正常化,外卖商家仍然需要继续投入不小的开支在流量获取埠;

美团如今核心在于提高财报收入,短期来看,到2020年这一方向仍然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饿了么如今核心在于提高用户获取速度,因此,短期来看,到2020年饿了么仍然会更侧重于用户端的体验和优惠功能开发;

但是两个平台在2020年,会逐步的增加更多的数据分析功能,以推动精细化运营,而外卖市场也将迎来外卖教育窗口的活跃期,外卖运营会成为中小型外卖商家的核心技能。」

——黄大虫

付费流量时代到来

细数美团的恰钱手段,判断美团的出发点从2019年开始,无论是美团外卖还是饿了么外卖都在增加付费流量窗口;

首页的推广位不断新增,推广部分在首页端出现了固定位和动态位,且推广位置多达8个位置。

动态位:比如第4广告位,优先让给广告商户,如没有商户竞争到第四位,则给自然商户。固定位:只给推广竞价的商户。

饿了么:5、10、15、20、25位为固定位,4、12、18为动态位,但是暗改偷偷新增了一个9号位。美团外卖:5、6、10、15、20、25为推广位置。

固定位和动态位两者之间不存在哪一个价格更便宜,且用户不能选择,最终呈现位置是根据竞争环境和店铺权重质量分来综合判断。

而原来潜规则中的排名锁位,目前美团也正式正大光明的上线,商家可每天抢夺流量锁位特权,按照锁位曝光量来进行购买。

美团同时也开放了原来商家一直想要的为你优选流量,商家也可以购买每日优选推广位置。

美团开放了金字招牌购买:商家可以购买品质优选、热门、好评、回头客、场景等多种招牌标签,虽然各有要求,但是总有一种总会让你买的上,所以不用担心满足不了要求而花不了钱,平台比你想像的贴心很多。

美团开放了袋鼠店长功能,这个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商家来说最有价值的便是新店特权延时,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来的基础版是998元一年,后来不断涨价1259元,旗舰版个别区域甚至破3000元一年,不得不说,商家的钱是真的好赚啊!

钻石展位和铂金展位本质上来说是一样,都是按照曝光量进行收费,这里不过多累赘,反正这两个展位都是辣鸡中的辣鸡。

和钻石展位以及铂金展位其名的便是揽客宝,属于辣鸡中的战斗鸡。

津贴联盟:这个功能其实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属于一个鸡肋的设计,不开会导致缺乏竞争力,开了会导致整个利润失衡,商家不仅要支出津贴的部分红包,还需要给平台每单支付一定的额外佣金,个别区域每单成交高达1.8元。

津贴联盟的出发逻辑,大概率是因为当前平台按曝光收费的功能与按点击收费的推广都有了,但是缺乏一个按照成交订单来进行收费的功能,因此增开了这个恶心至极的津贴联盟,这在我们看来,这是平台侧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功能其实都是在变相的让商家支付各种费用来购买流量,但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性,所有竞争变得透明化,反而让整个市场变得恶性竞争,不断拉底用户的支付水平线,当用户养成习惯后,平台便有更大的话语权来继续循环该利益链。

而今年10月美团新增的点金推广周边出价参考,则是赤裸裸的让商家彼此加大竞争,以求来让财务年报变得更加漂亮。


整理了中国餐饮40年发展的大事件,结合行业底层规则,对为了几年行业发展做出了一些预判,感兴趣的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餐饮创业找万万:中国餐饮跌宕四十年,大历史观角度剖析幸存者法则!?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