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圣人的标准是孔子

很佩服孔子能做到不与夏虫语冰,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一定要去争个对错


纠正:不与夏虫语冰是出自《庄子》

感谢回答纠正,我本人其实也没有对这些做过很多研究,上一次读古文名句也还是在备战高考时期,之后因为专业是理科,所以也没有专门去读过,弄错典故真的十分抱歉


向自己靠近


先学著做个真正的自己——然后做个君子——然后做个贤者——最后才是圣人


孔圣人学识渊博、心胸宽广,因此能做到换位思考。

理解「夏虫」不知「冰」为何物,跟它讲它没有见识过的事物结果大抵是不被理解、还浪费唇舌、浪费时间,这是不与夏虫语冰的真正原因。

在旁人看来,不与夏虫语冰显得实在是有容人的雅量。

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应了那句「治人事天莫若啬」而已。

我们如果能把用在无谓之争的那些时间都用来充实自己、增长自己的学识和见识,那么我们将能够辨识出更多「夏虫」,从而待之以悲悯之心,也就能省去不少无谓的争执。

做不做得了圣人我们自己说了不算,但向不向圣人的经验学习我们还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的。不是么?


儒家做圣人,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往内找,一个是向外学。合称内圣外王。

往内找,要理解什么是中庸,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在中和之态思考行动。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孔子说,极高明而道中庸。

向外学,则要学会格物致知。格物而追寻事物的根本道理,获取了真知,便自然可以提高自己了。要成为圣人,要格天地这最高最大之物。圣人便是效仿天地而立德,要以上帝的视角看待世人,这样才能成为圣人。

就如题主所问,遇到不符合道理的就想争论。按照中庸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了你想自己是天地一样的伟人,怎么和愚蠢的小人去计较呢?自己胸襟开阔了,也就不会去和人争论了。


明末的儒,剃发也是为了向圣人靠近。可以多读读语录,然后身体力行的理个圣人发型,每天照镜子,都会发现自己离圣人原来越近了。

前两天我要一个儒正面回答我:读完孔二妮的语录后,是不是对剃发更有帮助?对方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我只好删了对方的评论。

就像知乎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为了向「历史话题大v」方向靠近,不停的脑补历史,把反对它的人拉黑,还不停的举报,比如我这个回答就被删了一次。

举报这方面的做法也离孔二妮圣人的思想很近,不敢正面对付敌人,只能自我剃发(发动自己的腿子进行举报,拉黑),在精神层面上,王靖海觉得自己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跟我学龙珠易经,跟我学社会均衡发展观理论,跟我学九阳归经…跟我一起领悟真理的终极含义,然后做个好人,踏踏实实地活,安安静静地死,然后在另外一个世界讨论一下得失,然后再度归来,如果有必要的话。

我们不自杀,我们游戏人生而已。玩游戏就要找合适的队友,教强大的技能再互相配合,优胜略汰,虽死无悔。

我的目标是同化世界,以便下次想来的时候舒服点,不用拼手气。我来的时候感觉世界类似地狱,我走的时候希望它以后能像天堂,所以我活著的时候就要改造它,给它方向。


有这样想法的时候已经与圣人靠近了。正所谓:「圣人无其心,以百姓心为心。」


没有活圣人,只有死圣人。没有真圣人,只有假圣人。

孔子生前只是一个仕途暗淡的私塾先生,并不是什么圣人。连它的徒弟夸他聪明,他自己都不承认。有一回,一郑国人说他就长得像一只丧家之狗,孔子笑著说,他说的真对!

直到死后,随著孔门的壮大,几个徒弟违背夫子遗志,把孔子推向了神坛。后来因为筒制者的需要,才被追封「王、侯、圣、先师」。

所以,圣人只是一座高高在上的丰碑,我们一般人想够也够不著。

保持快乐的心态,能把《论语》里说的孝悌、谨信、泛爱众做到,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里的其他人看来,你就已经接近圣人了。


圣人无为、无名、无处,行不言无为之事,善因应。应者,不自设,如响之应声。因者,不自取,如影之随形。不先物动,待彼动而偶之,察彼之终始本末,缘其物理,定其名实,循名责实,量能而用,天下治矣。

察事物之功用,定其名分,列其条理,待事之将来,取而用之,则万事必矣。

内治,以虚静为本。虚则能容物,不与物为忤,无天灾,无物累。静则灵台明,见知不惑,行事知本末,执端而不逆物理。

圣人无言,静己观物知其则,待彼言而应之,不忤逆于物,任物自然,是谓不言之教,声不出而有雷霆之威。

圣人无为,虚己观物知其形名,待彼行而因之,量能而用,物尽其材,任其自为,是谓无为之事,身守静而有天地之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内虚而不屈竭者何?以其静也,待其动之是其出焉,出则生矣,生则有极,复为恒。多闻博识,岂能穷天下之理乎?不若守静务本,本立而道生,纲举而目张,天下事尽在此矣。道行千里必始于足下,壁立千仞不离下基。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我执其大本,任其鬼而无能神矣。


看来你觉得不争辩就是圣人。不争辩很难做到,我以前和你一样,于是非要争出个长短高下,后来读的书多了,才觉得自己很浅薄,知道的太少了,所以听人说话就变成了学习。

争辩没什么错,如果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那就没人和你争了。如果只是逞口舌之快,争了半天也搞不清楚大家在争什么,这就没必要了。

顺便再说一下,圣人这个定义可以仔细分析一下,有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


贯彻大复仇理念。


向圣人靠近有点像爱智慧。你只能无限趋近,并不能达到。

个人更信服阳明先生,你本身就有圣人的基因,只要觉悟,就能成为圣人。

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决定了我们如何可能成为圣人。

成为圣人的路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其中修身又是本。

你如何修身?

有些人选择熟读经典,倒背如流,认真学习分析圣人的一言一行,在什么情况下,圣人怎么做,将圣人的言行举止当成标准答案,不断的参照,模仿,引用,以为假以时日,便能渐渐通达圣人之境。

有些人遍读历史,通古博今,研究事实,分析数据,终于明白历史是进步的,切不能以古法今,于是每每看到以圣人为依据的人,要说一个愚字。

于是有了观点的争议,有了目的的质疑,你如何修身?是求之于外,还是求之于内?

其实,圣人距我们两千年了,他怎能比你更能感受到当下时空中人类所处的境况;他怎能比你更懂得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的问题,弊病;他怎能比你更明白解决现今问题的方式,方法。

圣人是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坚定自己的心,接过圣人的道,去实践,足矣!


前提是你得有能力判断对方是「夏虫」,而且还要反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别人眼中的「夏虫」呢?

孔子之所以不与「夏虫」语冰,是因为夏虫没有经历过冬天。同样你如果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相关事情的人,却跟他大谈特谈相关的事情,那么他将会无法理解你所说的话。你要想对他谈你的思想,前提是他有过相关的经历。


公民意识和圣人意识本质上是抵触的。


道德经上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就是圣人,要能做到这样,就差不多接近圣人了吧。


修身 齐家 治国 安天下

顺序千万不能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