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会,他们应该预料到这一点了。


天下为公是一种理想,孔孟也不能强求。

只要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不能同时达到一定的水平,天下为公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有私欲、妄心存在,人们普遍追求利己,利己之后才是利人。这种「先己后人」即人的天性、天理、天道。。

这种先己后人的天性本来非善非恶,因为人们「爱己」,所以才能自我生存,本来是天性。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存。

但一旦这种天性受到后天习气影响,对社会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就是恶了。佛家称为「我执」,太执著于「我」的存在而对自然造成了干扰。

但除了上面讲的「先己后人」的天性,人类还有其他天性,即「爱」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这也是人的另一种天性。当人「维护自我」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时,就普遍表现为「爱」。

所以王阳明讲致良知,我的理解即「爱」。圣经说,「爱」是永不止息,即爱是一种推动物质世界运行的力量,「爱」是世界的本质力量。

你父母爱你,你才能茁壮成长。你爱钱,所以去赚钱。你爱你女朋友,所以你们结婚。你爱孩子,所以要孩子。凡此种种,都是爱在起作用。

所以,我理解的致良知就是去感受爱,成为爱,实行爱。

但因为人类不能普遍地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往往容易被习气、妄心所蒙蔽。天下为公也只能存在于理想中了。


孔孟徒孙千千万,连中国人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什么资格失望?

要不是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化肥,更稳固的水利,一有天灾人祸,就是两脚羊遍地的情况


说天下为公,首先知道什么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首先达到天下大一统,且人们的意识行为习惯全都一致,那样的话,这个文明估计就快结束了!

所以,这个情况只是一种完全真空的理想境界,而人,不可能在真空中生存,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们只要将水弄得适合鱼类生存就好,不要弄成纯净水,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在慢慢变好。

所以,你觉得孔孟会失望吗?


子曰「求仁得仁,又有何怨」。不会。孔子用一生做了自己希望做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不会失望,只会同意朝气蓬勃,看著我们一天天变好。——谁说不是呢,我们正在变好。


孟轲会,孔丘不会,孔丘的心境已经半步超脱了,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孟做梦都想不通社会还能进步到现在这个地步。

他们会惊讶到嘴巴都合不上。


天下为公指的是个人心中的世界,一心一世界,一性一普提,大我至公,无我相身,众生无我,我为众生,就是天下为公,是指个人的心境。


「天下为公」这是否是孔孟的政治理想还有待商榷,希望题主能就此问题好好研习……

至于孔孟二位先生,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曾达到而失望?我想二子,失落也许会有,但失望绝对不会。

孔丘困于陈蔡,似乎也没有忘记「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豪情;孟轲风尘仆仆,似乎也不曾有蜗居山林之意,始终秉持「虽千万人吾以往」……

孔孟二子不是乐观,而是一种在洞悉了人世和命运后的勇敢,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何方的勇士……


我觉得不会,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比他们那个时代好太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