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为代表的笛卡尔哲学是近现代哲学的基础,也是形而上学再起源的契机。

反驳基于理解,我思故我在所确定的是形而上存在,存在先于一切,人类精神的实体以及其它都是基于思维的存在,这几乎合乎所有人的解答了人类自文明以来的根本性疑惑-存在是什么,是思维的发散。

存在基于思维,不存在脱离于思维的实体或者存在,人只能通过自身主观去认识和理解,理性是主观。

即思维先于存在。即从认识论到其它,扭转了古代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开始。

启迪了无数人走向坚定的思考,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惟意志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等都出现并且为许多人接受。也基于此,人们无法拒斥他人思考的成果,蒙昧和迷信失去了在人身上的根基以及土壤。到达了启蒙的高潮

人类智慧的本质是什么?就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来看,古人的智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现代也只是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但可作为现代学问根基的仍然是思维,是智能本身。

反驳的也针对其中唯心主义的倾向和逻辑。

思维先于物质还是物质先于思维?这是唯物与唯心的争议,唯心主义基于认识论(从思维到存在以及物质)到本体论,于是本体以及存在是可议论的。而唯物主义基于本体论(物质世界先于一切)到认识论,得到了唯一的观点-科学,从而将不符合这的一切观点归于非科学,本体是不可议论的。在这里唯物主义有些趋向于学问垄断的独尊沙文主义,一切都变得简单而单一,世界都寂静了,在这里人本身也没有了希望和个人存在意义。

好吧!我倾向于对笛卡尔这句话的赞同,并且认为这是真正的科学的根基,观察、实验、理论、假设等都需要基于思维,那科学对象的存在本身又怎么能脱离思维呢?人类只能接近真理而不可能抓住真理,人在现实的本质是智能,对一切的认识和思考都只能优化而且还是局部的,复杂的智能优化问题是可能的而且是人类的特长。和每个人一样,人类没有确定的未来。科学也绝非是单一逻辑推理和方法或者结论,而是无限可能的可靠思维(不仅仅是理性)和求真求实的态度,这也是启蒙以来最大的文明成果。没有拒斥什么,如最核心的宗教神学也只是不可证伪而失去实在性变成了玄学。要真正的了解科学,只有去实际的实践这些复杂问题并且不要妄图一劳永逸。

应对不确定世界以及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的唯一答案是智能体本身,而不是某种思想、概念成果。思维决定了思维之中的存在,而思维之外的存在是不可知,但也可以因为进入思维而成为可知。脱离思维的存在没有任何对思维的意义,绝对的客观存在是形而上学,如虚无。思维之中的客观、主观等都是相对的。

或许这是最理性、最科学的解释,完美的衔接并且融合了哲学与科学在人身上的并存与互相解释以及支持。并非像唯心主义那样拒斥客观,也并非像唯物主义那样拒斥自我的主观。无法拒斥的主观(先天客观存在以及难以察觉到的自我存在),基于主观存在而实在的客观。客观与主观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智能体面向外在世界但又自洽自解、自成实在的存在体系的现状。即世界原本是怎么样的和我思维之中存在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并不完全相同,世界构成了实在的一部分,而价值、信仰等构成了实在之中也非常重要的其它部分。

无限的矛盾根源在于人的实在不断变化并且不断与世界冲突,而这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即以自身实在的变化反驳反抗世界的绝对实在性,也就反证了自我的实在。

即思考对存在的证明,而反驳反抗的行动是对实在的证明。行动在这里有了意义,即实现自身的实在。这是价值、道德、意义的实践意义,也就是通过行动证明的非世界的实在。是证明还是实现?即是证明也是实现,通过行动来证明。


反驳不了!

首先「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命题,不涉及是唯物或是唯心的问题!

其次「故」在这里不表示因果关系,只表示「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从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认为思想可以怀疑一切在外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怀疑就无法进行!因此他分析得出了一个普遍结论「我思故我在」。旨在建立一切知识的可靠基础,除此无他意!


先说结论,无法反驳!当然如果是辩论赛可以从偷换概念入手,这里不谈。看到很多回答说的很玄乎,甚至比答案本身更难懂,笛卡尔原著得出这个句话的意境是在对「我」自身是否存在进行怀疑论证中推导出的。因为他几乎穷极所有方式都无法证明自我真实存在,而最终只能通过「我在怀疑自身是否存」在这一点来推导出最起码「我」在干著什么,这样的「我」最起码不能「什么都不是」。换句话,我思故我在并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思维、物质的区别,而是通过逻辑对「自我存在」证明,尽管也说不清这种存在到底是什么,是唯心还是唯物是思维还是物质,或者几者皆有——但,最起码我们是个什么东西,不能什么都不是,以上!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引出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万事万物都可怀疑,除了怀疑本身,因为当你在怀疑「我在怀疑」本身的时候,你还是在怀疑)。这里的我是一个思想的主体,「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1】思想是我的本质属性。

对于说:当你睡觉的时候,你就不存在了。这类反驳难以让人信服,其实这里面偷换了概念。笛卡尔的我是思想的主体,是一个理性,一个心灵,而这里的你只是一个具体的人。

那么该如何进行反驳呢?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这一前提引出我思故我在,他又说「当『我』对一切事物进行怀疑时,我可以立即感觉到自己是不完美的,因为怀疑本身就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完满性」【2】但是正是因为我觉得它不完满,所以我心里肯定有一个完满的东西的观念,而这个观念不可能来源于我自身(「因为说比较完满的东西出于并且依赖于比较不完满的东西,其矛盾实不下于说有某种东西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因此只能说,是由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放进我心里来的,而且这个本性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性,就是说,简单一句话,它就是上帝。」【3】)于是他提出了上帝,在这里上帝成为普遍怀疑不完满的前提。并且因为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他必须存在。(因为不不存在那就不是最完满的了)

我们在上面的过程中看到,上帝作为普遍怀疑的前提,而普遍怀疑是我思故我在的前提。由此我们反驳的对象集中在上帝,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作为最完满的观念,先验的存放于我们的心中,构成我们普遍怀疑不完满世界的天赋观念,从这一方面来讲,我们反驳的对象便集中于天赋观念。

对于上帝有多种反驳,或解构或质疑,在此不赘述。对于天赋理念的批判可以经验论者霍布斯和洛克,他们三人同时代,往后的也有康德。

参考文献:【1】【3】《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2】《西方哲学史》赵林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因此作为结果的「思」就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但问题在于这个「我」是哪里里来的,在休谟看来,「我」或者「精神实体」,只不过是一系列心里活动的集合而已,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实体性的我。其实这个表述更准确的应该是「思故思在」。笛卡尔自己解释过,「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我是「思想」,思想一停止,那么「我」也就不存在了。康德就指出,笛卡尔这里所说的「我」其实是一个逻辑主体。说到底,「我」是一个思维主体,但是到最后,笛卡尔却偷换概念,把一个思维主体主体,说成了一个实在的东西即实体。在逻辑上犯了一种偷换概念的错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