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派手下大将会战华雄,当时曹操手下名将也不少:李典、乐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

其一,单打独斗谁也赢不了华雄,华雄多厉害,此人杀死鲍忠、刺死祖茂,大败孙坚,勇冠三军。如果不是群殴,曹操手下这几员将,未必是华雄的对手。既然心里没有底,自然没有上前去战的必要。

其二,当时曹操羽翼未丰,正是保存实力的时候,因此曹操寄希望于袁绍手下的将领能与华雄开战,可惜颜良文丑不在前线。

其三,正是为了凸显关羽的神勇,为后文虎牢关三战吕布做准备。如果曹仁等人斩杀了华雄,也就没有关羽等人的事了。

事实上,斩杀华雄的是孙坚,但罗贯中先生一直张冠李戴,把功劳记在了关羽头上,其实关云长等人并未参加讨董卓的事情,他们当时一直在北方。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小说被称为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曾经讲过这么一段故事,那就是在十八路诸候去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个很强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董卓手底下的得意将领华雄。

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华雄虽然强大,但这十八路诸侯也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先说到其中最强的袁绍,在他的手中何止有上万的兵马,还有颜良文丑这两员无双大将,想要对付一个小小的华雄那自然是不在话下。

在说到实力其次的曹操,他手下的猛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随便搬出来一个那都是可以吊打华雄的存在。可是,为什么它们这两股势力都不出手,就这么眼睁睁的看著华雄一直在它们面前杀人呢?

要说到袁绍,他不派自己人上去是为了好面子,也为了好好看一下其它诸侯的实力,毕竟他坐上了主位,总不能随便来个人都交给自己对付,那么曹操呢,他为什么也不派自己人上去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派人上?那些派人上去的诸侯,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好名声,想要在众人面前干掉华雄,然后好好的装一个逼,显得自己有多么多么的厉害样子。因为,它们这十八路诸侯联盟虽然说是一个联盟,但实际上内部根本就不和谐,基本上个个都是心怀鬼胎,就连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盟友都没有。

他们也都想著,能够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为大家斩杀华雄这个难对付的武将,用来证明自己的武力,也可以提升大家对自己的威望,这样就能够在众人当中获得更高的话语权。但是曹操很显然就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他本身就是依靠刺杀董卓才逃出来的,并且手中还握有讨伐董卓的檄文,再加上他自身的兵马实力到底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也很有威望和话语权,所以并不需要刻意的来表达什么。

甚至可以说,在众人的眼里,曹操的势力都是一直都是不弱于袁绍的,因此曹操在众人的心中早已有了很足的威望,所以曹操在这个时候还派人去的话,就会让其余的人少了一次提高威望的机会,也会让别人对他产生反感。

所以一般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曹操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做的。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他属于是那种城府极深、心机很重的男人,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到切身的利益。就比如他不让自己的将士们上,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趁此机会看看别的诸侯的实力,也能从中找出它们的弱点。

为了看清袁绍的实力,曹操当时还特意说了句要袁绍派人上,结果这个要求很快就被袁绍以「自己的大将颜良文丑都没有来」为由给拒绝了。所以说,当时曹操之所以不会派自己人去战华雄上,除了他没必要这么做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借此看一看别的诸侯的实力。

至于现在有很多人都说曹操不派人上,是因为他当时还打不过华雄。其实关于这个回答确实是有点缺少认知了,当时的曹操手底下就已经有好几名出名的大奖了,就比如说曹仁还有夏侯惇等等,它们几个可是连张飞这种都能大战好几百回合的存在,打个华雄恐怕没什么问题。

而且当时它们两个也确实有提过这个请求,只不过全部都被曹操给拒绝了。据说这个要求它们两人还不止提过一次,毕竟在它们两人的眼里,华雄就好像是一个跳梁小丑一样在它们面前耀武扬威,这让它们两有一种不打败他就很憋屈的感觉。


先看这时候曹操手下武将,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便是曹操刚起兵时的初代目,乐进,李典刚投奔曹操,曹操自己还不清楚他们能力如何,自是不问,至于本家兄弟,夏候惇少年杀人,勇烈过人,曹氏二兄弟弓马熟娴,这曹操自是知道,不过哪有人上场就梭哈,又不是周星驰,再说自己亲戚,万一打不过,被杀了,丢的不仅是面子,心里也难受,而且自己十几个盟友,也轮不到自己出风头,一切全看盟主袁绍的表演了。

再看华雄,先斩鲍忠,再败孙坚,威势惊人,袁术手下骁将愈涉自愿送人头,罗贯中用两个字表现,绍喜,袁绍为什么高兴,有人主动出战,不用自己这个盟主黑著脸问人,部下积极性高,自己这个盟主也领导有方吗,谁知愈涉是个菜几,被秒了,然后二傻子韩馥主动为上将潘凤请战,潘凤也是命苦,自己领导话都撂这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自己什么本事,心里没点逼数吗,这个时候,硬著头皮也要上。然后就黄河入海流,泪洒泛水关!

这时候袁绍急了:「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惧华雄!」,这不是袁绍吹牛逼,这是真急了,看著猪猴不肯出力,传出去人家笑话的可是四世三公袁本初,什么垃圾盟主,小小华雄都搞不定。

华雄还真是小角色,诸候们心怀大志,什么华雄都是小角色,我们的目标是杀吕布,诛董卓,匡扶汉室(吞并汉室),华雄,对不起,你不值得我们出全力。

然后我们就看见虎牢关前,面对吕布的赫赫威名河内名将方悦,上党枪神穆顺,北海神锤武安国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打华雄是可不见你们这么有兴致,是不是看不起我华大都督),基至一方诸候,白马小郎君公孙赞都亲自上场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我华雄再努力,都比不过人家吕布千分之一,他这诸候都亲自上了,合著我就配个马弓手)。

不过正史中华雄死于孙坚之手,三国演义主要是为了给二爷加战绩,华雄越牛逼,诸候越low,关二爷的光环越闪亮。

(欢迎关注,提前感谢)


曹操的武将为什么没有出手?实际上原因很简单,看看袁绍是怎么说的?你就知道了!

1.在关羽斩华雄之前,华雄先杀了三员猛将,一个是号称上将的潘凤,另外两个分别是祖茂和俞涉。三只「小白鼠」死了,十八路诸侯在袁绍的大帐里,一个个面面相觑,沉默不语,谁不愿意再冒险出头。

正在这个时候,袁绍说了一句: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可袁绍的颜良文丑,为什么没来?他们去哪里了?曹操的大将来了,为什么没有出战?实际上,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后抢夺胜利果实时才会发力!

十八路诸侯最后为什么失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绍、袁术、曹操,一上来都是抱著保存自己实力、消耗对手实力的心理,特别是袁术,他不愿意看到别人抢头功,直接导致了孙坚的失败。而曹操等到董卓往西撤退时,为了成就大功,才选择自己亲自领兵前去追击!

最后十八路诸侯也在这种不团结的背景下,变成了一窝乌合之众,以失败而告终!


如今网路上莫名出现了一个梗「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用来形容某人不自量力。这句话的出处,在罗贯中老爷子所著《三国演义》之第五回,这一回中出现了两个后世乐道的名场面,分别是关公温酒斩华雄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华雄此人,在整部小说中的戏份虽然不多,且主要作用是作为炮灰衬托关二爷,但就他的表现而言,足以称得上是一个高级炮灰。

当时,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盟誓讨伐汉贼一代目董卓。没成想董太师反客为主,先发制人,在击败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先锋孙坚之后,董卓帐下名将华雄率领西凉军的先头部队率先抵达了虎牢关下,向 十八路诸侯联军发起挑战。华雄作为董卓帐下的大将,果然名副其实,此人先凭借一己之力击败了孙坚,斩杀了鲍信和孙坚手下的江东名将祖茂,并且夺取了孙坚的兜鍪(头盔),之后带领大军来到虎牢关下,向联军挑战。

首先请求出战的,是袁术手下的将领俞涉,此人名不见经传,贸然出站,必然要领盒饭。果然,俞涉不负众望: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这就是年轻的代价。见此状况,太守韩馥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凤不愧为上将,与华雄交手的情况果然要好于俞涉: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上将军好歹 多撑了会儿,「不多时」才被斩杀,显然好于「不三合」。

见此情形,众多诸侯皆大惊失色,袁绍也开始感叹: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话还没说完,本章主角关二爷请战,在关二爷强大的气场之下,华雄没撑几个回合便领便当了,这便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

整个过程,诸侯联军一共三名将领出战,分别隶属于袁术,韩馥和刘备。奇怪的是,作为一方诸侯的曹操,居然没有任何动作,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位请战,在「众皆失色」之时,曹操似乎在跟著众人一同失色。那么,为何曹操不派自己手下的将领去迎战华雄,在诸侯之中立威呢?

实际上,当时曹操的手下,人才是有限的曹营为后人称道的猛将,如许褚,典韦,张辽,张郃,此时都还不是曹操的部将,曹营将领,仅有夏侯兄弟,曹氏兄弟以及李典和乐进,这些人中除了夏侯惇的单挑能力稍强外,其余都不是以个人武功著称。自然,在面对连败孙坚,鲍信,斩杀祖茂的华雄面前,这些人不敢轻易出战。

当然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曹操看透了十八路诸侯联盟的本质,他压根不想出全力。孙坚的前锋部队,一开始连战连捷,但毕竟人数有限,于是孙坚派人告知袁绍,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请继续派兵,一鼓作气消灭董卓。然而,袁绍丝毫没有行动,使得董卓有了充足的反应时间,调集大军击败孙坚。可见,十八路诸侯,虽然号称联军,但实际上各自心怀鬼胎。

再者,袁绍作为诸侯盟主,在讨伐董卓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中,颜良文丑两位名将居然一人都不带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可惜有什么用?以颜良文丑的能力(文丑曾与青年赵云大战数十回合),解决华雄必不困难。可见,诸侯,包括袁绍在内,都在保留实力。因此,有理由怀疑,韩馥所谓的「上将」潘凤,水分究竟有多大?

曹操或许就是在此时,彻底看清了所谓的诸侯之嘴脸和能力,或许也就是在此时,原本只是想做「汉征西将军」的曹操,有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大家都保存实力,那曹操自然不会去傻到去自己消耗实力。因此,曹操也随著诸位诸侯一起「大惊」起来,大家一起演戏。反正以诸侯联军的势力,即使打不倒董卓,求个自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此,曹操部将,无一请战。


自张角黄巾起义拉开三国乱世的序幕后,东汉便进入高潮迭起、精彩不断的三国时代。十八路诸侯讨董就是前面一段精彩的情节。话说先锋军孙坚在汜水关败与华雄,华雄在关前叫嚣不断,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

最后还是关羽出战,几招便砍了华雄。这段,华雄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关羽的用武。但是仔细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 在关羽斩华雄之前已经有好几位英雄好汉出战了,但是都被华雄所斩。十八路诸侯坐以待毙时还是关羽出面。温酒的会盟发起人-曹操。但是当时却没见曹操派自己的手下去与华雄对战,这是为什么呢?

情况不合适

当时,曹操还是依附于袁绍,他俩都进入西园八校尉之后,二人便开始合伙锄奸。而当时汜水关前十八路诸侯听闻华雄击败孙坚时,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吊诡的气氛。华雄号称关西猛将,其他人就把自己的武将往天上吹。当时济北相鲍信说:诸侯军中猛将如云,北海大将武安国万夫莫敌,淮南俞渉骁勇难当,河内方悦枪法惊世,上党穆顺用兵如神,淳于仲简智勇双全,又有上将潘凤天下无双,更兼一十八路诸侯,百万之众,华雄虽勇,何以匹敌。

单看这描述就已经够唬人的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人都能终结三国乱世,还大汉一片朗朗乾坤了。但是这些吊炸天的无敌猛将中,没一个活到会盟之后。那几个死在吕布手里的倒还好说,毕竟是吕布嘛……但是死在华雄手里的有俞涉和潘凤。看看,俞涉-骁勇难当还算正常,那潘凤都天下无双了还败在华雄手里。这说明华雄强吗?不,这说明十八路诸侯吹牛皮没边。

曹操是什么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用现在话说,智商都不是一般的高。他能看不出来这些一个个名号响亮的武将是纸老虎?对于他来说,如果这个时候派出自己的武将可以说一点好处没有。首先,没出战就会有人质疑你这武将无名无姓镇不住华雄,然后白白与其他诸侯交恶。出战之后输了,丢人。而且曹操多爱才?他忍心让自己的手下去趟这种浑水?

有人可能问了,那派一个强一点的武将去赢了华雄不就行了?咱们看看关二爷斩了华雄之后发生了什么。十八路诸侯变成十七路了。少了一路,哪一路?袁公路。袁术这个心胸狭窄的直接就气炸了,离群而去。所以这充分证明与这群浮夸的人在一起共事很难,那斩华雄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除了曹操不愿意让自己的手下以身试险以及这件事无利可图的原因之外,还要一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当时曹操手下并没什么人可用。典韦,那是兴平年间才归降曹操,许褚也是建安年才到曹操手底下。张辽也是在曹操大败吕布之后才到了曹操手底下。这时候,曹操手下也就有夏侯兄弟和曹仁。而会盟时他们也没跟著,所以自然也不能让他们上场。

其实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时就像一个漏勺,把那些沉不住气就会吹的人筛出这个时代。在这场会盟中有人吃亏了,有人在蛰伏。有人倒是出了风头。最终,吃亏的被人小看的,还要那位一直在蛰伏了三分了天下。而出风头却只能黯然退场。所以曹操也不是不派手下,而是在蛰伏,不该出手就要忍耐。


明明都说了华雄手起刀落斩杀了那么多十八路诸侯了,毕竟华雄也是武功极高之人,毕竟曹操和他的那些个部下也不是愚昧无知之人,面对如此这般厉害的华雄,就凭当时曹操的实力,还不如主动避其锋芒呢,莽然出击的话,谁胜谁负尚不知晓,如果华雄真的超神的话,那曹操岂不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基于当时董卓之实力,恐怕曹操还是收敛一些吧!

三国正史中记载华雄是为孙坚讨伐董卓之时所杀。但是罗贯中老先生却在《三国演义》中对华雄的死稍做了改动。华雄本为董卓手下都督,也可以说是继吕布之后的董卓手下第一大将,华雄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曾以雷霆之势连续斩杀了祖茂、潘凤、俞涉等诸侯上将,曹操即便身为诸侯中颇有实力之其一,但是也迟迟不肯卖力。当时的刘备只是一无名县令,关羽看华雄不过,便自告奋勇出战华雄,由此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的好戏。关羽在此之前还只是个未曾发迹天下的乡野匹夫,但是如今经此一战,关羽威震华夏。

其一:爱将之心颇重

当时东汉已乱,时局动荡,十八路诸侯,群雄割据。如今十八路诸侯齐聚讨伐董卓,先不说讨伐成败与否,此时此刻的曹操还未曾颇具实力,如果曹操莽撞争功的话,那极有可能就是让手下大将去接连送死。再加上曹操多疑之心尤重,如果冒然出战,华雄也并非平庸之辈,曹操在无法保证自己手下人的安全的情况下,还是缩著头吧!

其二:保存实力为上策

当时十八路诸侯之盟主是乃河北袁绍。当时天下之局势,董卓最强,袁绍次之,曹操又次之!由此可见,当时的曹操正值羽翼未满之时,而且曹操的宏图大志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天下。于是曹操龟缩在袁绍麾下,一方面希望袁绍会对自己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则希望借讨伐董卓之时机,努力消耗最强袁绍的实力。这样一来,曹操就可以趁机反攻袁绍,进而独大中原。

其三:生死攸关,不能由天命

面对如此勇冠三军的华雄,关羽能临危自荐,而曹操手下的大将却在考虑生死问题,如果曹操手下真有勇夫的话,那么也不会有尚未发迹的关羽的机会。说到底,还是曹操手下大将贪生怕死罢了。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中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够以「官渡之战」击溃袁绍,还是在与曹操个人的精打细算。而在罗贯中老先生笔下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似乎更给了我们认识义薄云天关云长的更好机会。


首先,华雄确实武艺超群,但是他还没有厉害到能够斩杀18路诸侯的地步。因为18路诸侯自己根本没上。他们派上去的,是他们手下的大将。潘凤等人先后被华雄所败之后,刘备二弟关羽温酒斩华雄,展示了他的高超的武艺,从此关羽就正式出道,开始了他牛逼的一生。

而曹操,为什么没有派他手下的大将出场呢?

首先是因为实力原因,当时曹操的手下大将人数实在不多,曹操自己也刚刚处于拉队伍的时候,自己对自己家大将的武艺也不甚了解。万一一个失手,那可是损失一员大将,动摇三军锐气啊!

第二个是因为性格原因,曹操是个老狐狸,滑的很,他喜欢坐收渔翁之利,可不愿意自己在前线厮杀损兵折将让他人得了好处去。再说了,有18路诸侯在,就说盟主袁绍,袁术兄弟,手下都是人才济济,他曹操为什么要充这个大头?

第三,那就得问作者罗贯中了。这样安排其实很明显了,三国演义一直都是尊刘抑曹的 ,这么大个战役,如果让曹操抢了风头,没给关羽出场机会,那就不符合三国演义的创作宗旨。 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刘关张兄弟三人崭露头角的战役,如果风头让曹操抢了,接下来该怎么写呢?


东汉末年,董卓因战功卓越而备受器重,不久便大权在握。然而,董卓其人有虎狼之心,他不仅弑杀少帝及太后,还专断朝政。董卓的所作所为很快激起群愤,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三国演义》中,董卓麾下有一悍将名为华雄,他接连斩杀许多诸侯手下的将领,让讨伐一度陷入僵局,为何曹操却按兵不动呢?

其他诸侯与曹操乃是竞争关系,他们失利,也就意味著曹操得利。董卓势力过大,诸侯不得不联合起来反抗董卓。但是,一旦董卓被诛,其势力就会被重新瓜分。届时,诸侯之间仍要为争抢地盘而短兵相接。在讨伐董卓之时,借董卓之手,削弱其他诸侯势力,何乐而不为。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之败乃是必然的。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曹操如此行事,反而是明智之举。

曹操此时仅是骁骑校尉,势力尚小,应养精蓄锐。强行出头容易招致猜忌,对他而言并非好事。骁骑校尉是董卓授予曹操的官职。在此之前,有八校尉,由袁绍掌管。但是袁绍无力与董卓抗衡,最终出逃。八校尉也就被董卓所收编,封曹操做了骁骑校尉,职位高于曹操之前的典军校尉。骁骑校尉看似位高权重,其实并没有多厉害,只不过能统兵五万而已。华雄也是骁骑校尉,而且由于诸侯割据,此等官职不在少数。

曹操乃是中央军官,与曹操同行的其他诸侯多是地方太守。乱世之中,雄踞一方称王称霸,远好过就任中央官职。曹操此时尚未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仍然须小心谨慎。若是因为对抗华雄而暴露实力,招致他人猜忌,反而不美。

华雄实力不容小觑,曹操怕损兵折将。华雄作为董卓帐下都督,是一员虎将。他偷袭孙坚营寨,并且斩杀其部将祖茂,然后全身而退。经此一役后,诸侯都对他有所忌惮。后来袁术部下骁将俞涉前去应战,竟然不足三个回合便被华雄所斩杀。而韩馥部下潘凤更是不足一合便被杀。华雄如此气势,曹操也不敢托大。他本就在养精蓄锐中,若是得意将领被斩杀,无异于失去臂膀。

曹操作壁上观,也有试探其他将领和诸侯实力的意思。当时的关羽名不见经传,却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这让曹操对关羽刮目相看,也让后来他一心想要收服关羽。曹操一向工于心计。此时不出手,是为了看出诸侯手下到底有多少可用之才,以便能日后知己知彼攻克对方或是收为己用。刘备此时虽然声名不显,但能让关羽为其鞍前马后。这一点也是让曹操不敢轻视刘备的原因。

曹操虽然为人奸诈多疑,却对贤能之辈极为看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手下已有夏侯惇等悍将。他们并非不能与华雄一战,之所以不出战,很有可能是曹操授意。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确实心机深沉又考虑长远,堪做帝王。


东汉末年,董卓窃权,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伐董卓,震动天下!

董卓派华雄为将,前来应战,汜水关前,华雄击败前锋官孙坚,让其信心膨胀,接下来斩骁将余涉,杀大将潘凤更让其不可一世,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摧枯拉朽般歼灭十八路诸侯。

在无人应战华雄的关键时刻,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成就千古美名。

那曹操为什么不派他手下的将领出战呢?原因如下:

1.没有把握。以华雄的作战能力来看,在三国中当属二流水平。可当时三国中的一流名将大部分都还没有出世,仅出世的几个如吕布,关羽,张飞,颜良,文丑都不要在曹操账下。曹操帐前仅有的几个将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也只是二流水平,想要战胜士气正旺的华雄没有把握。

2.曹操当时兵微将寡,势力单薄,在诸侯中排不上号。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徐州刺史孔伷等,都比曹操势力大的多,还轮不到曹操出头露脸。

3.各家诸侯各怀心思,各怀鬼胎。名义上是为国为民讨伐逆贼董卓,实际上是为了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袁术怕孙坚抢了头功,故意不给孙坚发拨粮草导致孙坚失败就是很好的证明。为了团结,曹操也不宜出战。

可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关羽的美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