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生产历史可谓是十分悠久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

△仰韶文化彩陶

今天的问题是陶器的制作方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火的作用,将一种物质,比如说柔软的黏土之类,改变成另一种物质(坚硬的陶器)。

中国最早的陶器制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学去发掘了,但是据目前的资料表明,最早时期的远古时代可能就已经出现。

陶器四个特点:

原料: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密度: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上色:最开始是由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先民们制作陶器最开始使用的可能是捏塑法和贴敷法等。

捏塑法:用手直接对泥进行创作的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用来制作小器物。

如果是较大较复杂一点的器物的话,就需要用到贴敷法了。

△捏塑法

贴敷法:用捏制的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物体外面,一块一块敷贴成陶器整体,一般是从下往上敷贴,至少以两层薄片贴合起来,有的多达数层。

后来随著技术再发展,在捏塑法和贴敷法的基础上改进了一种制作方法,「泥条筑成法」,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最为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泥条圈筑法」,一种是「泥条盘筑法」。

泥条圈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将泥料做成泥条,然后从下至上盘绕成型,再用陶垫、陶拍、陶抹等工具抵压、抹拭、仔细加工。

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中,差不多绝大多致都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

△泥条圈筑法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制陶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这时候出现了轮制法。

△轮制法

轮制法:是一种先进的制陶术,它已脱离了手制的落后方式,使用一种转轮,通过转轮的快速旋转,拉坯成型,应该说是半机械化了。

轮制之后出现的是模制,将泥料在预先设计好的模子上制坯成型。当然,一些陶器的制作,还会采用磨光技术加工,一般就是在陶胚还未全干的时候,用骨片、竹片、鹅卵石等光滑的工具在表面打磨,让陶器有光泽。


部分文献来自《中国古代文化会要》,《中国古陶瓷图典》,图片来自网路。

欢迎关注东家·手艺人


辽宁地区史前文明的重镇在辽西,就说说辽西吧。

辽西有个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有四千年,也就是与中原的夏朝是同一时代。根据出土的陶器类型与数量,制陶业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重要部门。研究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法,模制法三种。这个时期已经算是制陶的成熟期了,最开始,人类制陶就是用手捏,捏成个能装东西的形状也就对付著用了。

泥圈套接法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最早著重提出来的,这种制造陶器辽宁地区是相当普遍,应该传承自红山文化。根据张忠培先生的介绍,泥圈套接法,就是先根据不同的器形和同一器形的不同部位预制成泥圈。器身部的泥圈,其下有外茬口,其上有内茬口;口沿部位的泥圈则只有向下的外茬口;器底则只有向上的内茬口。待泥圈和器底稍干后,由下至上套接,在套接的地方,内外涂抹陶泥,使之结合牢实。

轮制法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用陶轮加工陶器的方法。轮制法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生产数量,而且提高了质量,时至今日依然使用著。陶轮也称为陶车,是一个固定在矗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加工陶坯时,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助陶轮旋转的力量,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轮纹,器底留下线割的偏心纹。

模制法就是将泥料填入模子,制成陶坯,待半干时取出。这种方法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辽宁燕文化遗存中还有发现。

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各种制陶的方法就逐步为轮制法所取代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